俄罗斯心灵的历程 俄罗斯黑土区社会生活的民族志

俄罗斯心灵的历程 俄罗斯黑土区社会生活的民族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强 著
图书标签:
  • 俄罗斯
  • 民族志
  • 社会生活
  • 黑土区
  • 文化
  • 历史
  • 俄罗斯文学
  • 民俗学
  • 社会学
  • 地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37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43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走进世界·海外民族志大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44
字数:3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俄罗斯心灵”的历程——俄罗斯黑土区社会生活的民族志》:一幅展现俄罗斯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与重建的历史画卷。

内容简介

  《“俄罗斯心灵”的历程——俄罗斯黑土区社会生活的民族志》以“俄罗斯心灵”为核心,在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宏观视野下,将俄罗斯中央黑土区一个村庄的社会与文化变迁作为叙述主线,展示近代以来的俄罗斯社会变迁与社会重建的风貌。作者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以民族志的方式呈现俄罗斯社会生活及其变迁,不啻为中国社科界俄罗斯研究中的一次开创性尝试和探索。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看到“俄罗斯心灵”并非是刻板和固化的,而是实践性的,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本书通过社会主体对“俄罗斯心灵”意义的文化生产与再生产来审视近代以来俄罗斯社会变迁和转型,作者将其总结为“俄罗斯心灵的历程”,这是具有创新性的。

作者简介

  马强,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助理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人类学、文化研究、俄罗斯社会与文化。2007年12月-2010年2月期间在俄罗斯中央黑土区城乡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

目录

“走进世界”丛书总序 1
“走进世界·海外民族志大系”总序 5
序 言 15
序 幕 1
绪 论 5
一、俄罗斯人的心灵观念 5
二、“俄罗斯心灵” 10
三、“俄罗斯心灵”与国民性 17
四、“俄罗斯心灵”与社会转型 21
五、“后社会主义”民族志书写 28
第一章 走进田野 :“ 俄罗斯心灵”的追寻 37
第一节  在俄罗斯的田野上 38
一、 田野上的漂泊 39
二、陷入田野 43
三、田野再出发 45
第二节 莫斯科印象 50
一、莫斯科城:善于记忆的城市 50
二、莫斯科人:享受有品位的生活 55
第三节 城乡之间的达恰 62
一、顿河边的达恰区 63
二、达恰边的村庄 70
三、作为达恰的村庄 77
第四节 黑土区腹地的塞硕夫卡 81
一、“木”的塞硕夫卡 82
二、塞硕夫卡的乡村味道 87
三、塞硕夫卡的现代生活 91
四、一个村庄的两个中心 93
第二章 集体化之前的黑土区乡村:“俄罗斯心灵”的表达 97
第一节 小乡村的大历史 98
第二节 俄罗斯木屋:传统时代俄罗斯家庭素描 105
第三节 东正教日历:农耕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节奏 113
一、冬季的圣诞节节期 114
二、谢肉节及迎春的节期 116
三、复活节及春天的节期 118
四、圣三主日和夏天的节期 120
五、秋天的节期 123
第四节 俄国农民生产生活组织形式和劳动价值观 125
一、家庭-村社:俄国农民生产生活的共同体 126
二、俄国农民的劳动价值观 130
第三章 步入社会主义时代:“俄罗斯心灵”的继替 139
第一节 集体化运动 140
一、集体化运动前夜 140
二、塞村的集体化运动 144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 153
一、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从宗法农民到社会主义
劳动者 154
二、树立典型:女拖拉机手季玛硕娃 165
第三节 集体农庄时代的生产生活 174
一、集体农庄内的劳动生产 174
二、辉煌时代:记忆中的集体农庄生活 181
第四章 告别集体农庄:“俄罗斯心灵”的呼唤 193
第一节 集体农庄的解散 194
一、集体农庄的危机 195
二、“谁分走了蛋糕”
第二节 后集体农庄时代的生计 209
一、村里还有“集体农庄” 209
二、农场主 213
三、家庭副业 217
四、城乡之间的候鸟 222
第三节 后集体农庄时代的生活 225
一、不稳定和不确定的生活 226
二、静静的村庄 236
第四节 乡村自治 242
第五章 教堂重建:“俄罗斯心灵”的回归 249
第一节 废弃的教堂 250
第二节 教堂重建 255
一、公共生活的缺失 257
二、塞村教堂的重建 262
三、塞村教堂的公共空间 266
第三节 教会生活与信仰重建 269
一、教堂礼拜 270
二、信仰的重建 278
三、东正教信仰与日常生活 286
第四节 “俄罗斯心灵”的回归 291
一、“俄罗斯心灵”:社会认同的资源 292
二、“俄罗斯心灵”:从民族身份到公民身份 299
第六章 “俄罗斯心灵”与文化实践 309
第一节 公共文化机构:构建共同的文化空间 311
一、博物馆:共同记忆的塑造 311
二、文化宫: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322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中的节庆体系 329
一、传统节庆的复兴:延续与转化 330
二、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的发明 349
第三节 新年枞树:文化再生产的符号 371
结 论 385
一、社会转型再思考 385
二、“俄罗斯心灵”的历程 389
三、文化自觉与“俄罗斯心灵” 393
尾 声 没有检票员的站台 397
参考文献 401
后 记 411


《俄罗斯黑土区社会生活的民族志》:一段深入探寻俄罗斯灵魂深处的旅程 本书是一部关于俄罗斯黑土地区社会生活的深度民族志研究。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带领读者走进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独特文化底蕴的土地,以一种近乎亲历的方式,展现了黑土区人民的生活图景、精神世界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是一部冰冷的学术论著,而是一首关于土地、关于人、关于俄罗斯灵魂的悠扬史诗。 一、 黑土区的脉搏:土地与人民的共生 黑土区,这片被誉为俄罗斯“粮仓”的广袤土地,其名称本身就蕴含着生命与力量的密码。“黑土”二字,不仅指代了其肥沃的土壤,更象征着孕育万物的根基,是俄罗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作者在书中细致地描绘了黑土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从一望无际的黑土地到蜿蜒流淌的河流,再到四季分明的气候变化,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这里,土地不仅仅是耕种的场所,更是信仰的寄托,是家族的纽带,是历史的见证。作者深入到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与农民们一同劳作,倾听他们讲述关于土地的故事。从春耕的希望到秋收的喜悦,从冬日的沉寂到夏日的繁盛,每一个节气,每一次耕耘,都凝聚着一代代黑土区人民的汗水与智慧。作者通过对传统农耕方式的记录,以及现代农业技术对乡村生活带来的冲击,揭示了在时代的洪流中,黑土区人民如何坚守与创新,如何在传承中寻找新的生命力。 然而,黑土区的生活并非只有辛勤劳作。作者同样捕捉到了当地居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以及那些世代相传的民俗、传说和歌谣,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灵性的精神世界。那些朴实却饱含深情的乡村歌曲,那些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都如同黑土般深邃,蕴含着俄罗斯民族独特的情感和哲学。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让读者感受到黑土区人民内心深处的渴望、忧愁、喜悦与坚韧,他们的生活并非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追求一种与土地和谐共生的精神境界。 二、 家庭与社区:血脉与情感的交织 在黑土区的社会结构中,家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深入到一个个家庭的内部,观察并记录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代际关系以及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在这里,大家庭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几代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共享生活,互相关照,形成了一种紧密的生命共同体。这种家庭结构不仅是情感的港湾,更是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详细描写了家庭中的日常仪式,从清晨的问候到晚间的团聚,从节庆的庆祝到悲伤的慰藉,每一个细节都流露出家庭成员间深厚的情感联结。长辈的智慧和经验在家庭中得到传承,晚辈的活力和创新为家庭注入新的生机。作者也探讨了家庭在社会变迁中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外出务工对传统家庭模式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新时期维系家庭的完整性和凝聚力。 除了家庭,社区也是黑土区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村庄的集市、公共场所、以及各种社交活动,展现了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在这里,邻里之间守望相助,共同应对生活中的困难。那些充满欢声笑语的节日庆典,那些庄重而充满仪式感的祭祀活动,都成为社区成员共同的情感纽带,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作者还深入研究了黑土区特有的社区组织形式,例如村庄的集体会议、互助组织等,揭示了这些非正式的社会结构如何在基层维持社会秩序,调和矛盾,以及促进社区发展。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黑土区人民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紧密地生活在一个由血脉、情感和共同生活经验编织而成的社会网络之中。 三、 信仰与文化:灵魂深处的呐喊 俄罗斯黑土区独特的文化景观,是其民族灵魂的集中体现。作者的笔触穿越了物质的表象,深入到人民的精神世界。在黑土区,宗教信仰,尤其是东正教,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作者详细记录了教堂在乡村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宗教节日对社区生活的影响。信徒们在祈祷中寻求慰藉,在仪式中获得力量,东正教的教义和传统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着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然而,信仰的根源并非仅限于宗教。在黑土区,古老的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交织共存。对自然神的崇拜,对精灵的敬畏,以及那些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都展现了黑土区人民对神秘力量的感知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作者通过对这些民间信仰的记录,揭示了俄罗斯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将多种信仰元素融合,形成一种独特而深邃的精神图谱。 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也是黑土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音乐会的热烈场面,那些充满力量和情感的歌曲,那些在节日庆典中展现的传统舞蹈,都蕴含着黑土区人民奔放的生命力。那些色彩斑斓的民间绘画,那些精美的刺绣工艺,无不展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娱乐,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情感。 此外,黑土区人民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也是作者重点关注的领域。他们对待苦难的坚韧,对未来的乐观,对人生的深刻理解,都如同黑土般厚重而深沉。作者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深入交流,提炼出他们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方式,这种方式并非来自于书本,而是源于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对生命本质的感悟。这种“俄罗斯心灵”的特质,在黑土区得到了最生动的展现。 四、 时代印记:变迁中的坚守与新生 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脱离时代而独立存在,黑土区也不例外。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变迁对黑土区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苏联解体后的市场经济转型,给这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者记录了城市化进程对乡村人口流失的影响,传统产业的衰落,以及新的社会问题例如贫困、失业的出现。 然而,在挑战面前,黑土区人民并未失去他们的韧性。作者同样看到了新的希望和变化。例如,一些年轻人开始回乡创业,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特色农业,或发展乡村旅游,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作者也探讨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乡村生活的影响,网络如何连接起村庄与世界,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作者并非仅仅展现黑土区的过去,而是将其置于当下与未来之中进行审视。作者在描绘现实困境的同时,也发掘了隐藏在变迁之中的坚守与新生。那些依然珍视传统价值的村民,那些努力适应新时代挑战的年轻人,共同构成了黑土区社会发展的复杂图景。 《俄罗斯黑土区社会生活的民族志》是一部充满温度与深度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鲜活、饱含情感的俄罗斯黑土区。作者以其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描绘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百态,他们与土地的羁绊,他们对家庭和社区的情感,他们深邃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前行。阅读此书,我们仿佛踏上了这片黑土地,感受着她的脉搏,聆听着她的呼吸,最终,也仿佛触碰到了那颗饱含着历史、情感与希望的俄罗斯心灵。这本书不仅是对黑土区社会生活的记录,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气质的深刻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手法上讲,这本书采用了一种近乎后现代的碎片化叙事,但奇怪的是,它并没有让人感到混乱,反而带来一种独特的美学上的完整性。它似乎拒绝提供一个线性的、可被简单概括的“故事线”。相反,它提供的是一系列高度浓缩的场景、独白和非叙事性的描述段落,这些碎片像破碎的镜子,只有当读者将它们按照某种内在的逻辑重新排列时,那个宏大的图景才会隐约浮现。这种阅读方式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主动性和构建能力。你不是在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在主动参与创造意义。这使得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因为你每一次投入的“心力”都不一样,构建出的“世界”也自然会随之发生微妙的偏移。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深沉的、近乎哲学层面的触动,它关于“根基”的探讨是如此令人心神不宁。它不像许多社会学著作那样试图提供解决方案或清晰的论点,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存在的“质询书”。那种扎根于特定土壤的生存方式,它所蕴含的坚韧与必然性,让人反思我们现代人那种漂浮不定、随时可以被技术和资本轻易迁移的“生活状态”是多么的脆弱和缺乏重量感。读完之后,我久久无法平复,总感觉自己身上也被打上了某种无形的烙印,被要求去审视自己与脚下土地的关系。它不只是关于“他们”,最终,它以一种迂回的方式,将最尖锐的问题抛向了屏幕前的“我”。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失语”状态的深刻捕捉。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理解了异文化,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框架去套用,而这本书却毫不留情地撕开了这种肤浅的理解。它描绘的场景里,人物的交流往往是断裂的、充满沉默和未尽之言的,这种“说不出来”的东西,比任何激烈的辩论都更有力量。它强迫你面对的是一种“他者性”的绝对性,即某些深层的文化逻辑是无法被轻易翻译或同化的。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被邀请进入一个正在进行某种古老仪式的旁观者,被允许观看,但永远无法真正参与。这种距离感制造了一种高贵的疏离,让整个文本笼罩着一层近乎神圣的神秘光晕,使人不敢轻易妄下论断。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深邃的迷宫之中,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踏入了一条未知的甬道。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近乎残忍,将那些日常琐碎的片段雕琢成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我尤其被那些关于“时间停滞”的描写所吸引,那种仿佛被历史洪流遗忘的地域感,通过文字的力量被奇妙地捕捉。它不是那种直接告诉你“这里发生了什么”的说明书式的写作,而是通过氛围、气味、甚至是光线的微妙变化,让你自己去拼凑那个世界的肌理。读到一些关于人与土地之间那种近乎宿命的纠缠时,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沉重的呼吸声。它探讨的似乎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边界,更是灵魂深处某种根植于土壤的、难以言喻的集体记忆。这种体验是独特的,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耐心和想象力,去解码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如同古代符文般晦涩的意图。

评分

不得不说,作者的观察力简直是显微镜级别的,他对细节的执着简直到了偏执的程度。比如,对某一种特定光线下墙壁颜色的描述,或者对某种地方性手工艺品上纹理的细致入微的刻画,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填充物,却构建了一个异常坚固、难以撼动的现实基础。我能清晰地想象出那种特有的、混合着潮湿泥土和某种陈旧木材的气味。这种对物质世界的极度聚焦,反而反衬出人物内心世界那种极度的空旷与不确定性。这种矛盾的张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紧张感,就像你紧紧盯着一个静止的物体,却能从中察觉到它内部正在发生的微小震颤。它让人意识到,真正的“生活”往往就存在于这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微末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