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劳动市场表现与教育政策

教育、劳动市场表现与教育政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明 等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经济学
  • 人力资本
  • 教育政策
  • 劳动力市场
  • 教育回报
  • 技能差距
  • 高等教育
  • 职业教育
  • 教育公平
  • 就业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05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48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6
字数:4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教育、劳动市场表现与教育政策》根据在全国19个省份进行的17978位受访者的问卷调查,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提出教育对劳动市场表现的间接边际影响概念,研究教育与受教育者在劳动市场表现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投资回报机制、教育投资的均衡做出独特的分析,提出改善中国教育的政策隐含。

作者简介

樊明,男,1957年生,男,江苏扬州人。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1988年美国美国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获工商管理硕士(MBA),1997年美国北伊利诺大学(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获经济学博士(Ph.D.)。现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教授、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

目录

第一章 研究主题、方法及数据/1
  第一节 研究主题及方法/1
  第二节 调查及数据/5
  第三节 以后各章要览/7
附录1-1 城镇居民学习行为及劳动市场表现调查(专科及以上学历,未退休者)/11
附录1-2 城镇居民学习行为及劳动市场表现调查(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未退休者)/15
附录1-3 农民工学习行为及劳动市场表现调查/19
附录1-4 农民学习行为及劳动市场表现调查/23
附录1-5 企业界对大学生的期待及评价调查/27
第二章 中国教育发展对社会需求的回应/31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对社会需求的回应/31
  第二节 晚清时期教育对近代化的回应/35
  第三节 民国时期教育对社会需求的回应/40
  第四节 1949年后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的回应/49
第三章 西方教育发展对社会需求的回应/56
  第一节 古希腊教育发展对社会需求的回应/56
  第二节 欧洲大学的兴起和发展对社会需求的回应/58
  第三节 日本教育的发展对社会需求的回应/65
  第四节 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社会需求的回应/71
第四章 教育投资对收入的影响:理论及估计方法/81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的要点及评析/81
  第二节 教育投资回报机制的解释及证据/86
  第三节 教育投资回报机制解释的拓展/90
  第四节 自变量对因变量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估计/94
第五章 教育与工资收入/101
  第一节 教育与工资:基于城镇居民样本/101
  第二节 农民工教育与工资收入/112
  第三节 教育与农村经济活动收入:基于农村居民样本/122
  第四节 城镇居民学习行为与工资:基于本科层次样本/133
  第五节 城镇居民学习行为与工资收入:基于高中层次样本/143
第六章 教育对劳动市场参与及失业的影响/154
  第一节 教育对城镇居民劳动市场参与及失业的影响/154
  第二节 学习行为对劳动市场参与及就业的影响:基于城镇本科样本/165
第七章 教育对晋升的影响/175
  第一节 教育对晋升的影响:基于城镇居民样本/175
  第二节 教育对晋升的影响:基于农民工样本/185
  第三节 学习行为对晋升的影响:基于城镇本科样本/192
  第四节 学习行为对晋升的影响:基于城镇高中样本/201
第八章 教育与创业及创新行为/208
  第一节 教育与创业:基于城镇居民样本/208
  第二节 教育与创业:基于农民工样本/218
  第三节 教育与创新:基于城镇居民样本/227
  第四节 教育与创新:基于农民工样本/233
第九章 教育对就业质量的影响/240
  第一节 就业质量的衡量/240
  第二节 教育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基于城镇居民样本/246
  第三节 教育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基于农民工样本/253
  第四节 学习行为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基于城镇本科样本/262
  第五节 学习行为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基于城镇高中样本/272
附录9-1 就业质量影响因素调查/281
第十章 教育的其他价值/283
  第一节 教育对农业专职化选择的影响/283
  第二节 对农民工培训效果的评估/290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福利/299
  第四节 教育使人更加美丽/308
第十一章 外语教育对就业表现的影响/314
  第一节 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回顾与评析/314
  第二节 英语教育的回报研究/320
第十二章 城乡居民网络学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326
  第一节 城镇居民网络学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326
  第二节 农民工上网学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333
  第三节 农民上网学习时间及其影响因素/341
第十三章 劳动市场对大学生的期待/348
  第一节 岗位对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侧重研究/348
  第二节 专业教育侧重vs.通识教育侧重/355
  第三节 招聘时企业对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关注/362
  第四节 企业创新文化的调查及影响因素/368
  第五节 企业对大学生个人特质关注度的调查分析/373
第十四章 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及社会公德/380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及社会公德:基于城镇居民样本/380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及社会公德:基于农民工样本/388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及社会公德:基于农村居民样本/395
第十五章 农村教育:困境与出路/401
  第一节 农村教育困境/401
  第二节 农村教育出路/408
第十六章 改进学生劳动市场表现的教育政策隐含/413
  第一节 讨论及教育政策选择/413
  第二节 中西方教育差距:基于社会环境视角/418
作者分工/424
后记教育:全球化视角的审视/426
同学感言/428

前言/序言

代序 推介一本谈教育更是做教育的书
曾湘泉 教授
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会长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樊明教授给我发来他新近指导24名本科生合作完成的专著《教育、劳动市场表现与教育政策》的电子版,请我作序。我通读了全书,立刻应允,因为这是一部谈教育更是做教育的好书。
先说这部书谈的教育。我赞成书中的一个观点,在今天市场经济时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在劳动市场有良好的表现,这一思路又反过来可审视教育本身,即今天的教育是否真正能够有助于学生在劳动市场有良好的表现。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但却是一个并不容易说清楚的话题。樊教授和他的学生为了把这个话题说清楚,首先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就六类问卷在全国19个省份调查了17978个受访者,包括城镇居民、农民工、农村居民和企业界人士,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这也是一本有理论深度的书。该书对经典的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诸多批评,在此基础上对教育投资回报机制、教育投资的均衡提出了独特的分析。提出了教育对劳动市场表现的间接边际影响概念,以及具体估计间接边际影响的方法,并在本书中得到良好应用。这一部分涉及劳动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作者对现有方法提出了批评并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这本书的主体是基于他们调查所获得的问卷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包括他们自己提出的方法,研究教育与受教育者在劳动市场表现的关系。这种研究精神和态度,以及方法和结论,有助于学校改进教育、学生提升毕业后在劳动市场的表现,也有助于教育政策制定者改革教育,以使得教育更好地回应劳动市场需求。
这本书研究教育,其实这本书的研究过程本身也是在探讨教育。从2008年开始,樊教授每年指导本科生做调查研究,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学术专著,加上这一部,迄今已完成八部。中国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普遍缺少对学生批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中国教育的这一突出问题,大家谈论得并不少,而樊教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用他的行动在回答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这尤为难得。樊教授在后记中说,不是每位老师都要教学生写书,但一定要教学生创新;也不是每位学生都要学写书,但一定要学习创新。因此,我们做老师的不必人人都模仿樊教授教学生写书,但一定要以我们各自的方式,把创新教育融入各自的教学中。中国的大学只有切实培养出富有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中国的教育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
若干年前,在我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时,曾邀请樊明教授到本院来就职,但最终未能成行。今天看到樊教授指导本科生合作完成八部专著,少了一份京城的浮躁,多了一份中原大地上的厚重,展现了教育的一种可能性,也许他这样做对中国教育的触动更大,我充分理解并深感欣慰。
最后,我郑重向广大读者推荐这部不仅是谈教育更是做教育的书。

2016年8月
《教育、劳动市场表现与教育政策》的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教育体系如何塑造个体的职业轨迹,以及劳动市场对教育产出提出的需求与挑战。研究聚焦于教育投资的长期回报,从微观个体层面,探讨不同教育水平、专业选择与职业技能如何影响就业机会、薪资水平、晋升空间以及工作满意度。宏观层面,本书分析了教育体系的结构性特征,如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职业教育的定位、以及终身学习的趋势,如何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技术变革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国家整体的劳动力素质和经济竞争力。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教育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劳动力市场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动态互动的生态系统。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必须充分考虑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未来趋势。因此,本书将教育的产出——即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所能获得的表现进行量化和评估,为理解教育的经济价值提供实证依据。 第一部分:教育投资与个体回报 在这一部分,我们从个体层面出发,详细考察了教育投资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回报。 教育水平与就业机会: 本章通过大量实证数据,展示了不同教育程度(如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普遍待遇差异。我们分析了高等教育入学率上升对毕业生平均薪资的影响,以及“学历通胀”现象在特定行业的体现。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高学历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总体而言,更高的教育水平仍然是获得更高收入和更稳定就业的有力保障。 专业选择与行业适配度: 不同专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弹性存在显著差异。本章着重分析了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人文社科、艺术类以及应用型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我们探讨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技能的匹配度,以及“人岗匹配”程度对员工工作表现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路径追踪,本书揭示了哪些专业更容易实现高薪就业、快速晋升,以及哪些专业需要毕业生具备更强的跨领域学习和适应能力。 技能的价值: 本书区分了显性技能(如专业知识、语言能力)和隐性技能(如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适应能力)。我们强调,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隐性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即使在专业技能要求相对固定的岗位上,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也往往是决定员工能否胜任更高职责的关键。本书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量化了不同技能组合对个体劳动市场表现的影响。 教育回报的期限结构: 教育投资的回报并非立竿见影,其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本章运用生命周期模型,分析了教育投资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济效益。我们考察了早期教育对儿童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传递到成年后的职业生涯。同时,我们也关注了中年及以后职业转型和再培训的必要性,以及终身学习对维持和提升劳动市场表现的价值。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 本书探讨了教育作为实现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关键途径。我们分析了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教育机会获取、教育质量体验以及最终的劳动市场表现上的差异。研究关注了教育不平等如何影响社会整体的资源分配和机会均等,以及教育政策如何能够有效打破代际贫困的循环。 第二部分:劳动力市场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匹配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视角转向劳动力市场,分析其对教育体系提出的具体要求,以及教育供给如何响应这些需求。 产业结构变迁与技能需求: 随着全球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本书详细分析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服务经济以及数字经济的转型对劳动力技能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考察了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传统产业(如制造业、农业)在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过程中对劳动者技能的调整。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根源: 本章深入探讨了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脱节的多种原因。这包括信息不对称(学生不了解市场真实需求,企业不了解毕业生能力)、教育体系改革滞后、以及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我们分析了“技能缺口”(skill gap)和“技能错配”(skill mismatch)现象,并考察了这些失衡对经济增长和个体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劳动力市场对特定技能的需求: 本章将进一步细化对不同类型技能的需求分析。例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人工智能的发展则催生了对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以及相关应用人才的旺盛需求。本书通过对行业报告、招聘数据以及经济学模型的分析,试图描绘出未来劳动力市场对技能需求的大致轮廓。 教育的经济价值评估: 如何科学地评估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本书的另一重要议题。我们介绍了多种评估方法,如人力资本理论、生产函数模型以及成本效益分析。本书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量化了不同类型教育投资的社会和经济回报率,为政府和个人进行教育决策提供量化依据。 第三部分:教育政策的优化与创新 在充分理解了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关系后,本部分将聚焦于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改革,旨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劳动力市场适配度,最终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 本章探讨了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包括课程体系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创新(如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以及产学研结合的深化。我们讨论了如何鼓励大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如何建立更灵活的专业设置和学位授予机制,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 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被视为连接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键桥梁。本书强调了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包括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推广现代学徒制、以及提升技工院校的社会声誉。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紧密合作,确保职业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终身学习与成人再培训: 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个体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章讨论了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包括提供便捷的在线学习平台、发展灵活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以及鼓励企业提供在职培训。我们还分析了政府在支持成人再培训、帮助失业或转行人员重新融入劳动力市场方面的作用。 教育政策的评估与反馈机制: 有效的教育政策需要建立在科学的评估基础之上。本书提出了建立常态化的教育政策评估机制,利用大数据和统计模型,监测教育投入的产出、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技能需求变化。基于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教育政策,形成一个动态的反馈循环。 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 尽管本书主要关注教育的经济回报和劳动力市场表现,但教育公平始终是贯穿其中的重要价值导向。本章探讨了如何通过政策设计,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在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上的差距,确保所有个体都能通过教育实现自身价值,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关心教育与就业问题的社会大众,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分析框架。通过理论梳理、实证研究和政策建议,本书希望能为构建一个更具适应性、更高质量、更公平的教育体系,以及更健康、更具活力的劳动力市场,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引人入胜,它成功地将原本可能枯燥的计量经济学分析,转化为了一场引人入胜的社会实验报告。作者对数据处理的严谨程度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对于“遗漏变量偏差”的控制,看得出作者在构建模型时下了极大的功夫。我特别关注了关于“非认知技能”如何干预教育对就业结果影响的章节。以往很多研究都把教育本身视为一个黑箱,但这本书试图打开它,探讨在同一张文凭背后,那些更软性的能力——比如抗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是如何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将理论上的教育优势转化为实际的市场竞争力。这种对微观过程的捕捉,使得整个论证链条异常坚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关于人才培养机制的深度研讨会,那些关于课程设置、实习机制有效性的讨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实证依据,而非空泛的口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学术严谨,但其提供的洞察力却足以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需要耐心去消化那些关于教育供给侧改革对需求方影响的复杂推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教育投资机会成本”的探讨,它非常现实地指出了,当一个年轻人选择接受高等教育时,他/她放弃的不仅仅是几年的工资,更是在这段时间内积累特定行业经验的可能性。这种成本核算,让“上大学”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立刻被置于一个充满权衡和风险的商业决策框架下。书中对不同社会阶层在信息获取和风险承受能力上的差异分析,更是有力地揭示了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递机制,它让你明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远比一张标准化的试卷成绩要复杂得多,它关乎社会资源的初始分配权。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扎实,它巧妙地将人力资本理论、信号理论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熔于一炉,为理解教育在劳动市场中的双重功能——“提升技能”与“筛选人才”——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教育回报率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模型”的构建,这超越了静态的横截面分析,捕捉到了职业生涯中,早期教育红利如何随经验积累而衰减或强化的复杂过程。对于那些对宏观教育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结论,更是一套严谨的方法论。书中对“回报率衰减”的归因分析,比如技术进步对低技能岗位的替代效应,将教育政策的制定与产业升级的宏观战略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政策的有效性评估不再局限于教育部门内部,而是需要纳入更广阔的经济结构变迁的视野中去考量。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落入那种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紧密地围绕着教育投入与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实际回报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教育层次对职业生涯初期薪资影响时的那种细致入微。举个例子,书中对技术工人与大学毕业生在特定行业内起薪差异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数字对比上,还深入挖掘了结构性因素,比如行业准入壁垒、工会力量的消长,乃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教育回报率的扭曲效应。这让我对“学历”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个人成就标签,而更像是一种在特定制度环境下,可以被量化、可以被比较的“人力资本存量证明”。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我们现在大力推行的某些教育改革,其初衷是否真的能有效地导向更公平的资源配置,还是仅仅在制造新的“教育溢价陷阱”。那些关于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资源分配的讨论,极具现实意义,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教育体系的价值导向。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批判性思维的引导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像一些教科书那样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提出一系列尖锐的问题,迫使读者去质疑既有的教育逻辑。例如,书中关于“高等教育泡沫化”的讨论,并没有简单地指责“大学太多了”,而是深入分析了社会对“成功”的单一化定义是如何驱动这种不理性扩张的。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几个历史案例,对比了不同社会对蓝领劳动和知识劳动力价值评估的变迁,这为理解当前教育内卷的文化根源提供了历史纵深感。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教育政策的“意外后果”的剖析。某些旨在促进公平的政策,在市场机制的反馈下,是如何被异化,反而加剧了既有优势群体的优势,这种反思的深度,在同类题材中是少见的,让人读来既有启发,又带着一丝无奈和警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