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简明读本

中华文化简明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干春松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国学
  • 历史
  • 文化
  • 普及读物
  • 入门
  • 精选
  • 中华文明
  • 文化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31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483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理解中国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21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本书以中西文明互鉴为大背景,从中华文明的起源、演变,中国历史上的制度、思想、价值,以及艺术与审美等方面,简明又系统地阐释了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等多角度的阐发,并吸收当前学术界的经典观点,是本书的鲜明特征。本书是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文明特征、智慧形态的门径,对于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干春松,1965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孔子研究院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制度儒学》《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等。


目录

第一章 考古发现与中华文明起源(1)

一 “满天星斗”与“炎黄子孙” (1)

二 红山文化与“龙的传人” (4)

三 二里头与“夏” (7)

四 殷墟与早期城市(9)

五 中国神话与《山海经》(14)

第二章 天下国家与制度礼俗(21)

一 中国的疆域沿革(21)

二 中国的行政区划沿革(28)

三 宗族与宗法(32)

四 天下制度(39)

五 封建制与郡县制(43)

六 禅让与世袭(48)

七 天子与皇帝(54)

2中华文化简明读本

八 辅政制度与中国古代的文官系统(59)

九 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64)

十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68)

十一 科举与书院(76)

十二 礼法合治与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83)

十三 近代法律转型中的礼法之争(91)

十四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98)

十五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08)

十六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114)

第三章 思想与信仰(121)

一 早期中国思想的形成(121)

二 中国思想文化形态的演进脉络(127)

三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智慧(149)

四 中国思想的主要派别(170)

第四章 艺术与审美(205)

一 礼乐文明:仪式、音乐与秩序(205)

二 儒释道与中国的审美文化(210)

三 唐诗和宋词(214)

四 明清小说(224)

五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人画(232)

六 中国建筑的伦理与审美(241)

目 录 3

第五章 中外文化交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248)

一 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248)

二 中医文化与中西医结合(255)

三 “各美其美”与人类文明共同体(260)

参考文献(267)

索引(269)

后记(275)

精彩书摘

  第 一 章

  考古发现与中华文明起源

  考古的发现对于了解一个地区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来自考古遗存和传世文献资料方面的证据,那么许多历史的记载就只能算是“传说”。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一方面是“疑古”泛滥,特别是以顾颉刚为主的“疑古派”对夏朝及尧、舜等古代圣王是否真实存在持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自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考古学科成立以来,有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又为我们了解远古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提供了可靠的素材。在这些发现中,有包括距今170万年前、具有人种起源意义的元谋人,以及稍后的蓝田人和北京周口店附近发现的北京猿人等,其中北京猿人被认为与黄种人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关系。

  在此之后,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直接相关的更多考古发现也越发受人关注。这些不断发现的考古材料使我们得以对西周之前乃至夏王朝的历史进行一种轮廓性的描述。这些材料也提示着,《史记》中有关五帝时代的记载,并非只是“虚构”,其中有丰富的历史信息。

  ◇◇一“满天星斗”与“炎黄子孙”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现有的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形成期的空间分布十分广阔,南到广东、北到黑龙江直至目前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地区。气候条件跨越了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如此广阔的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方式,留下了面貌各异的物质文化遗存。这也就是为何有人将这样的起源方式概括为“满天星斗”的原因。

  第一章考古发现与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化简明读本综合考古学家的看法,到公元前4000年前后,大约是相当于雅思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中华文明经历了突破性的发展。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公元前4000年至前3300年,中原仰韶文化庙底沟期空前繁荣。大约相同的时期,长江中下游也进入了繁荣期。第二阶段自公元前3300年至前2500年或稍晚,以长江中下游、钱塘江南岸的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社会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文明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黄河下游的海岱文化区,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开启文明化的进程后,稳定发展。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辽西地区,其文明化起步的时间和海岱地区相近,许多的考古发现可以证明其曾经的繁荣。第三阶段是公元前2500年至前2000年时期,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突然涌现出一批城址,诸如金沙、三星堆等,而长江中下游和辽西的文明却衰落了。不过,中原文化却再度“复兴”,陕西、河南、山西等地重新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推动者。

  这些不同的文化起源和不同阶段的文明发展之间交互作用,互相影响,从而使语言、信仰和习俗等方面不断接近,最终构成一种“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态。

  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注,古人的努力可能要超出现代人的想象,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历代史家,根据他们所能收集到的文献材料进行了创造性的综合,虽然有一些“想象”的成分,但亦非完全虚构。比如,中国人一般自称“炎黄子孙”,这个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国语·周语》,该文提出鲧、禹和夏人之后,以及姜姓之后,都是黄帝和炎帝的后代。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将黄帝列为五帝之首。而后来的帝王都是黄帝的直系子孙,由此,黄帝也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即文明历史开端意义上的开创者。

  其实,司马迁将黄帝塑造为中华传统始祖的做法自有其价值的依据。在春秋时代,孔子与他的学生可能就已经开始讨论有关黄帝的传说。据《大戴礼》记载,孔子与宰我有过如下的对话:“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耶抑非人耶?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也。’”在孔子看来,黄帝是否真活了三百年并不重要,关键是生民得其利,而后世的人敬畏和接受其教化共三百年。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生命的长度是以他为人类所做的贡献来衡量的。司马迁的《五帝本纪》中的《黄帝纪》即是将上古中国的许多伟大的事功都归结到黄帝身上,因而赋予黄帝以特别的意义。

  历史上中华文明区域内的其他民族,有时也会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比如辽代的契丹族就在描述他们民族历史的典籍中称自己是黄帝的子孙。这样的说法,也可以看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在民族观念中的体现。

  虽然,对黄帝本人考证具有许多“想象”的成分,不过,在历史上也一直有人试图进行“实证”性的证明。如宋代学者邵雍《皇极经世》一书,大意在于运用《周易》中数的理论推究宇宙起源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规律。在该书中,邵雍说道,黄帝元年距今四千六百二十五年,书中还将尧元年称为甲辰年。据清末民初学者卢景贵考订,认为黄帝元年相当于公元前2357年。再据更久远的晋代学者皇甫谧所作的《帝王世纪》推算,尧以上共有五帝,历时341年。按照这个说法,黄帝元年应为公元前2698年,这一论断后来得到广泛接受。近代以来,随着民族观念的传入,“炎黄子孙”的观念,被用来激励国人团结起来,抗击外侮。针对西方人采用耶稣纪年的做法,许多学者提出了“黄帝纪年”,最著名的例证是1912年当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通电各省:“以黄帝纪元4609年为中华民国元年。”虽然孙中山的做法有政治上的考虑,不过,将黄帝看作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起源已经广为接受。

  黄帝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关于他的事迹,尽管夹杂有许多神话传说和比附的内容,然而因为在中国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中,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端,由此确立了黄帝的开端性地位。

  ◇◇二红山文化与“龙的传人”

  如果黄帝是由众多的早期的杰出人物而逐渐凝聚的种族始祖,而“龙”则堪称是文化的图腾。

  20世纪70年代,在内蒙古赤峰地区,一位农民在修梯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石洞,在石洞的底部,他发现了一块像钩子一般的石头,这块石头口闭吻长,上棱起翘,吻前伸上翘,身体如铁钩一般细长卷曲。不过,这件造型独特的石头,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直到20世纪80年代,辽宁省建平县出土了一批玉制品,经考古学家考证,这一批文物与十几年前内蒙古赤峰地区发现的文物属于同一时期的文明类型,并因发现地赤峰而命名为“红山文化”。在这批新发掘的文物中,其中有一件玉器十分罕见,出土后甚至引起了考古界和学术界的争论。这一玉器形似玉猪,却身形修长弯曲、首尾相连,体现出龙的特征,猪首含有獠牙,肥头大耳,与赤峰地区的石钩般的玉器颇有相似之处。经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考证,这两件玉器均属于红山玉龙,是红山文化的重要见证。

  其实,在红山的玉龙出土之后,一直有关于“龙”的考古发现。1987年8月,在河南省濮阳市的西水坡遗址发现了一组属于仰韶文化的遗迹。在其中的45号墓中,发现了以蚌壳摆放的龙虎图案。龙昂首曲颈、拱背、体弯曲、长角、大眼、张口露舌、显齿、足端有四个至五个尖爪。这大约能说明当时已经有比较固定的龙的形象,而这件距今大约6000年的龙图案,也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在新石器时期的中晚期,大约距今6700—4000年的这段时间的不同地区考古发现中,龙的形象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虽然龙的头部形象各有不同,有的是人头,有的是猪头,也有类似马和鹿甚至鱼的头的,然而身上有鳞、体弯曲、有爪等核心特征却是一致的,这表明这种图腾在当时已经广为流传。而在《史记》中,炎帝的出生,就被描述为其母游华阳时与“神龙首”相感而生。也因为龙在中国早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所以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

  龙不仅出现在考古发现中,也经常出现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在这些作品中所出现的“龙”既能行云布雨,又能飞沙走石,既有禳灾除祸的善行,又有作恶多端的劣行。在各种历史文献中我们不乏龙的形象,人们熟悉龙的喜好和习惯,甚至熟悉它所生九子的各自不同的功能,屠龙术和叶公好龙的记载也早已成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故事,但龙却是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早已无法确切对应的神兽。可是,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中国古人曾严肃地讨论龙是否真实存在:

  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

  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蓄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

  ……

  献之曰:“今何故无之?”

  对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故物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在这段文献中,魏献子与蔡墨讨论何以不得见龙的原因,魏献子认为,或许是因为龙是最具有智慧的动物,所以人无法捕获而得见。蔡墨却认为,古代有专门负责豢养、驯育各种动物和神兽的职官,这类职官的功能世代相传,亦有相应的名号和姓氏。而豢养龙的职官因为失职,导致龙得不到精心的照料,故而隐匿,人便不得见。但是,蔡墨极其坚定地认为“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从上述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确信龙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没人见过而已。以现在的眼光看,龙是人们综合不同动物的因素而糅合在一起,并赋予其非凡的“法力”。而这一图腾信仰在后世时间的磨砺中,龙的形象不断演变,其文化含义、思想意蕴愈益丰富,最终成为中华文明乃至华夏民族精神的崇高象征,逐渐成为整个中华文明的共同信仰和统一的意义符号。

  ◇◇三二里头与“夏”

  《论语·八佾》篇中记载孔子的话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在这里孔子说道,他对夏和殷商的“礼”虽然能言说,但并不能以杞国和宋国来引证,因为文献上的证据并不充分。这里所说的夏和殷,一般指的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两个王朝,而在儒家的叙事体系中,夏、商、周也被视为是理想政治的范型,即所谓的三代之治。

  但在20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夏朝是否存在却是饱受争议的,理由依然是缺乏足够的考古材料做证据。1928年,随着甲骨文的被发现,董作宾等人在中研院考古所的决定下开始发掘安阳殷墟,直至20世纪中期,商王朝的存在有了无可辩驳的依据,但是关于夏的存在,无论是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还是都城遗址,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所以,杰出的历史学家杨宽和考古学家陈梦家,都否认了夏王朝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夏的种种记载,无非是周人依据神话传说辗转演义而成,或者是从商朝的历史中分出来的。那么,大禹中断了禅让而将帝位继承给启的历史转折,还有荒淫的夏桀的记载难道都是后世的历史编纂者杜撰的吗?

  为了解开关于中国早期历史上的种种谜团,徐旭生先生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走访二里头一带重要遗址,写成《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为夏王朝的考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李学勤等专家开展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大研究课题,试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对地下地上文献进行综合研究,以确定早期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其实,有一处考古发现很大程度上为夏文化的存在提供了线索,这就是二里头遗址。

  夏文化的探索,与对二里头文化认识直接相关。后来称为二里头文化遗存的系列文明遗迹,1953年在河南登封玉村首次发现,1956年在郑州曾被称为“洛达庙期”。1958年发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在1959年豫西“夏墟”调查后进行了系统发掘,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得以确立。二里头遗址被视为是一处都城遗址,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已经可以看出有规划的都邑的意图。出土物品中存在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20世纪8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或其较早的部分属于夏文化,但近年来亦有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属于夏代晚期商代早期的都城,并不能确定无疑地断定其属于夏文化。

  与夏文化相关的另一处考古发现是陶寺遗址。据古史传说,在尧活动中心地区的山西南部,考古研究者在襄汾陶寺遗址新发现了距今4300—4000年的大型城址,其中早期的城址长约1000米、宽约580米,面积为58万平方米。到了中期(距今约4100年),建成了长1800米、宽1500米,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城内的东北部应为较有地位的人的居住区,这里发现了规模达1万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在这个基址上出土了一些陶制的瓦片和其他建筑材料。在出土的陶器表面,还发现了疑似文字的刻画,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文字。陶寺遗址中出土的以铜为原料的祭祀用品和日用生活用品,说明那时人们已经学会了冶炼金属。陶寺的发掘最初也是作为夏文化的一个可能的遗存而展开的,但最近的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将其认定为尧都平阳。

  临汾古称“平阳”,据史书记载,尧帝曾建都于此。而陶寺的种种发现又证实其曾经是一座都城。陶寺延续的时间是公元前2450—前1900年,尧的活动年代是公元前2100—前2000年。陶寺与尧都在空间与内涵上都有较高的吻合度。除了二里头和陶寺,1975年发现的登封王城岗城址,有的学者主张该遗址就是禹都阳城,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该遗址属龙山晚期。从这一时期起,诸如河南禹县瓦店、巩义稍柴、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郑州小双桥,以及最近发掘的安阳洹北商城、河北邢台东先贤等遗址,都有学者指为夏商都邑所在。尽管这些均存在争议,然而,其对了解夏商文明的意义,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四殷墟与早期城市

  与夏文化的疑问丛生所不同的是,殷商文化因为殷墟的发掘而得到确证。1949年以前考古学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是1928年到1937年河南安阳殷墟的15次发掘及与之相关的研究。殷墟的发掘和研究,不仅证实了商代历史的客观存在,而且将当时文明的灿烂辉煌展示在世人眼前。1950年,中国科学院即恢复了已中断13年的殷墟发掘。这处遗址的发掘,一直持续到今天。

  1950年至1951年,在河南辉县琉璃阁与郑州二里岗的发掘中,确认了早于殷墟的商代前期遗存。1955年,发现了郑州商代前期的城址,经多年探查,大致可以确定其城垣周长近7公里,城内外筑有宫殿建筑基址和各种作坊遗迹,以及墓葬、窖穴,等等。近年又发现了范围更大的城郭。1983年则发现了始建年代与郑州商代城郭相距不远的偃师商代城郭。

  原始城市的产生,是古代文明进步的一个重大标志,也是断定该文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术界普遍重视城市的产生问题。但什么是城市,原始聚落与城市如何区别,仍是探讨中的问题。多数学者趋向于认为,城市的主要标志是能够反映出阶级的社会结构。城市不一定有城墙,例如中国商代后期的殷墟,经过多年的发掘,只在宫殿基址外围发现防御性的水沟,并未找到城墙(最近发现的洹北商城,时代似早于盘庚迁殷)。另外人口的规模可以作为城市的参考标志。

  第一章考古发现与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化简明读本殷墟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城市,包括有宫殿基址、陵墓、居住遗址和手工业遗址,其性质是不容争议的。商代前期的城市,可举出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和湖北黄陂的盘龙城等。偃师商城是1983年发现的,位于偃师西部的大槐树村南,南临洛水。目前已探出东、北、西三面城墙,南北距约1700米,东西最宽处1215米,面积约190万平方米。城内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道路等。这座城建于商代早期,其地望与古书所载汤都西亳吻合。郑州商城发现于1952年,遗址总面积达2��5平方千米。城东、南墙各长1700米,西墙1870米,北墙1690米。城内发现有大型建筑基址,城外也有许多手工业遗址、墓葬等遗迹。有些学者认为这座城是商王仲丁的都城瞰。盘龙城发现于1954年,位于长江北岸不远,城较小,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70米,城内也有建筑基址,城外有居住遗址、手工业遗址、墓葬等。这些材料,说明商代前期已有规模可观的城市,而且有的可以确定为王都,有的可能是诸侯国的都邑。

  前面曾经提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距尸乡沟商城不远,很可能属于夏文化的遗存,甚至有人主张这是夏都斟寻。二里头和陶寺一样,都没有发现城墙,但有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居住遗址、手工业遗址、墓葬等。

  更早的城址也已有不少发现。

  最早发现的是山东章丘城崖的古城。自1928年以来,当地曾进行多次发掘,城址已经被发掘出土,但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对城市的时代归属却难下定论。1989年到1990年,在该地重做的勘查试掘证明这是一处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大致相当)、周代三城重叠的遗址。位于最下方的龙山文化城址,平面接近方形,南北最长530米,东西约43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勘查还证明,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城址属于三城中的岳石文化古城。

  ……


《中华文化简明读本》是一本旨在为读者提供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要义的入门读物。本书不涉及现代社会思潮、当代艺术发展以及近现代历史变革等内容,而是专注于探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精神内核。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编排由浅入深,力求以最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中华文化独特而深厚的图景。从中华文明的起源传说开始,我们将一同回顾那些塑造了民族性格的古老智慧。这里没有对具体朝代政治史的详尽叙述,也没有对文学作品的逐字逐句分析,而是聚焦于那些历久弥新的思想观念,例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它如何影响了古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知;“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它们是如何渗透到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之中的。 书中会选取若干代表性的古代哲学思想,如道家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探讨它们在处世之道上的深刻启示。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虽然历史上影响力不如儒家,但其朴素的平等观念也为我们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视角。这些思想并非进行学术化的辨析,而是提炼其最易于理解的精神实质,展现其在塑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中的作用。 在艺术与审美层面,本书将着重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内涵,而非具体的园林建造技艺;讲述中国画“写意”的哲学意境,而非绘画技巧的演练;阐释中国传统音乐的“宫商角徵羽”背后的和谐观念,而非具体的乐谱分析。这是一种侧重于“意”的文化解读,旨在让读者体会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意境之美和人文精神。 在社会生活习俗方面,本书会提及诸如节日庆典(如春节、中秋节)的传统意义与文化象征,强调它们所承载的家庭团聚、感恩祈福等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而非详细介绍各个节日的具体习俗流程。也会简要触及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传统礼仪,这些礼仪背后所蕴含的尊重、谦逊等美德,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石。 此外,本书还会对中国古代的“家国情怀”进行阐释,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以及“忠孝”观念在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理解这种集体主义与个人责任感的结合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模式。 本书强调的是一种“简明”的呈现方式,避免了繁复的考证和大量的史料引用,力求让每一个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能轻松愉快地开启一段探索之旅。它是一扇窗口,让您能够窥见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独特智慧和审美情趣,感受那些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闪耀着光芒的文化基因。它不是一本百科全书,也不是一本历史教科书,而是一份用心梳理的文化脉络,一份对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诚挚邀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初拿到手时,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典雅的书名所吸引。《中华文化简明读本》,这几个字,仿佛就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预示着一场即将展开的文化探索之旅。我并非什么饱学之士,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多半是零散的,就像散落在各个角落的珍珠,缺乏一条清晰的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因此,当我翻开第一页,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温润而清晰的叙述风格,没有故弄玄虚的深奥,也没有空洞乏味的理论堆砌。作者以一种近乎讲述故事的口吻,将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传说,甚至是模糊印象中的中华文化元素,一一呈现在眼前。从先秦诸子的智慧火花,到唐诗宋词的婉约豪放,再到明清小说的世情百态,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传统节日的描绘,那些关于春节的团圆,清明的追思,端午的纪念,中秋的思念,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重新感受到这些节日背后深藏的情感和文化意义。不仅仅是文学艺术,书中也触及了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民间习俗等方方面面,如同一张巨网,将中华文化的脉络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地理名词,而是承载了无数故事、智慧和情感的文化符号。这本书,不愧为“简明读本”,它用最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了中华文化最核心的轮廓,又在细节处给予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味的佳作。

评分

最近在读一本叫做《中华文化简明读本》的书,实在让我爱不释手。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理解它的文化,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走进中华文化的殿堂。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将那些曾经让我望而生畏的历史事件、哲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惊喜于书中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介绍,像四大发明,但又远不止于此,书中还提到了很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但却极其重要的发明创造,比如造纸术的演变,指南针的精巧设计,这些都让我对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感到无比的钦佩。而且,作者并没有将这些科技成就孤立起来讲述,而是将它们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中,展现了科技发展如何与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相互促进,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的理解更加深刻。除此之外,书中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介绍也十分精彩,从京剧的行当划分、唱腔念白,到昆曲的婉转悠扬,再到越剧的细腻柔美,都让我仿佛听到了舞台上的余音绕梁。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名词,而是通过生动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不同剧种独特的魅力,甚至还引发了我去搜寻相关剧目观看的冲动。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真正地参与到中华文化的学习和体验中来,这种感觉非常棒。

评分

我最近在读的《中华文化简明读本》,真是一本让人惊喜的书。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感兴趣,但往往会因为概念的复杂而感到困惑。这本书在处理这方面的内容时,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直接抛出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从一些生动的生活化场景入手,例如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老子《道德经》的哲学智慧,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演变。通过这些引人入胜的叙事,我能够很自然地理解那些哲学思想的精髓,并且感受到它们是如何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道家”思想的阐释,它并没有将其描绘成一种消极避世的学说,而是强调了其顺应自然、与世无争的智慧,以及对平衡和和谐的追求。这种解读,让我对道家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结构也有简要的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让我了解古代中国是如何进行社会管理的,以及这些制度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这本书,真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它用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拉近了读者与中华文化的距离。

评分

《中华文化简明读本》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亲切感”。我常常觉得,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书籍,都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让人觉得那是属于学者和专家们的领域。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平等的姿态,与读者进行对话。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和具有争议的问题,而是用一种客观而温和的态度,进行解读。例如,在讲到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强调某一个民族的贡献,而是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以及这种融合如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我非常赞赏这种包容和多元的视角。而且,书中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讲述,也让我倍感亲切。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如精卫填海、嫦娥奔月,都被赋予了新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古代人民的智慧、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与我分享着那些古老而动人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浓浓的人情味。

评分

阅读《中华文化简明读本》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不断自我发现的过程。我一直认为自己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所了解,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它不仅仅是介绍诗词的格律、意境,更是深入挖掘了诗词背后所蕴含的诗人情感、时代背景,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唐代边塞诗的解读,它不仅仅是豪迈的战争描绘,更是对保家卫国、人生抱负,以及离愁别绪的复杂情感的抒发。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那些看似简洁的文字,竟然可以承载如此丰富的意义。同样,书中对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和书法艺术的阐释,也让我对这些艺术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单纯的视觉欣赏,而是上升到了哲学思考和精神追求的层面。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朋友,用它广博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不断拓展着我的视野,让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我最近在细读《中华文化简明读本》,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汇集,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但往往受限于语言的障碍或者缺乏背景知识,难以深入理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选取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论语》的哲思,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作者和作品,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作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意义,以及它们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情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红楼梦》的解读,它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故事情节,而是从人性的复杂、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对封建社会衰落的深刻反思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让我对这部经典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重新走进了那个时代的文坛,与那些伟大的文学家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自从读了《中华文化简明读本》,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在讲解中华文化时,特别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它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例如,书中在谈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哲学观时,并没有将其仅仅视为一种抽象的理论,而是分析了它如何在古代的建筑、园林设计,以及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中体现出来,并且探讨了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的现实意义。我非常喜欢这种“古为今用”的解读方式。同样,书中对中国古代的“礼”的阐释,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外在的礼仪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重视人情往来,以及“和”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华文化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烙印。

评分

《中华文化简明读本》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意外的发现,更是一次愉快的旅程。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是理解其文化的重要前提,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将历史事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结合,展现了历史是如何塑造文化的,文化又是如何影响历史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权力斗争的叙事,更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等方面变化的体现。书中对汉唐盛世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开放、包容、自信的精神风貌;而对明清时期的叙述,则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走向近代的转型与挑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韧性,以及它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创新、发展的生命力。

评分

《中华文化简明读本》这本书,我一口气读了好几遍,每次都有新的体会。它的内容之丰富,让我感到惊讶,但更让我惊叹的是其梳理和呈现的方式。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匠,将中华文化这庞大而复杂的丝线,编织成了一幅清晰而优美的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介绍,比如陶瓷的烧制技艺,丝绸的织造工艺,以及玉石的雕刻技术。书中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些古老技艺的精妙之处,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匠人精神和审美情趣。我之前对这些工艺的了解仅限于“好看”,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每一个精美的器物,都凝聚了多少心血和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中华民族创造力和智慧的赞颂,让我对这个民族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评分

说实话,拿到《中华文化简明读本》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关于中国文化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显得空泛或者过于学术化,让人提不起兴趣。但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其“简明”二字。作者并没有试图将所有中华文化的内容都一股脑地塞进书里,而是抓住了最核心、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比如,在讲到儒家思想时,它没有长篇累牍地探讨“仁义礼智信”的各种哲学分支,而是着重于它们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对中国人行为准则的影响。这种接地气的解读方式,让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样,在讲述中国古代的艺术时,书中重点介绍了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绘画、书法、建筑风格,并通过精美的插图,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其艺术魅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山水画的解读,作者将其描绘成一种“以形写神”、“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让我对这些画面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中华文化的广袤天地里,找到最值得驻足的风景,让我能够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基本认知框架。

评分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haoshu

评分

经典的书好书,童话中,买来学习学习,有空了看一看

评分

每个人都要看

评分

大国之路,和平发展,值得推荐!

评分

政治图书,无限正确

评分

政治图书,无限正确

评分

2017中国好书,学习了

评分

不错,值得购买,理解中国的发展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