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气旋年鉴2014

热带气旋年鉴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气象局 著
图书标签:
  • 热带气旋
  • 台风
  • 飓风
  • 气象
  • 气候
  • 2014年
  • 海洋
  • 自然灾害
  • 气象学
  • 热带气旋路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639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639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热带气旋年鉴2014》的内容包括热带气旋概况、路径、大风区域演变图、卫星云图,以及热带气旋在我国影响时的降水、大风分布和引发的灾情。还包括热带气旋的相关资料和图表。《热带气旋年鉴》每年出版一册,一直持续至今。

季风观测报告:2014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活动深度分析 作者: 亚洲海洋气象研究所 出版社: 环球气象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年春季 页数: 880页 --- 内容概要 《季风观测报告:2014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活动深度分析》是一部全面、详尽回顾和剖析2014年西北太平洋、南海以及印度洋热带气旋(包括台风、强热带风暴及气旋)生命史、结构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和环境影响的专业年鉴。本书汇集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顶尖气象机构的观测数据、数值模拟结果和现场考察报告,旨在为海洋气象学、气候学、灾害风险管理以及应急响应部门提供一个坚实的科学参考基准。 本报告摒弃了对单一特定年份的笼统描述,而是将2014年的热带气旋活动置于更宏大的多年代际气候背景和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演变规律中进行考察,重点解析了该年度独特的海洋热力条件如何调制了风暴的生成频率、强度分布和路径选择。全书共分七个主要部分,结构严谨,数据支撑充分。 --- 第一部分:2014年热带气旋季节宏观气候背景分析 (约 120 页) 本章首先回顾了2013年末至2014年初的全球海温异常分布,重点分析了关键海域(如 Niño 3.4 区、西太平洋暖池)的能量蓄积情况。 1. ENSO演变与季风爆发延迟: 详细记录了2014年赤道太平洋的温和偏冷(La Niña情景初期)状态如何影响了当年夏季风的建立时间和强度,以及这对西北太平洋低纬度扰动生成的首波影响。 2014年西太平洋季风槽的平均位置和活动强度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进行了对比,揭示了影响风暴生成的背景环流异常。 2. 垂直风切变场与热力结构: 运用再分析资料,绘制了2014年整个活跃季节(5月至11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SUH)的平均形态和阶段性变化,探讨了中纬度西风急流的波动如何通过影响高层辐散,间接控制了热带对流的持续性。 3. 海表温度(SST)和海洋热力参数(OHC): 提供了2014年主要的风暴生成区(如菲律宾东部海域)的深度海温剖面,重点计算了“开尔文波”对区域热容量的贡献,评估了海洋对前期风暴能量的输送和储存效率。 --- 第二部分:西北太平洋与南海台风活动精细化追踪 (约 300 页) 本章是报告的核心,对2014年生成的所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进行了逐个编号、详细的气象学分析和影响评估。 1. 生成机制与环境因子: 对所有热带低压的初生机制进行了分类讨论,包括触发于中尺度辐合带的、源自东风波的、以及直接由季风槽触发的扰动,并量化了不同类型扰动在强度和路径上的差异。 2. 强度演变与快速增强(Rapid Intensification, RI)案例研究: 重点分析了2014年强度最高的几个台风,详细记录了其RI期间的垂直热力结构、云顶温度(CTT)演变以及动量通量变化。本部分包含了多个台风登陆或严重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台湾岛、日本的路径集合预报偏差分析,探讨了路径预报难点所在。 3. 典型风暴个例剖析(精选): 选取了数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案例进行深度剖析,例如: “蜂鸟”(Snake-Like Track): 分析了其在复杂引导气流下,长期维持低纬度高强度,并最终以异常路径登陆的动力学机制。 “浣熊”(Landfall Intensity): 探讨了该风暴在穿越菲律宾群岛后,如何在南海快速重组并再次增强的海洋能量再活化过程。 南海热带低压的季节性变化: 比较了2014年南海夏季和秋季低压的平均环境垂直风切变特征,评估了副高边缘控制力对局部强对流的贡献。 --- 第三部分:印度洋热带气旋活动分析 (约 150 页) 本章聚焦于北印度洋(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以及南印度洋的热带气旋活动,其气候驱动机制与西北太平洋存在显著差异。 1. 孟加拉湾的季风强度与对流: 报告分析了2014年南亚季风的爆发对孟加拉湾热带低压的生成时间和分布的影响。特别关注了秋季(10月至12月)孟加拉湾的活动高峰,并详细记录了登陆印度东海岸和孟加拉国的气旋强度及降雨量。 2. 阿拉伯海的特殊性: 2014年阿拉伯海观测到数个强度可观的气旋,本章探讨了当时相对干燥的非洲东风波如何被季风边缘的低层辐合区捕获,以及高层对流抑制的解除机制。 3. 海洋背景差异: 比较了北印度洋SST与西北太平洋的差异,评估了阿拉伯海的对流活动是否受到中印度洋偶极子(IOD)的调制。 --- 第四部分:观测技术与数据同化进展 (约 100 页) 本部分是技术层面的总结,关注2014年热带气旋观测和数值预报模型中的关键技术突破和挑战。 1. 卫星遥感数据质量评估: 详细介绍了当年利用GPM、Himawari-8/9等新一代观测平台获取的降水速率、云顶高度数据,以及这些数据在台风强度“亮带”识别中的应用效果。 2. 快速更新循环(RUC)的应用: 评估了区域高分辨率模式(如WRF、HRES)在2014年台风预报中,通过每小时数据同化循环,对边界层涡度场和干空气卷入预报精度的提升作用。 3. 地面和探空观测网络: 报告特别收录了2014年多个岛屿气象站(如帕劳、关岛、吕宋岛北部)在台风过境期间的地面观测数据缺失率和质量分析,指出关键观测盲区。 --- 第五部分:热带气旋对区域环境的综合影响 (约 150 页) 此章超越了纯粹的气象学范畴,深入探讨了2014年热带气旋活动带来的水文、生态和社会影响。 1. 极端降水与洪水事件: 统计了2014年登陆或严重影响东南亚和中国南部的台风所导致的流域性洪峰流量数据,以及相关的山体滑坡事件数量。着重分析了复合型降水事件(如台风与季风降水的叠加)。 2. 风暴潮与海岸侵蚀: 结合特定风暴的登陆位置和近岸海域水深数据,模拟和评估了2014年主要风暴对沿海低洼地区(如湄公河三角洲、中国长江口)的潜在风暴潮风险。 3.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强度趋势: 结合2014年的观测数据,评估了相较于1980-2010年基线,当年极端强度(Cat 4/5)台风的比例变化,为长期气候风险评估提供实证支持。 --- 附录 2014年所有热带气旋详细统计表(编号、生成/消亡时间、最大风速/风压、路径点数据)。 所使用的数据集、模式配置及后处理方法详细说明。 主要贡献机构和研究人员名单。 目标读者: 气象预报员、气候学家、海洋学家、水利工程专家、应急管理部门、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机构以及相关领域的高级研究人员和研究生。本书是理解2014年复杂大气海况相互作用的关键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热带气旋年鉴2014”,让我联想到了一部记录片。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2014年的热带气旋。是否会有令人震撼的延时摄影,展示飓风眼墙的形成和消散过程?是否会有水下摄像机捕捉到台风来临时汹涌的海浪对海底世界的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大量高质量的图片和视频链接(如果可能的话),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台风的力量。此外,我也希望它能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关于气象学的专业术语,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例如,龙卷风和飓风的区别是什么?强风警报和台风预警信号又代表着什么?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感官的体验,一次对自然之美的探索。

评分

读到“热带气旋年鉴2014”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无边无际的大海,翻涌的巨浪,以及那遮天蔽日的乌云。我一直对海洋深处的奥秘充满好奇,而热带气旋无疑是海洋赋予陆地最直接、最震撼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回到2014年的那些日子,亲身感受台风登陆时的惊心动魄。它是否会用详实的案例研究,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热带气旋是如何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比如,那些沿海社区在面对台风侵袭时采取了哪些独特的防御措施?政府部门又是如何组织救援和灾后重建的?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穿插一些亲历者的故事,那些在风暴中失去家园的人们,他们的坚韧与勇气,或许比任何数据分析都更能打动人心。这本书,不应该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学术报告,而应该是一本有温度、有情感的记录,它能让我们在惊叹于自然力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类在其中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

评分

“热带气旋年鉴2014”这个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权威感和专业性,对于我这样对气象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发烧友”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猜想,书中会包含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图表,详细分析2014年全球范围内热带气旋的生成、发展、移动路径以及其强度变化。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对当年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超级台风”进行深度剖析,例如它们异常强大的原因,以及它们在形成和移动过程中是否遵循了某些特别的规律。此外,我也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探讨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比如,是否会有证据表明,2014年的热带气旋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科学观点和研究成果,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复杂而又重要的气候现象,并对未来的气象研究方向有所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深邃的海洋蓝与暗涌的红色飓风图形交织,仿佛在诉说着一场未知的风暴即将来临。作为一名气象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在大自然力量面前显得渺小的我们心生敬畏,而“热带气旋年鉴2014”这个名字,光是听着就充满了史诗感。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记录那些在2014年肆虐于全球热带区域的狂风巨浪?是冷冰冰的数据统计,还是生动的故事描绘?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揭示这些巨兽的形成、演变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这本书是否会包含那些令人惊叹的卫星图像,让我得以一窥飓风那宏伟而又令人胆寒的螺旋结构?是否会深入浅出地解释那些复杂的数值模型,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台风预报背后的科学原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不仅仅是了解“发生了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未来会如何”。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天气现象的记录,更是一次对自然伟力的探索之旅。

评分

“热带气旋年鉴2014”这个书名,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2014年,对于许多经历过台风侵袭的地区来说,那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一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能够深入探讨这些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案例研究,分析台风过后的重建工作,以及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我尤其想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应对台风挑战时,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这本书,是否也能够激发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思考?毕竟,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可能正在加剧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以及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