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及成因研究(2000-2009年)

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及成因研究(2000-2009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柳艳香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夏季降水
  • 降水异常
  • 气候变化
  • 气候模式
  • 大气环流
  • 东亚季风
  • 数值模拟
  • 气候诊断
  • 2000-2009年
  • 气候预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6517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054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分析了2000年代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特点、环流成因和海洋背景。共有11章,第1、2章主要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分布类型、环流成因和极端旱涝事件进行了全面的综合和分析;第3章着重于2000-2009年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和年代际振荡的分析;第4章至第7章分别从北半球500hPa平均环流场、东亚阻塞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亚洲季风场,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等方面,研究这些因子与中国夏季降水气候异常的可能联系,进而讨论2000-2009年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成因;第8至第11章则考虑了人类活动的强迫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对短期气候预测的影响,并预估了未来30年中国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趋势。
  本书可供气象、水文等部门的业务、科研人员及有关院校师生参阅。

目录

第1章 中国夏季雨型
第2章 夏季中国极端旱涝气候事件
第3章 2000-2009年中国夏季降水异常
第4章 夏季500hPa环流场的气候变化与中国降水
第5章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特征与中国降水
第6章 亚洲夏季风的气候振荡与中国降水
第7章 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
第8章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9章 人类活动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影响模拟
第10章 全球变暖对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11章 中国区域未来30年气候变化趋势预估
参考文献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您的要求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气候学、大气环流、区域气候变化等主题,但避开了您指定的图书内容(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及成因研究,2000-2009年): --- 书名:《中高纬度对流层顶:结构、动力学及其气候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对流层顶(Tropopause, TP)这一大气环流的独特界面,深入剖析了其在中高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温带和极地边缘的结构特征、动力学机制及其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系统的深远影响。对流层顶,作为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的过渡层,是大气化学物质传输、天气系统发展以及能量交换的关键枢纽,其形态和位置的变化直接反映了中层大气的动力学状态和气候系统的调整。 第一部分:对流层顶的精细结构与观测 本书首先对中高纬度对流层顶的结构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传统上将对流层顶视为一个具有特定温度梯度的边界层,而现代观测技术揭示了其内部的复杂性。我们详细探讨了“折叠式”对流层顶的形成机制,即在强急流区附近,对流层顶表现出的垂直位移和褶皱现象。 在观测方面,本书结合卫星遥感(如大气化学成分、温度廓线反演)、无线电探空(高精度温湿廓线数据)以及再分析资料(如ERA5、MERRA-2),构建了中高纬度对流层顶高度(TPH)和温度(TPT)在季节和年际尺度上的三维分布图集。重点分析了对流层顶的“双峰结构”——在副热带高压区上方的急流核心区域,TPH通常较低且温度较高;而在中纬度急流的南侧和北侧,TPH则可能出现显著的垂直变化。 第二部分:对流层顶的动力学控制机制 对流层顶的形态和变率主要受控于大气环流的动力过程。本书的核心章节深入探讨了中高纬度对流层顶动力学的关键驱动力: 1. 纬向急流与涡旋活动: 极地急流(Polar Jet Stream)是中纬度对流层顶形态的最主要塑造者。急流的强度、曲率和位置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对流层顶的抬升(在波峰区)或下降(在波谷区)。我们运用准地转理论和非地转运动分析,量化了惯性不稳定性和倾斜对流带来的垂直运动对对流层顶边界的拖曳效应。 2. 行星波的传播与破碎: 罗斯贝波(Rossby Waves)在中高纬度大气中扮演着能量和动量传输的角色。本书详细分析了行星波在对流层顶附近的传播和非线性相互作用。特别关注了行星波在向东传播过程中,当其强度超过某一阈值时,可能导致的对流层顶的局部抬升甚至“破碎”(Breakdown),这通常与极地涡旋的阶段性强化或减弱相关联。 3. 对流层和平流层耦合机制: 对流层顶是两个大气层的“呼吸口”。通过分析垂直速度场,我们阐述了气团交换的机制。在强上升运动区域(如锋面活动显著区),对流层顶被推高,携带了对流层中的水汽、污染物进入平流层。反之,在下沉运动区域,平流层物质被输送到对流层。本书利用示踪气体(如臭氧、水蒸气)的垂直分布,证实了这种耦合的量级和时间尺度。 第三部分:对流层顶变化对中高纬度气候系统的反馈 对流层顶的长期演变及其季节性变化,对地面天气和气候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反馈作用。 1. 对流层顶与地面锋面系统的相互作用: 对流层顶的形态直接影响了高空急流的结构,进而调制了地面气旋和反气旋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例如,对流层顶的显著下降常伴随着中纬度强烈的地面气旋爆发。本书通过对历史案例的追踪,展示了对流层顶的结构变化如何“引导”地面天气系统的路径和发展。 2. 辐射平衡与平流层温度: 对流层顶的厚度和温度直接影响了平流层底部的辐射收支。随着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对流层顶的平均高度在某些区域呈现出抬升趋势。本书讨论了这种抬升如何影响区域的辐射通量,以及对平流层臭氧层分布的潜在影响。 3. 气候模态的重现性分析: 我们探讨了北大西洋涛动(NA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等主要的区域气候模态如何通过影响中高纬度环流的平均态和变率,间接影响对流层顶的长期演变。通过对再分析资料的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我们识别出与对流层顶高度、温度显著相关的气候模态信号。 总结与展望 《中高纬度对流层顶:结构、动力学及其气候意义》旨在为大气科学研究人员、气候学家和气象预报专家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基于最新观测数据的参考。本书不仅系统梳理了对流层顶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观测方法,更着重于阐述这一复杂界面在塑造中高纬度天气和气候系统中的核心作用,为理解和模拟未来气候变化下的中层大气动力学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及成因研究(2000-2009年),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我们国家夏季的天气变化太具有戏剧性了,一会儿烈日炎炎,一会儿倾盆大雨,而且这种变化在不同地区差异巨大。有时候,新闻里报道某地遭受特大干旱,影响农作物收成;转眼间,另一个地方又因为洪水泛滥,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这种“异常”的降水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实在太重要了。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夏季降水异常”时,我就充满了好奇。尤其它还限定了“2000-2009年”这个时间段,让我觉得研究会非常具体、有数据支撑。我特别想知道,在这十年里,有没有哪些地区的夏季降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极端情况?比如,是不是有一些地方的降雨量远超往年平均水平,导致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反之,是不是也有一些地区,夏季降水持续偏少,加剧了干旱的程度?而“成因研究”这几个字,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我很想了解,是什么样的气候机制在背后操控着这些异常的降水?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还是大气环流的区域性变化,亦或是厄尔尼诺现象在作祟?如果这本书能给出清晰的解释,那对我们理解和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绝对是大有裨益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确实挺硬核的,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及成因研究(2000-2009年)。我一直觉得中国的降水分布特别有意思,有时候一个地方干旱得不行,另一个地方又洪水泛滥,这种巨大的反差总让我好奇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动。特别是夏季,这可是全年降水最集中的季节,也是最容易出现极端天气的时候。这本书的副标题“2000-2009年”则给了我一个具体的时空范围,让我觉得研究的结论会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我挺想知道,在这十年里,中国哪些地区的夏季降水出现了显著的异常?是增多还是减少?具体异常的程度有多大?有没有一些地区长期以来都处于降水偏多或者偏少的怪圈中?而且,更吸引我的是“成因研究”这部分。降水异常肯定不是无缘无故的,背后一定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地理、气候因素,甚至可能还有大气环流的变化。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一些关键的驱动因子,比如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变化,季风的强弱,或者是一些区域性的海洋和陆地表面特性的影响。如果能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一年特别严重的干旱或者洪涝,解释清楚它的成因,那对理解我们国家的气候变化规律,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受到的影响,都会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名字勾起了我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背后机制的强烈好奇心。

评分

我一直对气候变化这个宏大的主题很关注,特别是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中国的夏季降水,对我来说,意味着太多了:有时候是丰收的希望,有时候却是洪水肆虐的噩梦。所以,“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及成因研究(2000-2009年)”这个题目,立刻就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很好奇,在这十年里,中国的夏季降水究竟“异常”到了什么程度?是集中在某个地区,还是普遍性的现象?降水偏多和偏少的情况,在哪些省份或区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更重要的是,书里是如何解释这些“异常”的根本原因的。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是全球尺度的气候变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还是区域性的气候系统,比如季风、洋流等的异常变化才是罪魁祸首?抑或是,某些特定的地理条件,例如地形、海陆分布,对这种异常起到了放大或抑制的作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数据分析和科学的论证,帮助我理解,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夏季降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动,以及是什么样的复杂因素共同作用,造就了这些令人关注的气候现象,从而为我们如何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气候挑战提供启示。

评分

我之前对气候学领域的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涉及到我国这样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化的国家。夏季降水在中国的天气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水资源供应,还直接影响到防洪减灾的压力。而“异常”这个词,恰恰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在正常的规律之外,总有一些出人意料的现象发生。这本书关注的是2000年到2009年这十年,这个时间跨度虽然不算特别长,但对于气候研究来说,足以捕捉到一些重要的变化趋势和极端事件。我很好奇,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夏季降水的异常分布呈现出怎样的空间格局?是集中在某个区域,还是遍布全国?异常的类型是普遍性的偏多或偏少,还是表现为一些更复杂的分布特征,比如东部地区降水增多,西部却持续干旱?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深入剖析这些异常现象背后的成因的?是单纯从大气环流的角度,还是也考虑到了海洋、陆地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揭示一些关于中国夏季降水变化规律的深层奥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系统的复杂性,也为未来的气候预测和适应提供科学依据。

评分

坦白说,看到“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及成因研究(2000-2009年)”这个书名,我脑子里立马闪过过去十年里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天气事件。那些夏天,我仿佛能记起新闻里播报的关于南方水患或是北方旱情的画面,还有那些关于季风、副高之类的气象术语。这本书的研究方向,正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夏季气候变化背后驱动力感到好奇的那个点。我猜想,作者可能从宏观的大气环流模式入手,比如分析那个时期季风的强度变化、高压脊的形态演变,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摆动规律,试图找出与降水异常相关的关键环流特征。与此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涉及更微观的区域性因素,比如海陆热力差异、地形对水汽输送的影响,甚至是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反馈的作用。毕竟,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千差万别,影响降水的因素也必然是多层次、多尺度的。如果这本书能系统性地梳理出2000-2009年间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具体表现,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其形成机制的科学解释,那我相信,这本书对于理解我们国家的气候变化过程,以及为区域性的气候适应和灾害防治提供理论支持,都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