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培快繁实例

植物组培快繁实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军荣,辛培尧,何承忠,姜华 等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组培
  • 植物快繁
  • 组培技术
  • 园艺
  • 农业
  • 生物技术
  • 植物繁殖
  • 无性繁殖
  • 育种
  • 植物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66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67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0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植物组培快繁实例》主要是针对植物组培试验材料,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植物材料作为案例。本书首先对植物组培快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概述,然后从组培工厂的选址和建设、培养基的选择和制备、组培快繁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介绍,最后结合选取的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进行详细的案例介绍。
《植物组培快繁实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图文并茂,有利于读者能够快速掌握植物组培快繁的相关知识,并能快速操作和应用。本书可作为农林院校、组培公司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科技人员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唐军荣,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讲师,唐军荣,男,汉族,讲师,2008年农学硕士毕业并在西南林业大学参加工作。主讲本科课程《植物组织培培养》和《药用植物组织培养》。主持校级科研究项目“野生百合离体繁殖及多倍体诱导研究”,和省教育厅项目“云南金线莲菌根化培育技术研究”,单位横向委托项目“云南金花茶离体繁殖技术研究”,以及参加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膏桐规模化、集约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负责膏桐组培快繁工作;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干热河谷木棉纤维人工林培育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中的爪哇木棉组培快繁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色素生成抑制天然产物6'-O-咖啡酰熊果苷的生物合成及其生产调控”项目中的樟叶越桔的组培快繁工作。申请并授权相关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10余篇,副主编或参考专著3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目录

第一篇 概述
第一章 植物组培快繁概述 2
第一节 植物组培快繁简介 2
一、植物组培快繁的定义 2
二、植物组培快繁的理论依据 2
三、植物组培快繁的培养程序 3
第二节 植物组培快繁的应用 4
一、植物的快速繁殖 4
二、植物脱毒苗的培养 5
三、培育植物新品种 5
四、生产次生代谢物 8
五、保存和交换植物种质资源 9
六、人工种子 9
第二章 植物组培快繁场地设计及仪器设备 11
第一节 场地选择与设计 11
一、场地选择 11
二、场地设计 12
第二节 仪器设备 14
一、称重设备 14
二、计量工具 15
三、存储设备 16
四、菌操作相关设备 16
五、培养相关设备 17
六、纯水设备 19
七、其他仪器设备 19
第三章 培养基的选择及制备 20
第一节 培养基的选择 20
一、培养基类型及特点 20
二、培养基成分 21
三、几种常用培养基配方 26
第二节 组培苗与养分 27
一、植物必需元素 27
二、组培苗对养分的需求 29
第三节 培养基的制备 31
一、母液的配制与保存 31
二、最佳培养基的选择与设计 32
三、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 33
第四章 植物组培快繁技术 34
第一节 外植体的选择 34
一、外植体的类型 34
二、外植体的采集 34
第二节 外植体的消毒与接种 35
一、外植体的消毒 35
二、外植体的接种 38
第三节 增殖培养 40
一、增殖类型的选择 40
二、继代增殖 42
第四节 壮苗与生根培养 43
一、壮苗 43
二、试管内生根 43
三、试管外生根 46
第五节 炼苗 46
一、移栽前炼苗 47
二、移栽炼苗 47
第二篇 木本植物实例
第五章 滇杨的组培快繁 50
第一节 滇杨研究现状 50
第二节 滇杨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52
一、材料与方法 52
二、结果与分析 57
三、小结 66
第六章 北美红杉的组培快繁 68
第一节 北美红杉概述 68
一、北美红杉简介 68
二、北美红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68
第二节 北美红杉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70
一、材料与方法 70
二、结果与分析 75
三、小结 82
第七章 籽刺梨的组培快繁 87
第一节 籽刺梨概述 87
一、籽刺梨简介 87
二、籽刺梨研究现状 88
三、籽刺梨发展建议 90
第二节 籽刺梨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91
一、材料与方法 91
二、结果与分析 92
三、小结 95
第八章 黄花倒水莲的组培快繁 97
第一节 黄花倒水莲简介 97
第二节 黄花倒水莲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98
一、材料与方法 98
二、结果与分析 100
三、小结 103
第九章 枸杞属植物的组培快繁 105
第一节 枸杞属植物研究现状 105
第二节 枸杞属植物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106
一、材料与方法 106
二、结果与分析 108
三、小结 111
第三篇 草本植物实例
第十章 白及的组培快繁 114
第一节 白及简介 114
第二节 白及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115
一、材料与方法 115
二、结果与分析 116
三、小结 119
第十一章 非洲菊的组培快繁 120
第一节 非洲菊简介 120
第二节 非洲菊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120
一、材料与方法 120
二、结果与分析 122
三、小结 124
第三节 非洲菊组培苗工厂化生产中控制污染的措施 124
一、工厂化中各环节的注意事项 125
二、污染发生时的控制措施 127
三、小结 128
第四节 非洲菊组培苗生根方法的改良与效果评价 129
一、材料与方法 129
二、结果与分析 130
三、小结 132
第十二章 金线莲的组培快繁 133
第一节 金线莲简介 133
第二节 金线莲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133
一、材料与方法 133
二、结果与分析 136
三、小结 139
第十三章 金铁锁的组培快繁 141
第一节 金铁锁简介 141
第二节 金铁锁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141
一、材料与方法 141
二、结果与分析 143
三、小结 146
第三节 金铁锁不定根增殖体系的建立 148
一、材料与方法 148
二、结果与分析 149
三、小结 153
第十四章 紫花苜蓿的组培快繁 155
第一节 紫花苜蓿研究现状 155
一、紫花苜蓿组织培养的外植体 155
二、紫花苜蓿组织培养的途径 156
三、苜蓿组织培养的培养基 157
四、紫花苜蓿组织培养的细胞生长调节物质 158
五、紫花苜蓿组织培养的培养条件的控制 159
第二节 紫花苜蓿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160
一、以叶片为外植体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160
二、以花药为外植体单倍体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162
三、小结 166
第十五章 紫斑百合的组培快繁 167
第一节 紫斑百合简介 167
第二节 紫斑百合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168
一、材料与方法 168
二、结果与分析 169
三、小结 172
参考文献 174

精彩书摘

  《植物组培快繁实例》:
  时永杰等(1997a)通过比较苜蓿在MS、B5、N6的培养得出,MS培养基对于诱导苜蓿愈伤组织分化成苗优越性更大。研究证明,苜蓿外植体直接成苗中通常采用MS及SH培养基,通过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分化成苗途径中常采用MS和B5培养基,而花药、花粉的培养则常采用B5培养基效果较好,原生质体培养中采用K8P、KM8P、UM、MS等培养基。
  培养基的成分不同,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态反应表现有别。在添加酵母提取液和肌醇的Blaydes培养基上苜蓿根的形成受到抑制,但在SH及B5上则发育正常。Walker等(1979)指出在苜蓿组织培养中,培养基中NH4+对体细胞胚的产生起关键作用。SH培养基中,当NH4+浓度高于25mmol/L时,产生体细胞胚。时永杰等(1997)认为培养基中蔗糖含量对根的分化有影响,将蔗糖由MS中的3%降为2%以下,有利于根的形成。
  ……

前言/序言

植物组培快繁是植物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使离体材料在较短时间内呈几何倍数增长,是当前植物组织培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也是优良材料的重要繁殖途径之一。近年来,关于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书籍较多,其中以理论方面介绍的居多,且各具特色。然而,植物组培快繁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项技术,因此《植物组培快繁实例》对常规的组培理论部分进行了一定的精炼,并与组培案例相结合,使读者既能够较好地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和操作相关流程,又能较好地从本书案例中得到一定的借鉴,有利于读者在今后的组培研究与生产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本书以组培快繁为主要内容,首先介绍其基本理论、场地的选择和设计、相关仪器设备和药品的准备以及组培快繁技术流程,继而展开分析不同类型植物的组培快繁案例。写作时,更加注重具体实践操作,这对组培初学者将会有极大的帮助,使他们能将获得的知识迅速应用到相关实践中去。
如上所述,植物组织培养与快繁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能够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包括新配方的研发、组培生产工艺的改进,从而用较低的成本生产出品质较佳的组培苗。因此,笔者建议读者可以多阅读普通遗传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增加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同时多关注组培方面的最新技术、成果,真正做到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运筹帷幄。
《植物组培快繁实例》的完成是编写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具体编写分工为:第一章由姜华撰写,第二章由唐军荣、辛培尧撰写,第三章由马彦军、郑元、唐军荣撰写,第四章由唐军荣、姜华、何承忠、郑元撰写,第五章由辛培尧、陈杰撰写,第六章由彭明俊、孙正海撰写,第七章由辛培尧、唐军荣、辛亚龙撰写,第八章由辛培尧、李斌撰写,第九章由马彦军撰写,第十章由唐军荣、辛亚龙撰写,第十一章由唐军荣、辛培尧、邱芬撰写,第十二章由唐军荣、孙正海、李伟撰写,第十三章由辛培尧、唐军荣、李斌撰写,第十四章由姜华撰写,第十五章由何承忠撰写。
《植物组培快繁实例》相关内容的实验过程得到了吴英英、尹丽莎、费希同、林源、谢建伟、黄加廷、周应友、邵贤静、陈正宇、韩国伟等同志的大力帮助。同时,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以及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高校林木遗传改良与繁育重点实验室相关领导对本书的编写工作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另外,还得到了西南林业大学林学一级学科建设经费、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的资助;此外,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编辑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6月于昆明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名为《植物组培快繁实例》的书籍,但内容完全不涉及植物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的图书简介: --- 《星际航行与黑暗深空探索:跨越光年的挑战与机遇》 作者: [此处留空,或用一个虚构的、听起来专业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用一个虚构的、听起来权威的出版社名] 书籍装帧: 精装 / 32开 / 680页(含彩色插图与技术图表) 定价: [此处留空,或用一个合理的定价] --- 内容概要:远航者的史诗与未来工程学的巅峰之作 《星际航行与黑暗深空探索:跨越光年的挑战与机遇》并非一本科幻小说集,而是一部立足于当代理论物理学、先进材料科学、极端环境工程学以及复杂系统生命维持技术的前沿学术专著。本书以极其严谨和深入的视角,剖析了人类文明迈向太阳系外,乃至抵达最近恒星系统所必须克服的物理、技术与生理障碍。 本书结构宏大,内容涵盖了从超光速旅行的理论探讨(基于目前最前沿的曲率驱动理论模型研究,而非臆想的魔法),到实际任务中对深空辐射环境的防御策略,以及维持跨代飞船内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管理。它旨在为未来五十到一百年内,专注于星际任务规划、超远距离推进系统研发以及深空生命科学研究的工程师、物理学家和任务规划师,提供一份详尽的技术蓝图和风险评估报告。 第一部分:推进系统的物理学边界与工程实现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当前所有已知的、有潜力实现星际尺度的推进技术。我们将超越传统的化学火箭范畴,重点聚焦于三大核心领域: 1. 核聚变与反物质驱动的理论成熟度分析: 磁约束与惯性约束聚变反应堆的星际化应用: 详细分析了如何将地球上的聚变实验技术(如托卡马克或激光惯性约束)进行尺度放大和效率优化,以满足持续数十年、提供兆瓦级以上功率输出的需求。书中包含对D-T、D-He3等燃料循环的能量平衡计算,以及反应堆材料在极端中子通量下的抗辐照性能模型。 反物质的储存、生成与湮灭效率的瓶颈: 这是一个理论上效率最高的方案,但本书并未回避其工程上的噩梦。我们对冷阱技术、彭宁陷阱的稳定性极限进行了深入的数学建模,并探讨了粒子束聚焦与精确反物质注入核心工质(如氢气)的同步技术。重点阐述了当前生成万亿分之一克反物质所需的能耗与时间成本分析。 2. 零质量/负质量驱动的数学探究: 阿尔库贝利驱动模型的修正与稳定性: 详细解读了曲率驱动的核心数学框架——黎曼几何场方程的应用。本书着重于如何通过操控负能量密度场来“弯曲”时空,并严谨地探讨了如何规避奇点产生、信息悖论以及对目标星系的潜在结构破坏风险。这部分内容需要深厚的广义相对论基础。 3. 远距离动量交换技术: 讨论了兆瓦级激光阵列对巨型光帆的推动效果,尤其关注在光压衰减背景下,如何设计出具有自适应波长匹配功能的纳米材料光帆,以确保在数十天文单位外的动量传递效率不低于初始预期的百分之八十。 第二部分:黑暗深空环境中的结构完整性与辐射防护 星际空间并非真空,而是充满高能宇宙射线、星际介质微粒和潜在的暗物质/暗能量场。本部分是工程实践的关键。 1. 超高能粒子(GCRs)的防护工程: 多层复合屏蔽材料的效能建模: 摒弃传统的水或铅屏蔽思路,本书提出了基于氢化硼聚合物和定向磁场偏转相结合的混合防护方案。书中展示了蒙特卡洛模拟结果,评估了这种“主动-被动混合防御系统”在长达一个世纪的航行中,对船员细胞DNA损伤的概率控制。 飞船结构材料的抗疲劳设计: 讨论了在星际尘埃撞击(微陨石撞击的相对速度极高)下,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材料与超塑性合金(如新型镍基高温合金)的失效模式分析,并提出了冗余系统和自我修复聚合涂层的设计规范。 2. 长期失重与船体热平衡管理: 人工重力的实现与能量消耗: 对旋转式栖息地(如环形结构)的科里奥利效应的生理限制进行了精确计算,确定了人类可以承受的最大转速阈值。同时,分析了维持这种旋转所需的持续能量输入与结构扭矩平衡的难题。 极端温度梯度下的散热设计: 飞船一侧面向恒星(或宇宙背景辐射),一侧背向,如何高效地将反应堆废热安全辐射出去,同时保证内部生命支持系统的稳定温度,是本部分讨论的重点。 第三部分:跨代飞船的生态循环与社会工程学 星际旅行的本质是建立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封闭的、代际延续的人类方舟。这不仅仅是生物学问题,更是社会学与控制论的挑战。 1. 生物圈的绝对闭环与冗余设计: 微藻与合成微生物在食物链中的作用: 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优化的光合微生物,最大限度地回收船内二氧化碳和废水,实现蛋白质与维生素的持续供应。书中包括了对氮循环、磷循环在微重力环境下失衡的预防机制。 微生物群落的维护与危机干预: 探讨了如何防止单一病原体在封闭系统中爆发性感染,以及如何通过快速测序技术和自动化微生物工厂,在不依赖地球生物库的情况下,进行“物种更新”。 2. 人类群体的长期稳定性与决策机制: 代际信息传递与知识遗失预防: 在数代人之后,初始任务目标可能被淡忘。本书研究了基于增强现实接口和不可篡改的区块链式知识库,如何保证关键工程知识的准确传承。 社会结构与任务延续的控制论模型: 探讨了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航行中,如何设计权力交接、危机决策和船员心理健康维护的社会协议,以避免“船体政治”对任务的颠覆。 本书的价值定位 《星际航行与黑暗深空探索》面向的是对人类文明尺度进步抱有严肃研究兴趣的专业人士。它摒弃了对异星生命的浪漫幻想,专注于当下技术与理论的极限。本书通过严密的公式推导、详尽的工程图表和基于现有物理定律的极限预测,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清晰而残酷的星际探索路线图。阅读本书,即是直面人类文明向群星进军的真正成本与复杂性。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植物组培快繁实例》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知识盛宴”的邀约。我一直对植物组培这个领域充满好奇,并且尝试过一些基础的操作,但常常会遇到瓶颈,感觉进展缓慢,效率不高。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在我“卡住”的地方提供灵感和解决方案。我非常关注书中的“快繁”部分,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些能够显著提高繁殖效率的组培技术和窍门?比如,有没有一些特殊的培养基配方或者诱导方法,能够缩短植株的培养周期,实现快速增殖?另外,对于一些繁殖系数较低的植物,书中是否有专门的章节来介绍如何克服困难,实现规模化快繁?我设想这本书应该会包含许多不同植物的成功案例,并且在案例描述中,能够详细介绍从母本选择、材料消毒、启动培养、继代增殖、生根诱导到试管苗移栽的整个过程。我希望能看到具体的培养基成分、激素配比、环境条件控制等关键参数,并且最好能附带一些精美的图片,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操作细节。如果书中还能介绍一些组培新技术、新方法,比如液体培养、悬浮培养等,并且解释这些方法在“快繁”方面的优势,那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提升。

评分

我对《植物组培快繁实例》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是希望它能成为我学习和提升组培技能的“导师”。我一直觉得,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能够指导实践的,是那些经过反复验证的、详细到位的操作流程和经验总结。这本书的题目就直指“实例”,这让我觉得它应该不是一本空泛的理论教材,而是能够帮助我解决实际问题的“宝典”。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呈现这些“实例”的,是简单地罗列步骤,还是会深入剖析每个步骤背后的原理,以及为什么这样操作能够获得好的结果。例如,在植物材料的选择和消毒环节,不同的植物种类可能需要不同的消毒剂和时间,书中是否有这方面的详细指导?还有,在组培过程中,不同植物对培养基的营养需求和激素配比差异很大,书中是如何针对这些差异进行案例展示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不同植物种类、不同组培阶段的培养基配方,并且在说明中包含一些参数的调整范围,这样我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尝试和优化。另外,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组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比如污染的预防和处理、不定芽的诱导和继代、以及胚状体的形成和发育等,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我选择《植物组培快繁实例》这本书,是看中了它能为我提供实际操作的范例。我一直觉得,组培技术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真正掌握它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把我从“理论派”带到“实践派”,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教会我组培的精髓。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如何将抽象的组培原理转化为具体的“实例”的。是不是会选取一些市面上比较常见、大家比较容易接触到的植物种类,然后详细地展示它们的组培流程?比如,如何从一株植物上选取合适的材料,如何进行无菌操作,如何配置培养基,如何诱导芽或根的生长,以及如何将组培苗驯化移栽。我期望书中能有丰富的图片,能够直观地展示操作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培养基的颜色变化、植株的生长形态、消毒过程中菌落的出现等。此外,我希望书中能强调一些关键的操作技巧,比如如何避免污染,如何掌握激素的用量,如何控制培养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不同植物对不同培养基成分和环境条件的反应的对比分析,那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组培的内在规律,并举一反三地应用于其他植物的组培中。

评分

作为一个对园艺和植物繁殖充满热情的爱好者,《植物组培快繁实例》这本书对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一直想深入了解植物组培的奥秘,并且希望能够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我自己的植物繁殖实践中。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干货”,而不是流于表面的理论介绍。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实例”,希望它能像一本“操作手册”一样,详细地指导我如何一步步进行组培操作。例如,我希望书中能展示如何从植物的各个部位(如茎尖、叶片、胚乳等)获取外植体,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消毒灭菌,这是组培成功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我期待书中能针对不同的植物类型,提供多种消毒方案,并说明各种方案的优缺点。此外,在培养基的配制方面,我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步骤说明,以及各种培养基成分(如宏量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碳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作用和用量说明。我更希望看到针对不同植物和不同组培目的(如芽诱导、根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等)的优化培养基配方,并且书中能给出一些调整培养基成分以解决常见问题的指导。

评分

拿到这本《植物组培快繁实例》的时候,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提供一些在我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疑难解答。平时看一些理论书籍,感觉离实际应用总是有那么一点距离。组培技术本身就比较精细,操作环境、试剂配比、灭菌等等环节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我尤其关心的是那些“疑难杂症”的处理,比如在培养基筛选阶段,如何快速有效地找到适合某个植物品种的优化配方;或者是在继代培养过程中,偶尔会出现的植株生长停滞、畸形、褐变等问题,这本书如果能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对书中的“实例”部分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它能涵盖一些比较常见但又容易出错的植物类型,比如一些观赏植物或者药用植物,并且在描述过程中,能够详细到每一个步骤的操作要点,比如如何精确称量各种激素、营养盐,如何控制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以及如何进行无菌操作的细节,这些都是我非常看重的。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常见组培病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那更是锦上添花了。当然,如果能有一些关于组培苗驯化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就更能体现它的实用性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