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庆芳,贾小宁,谢刚,孔秀琴 著
图书标签:
  • 环境化学
  • 化学
  • 环境科学
  • 污染控制
  • 环境监测
  • 水质
  • 土壤
  • 大气
  • 生态毒理学
  • 环境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石化出版社
ISBN:97875114432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95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化工环境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5
字数:41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化工环境系列之一,介绍了环境中的污染物在不同介质中存在、迁移、转化、归趋的现象,并从化学的角度给予解释。内容主要包括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化学。

作者简介

  兰州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农林废弃物在环境工程领域内的应用;农村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环境问题概述(1)
一、历史上出现的环境问题(1)
二、环境化学的定义及特点(8)
第二节环境化学的发展趋势(11)
一、优先发展领域(11)
二、重大交叉领域(18)
第二章水环境化学(21)
第一节水分子的结构及其特异性(21)
一、水分子的结构(21)
二、水的特异性(22)
第二节天然水的组成及化学特性(25)
一、天然水的组成(25)
二、天然水的化学特征(29)
三、天然水体化学(29)
第三节水中无机物的迁移转化(48)
一、沉淀溶解(48)
二、吸附(56)
三、絮凝-凝聚(61)
四、氧化-还原(64)
习题(72)
第三章大气环境化学(73)
第一节大气层的结构和性质(73)
一、大气的组成及垂直结构(73)
二、气团的绝热过程和干绝热直减率(76)
三、逆温现象(78)
第二节大气中的化学反应(79)
一、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79)
二、大气中自由基的测量(82)
第三节大气中的污染源与污染物(86)
一、大气污染的类型(86)
二、大气污染源与污染物(87)
三、大气污染物源解析技术(88)
四、我国大气污染现状(91)
第四节大气颗粒物(93)
一、大气颗粒物的特性及来源(93)
二、大气颗粒物的形成机制(97)
三、大气颗粒物的去除(98)
四、大气气溶胶特性研究方法(99)
第五节大气污染物的化学转化(102)
一、二氧化硫的转化(102)
二、氮氧化物的转化(105)
三、碳氢化物的转化(106)
第六节几种代表性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108)
一、温室效应(108)
二、臭氧层破坏(111)
三、酸雨(115)
四、光化学烟雾(119)
五、雾霾(122)
第七节大气污染控制化学(127)
一、含硫化合物的控制化学(127)
二、含氮化合物的控制化学(131)
三、同时脱硫脱硝技术(133)
习题(138)
参考文献(139)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140)
第一节土壤的形成、结构及其组成(140)
一、土壤的形成过程(140)
二、土壤的剖面结构(141)
三、土壤的组成(142)
第二节土壤的主要性质(144)
一、土壤胶体(144)
二、土壤酸碱性(149)
三、土壤的缓冲性能(152)
四、土壤的氧化还原性(153)
第三节土壤环境污染(157)
一、土壤污染的定义和特征(157)
二、土壤污染源和污染物分类(158)
第四节土壤重金属污染处理(161)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与危害(161)
二、土壤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及环境行为(164)
三、典型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171)
第五节土壤中农药污染处理(180)
一、土壤农药污染现状、来源及危害(180)
二、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扩散(182)
三、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转化途径(187)
第六节土壤石油污染处理(190)
一、土壤石油污染现状、途径及危害(190)
二、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192)
第七节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现状(195)
一、土壤污染修复技术(195)
二、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筛选方法(202)
三、土壤污染修复治理技术发展趋势(204)
习题(205)
参考文献(206)
第五章环境生物化学(207)
第一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207)
一、生物富集(207)
二、生物积累(208)
三、生物放大(208)
第二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运(209)
一、吸收(209)
二、分布(210)
三、排泄(210)
四、蓄积(211)
第三节生物膜基本理论(212)
一、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功能及性质(212)
二、生物膜的微生物相(214)
三、物质通过生物膜方式(215)
第四节污染物的微生物转化与降解(216)
一、微生物对物质降解与转化的特点(217)
二、影响微生物对物质降解转化作用的因素(218)
三、耗氧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221)
四、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机理(225)
第五节污染物的生物毒性(242)
一、毒物危害性及影响因素(242)
二、单一毒性作用分类及评价指标(244)
三、联合毒性作用的分类和评价方法体系(246)
四、毒物作用的生物化学机理(249)
习题(253)
参考文献(253)
附表25℃条件下的碳酸平衡系数(254)

前言/序言


蔚蓝之梦:一场关于海洋生态与可持续未来的深度探索 图书简介 书名: 蔚蓝之梦:一场关于海洋生态与可持续未来的深度探索 作者: 资深海洋生物学家与跨学科研究团队 页数: 约 650 页 装帧: 精装,配有高清摄影图片与详细科学图表 定价: 人民币 188.00 元 --- 内容提要 《蔚蓝之梦》并非一本传统的海洋生物图鉴或技术手册,它是一部宏大叙事与微观观察并重的深度报告文学与科学普及著作。本书致力于揭示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并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描绘出一个充满生机、亟待保护的海洋世界。 本书结构严谨,共分为六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引领读者从熟悉的海岸线出发,潜入深海的奥秘,最终聚焦于人类行动的紧迫性与未来希望。 第一部:深海的呼吸——海洋的物理与化学基石 本部分详尽阐述了海洋作为地球气候调节器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不再将海洋视为一个均质的水体,而是深入剖析了洋流系统的复杂性,从墨西哥湾暖流到南极绕极流,它们如何驱动全球热量和营养物质的重新分配。 水动力学前沿: 详细解析了潮汐、波浪与海流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对近岸生态系统(如河口三角洲和红树林)的塑造作用。 溶解的气体与生物泵: 重点探讨了海水溶解氧的分布格局,以及海洋“生物泵”(Biological Pump)的机制——浮游植物如何捕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输送到深海沉积物中,这是地球碳循环中最关键的一环。 海洋的酸碱平衡: 深入分析了海水的pH值变化及其背后的化学原理。我们运用最新的地质记录数据,展示了过去数百万年间海洋酸化事件的自然周期,并将其与当前人类活动导致的快速酸化进行对比,揭示了速度对生物体适应性的毁灭性影响。 第二部:生命的摇篮——从微观到巨型的生物多样性殿堂 这部分是全书最具画面感和科学深度的章节,聚焦于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态位。我们摒弃了简单的物种罗列,而着重于生态系统的功能性连接。 浮游世界的隐形王国: 细致描绘了硅藻、甲藻等浮游植物的形态结构、光合作用效率,以及它们作为食物链基础的无可替代性。此外,也涵盖了对人类健康具有重大影响的有害藻华(HABs)的触发机制与毒理学后果。 珊瑚礁:深海的热带雨林: 专设章节探讨了珊瑚礁的共生关系——特别是珊瑚虫与虫黄藻的互利共生。书中包含了最新的组织学研究,解析了珊瑚白化过程中共生体分离的分子事件,并详细介绍了不同地理区域(如大堡礁、加勒比海)的白化恢复潜力差异。 深海热液喷口与冷泉生态: 带领读者进入“黑暗生物圈”,介绍化学自养生物(Chemosynthetic Organisms)如何支撑起没有阳光的独特生态系统。书中收录了对管虫、盲虾等极端微生物群落的实地考察数据。 海洋哺乳动物的声学世界: 探讨了鲸豚类复杂的社会结构、导航机制,并着重分析了人为噪音污染(如声纳、船只螺旋桨)如何干扰它们的捕食、繁殖与迁徙。 第三部:人类的足迹——看不见的压力与累积的后果 本部分是全书的警示核心,系统梳理了人类活动如何从多个维度重塑海洋的自然状态。 塑料污染的分子级追踪: 我们追踪了从微塑料到巨型垃圾带的流动路径。书中首次系统性地展示了不同聚合物(PET, HDPE, PP等)在海水中的降解速率、光氧化过程,以及它们如何被食物链逐级富集(Biomagnification),特别是对滤食性贝类和小型鱼类的影响数据。 重金属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详细分析了汞、镉等重金属,以及DDT、多氯联苯(PCBs)等有机污染物在海洋生物体内的生物积累模型。书中提供了北极圈海豹与远洋金枪鱼样本中污染物浓度的对比分析图表。 过度捕捞与生态失衡: 不仅关注目标鱼种的存量下降,更侧重于“兼捕”(Bycatch)的巨大浪费。书中用详细的渔业统计模型,展示了拖网、延绳捕捞对海床栖息地(如海山和海草床)的物理破坏程度,以及对非目标物种(如海龟、海鸟)的致死率。 第四部:气候变化下的海洋前线 气候变暖对海洋系统的影响是多重且复杂的,本书将这些影响区隔开来,并分析其叠加效应。 海洋变暖与物种迁移: 记录了关键物种(如某些商业鱼类种群)向极地迁移的地理速度,以及这种“热带化”现象如何打破原有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引发“温带入侵者”与本地物种的竞争。 极地冰盖消融的反馈循环: 探讨了海冰减少对北极地区光照穿透、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on)的影响,以及融冰释放出的古老碳源对全球碳预算的潜在贡献。 缺氧区的扩张(Dead Zones): 结合营养物径流(如农业化肥)与水体分层现象,分析了近岸和全球范围内“死亡区”的形成与扩大,以及这些区域对底栖生物群落的挤压效应。 第五部:希望之光——保护行动与生态修复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积极的解决方案,展示了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的创新性保护工作。 海洋保护区(MPAs)的有效性评估: 分析了不同管理强度和设计理念的MPAs在恢复鱼类生物量、保护栖息地结构方面的实证效果,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动态管理模式。 蓝色经济与可持续渔业: 介绍了循环经济理念在海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以及推广如海藻养殖、可持续水产养殖等替代性生计模式的成功案例。 前沿的生物技术应用: 探讨了利用基因组学技术来识别高风险种群、加速珊瑚礁抗逆性育种,以及开发新型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方向。 第六部:蓝色的未来——伦理、治理与个人承诺 最后一部分升华了主题,呼吁读者进行深刻的伦理反思,并参与到海洋治理的宏大进程中。 国际海洋法与公海治理: 梳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近期《公海条约》的里程碑意义,分析了全球公域资源管理的法律挑战。 从消费者到监护人: 提供了清晰的指南,指导普通公众如何在日常消费、旅游选择中做出负责任的决策,如何支持科学研究和政策倡导。 《蔚蓝之梦》是一部信息密度极高、情感张力饱满的著作。它不仅为海洋科学家提供了最新的跨学科视角,更重要的是,它为所有关心地球未来的人们,描绘了一幅既令人敬畏又充满责任感的蓝色未来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让我重新审视日常的指南 最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环境化学》,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许多事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和担忧。我之前一直觉得“环境”离我太遥远,大概是关于北极熊融化、森林砍伐之类的宏大叙事,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述了化学原理如何渗透到我们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甚至餐桌上的食物中。读到关于室内空气污染的部分,我才惊觉原来那些新装修的房间、新买的家具,甚至常用的清洁剂,都可能释放出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杀手”。书里详细解释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来源和危害,以及它们在室内循环过程中如何累积,对我们的健康构成长期威胁。这让我立刻开始反思家里的通风习惯,甚至考虑添置空气净化器。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水污染的章节,它不像新闻报道那样只是简单罗列污染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是如何进入水源,又是如何通过食物链影响到我们。我一直以为自己喝的是干净的水,但读完之后,对自来水处理的复杂性以及潜在的微量污染物有了更深的认识,甚至开始对一些日常的饮水习惯(比如用塑料瓶装水放太阳下)产生了警惕。这本书并没有使用太过艰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化学概念,比如塑料的降解过程,听起来仿佛就是身边的故事,却揭示了触目惊心的现实。它让我明白,环境问题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一个看似微小的生活习惯,都可能在看不见的化学反应中,悄然影响着我们和地球的未来。

评分

一本让我重新认识“可持续”的教科书 我一直对“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有模糊的认知,觉得大概就是少用塑料袋、多植树造林之类的。但读了《环境化学》之后,我才明白这背后的科学逻辑有多么重要和复杂。这本书就像一本精心设计的教科书,它没有一开始就灌输理论,而是从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化学品”入手,比如日常生活中的洗涤剂、塑料制品、能源消耗等等,然后层层剥茧,揭示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化学联系。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全生命周期评估”的部分,它不仅仅关注产品使用时的排放,而是追溯到原材料的开采、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直到最终的废弃和处理。这种“环环相扣”的思维方式,让我对“一次性”消费模式的浪费和污染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对各种材料的降解性、生物累积性、以及环境毒性的分析,都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可能只关心产品好不好用,现在则开始关注它的“环境足迹”。例如,书里对不同种类塑料的化学结构和降解难易程度的对比,让我开始审慎选择包装材料。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指出问题,它还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的思路,尽管这些思路往往是基于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它让我看到了科学家们在研发更环保的材料、更清洁的能源、以及更有效的污染治理技术方面的努力。虽然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相当可观,但作者的讲解方式却异常清晰,通过图示和案例,将一些原本抽象的化学原理变得生动易懂。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可持续”,是建立在对化学过程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是一种需要科学指导的、系统性的改变。

评分

一本让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的行动指南 我之前对待环境问题,总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那些污染、那些气候变化,似乎都与我关系不大,最多就是看到新闻时感慨一下。但《环境化学》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它不是一本空泛地描绘环境危机的书,而是一本能够让你深刻理解问题根源,并激发你思考如何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现实的关切。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将一些高深的化学原理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联系起来。比如,关于“微塑料”的章节,它详细解释了塑料垃圾是如何在环境中崩解成微小的颗粒,这些微粒如何被水流带走,又如何进入到海洋生物的体内,最终可能回到我们人类的餐桌上。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那些随手丢弃的塑料包装,并非消失不见,而是以一种更隐蔽、更持久的方式,成为我们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书中还对一些常见的“环保行为”进行了科学的审视,它会告诉你为什么某些做法更有效,为什么某些做法可能只是“形式主义”。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让你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这种基于科学的指导,让我觉得自己的环保行动更有方向,也更有信心。它让我明白,作为个体,我们的每一个选择,从购买哪种产品,到如何处理垃圾,都可能在化学层面产生连锁反应。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政治口号”,而是用科学的语言,点醒了我作为地球公民的责任感。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旁观者,变成了一个更主动、更有意识的参与者,开始思考自己能为改善环境做些什么。

评分

一本让我对“科学”肃然起敬的启迪 我一直认为科学是属于实验室里那些戴着眼镜、穿着白大褂的人的,离我的生活很远。但《环境化学》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揭秘”的方式,让我看到了科学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力量,以及它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深刻影响。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科普读物那样,只是简单地介绍知识点,而是更像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将复杂的化学概念融入到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中。例如,书中对“酸雨”的分析,不仅仅是告诉你PH值如何降低,而是深入剖析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大气中如何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如何导致了酸雨的形成,进而对森林、建筑、甚至人类健康造成破坏。这种“追根溯源”的分析方式,让我对科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对“环境监测”的理解很片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精妙的化学分析技术,从痕量金属的检测到有机污染物的定性定量,每一个微小的数字背后,都凝聚着科学家们无数的智慧和努力。更让我震撼的是,书中也探讨了化学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科学家们如何试图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来弥补这些失误。它不是简单地赞美科学,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展示了科学的双刃剑效应,以及人类在探索和利用化学力量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科学”这个词有了更深的敬畏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探索未知的勇气,以及一种对我们生存的世界负责任的态度。

评分

一本让我开始质疑一切的“侦探小说” 我通常不怎么读非虚构类书籍,但《环境化学》这本书简直就像一本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只不过里面的“罪犯”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化学物质,而“受害者”则是我们的地球母亲和我们自己。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有吸引力,它不是枯燥地罗列公式和数据,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侦探,一步步地引导读者去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相。比如,关于食物链中的生物富集现象,书里用一个生动的例子,从土壤中的微量重金属,如何被植物吸收,再被草食动物吃掉,最后被肉食动物层层传递,每一步的化学变化和浓度累积都被描绘得清晰可见。我之前只知道“吃鱼可能汞含量高”,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其中的化学机理,那种“看不见的”污染物如何在生态系统中上演着一场“沉默的追杀”。还有关于温室效应的部分,它并没有停留在“二氧化碳导致升温”这么简单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温室气体的化学性质,它们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以及与能量平衡之间的复杂互动。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气候变化如此难以逆转。书里还对一些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产品进行了“解剖”,比如农药、化肥,甚至是一些化妆品和清洁剂。它详细分析了这些产品中的活性成分,它们在环境中的去向,以及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这种“显微镜”式的观察,让我对许多曾经习以为常的消费品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仿佛它们都披着“有用”的外衣,却在暗中扮演着环境破坏者的角色。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忍不住去思考:“我每天用的这些东西,到底会对环境产生多大的影响?我该如何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激发你去探索“为什么”和“怎么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