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1968、1980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获哈佛大学艺术史与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1994年起受聘于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任 “斯德本特殊贡献中国艺术史(Harrie A. Vanderstappen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in Chinese Art History)”讲席教授。2002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巫鸿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国当代艺术,著作的跨学科性很强,融合了历史文本、图像、考古、风格分析等多种方法,极富创见,对理解中国不同材质、时期、主题的美术作品都颇具启发性。
他的第一部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The Wu Liang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1989)获1990年由全美亚洲学年会颁发的列文森奖(Joseph Levinson Prize)。《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1995)一书被Choice杂志评为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进而被《艺术论坛》列为20世纪90年代较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1996)获全美*佳美术史著作提名。《黄泉下的美术》(Art of the Yellow Springs, 2010)一书于2011年获国家文化遗产奖的十佳美术考古著作提名。其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还包括《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等。在从事中国早期艺术研究的同时,巫鸿教授还涉足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域,既策划展览又进行具体研究,论著颇丰。
自序
开题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第一讲 礼器:微型纪念碑
第二讲 墓葬:视线不及的空间
第三讲 手卷:移动的画面
第四讲 山水:人文的风景
附录一 全球景观下如何重写中国美术史: 专访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巫鸿
附录二 巫鸿:以“全球景观中的美术史”视野兼看中国古代与当代
这部著作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中国艺术的全新窗口。我原本以为我对这个领域已经有所涉猎,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作者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和广阔的知识视野所震撼。书中的论述并非简单罗列作品或风格,而是将每一件艺术品置于其所处的社会、哲学乃至宇宙观的宏大背景中进行剖析。例如,对早期青铜器上饕餮纹的解读,作者没有停留在考古学上的器物分类,而是将其与同期宗教信仰中“天人交通”的观念紧密结合,那种层层剥茧、逻辑严密的分析,让人对“礼器”二字的理解从物质层面跃升至精神层面。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描述唐代壁画的色彩运用时,那种对光影、对笔触的细腻捕捉,简直如同画家亲自主笔,将敦煌石窟的神秘与盛世的辉煌交织在一起,读来令人心驰神往。全书的行文如行云流水,却又字字珠玑,每一个段落似乎都蕴含着研究者多年心血的结晶,绝非泛泛之谈可以概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看”中国艺术,而不仅仅是“认识”它。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实在太独特了,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一些固有认知。我原以为中国艺术的精髓在于其和谐、中庸之道,但作者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潜藏的“张力”与“对抗性”。例如,在讨论秦汉时期雕塑(尤其是兵马俑群像)时,作者没有过多强调其写实性,反而着重分析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秩序的暴力美学”——那种绝对统一的力量感是如何通过个体形象的微妙差异被巧妙地传达出来。这种从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聚焦于微观结构和潜在冲突的分析方法,非常有启发性。而且,书中对不同地域艺术传统的差异化论述也做得极为出色,不像一些通史那样将所有艺术风格“一锅煮”。通过对比南方园林艺术的写意灵动与北方宫廷艺术的庄重规整,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多元性是如何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催生出截然不同的美学体系的。读完之后,我对“中庸”二字的理解,也变得更加复杂和辩证了。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但同时又保持着一种近乎诗意的表达方式。这在艺术史著作中是相当难得的平衡。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材料与工艺的深入挖掘。她没有停留在对玉器纹饰的象征意义的表面解读上,而是详尽地探讨了史前至商周时期玉料开采、打磨技术的演变如何直接制约并塑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审美取向。这种“从手指的触感去理解历史的重量”的写法,非常具有画面感和说服力。比如,当描述到魏晋时期书法家如何通过调整笔锋的干湿变化来表达“风骨”时,我仿佛能听到毛笔在绢帛上摩擦的声音,感受到那份书写者在极端自由和严格法度之间挣扎的内心世界。这种对工艺细节的执着,让整部作品的论证基石无比扎实,不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根植于物质文明的真实土壤之中。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艺术“何以如此”的专业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幕后解密”。
评分我带着一丝怀疑和极大的期待翻开了这本书,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汇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僵硬的年代划分。然而,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惊叹。她似乎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将那些沉睡在博物馆深处的文物重新赋予了生命和故事。我尤其欣赏她处理“文人画”演变脉络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她没有将不同朝代的画家简单地串联起来,而是通过聚焦于个体画家在面对国家兴衰、个人抱负破灭时的心境转变,来展现艺术风格的内在驱动力。比如,对宋元之际山水画中“斧劈皴”和“披麻皴”的讨论,竟然被演绎成了一场关于士大夫阶层在乱世中寻求精神庇护的哲学辩论。这种将艺术史与思想史、文学史无缝对接的处理方式,使得原本看似孤立的视觉图像,变得具有了深刻的人文温度和历史厚重感。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每一次翻页都期待着下一个知识点的碰撞,完全没有一般艺术史书籍那种阅读负担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实在巧妙,它成功地将中国古代艺术放在了一个全球性的比较视野下进行审视,但其核心依然牢牢扎根于本土文化。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媒介转换时的跨界思考。例如,书中对宋代瓷器釉色变化的探讨,竟然延伸到了当时中西亚贸易路线对颜料获取的影响,以及这种外来影响如何被本土匠人消化吸收,最终催生出如“钧釉”这般独步古今的创新。这提供了一种非常现代的、非孤立的艺术史观看法。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总结部分对于“永恒性”的讨论。她并未武断地下结论说哪种风格最伟大,而是探讨了不同时期的艺术是如何在各自的“时间容器”中完成其使命的。这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一种知识的灌输,而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读完合上书本,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堆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对中国文化生命力持续不断的、活泼的理解。这本书,绝对是近年来罕见的佳作。
评分五红的一本书随艺术史方面的论述对研究中国艺术很有帮助。
评分中央台推荐,给爸爸买的,很好
评分物流快,质量好,包装好,相信京东,超级给力。下一次继续
评分书还没有看,应该不错,经常在京东上买
评分多看点书吧,我家上万本书不还是在买书看书
评分一套独特的视觉语汇和形象思维方式,同时也发展出一套与本土@、伦理,特别是和中国人生死观和孝道思想息息相关的概念系统。……三是墓葬艺术还没有像书画、青铜、陶瓷或佛教美术那样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和教学中形成一个“专门领域”或“亚学科”,发展出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 本书的目的不是根据年代顺序呈现出中国墓葬艺术的发展史,也不是要对目前中国版图内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类型以及地域性丧葬实践进行全面综述,而是描述和分析不同时代和地区的许多个案。这些案例一方面意在表现中国墓葬艺术的无比漫长和惊人丰富的内涵——这其实是中国艺术中为漫长和持久的一个艺术传统,同时也将回答我最初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因素界定了我们称之为“中国墓葬”的艺术和建筑传统? 图书馆看到,大喜,借回来了,一直没看完,懒得再背来背去还了再借了,再说经典也需要收藏,买一本了,就是图书馆越来越低折扣也越来越少难抢了。。。。。。。。。。
评分很喜欢在京东上买书,不管大人的还是宝宝的,都是在京东上买,价格实惠到货也快,品种也很全,满减活动多,每次忍不住要买买买!日用品书籍什么的都最爱京东,啦啦啦!
评分讲述了墓葬的最初形态和形成多样化色彩的历史背景。从椁墓到室墓再到复古的简约。虽然是说的墓葬,但是地下的世界正是人们对自己的内视。生前无法企及的,在生后通过其他的形式希望到达。墓葬形式的改变和内饰的不同,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和风潮。
评分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