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纪末以来,全球各国政府债务在战争和经济危机期间均呈现爆发式增长形成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时可能导致政府无法偿还主权债务从而出现违约现象,使得国家财政可持续性受到严重挑战。
面对这一难题,已有大量研究分析了陷入危机的各国形成债务风险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面对经济危机,在大部分国家陷入政府债务泥潭之时,有一小部分国家却能平稳度过危机的冲击并依然保持长期良好稳定的财政可持续。因此,本书第一部分分别介绍了智利、新西兰、澳大利亚、波兰、瑞典、卢森堡、韩国保持国家财政可持续的国际治理经验。同时,中期预算规划的构建有利于克服年度预算的缺陷,在进行中长期总额控制的基础上有效联结国家中长期战略目标与预算分配过程,提高预算分配与管理效率,从而进行国家财政风险的中长期控制。因此,本书第二部分分别介绍了英国、法国、德国和韩国构建中期预算规划的国际经验。希望能将上述国家进行财政可持续治理的宝贵经验与各位学者和读者分享,以期共同推动我国财政可持续预算制度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改革。
黄严:法国巴黎第1大学(先贤祠?索邦)法律与公共财政管理专业博士,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讲师,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法国公共财政国际基金会主席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预算、财政法律、欧洲财政史、医疗卫生政策。
马骏: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公共行政评论》杂志主编,《公共行政与发展》(英国)、《公共预算与财政》(美国)、《国际公共行政评论》(韩国)编委,《澳大利亚公共行政杂志》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法国公共财政》(法国)顾问委员会委员,及《中国行政管理》、《中山大学学报》、《公共事务评论》(台湾)、《行政论坛》、《中国治理》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家建设、公共管理、公共预算、财政史、行政史。
编者序
经济学家汉娜·波拉克娃?布雷克斯(Hana Polackova Brixi)与公共预算专家艾伦?希克(Allen Schick)于2002年共同编辑了《风险中的政府:或有负债与财政风险》一书,对全球范围内存在的政府债务风险进行了分析和预警,并提出了一些控制财政风险的政策建议。实际上,自19世纪末至今,全球各国政府债务一直存在,且在战争和经济或石油危机期间会爆发式增长形成危机,严重时可能违约,使得国家财政可持续性受到严重挑战。财政可持续。经过数次危机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开始采取一些列措施来防范与控制财政风险,包括。建立中期支出框架,实施财政总额控制,运用财政规则来约束预算和政策制定,改革政府会计体系,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并编制权责发生制预算等。然而,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后,全球多国政府债务迅速飙升,2011年发生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但在危机期间进行政府债务的削减和财政风险的控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增加财政收入或削减福利支出通常面临巨大的政治与社会阻力,而用通胀等金融手段会损害国家的经济健康导致长时期都难以恢复。
这本书的论述方式极其引人入胜,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娓娓道来。作者在书中对“全球治理”的实践,进行了一系列非常精妙的案例剖析,而且这些案例的选择极具代表性,跨越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尤其令我着迷的是,书中对一些“看似微小”的国际合作,如何最终演变成影响深远的全球性治理机制的梳理。例如,作者就花了相当的篇幅,详细阐述了早期跨国医学研究网络的建立,以及它们如何在应对区域性疾病爆发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数据、共享了知识,并最终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种从点到面的叙述方式,让我看到了全球治理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重动力。书中对“可持续”的理解,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而是包含了环境、社会和政治等多个维度。作者通过对不同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其成效的对比分析,生动地展现了治理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全球治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对话、妥协和创新。
评分读完之后,我深刻体会到“国家财政可持续”并非一个孤立的经济指标,而是与社会结构、技术发展、乃至文化观念息息相关的一个复杂系统。作者在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国家财政如何受到战争、人口变迁、技术革新等因素的深刻影响,进行了颇具说服力的论证。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如何通过一系列财政改革,包括引入累进税制和建立中央银行体系,来支撑其全球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书中对这些改革的细致描绘,以及它们如何逐步改变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财政关系,让我看到了财政政策的长期性和战略性。此外,书中对一些国家因过度依赖单一财政来源(如殖民地掠夺或特定资源出口)而最终走向衰败的案例分析,也极具警示意义。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案例仅仅视为经济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根源。这种宏观视角,使得书中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探讨,超越了单纯的数字游戏,触及了国家治理的核心命脉。它让我重新思考,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在长远的未来,实现财政的稳定与繁荣,不仅仅是依靠高效的税收征管,更是需要建立一套能够适应时代变迁、并能获得社会广泛认同的财政体制。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其对“全球治理”概念的深度挖掘,远超出了我原先对这个词汇的狭隘理解。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国家间条约的签署和国际组织的运作层面,而是将视角拓展到更加宏观和微观的维度。作者在书中对历史上的全球性挑战,例如瘟疫、资源短缺,以及它们是如何促使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群自发或强制性地形成某种程度的合作与协调机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其中关于早期航海时代,不同国家为了共同应对海盗威胁而建立的临时性联盟,以及由此演变出的海上贸易规则,让我对“治理”的动态性和适应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还探讨了非国家行为体,如宗教团体、商贸行会,在早期跨国交流中的治理作用,这一点尤其发人深省。它们如何在缺乏强大中央权力的情况下,通过道德约束、互惠协议甚至集体行动,维护了基本的秩序和可持续的商业往来。作者的叙述并非简单罗列事件,而是着力分析这些“治理”模式背后驱动力、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及它们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这种从历史深处挖掘治理基因的写法,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审视当下全球性问题的历史纵深和方法论框架,而不仅仅是给出一些现成的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之宏大,让我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遨游。作者以一种非常冷静且客观的笔触,描绘了不同文明和国家在追求自身发展和应对全球性挑战时,所采取的各种治理策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区域在应对水资源分配、粮食安全等基本生存问题时,所形成的独特治理模式的对比分析。比如,作者就详细阐述了古埃及尼罗河沿岸的灌溉体系如何与集权式的国家管理紧密结合,而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模式下,地方社区在水利治理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些对比不仅仅是展示了差异,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治理模式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组织形式、以及技术水平之间的深刻联系。书中对“可持续性”的定义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演变。这一点在作者分析不同时期国际贸易规则的变迁时尤为明显。从早期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保护主义,到近代自由贸易的兴起,再到当下对全球供应链韧性的关注,每一次的转型都伴随着新的治理挑战和实践。这本书让我看到,治理的智慧在于其与时俱进的适应能力,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利益博弈中,找到能够维系长远发展的平衡点。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认知颠覆。作者以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探讨了“国家财政可持续”这一议题,并且将它置于更广阔的全球治理背景之下。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对历史经验的细致解读,揭示了财政可持续性所面临的普遍性挑战和规律性。例如,作者在分析不同国家在应对周期性经济危机时,如何通过调整财政政策来维系社会稳定,以及这些政策的长期后果。其中对一些国家在过度举债后,如何通过一系列看似不起眼的改革,最终走出财政困境的案例,让我看到了希望和智慧。书中对“可持续”的定义,也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强调了其动态的适应性和演进性。作者在探讨不同国家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比如跨国资本流动、税收竞争等,让我意识到,财政的可持续性,需要国家具备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灵活的政策调整能力。这种对历史经验的深入挖掘和理性分析,让我对如何构建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全球经济秩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