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罗造像艺术之美

犍陀罗造像艺术之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戒清,邓鑫 著
图书标签:
  • 犍陀罗艺术
  • 造像艺术
  • 佛教艺术
  • 丝绸之路
  • 雕塑
  • 艺术史
  • 印度艺术
  • 巴基斯坦艺术
  • 古代文明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185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212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犍陀罗造像是西方雕刻艺术与佛教文化交融而产生的艺术瑰宝,它用流畅的线条描划出佛陀悲智行愿的形体显示,并且通过叙事手法刻绘出释迦本师应化娑婆的行迹。
  犍陀罗是佛教造像之初始,它改变了早期佛教图纹信仰的元素。在中国佛教早期造像艺术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犍陀罗风格对其的影响。
  《犍陀罗造像艺术之美》历经三个月拍摄,在拍摄这些照片的时候、使用了美国大都会、巴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的拍摄标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我们都精益求精,力保它尽善尽美,拍摄中我们使用了世界TOP级光质的Broncolor闪光灯,防?闪光灯UV光线破坏造像,因为Broncolor是具备UV阻断功能的闪光灯,成像后光线质感均能呈现一流水准。
  在释文和英文翻译过程中,考验的不单是我们对造像本身的认知,更是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的过堂。
  本书的排版设计反复推敲,取舍之间成就了现前版本。无数的夜晚都是重复的自我对话,在匮乏中不断发现一点进步的价值,仿佛整个宇宙就你自己一个人,于是让这本书也有了温度。每张照片、每段文字背后都是我们对细节、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希望最终能呈现给大家一本高水准的好书!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缘起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教创立,法传东西。在今巴基斯坦西北部与阿富汗东北边境一代的古犍陀地区,即曾为佛法兴盛之所。印度孔雀王朝护法名王阿育王(Asoka)主政此地,大崇佛教。其后,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大月氏人、斯基泰人、帕提亚人先后占领犍陀罗,使其地之文化大显融汇之相:远囊希腊,近括中亚,糅合印度,自成一格。期间,正法久住,梵音高唱,虽政权更迭,佛教信仰依然蔚为大观。此有《那先比丘经》为证。
  释尊入大涅槃后五百年,佛法渐次由小乘而转大乘,中国的古“丝绸之路”也逐渐开通。张骞西游大月氏,始知印度之名,“始闻浮屠之教”,而正是由大月氏人所建的贵霜帝国(公元127-230年),在东汉年间踞犍陀罗为首都。贵霜王朝国力昌盛,大兴佛法,推崇大乘,融东西方文明于古犍陀罗一地,在此形成了独特、成熟的佛教文化风范。
  古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即为典范。自佛像艺术之起源,古犍陀罗佛教雕塑据古希腊,古罗马之写实典雅,熔古印度之慈悲神圣,大气而兼优美,崇高不失精致。论其身相,则肃穆与灵动并存;考其精神,则亲近与高远俱足;究其意旨,则实为佛法不执分别、无弗远近、无有高下,乃至不垢不净、不一不异,圆融自在之当然、具象显现。观者一睹,或可凝神静赏造像之身姿,或可敛心叩寻佛性之禅悦,或震撼于造像之变化,或感慨于身相之虚妄。凡此种种,因人而异,不一而足,却悉皆犍陀罗造像艺术之美,悉皆艺术与信仰之审美经验——前人刀凿石刻,佛法一脉至今,历史余韵不绝,观者欢喜赞叹。
  正是在古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兴盛期,“丝绸之路”空前通达,佛法亦依此而东传至中土。无论陆上走来的鸠摩罗什,还是海上行来的高僧真谛,都是晋僧人法显自陆行丝绸之路西去,沿海上丝绸之路东归,堪称踏遍“一带一路”之第一人。丝绸之路的千年演化与古犍陀罗地区的兴衰起落,巨变沧桑,有着千丝万缕却又湮没无闻的关联——古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自此路而来,与华夏文明结合,诞生出中国特有之佛教艺术;但古犍陀罗本地却历经更变,佛教造像由煌煌乎如日中天而成日薄西山,最终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殆至玄奘西游,著《大唐西域记》,言健驮逻国,即“多敬异道,少信正法,自古已来印度之境[……]僧伽蓝千余所,摧残荒废芜漫萧条,诸窣堵波颇多颓圯,天祠百数异道杂居”,不得不令人兴怀。然而,事实上,这一趋向同样见于丝绸之路:喀什三仙洞、吐鲁番雅尔湖、伯孜克里克千佛洞,乃至晚清发现的敦煌莫高窟,无不是都是当年佛教兴盛的见证,其石窟造像艺术,更是古犍陀罗佛教造像沿丝绸之路而来的点化之痕。
  自佛法观之,此千年艺术珍宝,溯丝路东来西往之源,见证了佛法在丝绸之路上的成、住、坏、空,而于盛世毕显,实乃生灭门中得见真如门。尤其于此全球化时代,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战略中,古犍陀罗造像艺术仿若游丝金线,暗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编织之中。
  以古犍陀罗为起点的造像艺术不但在艺术史、宗教史,乃至文化史上,都有极高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东西方文明交融贯通,全世界艺术与信仰多元并处,人类命运休戚相连,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生的物质符号。
  古犍陀罗艺术及其佛教信仰精神的东传历程与中国化经验,可堪反思、重构与重视者极多。本书编撰,正望方家于此寓意,故赘言如上,盼观者留心,同求和平永久,人类文明共进,世界文化齐昌。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印度早期雕塑艺术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古印度河谷文明的辉煌遗产:艺术、信仰与社会变迁》 本书深入探索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1300年)的艺术成就,这是一段人类历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独特篇章。我们并非聚焦于后世的佛教艺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个更古老、更神秘的时代,那里孕育了印度次大陆最早的物质文化与精神表达。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哈拉帕与摩亨佐-达罗的城市规划 本章首先勾勒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宏大图景。通过对哈拉帕(Harappa)和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等主要遗址的考古发现进行细致梳理,读者将得以一窥成熟期的城市结构。重点分析了其令人惊叹的城市规划——精确的网格布局、高效的排水系统和标准化的砖块尺寸,这些都远超同期其他文明的水平。 我们将讨论城市中的公共建筑(如大浴场)和居住区的布局,探讨这些结构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组织和公共生活的形态。建筑材料的选取、建筑技术的精妙,无不体现出高度的工程学智慧。 第二章:泥土与石膏的低语——早期塑像的解读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细致考察从遗址中出土的早期雕塑作品。与后世成熟的教派性艺术不同,这些早期作品往往展现出一种质朴而原始的力量感。我们将重点分析那些由赤陶(陶土)制成的女性形象,通常被称为“母神”形象。这些塑像体态丰腴,头戴复杂的头饰,其象征意义至今仍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它们是生育崇拜的体现?还是与家庭或氏族权威相关?我们将援引最新的考古学研究,试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解读。 此外,本章还会涉及一些小型石雕和青铜制品,特别是“祭司王”像。这座仅高约17厘米的小型雕像,以其沉静的表情、精细的服饰纹理(如三叶草纹)和佩戴的臂环,成为理解当时统治阶层审美取向和权力象征的关键物证。我们将比较其造型特点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早期雕塑的差异,突出其地域独特性。 第三章:工艺的精湛——印章、珠饰与金属冶炼 艺术并不仅限于大型雕塑。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微型工艺方面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精湛程度。本章聚焦于该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发明之一——印章。 我们将系统分类介绍从遗址中发现的数千枚方形和圆柱形印章,它们通常由皂石制成,表面刻有动物形象和难以完全破解的文字符号。动物题材包括独角兽(最具争议的形象)、瘤牛、大象和老虎。我们会探讨印章在贸易、行政管理中的实际功能,以及其图案设计中蕴含的宗教或神话元素。 同时,我们将详细考察其珠宝工艺。无论是精美的贝壳镶嵌、绿松石串珠,还是通过复杂加热工艺制作的玛瑙珠,都展示了该文明在材料科学和装饰艺术方面的成就。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度,特别是“跳舞女郎”像的失蜡法制作工艺,值得单独进行技术分析。 第四章:信仰的形貌——神祇、动物崇拜与宇宙观 解读早期艺术,必须探究其背后的信仰体系。本章尝试重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宗教图景。我们将重点分析那些暗示了后世印度教某些原始形态的艺术符号。 “Pashupati”(万兽之主)印章——一个盘坐、多头、周围环绕着动物的形象——被许多学者视为湿婆(Shiva)早期形态的雏形。本章将详细剖析该形象的肢体语言和符号元素,并将其置于当时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结构中进行考察。 此外,我们将讨论对自然元素(如水、树木、圣树榕树)的崇拜,以及动物在艺术符号系统中的核心地位。这些看似朴素的崇拜,构成了该文明精神世界的基础。 第五章:衰落与遗产的延续 最后,本书将简要回顾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开始的衰落过程,以及其艺术成就对后世南亚文化留下的深远影响。尽管文字未被完全破译,但其艺术母题、技术诀窍和某些宗教观念,被认为通过区域间的互动和文化渗透,为吠陀时代及后续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底层支撑。 本书旨在通过对考古实物和艺术品的细致考察,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古老、复杂且高度成熟的南亚早期文明形象,超越简单的考古叙述,深入探讨艺术在早期人类社会组织和精神生活中的核心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五段 如果说许多艺术史书籍是冰冷的资料汇编,那么这本书则注入了热烈的温度和独到的个人洞察。作者在分析特定造像群像时,总能提供出乎意料的解读角度,这些解读往往是基于长期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体察。它成功地将“犍陀罗”这个遥远的地理概念,转化为了关于人类情感、信仰和审美追求的普世主题。读完合上书本时,我心中涌起的不是知识的满足,而是一种对古代工匠精神的由衷敬意,以及对跨文化交流能够孕育出如此伟大艺术的由衷赞叹。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一段艺术史,它更是在探讨艺术的永恒价值。

评分

第一段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硬壳封面配上细腻的铜版纸印刷,触感温润如玉。内页的色彩还原度极高,那些古老的佛像在光影下焕发出跨越千年的神圣光辉。特别是那些细节特写,无论是菩萨慈悲的眼睑,还是飞天裙带的飘逸,都展现出摄影师和排版师对艺术的深刻理解。我通常对艺术类图册的印刷质量要求很高,但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看”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把玩的艺术品。翻阅时,我仿佛能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和石料的冰凉,这使得纯粹的视觉欣赏也带上了一种触觉的沉浸感。对于那些痴迷于材质和工艺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值得收藏。

评分

第三段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广博的知识面。它不仅仅停留在对造像“美”的赞叹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宗教哲学以及商业贸易路线的影响。书中引用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似乎穷尽了所有相关领域,但行文却保持了惊人的可读性,这绝非易事。对于初学者而言,它提供了坚实的入门砖;对于资深研究者来说,某些章节的考证角度也提供了新的启发点。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犍陀罗风格的区域变异”的讨论,将不同地域(如塔克西拉、贵霜故地)的造像细微差异进行了对比,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和扎实的文献功底。

评分

第二段 这本书的叙事脉络极其流畅,作者并没有采取枯燥的年代罗列或风格划分,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流动的历史”。从犍陀罗艺术的缘起,如何融汇了希腊雕塑的古典美学与本土的宗教叙事,到它如何影响了中原乃至更远东地区的佛教造像风格,每一章的过渡都如同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那个多元文化交汇的黄金时代。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穿越时空的旅者,亲历了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尤其是对犍陀罗艺术中“人性化表达”的分析,极其到位,它打破了以往对佛像的刻板印象,展现了神性与人性的完美统一,读来令人心悦诚服,对整个犍陀罗时期的艺术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第四段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哲思的深度,如同作者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沉静而深刻的对话。它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行话,而是用优美、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去描摹那些沉寂千年的石像。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反复咀嚼那些描述性的段落。例如,当作者描述一尊佛陀的“禅定相”时,所用的词汇和句式,仿佛能将读者直接带入那个静谧的冥想境界,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这种文字的感染力,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结合了美学评论、文化史诗的散文集。

评分

好好好呢吧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评分

评分

图书质量不错,是正品,价格也优惠。

评分

真美,希腊范儿了。粗翻一遍,印象深刻。好书。

评分

收到看了不错

评分

好好好呢吧好

评分

精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