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的独见,就只是去康德此一点而就没有自己另加的意思么?有的。即康德之悟性的综合作用,在格林看来,殊嫌太死板。世间哪有两个死板的东西可以组成新鲜活泼之知识?知识是何等伟大!试看无日不在增进,无时不在创新,这种增进与创新,若不是组织原理具有创造性,如何能成功?所以格林进一步主张,吾人用以构成知识或自然界之概念之精神原理,乃是具有感情成分的。
我花了不少时间细读了文集中关于“天人感应”理论在清末社会变迁背景下的重新诠释部分。周先生试图在维护传统形而上学根基的同时,寻求与西方新知在某种程度上的对话接口,这无疑是极具时代特征的一种学术努力。他小心翼翼地游走在卫道与开新之间,试图描绘出一幅既不失古人精神内核,又能应对时代挑战的知识图景。然而,当我把他的论述与同时期那些更激进的、主张彻底革除旧制的论者进行对比时,便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张力——他似乎总是在“可以”与“不可”的边界上反复徘徊,其最终落脚点,仍旧是儒家伦理的稳固。虽然这种保守性是特定身份的必然选择,但它也使得文集在探讨社会变革的迫切性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缺乏那种穿透迷雾、直指核心的批判锐度。我期待能看到更多他对未来社会形态的畅想,而非仅仅是对既有秩序的辩护性论证,这套书在“如何改革”的层面给予的启示略显保守,而在“为何必须改革”的深度剖析上,也未能达到令人震撼的程度。
评分从版本学的角度来看,这套文集的整理工作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校勘记部分非常详尽,对于底本的考据也交代得非常清晰,这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减少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因文字讹误而产生的困惑。然而,在阅读体验的流畅性上,我个人还是有一点小小的保留。由于部分篇章是辑录自不同时期的刊物或手稿,文字的风格和用词习惯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跨度,虽然可以通过阅读前后的注释来理解,但这种频繁的跳跃性,使得思想的连贯性在某些章节中稍有中断。比如,一篇写于早期的对策文字,其语言风格与他晚年对佛学义理的疏解,在用词的繁复程度上就相差甚远。如果能在版式设计上,比如对不同时期文章的篇首给予更醒目的标记或在版式设计上有所区分,或许能帮助读者更快地进入到作者不同人生阶段的思维模式中去。毕竟,文集的价值不仅在于内容本身,也在于它所呈现的作者思想的演进轨迹,而清晰的结构划分,是呈现这种轨迹的有效工具。
评分翻开这套文集,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其文本的严谨性,这大概是所有古典学问的底色吧。然而,即便是在这种严谨的框架下,不同篇章之间的笔锋转换也相当微妙,体现了作者在面对不同议题时语气的调试。比如,在涉及“格物致知”的几篇札记中,作者的论述逻辑缜密,层层递进,几乎没有留下可以被诘难的空隙,读来令人心悦诚服,仿佛能感受到他与古人对话时的那种专注与敬畏。但视角一转向对当时士林风气,尤其是对部分空谈实效的批评时,那行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股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又显得格外真实和具有感染力。我个人更倾向于阅读那些体现出作者复杂心态的篇章,因为这更接近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真实反应,而非仅仅是教科书式的理论阐述。不过,在这两卷中,关于他与同时代几位大家在学术上的具体论辩过程,似乎记载得不够详尽,我更希望看到一些更直接的“交锋”记录,哪怕是书信往来的片段,那样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当时学术争鸣的激烈程度和核心分歧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结论的总结上,这多少削弱了一点阅读的戏剧张力。
评分这本《周辅成文集(1、2)》的装帧设计确实颇为雅致,那种略带陈旧感的米黄色纸张,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总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我最近正好在梳理一些晚清民国时期学者的思想脉络,因此对这种集子类的文集非常感兴趣。遗憾的是,我手头的这套书主要收录的是一些偏重于地方志和经学考据的论述,虽然对于研究清末士绅阶层的思想活动和学术倾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对于我目前正在关注的,例如文学批评的演变,或者更具体的社会改革思潮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渗透情况,信息量却显得有些不足。比如,我特别想看看周先生在变法维新时期是否有更为激烈的言辞或更为前瞻性的社会批判,但在这两卷中,我主要看到的还是对旧有学制的审慎维护和对传统义理的深入阐发。或许是文集编纂的侧重点不同,或是周先生本人的主要精力确实未完全倾注于此,导致在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去查阅其他侧重于政治评论的文献来填补这个知识空白。总体来说,作为一套严肃的学术资料,它的整理和校勘是无可挑剔的,但如果期待能从中找到关于近代化转型期思想光谱的全面展现,或许会略感意犹未尽,需要配合其他同期的文献交叉阅读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图景。
评分说实话,我更喜欢那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和生活痕迹的文字。这套文集无疑是学术性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周辅成先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建树的可靠途径。可是在我翻阅的过程中,总觉得少了些许“烟火气”,或者说,是关于他日常生活、治学之余思考的那些更私人化的片段。例如,他对园林艺术的见解、他对某种地方戏曲的偏爱、或是他在某个特定季节的感怀,这些“闲笔”虽然在学术著作中常被视为次要内容,但恰恰是构建一个完整历史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砖石。我希望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那个在书房之外,面对日常琐事时,他会如何运用其深厚的学养去审视世界。现在的文本,更多的是一种高屋建瓴的论断,虽然高妙,却也显得有些疏离和遥远。我试着去揣摩每一篇文章背后的书写心境,但作者的自我表露似乎被一层厚厚的“士人规范”所包裹着,使得我们作为后世的读者,很难真正触及到他作为个体所经历的挣扎与喜悦。这或许是那个时代的通病,但对于渴望深度代入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
评分周辅成到北京考上清华大学,转入三年级,1933年毕业后入读清华大学研究院。周辅成曾任《清华周刊》的编辑,常在报刊发表文章。周辅成立下志向:“希望将来成为一个革命家,也希望专门做学问。但是也还有一些人读书,心中并没有什么理想和目的,就是想升官发财。我是困苦的青年,也是快乐的青年。”
评分北大社的精装好像只会弄纸面精装,不知道第一第二卷是什么意思,难道不是上下册?
评分好的商品 好的京东 谢谢
评分先生的作品太少了,难得的一本
评分价格适宜,几本书加一起满300减150,促销时买的。
评分周老先生的著作,水平没得说,值得一购,值得收藏。
评分不错,正版,印刷质量不错,信任京东
评分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书籍,大师作品!
评分周老先生的著作,水平没得说,值得一购,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