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反異教大全》據作者在巴黎大學的講稿編輯而成,約成於1264年。當時,亞裏士多德哲學和阿拉伯哲學在西歐廣泛流傳,引起西歐思想界的震驚。神學與哲學、信仰與理性的關係成為突齣的問題。
托馬斯?阿奎那力求將亞裏士多德哲學與基督教 神學、理性與信仰結閤起來,它反對流行的阿拉伯哲學的主張,因此稱為《反異教大全》。
《反異教大全》寫於1259-1264年,與《神學大全》同為托馬斯?阿奎那的++++++++++富盛名的哲學—神學著作。由於其強調主要不依靠基督宗教的《聖經》而是依靠哲學理性來反對異教和異端的哲學和神學觀點,故而常被人稱作《哲學大全》,又由於其強調它所論證的是關於公教信仰的真理,故而也常被人稱作《真理大全》。《反異教大全》中文版含4捲,約120萬字。拉丁版《反異教大全》以一冊的形式齣版,目前流行的英文版《反異教大全》以五冊的形式齣版(將篇幅較大的第3捲分作兩冊齣版)。《反異教大全》第一捲,含102章,著重闡述托馬斯?阿奎那的上帝論。該捲首先闡述瞭托馬斯?阿奎那的兩種真理觀,強調理性真理與基督宗教信仰真理一樣,也是真理的一種形式,強調瞭哲學或理性真理對於我們認識信仰真理的重要性。然後,依序闡述瞭上帝的存在、上帝的屬性(諸如現實性、單純性、完滿性、善、獨一性、無限性)、上帝的理智、上帝的知識、上帝的意誌、上帝的德性和真福等。《反異教大全》第一捲是托馬斯?阿奎那闡釋後麵三捲(《論創造》、《論運籌》和《論救贖》)的基礎和前提。
作者簡介
托馬斯·阿奎那(約1225年—1274年)是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哲學傢和神學傢,是自然神學zui早的提倡者之一。既是偉大的神學傢又是偉大的哲學傢。
基督教思想發展脈絡:
教父哲學——奧古斯丁主義——神秘神學——柏拉圖傳統
經院哲學——托馬斯主義——理性神學——亞裏士多德傳統
阿奎那從從神學立場齣發,對亞裏士多德哲學進行改造,用以代替由奧古斯丁所代錶的柏拉圖主義哲學作為基督教神學的支柱,從而成功地把基督教哲學推嚮一個新的全盛時期,維護瞭基督教哲學在中世紀的統治地位。
20世紀末,英國廣播公司舉辦瞭人類第二個韆年zui偉大思想傢的網上評選活動,結果托馬斯以排名第五(前四位是達爾文、牛頓、愛因斯坦、馬剋思)的身份躋身於“韆年十大思想傢”之列。
他的zui知名著作,也可以說是他的標簽是《神學大全》。另外的重要著作有《論存在者與本質》和《反異教大全》。前者已齣,後者將齣。
目錄
《反異教大全(第1捲):論上帝》
《反異教大全(第2捲):論創造》
《反異教大全(第3捲):論運籌(上)》
《反異教大全(第3捲):論運籌(下)》
《反異教大全(第4捲):論論救贖》
精彩書摘
《反異教大全(第1捲):論上帝》
第3章
論上帝的真理得以認識的方式
[1]使真理得以認識的方式並不總是一樣的。如哲學傢曾非常中肯地說到的那樣:“凡有教養者,都隻在事物本性所允許的範圍內去尋求每一種事物的確定性。”①波愛修也曾介紹過這一看法。②但是,既然是這樣一種情況,為瞭使我們能夠闡明作為我們闡述對象的那種真理,我們必須首先說明我們易於接受的那種方式。
[2]在關於上帝我們所宣稱信奉的東西中,存在著兩種真理的樣式。有些關於上帝的真理是超乎人的理性的整個能力之外的。上帝既為三個又為一個(trinumetunum),即是這種類型的真理。但是,也存在著一些真理,是人的理性所能企及的。上帝存在,上帝獨一等等,即是這樣類型的真理。事實上,關於上帝的這樣一些真理,哲學傢們藉推證已經證明過,而這種推證則是在自然理性之光(naturalisluminerationis)的指導下進行的。
[3]有一些關於上帝的真理,雖然完全超乎人的能力,卻是以最大的證據呈現齣來的。既然理性關於某物知覺到的所有知識的原則在於對該存在者實體本性的理解(因為按照亞裏士多德的觀點,“一件事物之所是”乃推證的原則),①則我們藉以理解一件事物的實體的那種方式也就必然決定著我們藉以認識屬於它的東西的那種方式。因此,如果人的理智理解某件事物的實體的話,例如,理解一塊石頭或一個三角形的實體的話,就沒有任何屬於該事物的可理解的特徵超齣人類理智的把握。但是,就上帝而言,這樣的情況卻不會發生。因為人的理智是不可能藉其自然的能力理解上帝的實體的。因為按照其在今生的認識方式,理智是依賴認識器官的感覺的;從而,那些不能進入感覺的東西是不可能為人的理智所理解的,除非就關於它們的知識是從感性事物獲得的意義上纔能這麼說。然而,感性事物卻不可能使人的理智達到在它們之中看到上帝實體本性的高度。因為感性事物隻是一些結果,而這些結果是不具有其原因所具有的那種能力的。但我們的理智,雖然始自感性事物,卻可以達到認識上帝的存在以及彆的一些必定可以歸因於第一原則的特徵的高度。從而,也就存在著一些我們的理智能夠接受的關於上帝的可理解的真理;但是,也有一些東西是絕對超齣其認知能力的。
[4]我們從理智的高低等級方麵,也很容易看到這一點。讓我們考察一下兩個人,其中一個人藉助其理智比另一個人對一件事物有更為透徹的理解。具有高級理智的人能夠理解許多彆人完全不可能理解的事物。頭腦簡單的人完全不能夠理解精神的哲學思辨問題,就是這樣一種情況。但是,天使的理智(intellectusan-geli)對人的理智的超齣程度要比最偉大的哲學傢的理智對最沒有教養的頭腦簡單的人的理智的超齣程度高得多。因為最好的哲學傢與一個頭腦簡單的人之間的差距總是包含在人這個族類的限度之內,而天使的理智卻是超齣入的族類的理智的。因為天使之認識上帝是以更為高貴的結果為基礎的。天使實際上是藉助於其實體達到這一步,通過這種實體天使在其本性的知識中就能夠認識到上帝,天使的實體比感性事物,甚至比靈魂本身都要高貴,而人的理智則是通過後者被提升達到上帝的。上帝的理智對天使的理智的超齣程度又遠高於天使的理智對人的理智的超齣程度。因為上帝的理智就能力而言是等同於它的實體的,從而它能夠理解其所是,包括它的諸多可理解的屬性。但是,藉助其本性的知識,天使並認識不到上帝之所是,因為天使是經其實體本身達到上帝的知識的,但是,天使的實體本身作為結果與其原因的能力並不是一迴事。因此,天使是不可能藉助於其本性的知識去掌握上帝在其自身中所理解的所有事物的。人的理性同樣也不足以掌握天使藉助其自身本性的能力所理解的所有事物。所以,正如一個頭腦簡單的人由於其自己不理解一個哲學傢所提齣的思想便斷言其荒謬是愚蠢至極的一樣,一個人僅僅由於理性不可能研究上帝通過天使啓示齣來的東西就懷疑其荒謬也同樣是極端愚蠢的。
……
前言/序言
《反異教大全》是托馬斯·阿奎那於1259-1265年間親自執筆完成的一部全麵係統論證其思想體係的氣勢恢宏、結構嚴謹的巨著。全書共含4捲463章,其中第1捲“論上帝”含102章,第2捲“論創造”含101章,第3捲“論運籌”含163章,第4捲“論救贖”含97章。整部著作(包括其中第4捲)都是依照從上帝到上帝的運作,從上帝的內在運作到上帝的外在運作(創造和運籌)這樣一個邏輯程式展開的。
《羅馬書》說:“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裏。因為上帝已經給他們顯明。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①盡管在基督宗教哲學和神學的曆史上,先後湧現過奧利金、德爾圖良、奧古斯丁、愛留根納和安瑟爾謨這樣一些影響深遠的重量級人物,盡管他們也寫過《第一原則》、《反異教的信條》、《上帝之城》、《自然的區分》和《宣講》這樣一些不朽的著作,但在托馬斯的《反異教大全》問世之前尚沒有任何一位學者像托馬斯這樣對於使徒保羅這番話作齣過如此真誠和全麵的迴應,尚沒有任何一位學者寫齣過一部能夠像《反異教大全》這樣依據托馬斯所改造和革新過的亞裏士多德的“哲學”,“藉著所造之物”將“原顯明在人心裏”的“人所能知道的”“上帝的事情”如此清楚明白、全麵係統再現齣來的著作。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不妨將托馬斯的《反異教大全》視為基督宗教思想史上一項開天闢地的創舉。
我們這個序言的根本目標即在於針對人們對《反異教大全》的種種歧見和紛爭,對托馬斯的這樣一個理論創舉給齣一個較為扼要的說明。
璀璨文明的暗影:宗教狂熱與思想禁錮的百年史事 本書並非講述某部特定書籍的目錄或概要,而是試圖勾勒齣一幅更宏闊的曆史畫捲,聚焦於人類文明史中一段尤為深刻且充滿警示的時期——宗教狂熱對思想自由的侵蝕,以及由此引發的一係列社會動蕩與個人悲劇。我們將深入探究,當一種信仰演變為排他性的狂熱,當教義成為衡量真理的唯一標尺,思想的邊界將如何被蠶食,個體的聲音又將如何被壓製。 第一捲:信仰的火焰與陰影的蔓延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宗教作為一種強大的社會力量,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它提供瞭對宇宙奧秘的解釋,給予瞭人們麵對苦難的力量,塑造瞭無數文明的道德倫理體係。然而,曆史的另一麵同樣令人觸目驚心。當“神聖”的名義被少數人掌握,當對“異端”的恐懼被無限放大,信仰的火焰便有可能轉化為吞噬一切的烈焰。 本捲將追溯宗教狂熱的起源與發展。我們將考察那些曆史時刻,宗教教義的純潔性開始被扭麯,教權與世俗權力的結閤催生齣壓迫性的力量。從早期教會的嚴苛教規,到中世紀教會對異端思想的無情鎮壓,我們能看到一股隱秘而強大的力量,如何試圖統一人們的思想,扼殺任何偏離主流教義的“雜音”。 我們將重點關注一些極具代錶性的曆史事件。例如,十字軍東徵的狂熱浪潮,它在宗教虔誠的旗幟下,釋放瞭怎樣的破壞力,又對不同文化和宗教群體造成瞭怎樣的深遠影響?宗教裁判所的設立,其嚴密的組織、殘酷的審訊以及對“異端”的係統性迫害,是如何將恐懼和猜疑滲透到社會肌理的每一個角落?我們將通過大量曆史文獻和人物傳記,還原那些被視為“異端”者所遭受的非人待遇,他們的絕望、抗爭以及最終的犧牲。 本捲還將探討宗教狂熱背後的社會心理動因。是什麼讓人們甘願被裹挾進狂熱的洪流?是普遍的焦慮、對秩序的渴望,還是對未知世界的恐懼?我們將分析宣傳、煽動以及群體極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時,我們也將審視那些在夾縫中發齣理性聲音的思想傢和改革者,他們的努力,即使最終被壓製,也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思想火種。 第二捲:理性之光與異議的星火 曆史的齒輪滾滾嚮前,在嚴酷的壓製下,理性的火花從未熄滅。當宗教的教條開始顯露齣僵化和虛僞,當禁錮思想的枷鎖日益沉重,總有那麼一些勇士,敢於質疑,敢於探索,敢於用自己的生命去點燃思想自由的星火。 本捲將聚焦於那些在宗教狂熱時期,敢於挑戰權威、捍衛理性與思想自由的人物和運動。我們將探究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興起,它如何重新強調人的價值,倡導對古典文化的學習,從而為打破宗教的壟斷地位奠定瞭基礎。我們將深入瞭解宗教改革的偉大進程,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等改革傢,他們提齣的“唯獨聖經”、“因信稱義”等核心理念,不僅挑戰瞭羅馬教廷的權威,也為個人思考和理解信仰打開瞭新的空間。 然而,宗教改革並非一帆風順。新教內部同樣存在著教義的爭論和派彆的對立,這在某些地區也引發瞭新的宗教衝突和迫害。本捲將細緻分析這些內部矛盾,以及它們如何進一步復雜化瞭思想解放的進程。 我們將重點介紹那些因其思想和著作而被視為“異端”的思想傢。例如,在科學領域,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日心說,是如何挑戰根深蒂固的宗教宇宙觀,並因此遭受教會的嚴厲譴責和審判。在哲學領域,一些思想傢對教會的教條主義和特權提齣質疑,他們對人性、理性、社會契約的探索,雖然在當時可能被視為大逆不道,卻為現代思想的發展鋪平瞭道路。 本捲還將關注那些在文學、藝術等領域,通過隱晦或直接的方式錶達對現實不滿、對自由嚮往的作品。這些作品,如同暗夜中的星光,雖然微弱,卻為被壓抑的心靈帶來瞭希望和啓示。我們將考察當時的社會環境,分析這些思想和運動是如何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織中孕育和發展的,以及它們最終如何為啓濛運動和現代社會的形成埋下伏筆。 第三捲:思想的戰場與文化的衝突 當信仰的藩籬逐漸被衝破,當理性的聲音日益響亮,人類社會進入瞭一個更加復雜和多元的時代。宗教的單一敘事不再能夠完全主導人們的思想,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思潮的碰撞、文化的交融與衝突,以及新舊觀念的激烈爭奪。 本捲將深入探討宗教對思想的影響是如何從單一的教義壓製,轉變為更復雜的意識形態鬥爭。我們將考察啓濛運動如何將理性、科學、人權等概念推嚮曆史舞颱的中央,挑戰傳統宗教權威,並倡導建立以人為本的社會秩序。伏爾泰、盧梭、康德等思想傢的著作,如同一把把利劍,刺破瞭陳舊觀念的迷霧,為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注入瞭強大的生命力。 然而,啓濛並非是毫無代價的。理性之光也並非照亮瞭所有角落。一些保守勢力,齣於維護傳統秩序和宗教信仰的需要,對啓濛思想進行瞭強烈的反擊。這種反擊,有時錶現為對新思潮的汙名化和妖魔化,有時則錶現為對革命和變革的激烈抵製。我們將考察法國大革命等重大曆史事件,分析在這些事件中,宗教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是如何被利用,又是如何被批判的。 本捲還將關注文化層麵的衝突。隨著殖民擴張和全球貿易的發展,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接觸日益頻繁。這種接觸,既帶來瞭文化的交流與融閤,也帶來瞭誤解、偏見和衝突。我們將探討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佛教等其他宗教在曆史上的交鋒,以及這些交鋒是如何塑造瞭當今世界的文化格局。 我們也將審視民族主義的興起,它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瞭宗教的統一性,成為新的意識形態驅動力。民族主義的狂熱,有時也會與宗教虔誠相結閤,産生齣更具排他性和攻擊性的力量。我們將分析,在民族國傢形成的浪潮中,宗教如何被重新定義,被融入國傢意識形態,或者被視為一種需要被馴服的力量。 第四捲:遺産的審視與未來的警示 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但過去留下的印記,依然深刻地影響著當下。對宗教狂熱、思想禁錮及其後果的審視,並非僅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當下和未來的深刻警示。 本捲將對前三捲所探討的曆史進程進行總結和反思。我們將梳理齣宗教狂熱與思想壓製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共性與個性,以及它們對社會發展、文化進步和個體命運産生的長期影響。我們將探討,那些曾經被壓製的思想和觀念,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最終得到傳播和認可,並成為現代社會基石的。 我們將審視宗教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在世俗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宗教的權威是否已經大大削弱?然而,我們也看到,在某些地區和某些群體中,宗教狂熱依然以新的形式齣現,甚至與政治、民族主義等因素相結閤,構成新的威脅。我們將分析這些新齣現的宗教極端主義現象,以及它們背後的復雜動因。 本捲還將關注思想自由與言論自由的價值。在信息爆炸、觀點多元的時代,如何保護個體思考的權利,如何避免信息繭房和網絡暴力對思想的侵蝕,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開放的社會討論空間,成為我們麵臨的挑戰。我們將探討,教育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它如何幫助個體建立批判性思維,辨彆真僞,抵製偏見。 最後,本書將以一種審慎的姿態,呼喚對曆史的深刻理解和對未來的警惕。那些曾經的苦難和悲劇,不應被遺忘。當我們在追求精神慰藉和群體認同時,必須時刻警惕極端化的傾嚮,堅守對理性、包容和人道主義的信念。唯有如此,我們纔能避免重蹈覆轍,纔能在文明的道路上,更加堅定而明智地前行,確保人類的精神永遠在自由的空氣中呼吸,思想的光芒永遠在探索的道路上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