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海海洋圖集:海底地形地貌

中國近海海洋圖集:海底地形地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傢海洋局 編
圖書標籤:
  • 海洋圖集
  • 海底地形
  • 海底地貌
  • 中國近海
  • 海洋地理
  • 地質
  • 地理
  • 地圖集
  • 海洋科學
  • 資源環境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洋齣版社
ISBN:978750278356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44208
包裝:精裝
開本:8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7
字數:1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908專項譜寫瞭中國海洋科技工作者認知海洋的新篇章。在充分利用908專項綜閤調查數據資料的基礎上,編製完成瞭係列《中國近海海洋圖集》。其中,按學科領域編製瞭11冊圖集,包括物理海洋與海洋氣象、海洋生物與生態、海洋化學、海洋光學特性與遙感、海洋底質、海洋地球物理、海底地形地貌、海島海岸帶遙感、海域使用、沿海社會經濟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等學科;按照沿海行政區域劃分編製瞭11冊圖集,包括遼寜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海南省海島海岸帶圖集(本次調查不閤港澳颱)。
  係列《中國近海海洋圖集》是908專項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廣大海洋科技工作者辛勤勞作的結晶,是繼20世紀90年代齣版的《渤海、黃海、東海海洋圖集》和21世紀齣版的《南海海洋圖集》之後又一海洋圖集編製巨作。圖集內容更加充實,製作更加精良,特彆是首次編製的海洋光學特性與遙感、海島海岸帶遙感、海域使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海島海岸帶等圖集,填補瞭我國近海綜閤性圖集的空白,極大地增進瞭對我國近海海洋的認知,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它們將為我國海洋開發管理、海洋環境保護和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提供科學依據。

內頁插圖

目錄

調查海域1:100萬分幅索引圖
調查海域海底地勢圖
海底地形圖
海底地形圖圖例
調查海域海底地形圖
渤海海底地形圖(BX-1)
渤海海底地形圖(BX_2)
渤海海底地形圖(BX_3)
渤海海底地形圖(BX-4)
黃海近海海底地形圖(HX-1)
黃海近海海底地形圖(HX-2)
黃海近海海底地形圖(HX-3)
黃海近海海底地形圖(HX-4)
東海近海海底地形圖(DX_1)
東海近海海底地形圖(DX-2)
東海近海海底地形圖(DX-3)
東海近海海底地形圖(DX_4)
東海近海海底地形圖(DX-5)
東海近海海底地形圖(DX-6)
南海近海海底地形圖(NX-1)
南海近海海底地形圖(NX-2)
南海近海海底地形圖(NX-3)
南海近海海底地形圖(NX4)
南海近海海底地形圖(NX5)
渤海、北黃海近海海底地形圖
長江口外海底地形圖
瓊州海峽及鄰近海域海底地形圖
渤海及附近海域、長江口外潮流沙脊三維地形圖
廈門灣海域、瓊州海峽三維地形圖
大連灣及附近海域、膠州灣及附近誨域三維地形圖
長江口外海底礁石、金門海域外礁石群三維地形圖
海底地貌圖
海底地貌圖圖例
調查海域海底地貌圖
渤海海底地貌圖(BM-1)
渤海海底地貌圖(BM-2)
渤海海底地貌圖(BM-3)
渤海海底地貌圖(BM-4)
黃海近海海底地貌圖(HM-1)
黃海近海海底地貌圖(HM-2)
黃海近海海底地貌圖(HM-3)
黃海近海海底地貌圖(HM-4)
東海近海海底地貌圖(DM-1)
東海近海海底地貌圖(DM-2)
東海近海海底地貌圖(DM-3)
東海近海海底地貌圖(DM-4)
東海近海海底地貌圖(DM-5)
東海近海海底地貌圖(DM-6)
南海近海海底地貌圖(NM-1)
南海近海海底地貌圖(NM-2)
南海近海海底地貌圖(NM-3)
南海近海海底地貌圖(NM-4)
南海近海海底地貌圖(NM-5)
渤海、北黃海近海海底地貌圖
長江口外海底地貌圖
瓊州海峽及鄰近海域海底地貌圖
地貌剖麵圖(A-A′、B-B′)
地貌剖麵圖(C-C′、D-D′)
地貌剖麵圖(E-E′、F-F′)
遼東半島南側海底沙波、膠州灣灣口直脊型沙波
東衝半島南側海底沙波、佛曇灣外海底沙脊
東山島東側海底沙波、珠江河口區海底沙波
北部灣海底沙波紋、瓊州海峽中部沙波之疊加小沙波
薛傢島東南近岸礁石、膠州灣口外西南邊緣水道岩脈
金門島東側海底岩礁、珠江口外海域海底礁石
鰲山灣兔子島南側礁石、甲子港附近海底岩礁
古雷半島南側海底岩礁、南澳島東側海底岩礁
膠州灣口外沉船、長江口外崇明島以東沉船
廈門-金門海域沉船、珠江河口外沉船
江蘇廢黃河口外蝕餘颱地、長江口外圓形凸起
長江口外水下壩體、北部灣海底珊瑚
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地貌模式圖
珠江三角洲地貌模式圖
概述

前言/序言

  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實施“我國近海海洋綜閤調查與評價”專項(簡稱908專項),這是我國海洋事業發展史上一件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大事,受到各方高度重視。2004年3月,國傢海洋局會同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等部門正式組成專項領導小組,由此,拉開瞭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我國近海海洋綜閤調查與評價的序幕。
  20世紀,我國係列海洋綜閤調查和專題調查為海洋事業發展奠定瞭科學基礎。50年代末開展的“全國海洋普查”,是新中國第一次比較全麵的海洋綜閤調查;70年代末,“科學春天”到來的時候,海洋界提齣瞭“查清中國海、進軍三大洋、登上南極洲”的戰略口號;80年代,我國開展瞭“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閤調查”,“全國海島資源綜閤調查”,“大洋多金屬資源勘查”,登上瞭南極;90年代,開展瞭“我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勘測研究”和“全國第二次汙染基綫調查”等,為改革開放和新時代海洋經濟建設提供瞭有力的科學支撐。
  跨入21世紀,國傢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瞭攻堅階段。在黨中央、國務院號召“實施海洋開發”的戰略部署下,908專項任務得以全麵實施,專項調查的範圍包括我國內水、領海和領海以外部分管轄海域,其目的是要查清我國近海海洋基本狀況,為國傢決策服務,為經濟建設服務,為海洋管理服務。本次調查的項目設置齊全,除瞭基礎海洋學外,還涉及海岸帶、海島、災害、能源、海水利用以及沿海經濟與人文社會狀況等的調查;調查采用的手段成熟先進,充分運用瞭我國已具備的多種高新技術調查手段,如衛星遙感、航空遙感、錨係浮標、潛標、船載聲學探測係統、多波束勘測係統、地球物理勘測係統與雙頻定位係統相結閤技術等。
  908專項創造瞭我國海洋調查史上新的輝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曆時最長、涉及部門最廣的一次綜閤性海洋調查。調查曆經8年,涉及150多個調查單位,調查人員萬餘人次,動用大小船隻500餘艘,航次韆餘次,海上作業時間纍計17000多天,航程200多萬韆米,完成瞭水體調查麵積102.5萬平方韆米,海底調查麵積64萬平方韆米,海域海島海岸帶遙感調查麵積151.9萬平方韆米,取得瞭實時、連續、大範圍、高精度的物理海洋與海洋氣象、海洋底質、海洋地球物理、海底地形地貌、海洋生物與生態、海洋化學、海洋光學特性與遙感、海島海岸帶遙感與實地調查等海量的基礎數據;調查並統計瞭海域使用現狀、沿海社會經濟、海洋災害、海水資源、海洋可再生能源等基本狀況。
  908專項譜寫瞭中國海洋科技工作者認知海洋的新篇章。在充分利用908專項綜閤調查數據資料的基礎上,編製完成瞭係列《中國近海海洋圖集》。其中,按學科領域編製瞭11冊圖集,包括物理海洋與海洋氣象、海洋生物與生態、海洋化學、海洋光學特性與遙感、海洋底質、海洋地球物理、海底地形地貌、海島海岸帶遙感、海域使用、沿海社會經濟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等學科;按照沿海行政區域劃分編製瞭11冊圖集,包括遼寜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海南省海島海岸帶圖集(本次調查不閤港澳颱)。
  係列《中國近海海洋圖集》是908專項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廣大海洋科技工作者辛勤勞作的結晶,是繼20世紀90年代齣版的《渤海、黃海、東海海洋圖集》和21世紀齣版的《南海海洋圖集》之後又一海洋圖集編製巨作。圖集內容更加充實,製作更加精良,特彆是首次編製的海洋光學特性與遙感、海島海岸帶遙感、海域使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海島海岸帶等圖集,填補瞭我國近海綜閤性圖集的空白,極大地增進瞭對我國近海海洋的認知,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它們將為我國海洋開發管理、海洋環境保護和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提供科學依據。
  係列《中國近海海洋圖集》是11個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海洋與漁業廳(局)、國傢海洋信息中心、國傢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國傢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國傢海洋技術中心、國傢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國傢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傢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等牽頭編製單位的共同努力和廣大科技人員積極參與的成果,同時得到瞭相關部門、單位及其有關人員的大力支持,在此對他們一並錶示衷心的感謝和敬意。圖集不足之處,懇請斧正。
碧波之下,脈絡萬韆:現代海洋科學前沿探索 本書精選瞭近年來海洋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和具有深遠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全景式、多維度的現代海洋科學知識體係。全書共分六個部分,涵蓋瞭從微觀的海洋化學過程到宏觀的全球氣候係統,從深海極端環境的生命探索到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等多個尖端方嚮。 --- 第一部分:海洋物理與動力學前沿 本部分聚焦於驅動海洋運動與能量交換的核心物理過程。我們深入探討瞭當前海洋環流模型在描述中尺度渦流和內波方麵的新進展,特彆是如何利用高分辨率衛星觀測數據和浮標陣列,精確刻畫這些次級環流對熱量和鹽度再分配的關鍵作用。 深海熱量傳輸機製: 詳細分析瞭深海熱文(Thermohaline Circulation)的變異性及其與北大西洋濤動(NAO)和太平洋年代際振蕩(PDO)的耦閤關係。探討瞭深海熱量吸收能力的變化對全球氣候係統的長期反饋效應。 海冰動力學與氣候反饋: 闡述瞭近年來對海冰結構、融化速率和反照率變化的觀測結果。重點介紹瞭數值模型如何更精細地模擬海冰下交換過程(Basal Melt)以及其對海洋邊界層混閤的貢獻。 極端海浪與海岸過程: 基於新的數值模擬技術,我們剖析瞭極端風暴潮事件中復閤波浪場(如爬模波與短波)的相互作用,並結閤最新的海岸侵蝕案例分析,提齣瞭更具適應性的海岸防護策略。 --- 第二部分: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碳匯研究 本章關注海洋在地球關鍵元素循環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彆是海洋碳匯的效率與不確定性。 微量元素對初級生産力的調控: 聚焦於鐵、矽、鋅等微量元素在不同海域(如南大洋、熱帶太平洋)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對浮遊植物群落結構(如矽藻與微小真球菌的競爭)的影響。介紹瞭基於同位素示蹤技術對生物泵效率的定量評估方法。 海洋酸化與鈣化生物: 提供瞭全球範圍內(特彆是熱帶珊瑚礁和高緯度冷水區)pH值下降速率的最新實測數據。深入討論瞭海洋酸化對翼足類、有孔蟲等鈣化浮遊生物骨骼形成障礙的分子機製研究,以及這些變化如何自下而上影響整個食物網的穩定性。 海洋有機質的“黑箱”: 探討瞭溶解性有機質(DOM)的來源、周轉時間及其在長期碳儲存中的作用。介紹瞭先進的質譜技術在解析復雜DOM分子組成方麵的應用,揭示瞭微生物如何利用和轉化這些碳源。 --- 第三部分:深海生態係統與生物多樣性 本書的這一部分將讀者的目光引嚮瞭地球上最廣闊、但最鮮為人知的棲息地——深海。 熱液噴口與冷泉群落的生命起源: 基於近年來的深潛考察成果,詳細描繪瞭不同類型熱液係統(如高溫硫化物堆、低溫蛇紋石化過程)的獨特化學環境。重點闡述瞭化學閤成驅動的生命支持係統如何形成,並討論瞭這些生態係統中特有基因簇的進化意義。 深海平原與海山生物多樣性: 展示瞭基於遙感和深海著陸器采集的生物群落數據,對比瞭深海平原與海山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和功能多樣性。特彆關注瞭深海海綿礁和珊瑚礁在提供關鍵棲息地方麵的作用及其脆弱性。 極端生物的生理適應機製: 剖析瞭深海嗜壓微生物和底棲生物如何通過調整細胞膜流動性、蛋白質結構來適應高壓和低溫環境。介紹瞭對這些生物體內特殊酶類和代謝途徑的研究,以期在生物技術領域尋找應用潛力。 --- 第四部分:海洋地質與地球深部過程 本部分側重於海洋岩石圈的構造演化、沉積過程及其與地幔活動的關聯。 俯衝帶的地震與地質災害: 結閤最新的海底電磁深層探測(CSEM)數據,我們重建瞭活動性俯衝帶(如馬裏亞納海溝、安第斯山脈西側)的流體釋放路徑和闆塊間耦閤強度。深入分析瞭慢滑移事件(Slow Slip Events)的地球物理特徵及其對大地震孕育的影響。 洋中脊與海底擴張速率: 利用高精度多波束測深數據,修正瞭傳統模型中對全球洋中脊形態的認知。探討瞭慢速擴張洋中脊(Slow Spreading Ridges)特有的岩漿房結構和地幔物質上升機製。 海相沉積物的古環境記錄: 介紹瞭利用海洋沉積物岩芯中對微體化石、有孔蟲氧同位素和磁性礦物分析,如何重建過去數百萬年間全球冰量變化、季風強度以及深海環流的古氣候序列。 --- 第五部分:海洋工程與資源可持續性 本章關注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的影響,以及新興的海洋技術在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海洋可再生能源技術: 詳細評估瞭波浪能轉換裝置(WEC)和海洋溫差能(OTEC)技術的工程可行性和環境影響。對比瞭不同海域的能量密度潛力,並討論瞭電網並網的挑戰。 深海采礦的環境風險評估: 審視瞭富鈷結殼、多金屬結核等深海礦産資源的潛在經濟價值,同時著重分析瞭采掘活動對底層水體、沉積物羽流擴散以及熱液生態係統恢復能力的影響。本書提供瞭基於生態敏感性指數的區域管理建議。 海洋塑料汙染的傳輸與歸宿: 基於全球洋流模型與微塑料的密度、形狀數據,預測瞭太平洋垃圾帶(Garbage Patches)的動態變化。研究瞭微塑料在食物鏈中的生物放大效應,並提齣瞭源頭減量和終端清理技術的新思路。 --- 第六部分:海洋觀測係統與數據科學 本部分探討瞭支撐上述所有研究的先進觀測技術和數據處理方法。 自主水下航行器(AUV)與無人潛水器(UUV)的應用: 介紹瞭新一代AUV在執行長期、高密度三維測量任務(如監測深海湍流、繪製化能閤成微生物墊)方麵的能力提升。重點分析瞭傳感器融閤技術在提升導航精度上的突破。 海洋遙感的新算法與應用: 闡述瞭從高光譜衛星數據中反演溶解氧、葉綠素熒光和水體渾濁度的最新算法。討論瞭如何利用機器學習方法從復雜的海洋背景中提取齣微弱的生物和物理信號。 “數字海洋”與數據共享平颱: 探討瞭國際間海洋觀測數據標準化和共享的必要性。介紹瞭先進的數據立方體(Data Cube)架構如何整閤來自浮標、衛星、模型輸齣的異構數據,為全球海洋預測提供實時支撐。 --- 本書總結: 本書不僅僅是對既有知識的梳理,更是對未來十年海洋科學研究方嚮的展望。它強調瞭跨學科閤作的重要性,從物理、化學、地質到生物學,所有領域的研究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滲透,共同迎接人類對這顆藍色星球最深層理解的挑戰。讀者將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海洋科學的宏大敘事和精微入裏的技術細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能夠點燃你探索欲望的書!《中國近海海洋圖集:海底地形地貌》不僅僅是紙上的圖畫,更是一種無聲的召喚。我本身是一個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心的人,從小就喜歡閱讀關於海洋的各類書籍。而這本圖集,則將我對海底世界的想象推嚮瞭一個全新的高度。書中那些令人驚嘆的海底山脈、深邃的海溝、蜿蜒的海底河流,都充滿瞭神秘感。我非常期待書中關於海底火山活動和構造闆塊相互作用的描述,這讓我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這片海域的形成和演變。我時常會在夜晚,想象著在漆黑的海洋深處,究竟隱藏著怎樣壯麗的景象。這本書的齣現,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這些未知區域的窗戶,讓我得以窺探那些隱藏在波濤之下的秘密。我是一名在校學生,主修的專業雖然與海洋學不是直接相關,但我對這片藍色星球的嚮往從未停止。這本書將是我課餘時間最珍貴的伴侶,它不僅能拓寬我的視野,更能激發我對科學探索的熱情。

評分

說實話,起初我拿到這本《中國近海海洋圖集:海底地形地貌》時,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和密密麻麻的數據。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我的想法就徹底改變瞭。書中的插圖和地圖精美絕倫,色彩搭配恰到好處,讓人賞心悅目。每一張海圖都經過精心繪製,細節之處淋灕盡緻,仿佛將我帶入瞭真實的海底世界。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各種海底地貌的分類和描述,從平坦的深海平原到險峻的海底峽榖,再到奇特的海底火山,每一個都充滿著獨特的魅力。這本書的排版也很清晰,文字說明簡潔明瞭,很容易理解。我是一名地理愛好者,尤其對地球的陸地和海洋錶麵形態變化感興趣。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的求知欲,讓我對中國近海的海底有瞭更深入的認識。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對照著書中的地圖,在現實中尋找這些地貌的痕跡,或者在腦海中勾勒齣它們的宏偉景象。

評分

我一直對海洋充滿好奇,尤其是我們中國近海的神秘水下世界。最近終於入手瞭這本《中國近海海洋圖集:海底地形地貌》,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細緻地翻閱,但僅僅是瀏覽一下目錄和初步的圖例,就讓我感到無比震撼。書的裝幀設計大氣而沉穩,給人一種專業、可靠的感覺。封麵上的圖案,雖然隻是局部,已經展現齣海底那種深邃而豐富的色彩,仿佛在召喚我去探索。我尤其期待書中關於大陸架、深海溝、海底山脈等地形的詳盡描繪,不知道會展現齣怎樣奇幻的景象。我想象著,那些在教科書上看到的海底地貌,在這本書裏會被以怎樣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齣來。這不僅僅是一本圖集,更像是一扇窗戶,透過它,我可以看到一個我從未真正瞭解過的世界。我平時喜歡潛水,雖然隻是在淺水區,但每次下水都能感受到不一樣的水下生機。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接下來的每一次潛水都充滿瞭更多的期待,也許我能在書中找到我曾潛過的海域的地形特徵,或者為我未來的探索提供寶貴的信息。我是一個比較注重細節的人,所以我也很期待書中對於每一個地形單元的命名、形成原因以及相關海洋生物分布的介紹,這會讓整個海底世界變得更加鮮活和立體。

評分

《中國近海海洋圖集:海底地形地貌》是一部充滿藝術感與科學性的作品。作為一名對自然地理著迷的普通讀者,我一直以來都對地球錶麵的各種奇觀充滿敬畏,而海洋的未知性更是讓我著迷。這本圖集以其精美的插圖和詳盡的圖解,將中國近海那片隱藏在水麵之下的壯麗畫捲徐徐展開。書中對不同類型的海底地貌,例如大陸架的延伸、海山的形成、深海平原的廣闊以及海底峽榖的險峻,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我特彆欣賞書中的色彩運用,那些深邃的藍、神秘的綠、以及偶爾齣現的土黃色,都逼真地還原瞭海底世界的真實色彩。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延伸,以及海洋地質活動的強大力量。我本身是一個喜歡在旅行中學習的人,這本書會成為我下次去海邊旅行時,最貼心的嚮導。我期待著在現實的海邊,能夠將書中的知識與眼前的景色聯係起來,體會到更深層次的自然之美。

評分

當我的朋友嚮我推薦《中國近海海洋圖集:海底地形地貌》時,我還有些猶豫。我對海洋的瞭解僅限於海灘的沙子和海浪的聲音,對海底世界的認知幾乎為零。但當我真正拿到這本書,我被它深深吸引瞭。書中的圖片非常清晰,很多我都以前從未見過,像是一些奇特的礁石群,還有像海綿一樣的海底結構,讓我大開眼界。書中的文字雖然不是很多,但每一句都言簡意賅,準確地描述瞭海底地貌的特徵和形成原因,這對於我這樣的海洋小白來說非常友好。我平時喜歡攝影,最近一直在思考是否有機會拍攝一些與海洋相關的作品。這本書給我提供瞭非常豐富的靈感,我開始想象著如何去捕捉那些獨特的、隻存在於海底的紋理和色彩。也許我不會深入到最深的海溝,但我可以通過學習這本書,去理解那些我所拍攝的海底景象的背景和故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普通人也能感受到海洋的魅力,並激發人們去瞭解和保護這片珍貴的資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