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底地形地貌

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底地形地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海洋局 编
图书标签:
  • 海洋图集
  • 海底地形
  • 海底地貌
  • 中国近海
  • 海洋地理
  • 地质
  • 地理
  • 地图集
  • 海洋科学
  • 资源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835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4208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7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908专项谱写了中国海洋科技工作者认知海洋的新篇章。在充分利用908专项综合调查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系列《中国近海海洋图集》。其中,按学科领域编制了11册图集,包括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海洋光学特性与遥感、海洋底质、海洋地球物理、海底地形地貌、海岛海岸带遥感、海域使用、沿海社会经济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等学科;按照沿海行政区域划分编制了11册图集,包括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海岛海岸带图集(本次调查不合港澳台)。
  系列《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是908专项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辛勤劳作的结晶,是继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渤海、黄海、东海海洋图集》和21世纪出版的《南海海洋图集》之后又一海洋图集编制巨作。图集内容更加充实,制作更加精良,特别是首次编制的海洋光学特性与遥感、海岛海岸带遥感、海域使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岛海岸带等图集,填补了我国近海综合性图集的空白,极大地增进了对我国近海海洋的认知,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它们将为我国海洋开发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

内页插图

目录

调查海域1:100万分幅索引图
调查海域海底地势图
海底地形图
海底地形图图例
调查海域海底地形图
渤海海底地形图(BX-1)
渤海海底地形图(BX_2)
渤海海底地形图(BX_3)
渤海海底地形图(BX-4)
黄海近海海底地形图(HX-1)
黄海近海海底地形图(HX-2)
黄海近海海底地形图(HX-3)
黄海近海海底地形图(HX-4)
东海近海海底地形图(DX_1)
东海近海海底地形图(DX-2)
东海近海海底地形图(DX-3)
东海近海海底地形图(DX_4)
东海近海海底地形图(DX-5)
东海近海海底地形图(DX-6)
南海近海海底地形图(NX-1)
南海近海海底地形图(NX-2)
南海近海海底地形图(NX-3)
南海近海海底地形图(NX4)
南海近海海底地形图(NX5)
渤海、北黄海近海海底地形图
长江口外海底地形图
琼州海峡及邻近海域海底地形图
渤海及附近海域、长江口外潮流沙脊三维地形图
厦门湾海域、琼州海峡三维地形图
大连湾及附近海域、胶州湾及附近诲域三维地形图
长江口外海底礁石、金门海域外礁石群三维地形图
海底地貌图
海底地貌图图例
调查海域海底地貌图
渤海海底地貌图(BM-1)
渤海海底地貌图(BM-2)
渤海海底地貌图(BM-3)
渤海海底地貌图(BM-4)
黄海近海海底地貌图(HM-1)
黄海近海海底地貌图(HM-2)
黄海近海海底地貌图(HM-3)
黄海近海海底地貌图(HM-4)
东海近海海底地貌图(DM-1)
东海近海海底地貌图(DM-2)
东海近海海底地貌图(DM-3)
东海近海海底地貌图(DM-4)
东海近海海底地貌图(DM-5)
东海近海海底地貌图(DM-6)
南海近海海底地貌图(NM-1)
南海近海海底地貌图(NM-2)
南海近海海底地貌图(NM-3)
南海近海海底地貌图(NM-4)
南海近海海底地貌图(NM-5)
渤海、北黄海近海海底地貌图
长江口外海底地貌图
琼州海峡及邻近海域海底地貌图
地貌剖面图(A-A′、B-B′)
地貌剖面图(C-C′、D-D′)
地貌剖面图(E-E′、F-F′)
辽东半岛南侧海底沙波、胶州湾湾口直脊型沙波
东冲半岛南侧海底沙波、佛昙湾外海底沙脊
东山岛东侧海底沙波、珠江河口区海底沙波
北部湾海底沙波纹、琼州海峡中部沙波之叠加小沙波
薛家岛东南近岸礁石、胶州湾口外西南边缘水道岩脉
金门岛东侧海底岩礁、珠江口外海域海底礁石
鳌山湾兔子岛南侧礁石、甲子港附近海底岩礁
古雷半岛南侧海底岩礁、南澳岛东侧海底岩礁
胶州湾口外沉船、长江口外崇明岛以东沉船
厦门-金门海域沉船、珠江河口外沉船
江苏废黄河口外蚀余台地、长江口外圆形凸起
长江口外水下坝体、北部湾海底珊瑚
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貌模式图
珠江三角洲地貌模式图
概述

前言/序言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这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受到各方高度重视。2004年3月,国家海洋局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部门正式组成专项领导小组,由此,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的序幕。
  20世纪,我国系列海洋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为海洋事业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50年代末开展的“全国海洋普查”,是新中国第一次比较全面的海洋综合调查;70年代末,“科学春天”到来的时候,海洋界提出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战略口号;80年代,我国开展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大洋多金属资源勘查”,登上了南极;90年代,开展了“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勘测研究”和“全国第二次污染基线调查”等,为改革开放和新时代海洋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跨入21世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攻坚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部署下,908专项任务得以全面实施,专项调查的范围包括我国内水、领海和领海以外部分管辖海域,其目的是要查清我国近海海洋基本状况,为国家决策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海洋管理服务。本次调查的项目设置齐全,除了基础海洋学外,还涉及海岸带、海岛、灾害、能源、海水利用以及沿海经济与人文社会状况等的调查;调查采用的手段成熟先进,充分运用了我国已具备的多种高新技术调查手段,如卫星遥感、航空遥感、锚系浮标、潜标、船载声学探测系统、多波束勘测系统、地球物理勘测系统与双频定位系统相结合技术等。
  908专项创造了我国海洋调查史上新的辉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涉及部门最广的一次综合性海洋调查。调查历经8年,涉及150多个调查单位,调查人员万余人次,动用大小船只500余艘,航次千余次,海上作业时间累计17000多天,航程200多万千米,完成了水体调查面积102.5万平方千米,海底调查面积64万平方千米,海域海岛海岸带遥感调查面积151.9万平方千米,取得了实时、连续、大范围、高精度的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洋底质、海洋地球物理、海底地形地貌、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海洋光学特性与遥感、海岛海岸带遥感与实地调查等海量的基础数据;调查并统计了海域使用现状、沿海社会经济、海洋灾害、海水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等基本状况。
  908专项谱写了中国海洋科技工作者认知海洋的新篇章。在充分利用908专项综合调查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系列《中国近海海洋图集》。其中,按学科领域编制了11册图集,包括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海洋光学特性与遥感、海洋底质、海洋地球物理、海底地形地貌、海岛海岸带遥感、海域使用、沿海社会经济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等学科;按照沿海行政区域划分编制了11册图集,包括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海岛海岸带图集(本次调查不合港澳台)。
  系列《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是908专项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辛勤劳作的结晶,是继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渤海、黄海、东海海洋图集》和21世纪出版的《南海海洋图集》之后又一海洋图集编制巨作。图集内容更加充实,制作更加精良,特别是首次编制的海洋光学特性与遥感、海岛海岸带遥感、海域使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岛海岸带等图集,填补了我国近海综合性图集的空白,极大地增进了对我国近海海洋的认知,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它们将为我国海洋开发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
  系列《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是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与渔业厅(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等牵头编制单位的共同努力和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的成果,同时得到了相关部门、单位及其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对他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图集不足之处,恳请斧正。
碧波之下,脉络万千:现代海洋科学前沿探索 本书精选了近年来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景式、多维度的现代海洋科学知识体系。全书共分六个部分,涵盖了从微观的海洋化学过程到宏观的全球气候系统,从深海极端环境的生命探索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多个尖端方向。 --- 第一部分:海洋物理与动力学前沿 本部分聚焦于驱动海洋运动与能量交换的核心物理过程。我们深入探讨了当前海洋环流模型在描述中尺度涡流和内波方面的新进展,特别是如何利用高分辨率卫星观测数据和浮标阵列,精确刻画这些次级环流对热量和盐度再分配的关键作用。 深海热量传输机制: 详细分析了深海热文(Thermohaline Circulation)的变异性及其与北大西洋涛动(NA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耦合关系。探讨了深海热量吸收能力的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的长期反馈效应。 海冰动力学与气候反馈: 阐述了近年来对海冰结构、融化速率和反照率变化的观测结果。重点介绍了数值模型如何更精细地模拟海冰下交换过程(Basal Melt)以及其对海洋边界层混合的贡献。 极端海浪与海岸过程: 基于新的数值模拟技术,我们剖析了极端风暴潮事件中复合波浪场(如爬模波与短波)的相互作用,并结合最新的海岸侵蚀案例分析,提出了更具适应性的海岸防护策略。 --- 第二部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碳汇研究 本章关注海洋在地球关键元素循环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别是海洋碳汇的效率与不确定性。 微量元素对初级生产力的调控: 聚焦于铁、硅、锌等微量元素在不同海域(如南大洋、热带太平洋)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如硅藻与微小真球菌的竞争)的影响。介绍了基于同位素示踪技术对生物泵效率的定量评估方法。 海洋酸化与钙化生物: 提供了全球范围内(特别是热带珊瑚礁和高纬度冷水区)pH值下降速率的最新实测数据。深入讨论了海洋酸化对翼足类、有孔虫等钙化浮游生物骨骼形成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这些变化如何自下而上影响整个食物网的稳定性。 海洋有机质的“黑箱”: 探讨了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来源、周转时间及其在长期碳储存中的作用。介绍了先进的质谱技术在解析复杂DOM分子组成方面的应用,揭示了微生物如何利用和转化这些碳源。 --- 第三部分:深海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本书的这一部分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地球上最广阔、但最鲜为人知的栖息地——深海。 热液喷口与冷泉群落的生命起源: 基于近年来的深潜考察成果,详细描绘了不同类型热液系统(如高温硫化物堆、低温蛇纹石化过程)的独特化学环境。重点阐述了化学合成驱动的生命支持系统如何形成,并讨论了这些生态系统中特有基因簇的进化意义。 深海平原与海山生物多样性: 展示了基于遥感和深海着陆器采集的生物群落数据,对比了深海平原与海山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特别关注了深海海绵礁和珊瑚礁在提供关键栖息地方面的作用及其脆弱性。 极端生物的生理适应机制: 剖析了深海嗜压微生物和底栖生物如何通过调整细胞膜流动性、蛋白质结构来适应高压和低温环境。介绍了对这些生物体内特殊酶类和代谢途径的研究,以期在生物技术领域寻找应用潜力。 --- 第四部分:海洋地质与地球深部过程 本部分侧重于海洋岩石圈的构造演化、沉积过程及其与地幔活动的关联。 俯冲带的地震与地质灾害: 结合最新的海底电磁深层探测(CSEM)数据,我们重建了活动性俯冲带(如马里亚纳海沟、安第斯山脉西侧)的流体释放路径和板块间耦合强度。深入分析了慢滑移事件(Slow Slip Events)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对大地震孕育的影响。 洋中脊与海底扩张速率: 利用高精度多波束测深数据,修正了传统模型中对全球洋中脊形态的认知。探讨了慢速扩张洋中脊(Slow Spreading Ridges)特有的岩浆房结构和地幔物质上升机制。 海相沉积物的古环境记录: 介绍了利用海洋沉积物岩芯中对微体化石、有孔虫氧同位素和磁性矿物分析,如何重建过去数百万年间全球冰量变化、季风强度以及深海环流的古气候序列。 --- 第五部分:海洋工程与资源可持续性 本章关注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以及新兴的海洋技术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 详细评估了波浪能转换装置(WEC)和海洋温差能(OTEC)技术的工程可行性和环境影响。对比了不同海域的能量密度潜力,并讨论了电网并网的挑战。 深海采矿的环境风险评估: 审视了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等深海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同时着重分析了采掘活动对底层水体、沉积物羽流扩散以及热液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的影响。本书提供了基于生态敏感性指数的区域管理建议。 海洋塑料污染的传输与归宿: 基于全球洋流模型与微塑料的密度、形状数据,预测了太平洋垃圾带(Garbage Patches)的动态变化。研究了微塑料在食物链中的生物放大效应,并提出了源头减量和终端清理技术的新思路。 --- 第六部分:海洋观测系统与数据科学 本部分探讨了支撑上述所有研究的先进观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 自主水下航行器(AUV)与无人潜水器(UUV)的应用: 介绍了新一代AUV在执行长期、高密度三维测量任务(如监测深海湍流、绘制化能合成微生物垫)方面的能力提升。重点分析了传感器融合技术在提升导航精度上的突破。 海洋遥感的新算法与应用: 阐述了从高光谱卫星数据中反演溶解氧、叶绿素荧光和水体浑浊度的最新算法。讨论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方法从复杂的海洋背景中提取出微弱的生物和物理信号。 “数字海洋”与数据共享平台: 探讨了国际间海洋观测数据标准化和共享的必要性。介绍了先进的数据立方体(Data Cube)架构如何整合来自浮标、卫星、模型输出的异构数据,为全球海洋预测提供实时支撑。 --- 本书总结: 本书不仅仅是对既有知识的梳理,更是对未来十年海洋科学研究方向的展望。它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从物理、化学、地质到生物学,所有领域的研究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渗透,共同迎接人类对这颗蓝色星球最深层理解的挑战。读者将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海洋科学的宏大叙事和精微入里的技术细节。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的朋友向我推荐《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底地形地貌》时,我还有些犹豫。我对海洋的了解仅限于海滩的沙子和海浪的声音,对海底世界的认知几乎为零。但当我真正拿到这本书,我被它深深吸引了。书中的图片非常清晰,很多我都以前从未见过,像是一些奇特的礁石群,还有像海绵一样的海底结构,让我大开眼界。书中的文字虽然不是很多,但每一句都言简意赅,准确地描述了海底地貌的特征和形成原因,这对于我这样的海洋小白来说非常友好。我平时喜欢摄影,最近一直在思考是否有机会拍摄一些与海洋相关的作品。这本书给我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灵感,我开始想象着如何去捕捉那些独特的、只存在于海底的纹理和色彩。也许我不会深入到最深的海沟,但我可以通过学习这本书,去理解那些我所拍摄的海底景象的背景和故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海洋的魅力,并激发人们去了解和保护这片珍贵的资源。

评分

说实话,起初我拿到这本《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底地形地貌》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密密麻麻的数据。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我的想法就彻底改变了。书中的插图和地图精美绝伦,色彩搭配恰到好处,让人赏心悦目。每一张海图都经过精心绘制,细节之处淋漓尽致,仿佛将我带入了真实的海底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海底地貌的分类和描述,从平坦的深海平原到险峻的海底峡谷,再到奇特的海底火山,每一个都充满着独特的魅力。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清晰,文字说明简洁明了,很容易理解。我是一名地理爱好者,尤其对地球的陆地和海洋表面形态变化感兴趣。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让我对中国近海的海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对照着书中的地图,在现实中寻找这些地貌的痕迹,或者在脑海中勾勒出它们的宏伟景象。

评分

我一直对海洋充满好奇,尤其是我们中国近海的神秘水下世界。最近终于入手了这本《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底地形地貌》,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细致地翻阅,但仅仅是浏览一下目录和初步的图例,就让我感到无比震撼。书的装帧设计大气而沉稳,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封面上的图案,虽然只是局部,已经展现出海底那种深邃而丰富的色彩,仿佛在召唤我去探索。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大陆架、深海沟、海底山脉等地形的详尽描绘,不知道会展现出怎样奇幻的景象。我想象着,那些在教科书上看到的海底地貌,在这本书里会被以怎样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不仅仅是一本图集,更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可以看到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世界。我平时喜欢潜水,虽然只是在浅水区,但每次下水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水下生机。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接下来的每一次潜水都充满了更多的期待,也许我能在书中找到我曾潜过的海域的地形特征,或者为我未来的探索提供宝贵的信息。我是一个比较注重细节的人,所以我也很期待书中对于每一个地形单元的命名、形成原因以及相关海洋生物分布的介绍,这会让整个海底世界变得更加鲜活和立体。

评分

《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底地形地貌》是一部充满艺术感与科学性的作品。作为一名对自然地理着迷的普通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对地球表面的各种奇观充满敬畏,而海洋的未知性更是让我着迷。这本图集以其精美的插图和详尽的图解,将中国近海那片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书中对不同类型的海底地貌,例如大陆架的延伸、海山的形成、深海平原的广阔以及海底峡谷的险峻,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特别欣赏书中的色彩运用,那些深邃的蓝、神秘的绿、以及偶尔出现的土黄色,都逼真地还原了海底世界的真实色彩。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延伸,以及海洋地质活动的强大力量。我本身是一个喜欢在旅行中学习的人,这本书会成为我下次去海边旅行时,最贴心的向导。我期待着在现实的海边,能够将书中的知识与眼前的景色联系起来,体会到更深层次的自然之美。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点燃你探索欲望的书!《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底地形地貌》不仅仅是纸上的图画,更是一种无声的召唤。我本身是一个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的人,从小就喜欢阅读关于海洋的各类书籍。而这本图集,则将我对海底世界的想象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书中那些令人惊叹的海底山脉、深邃的海沟、蜿蜒的海底河流,都充满了神秘感。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海底火山活动和构造板块相互作用的描述,这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这片海域的形成和演变。我时常会在夜晚,想象着在漆黑的海洋深处,究竟隐藏着怎样壮丽的景象。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些未知区域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些隐藏在波涛之下的秘密。我是一名在校学生,主修的专业虽然与海洋学不是直接相关,但我对这片蓝色星球的向往从未停止。这本书将是我课余时间最珍贵的伴侣,它不仅能拓宽我的视野,更能激发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