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楷書黃金律顔體練習指導》根據國傢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編寫,秉承科學與藝術相互融閤的理念,以科學解析“啓功結字黃金律”為主綫,分習字格、筆畫、主筆、間架和偏旁五個章節全麵地介紹楷書習字方法,讓啓功結字黃金律走進中小學書法課堂,讓全社會受益。
《楷書黃金律顔體練習指導》的特點是在係統研究古今習字格和曆代楷書結字法的基礎上,抓住每個教學環節的關鍵和內在規律,簡化教學內容,注重少而精和啓發式教學。介紹書寫方法的同時,講解其中的道理,幫助學生解疑釋惑,培養學習興趣。《楷書黃金律顔體練習指導》創新點頗多,但又力求通俗易懂,簡單實用,科學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讓小孩子和初學者輕鬆快樂地學習書法。
《楷書黃金律顔體練習指導》顔體範字大多數選自顔真卿書《郭虛己墓誌》。
作者簡介
高光天,中國科學院退休科學工作者、書法理論研究學者。自幼喜歡書法,退休後潛心研究書法理論,試圖從文理交融、科學與藝術相結閤的角度探索書法規律,包括從古代書論、美學原理、視知覺藝術、文字學、物理學、數學和統計學等全新視角、全方位地審視書法藝術。經過九年多的努力已獲得六項國傢書法專利,撰寫“黃金律習字法專利叢書”,並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係、武漢大學藝術中心、偃師市張海書法藝術館、長春市圖書館國學大講堂、河北省博物館等地做過多次“書法藝術科學解析”專題講座,受到專傢。學者和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好評。
內頁插圖
目錄
0 習字格
0.1 平衡原理
0.2 五項功能
0.3 使用方法
0.4 智慧選擇
1 筆畫
1.1 書寫常識
1.1.1 書寫用具
1.1.2 執筆與姿勢
1.1.3 臨摹的方法
1.2 基本筆畫
1.2.1 用筆方法
1.2.2 筆畫特點
1.3 筆畫練習指導
1.4 筆畫接筆
1.4.1 筆畫關係
1.4.2 筆畫相接
1.4.3 筆畫相離
1.4.4 筆畫相交
1.5 接筆練習指導
2 主筆
2.1 主筆概述
2.2 主筆判定原則
2.3 主筆練習指導
2.4 主筆統計規律
3 間架
3.1 啓功結字黃金律
3.2 比例規律及練習指導
3.3 錯落規律及練習指導
3.4 重心規律及練習指導
3.5 視覺藝術與結字規律
4 偏旁
4.1 偏旁概述
4.2 一級避讓
4.3 二級避讓
4.4 偏旁構型及練習指導
參考文獻
後記
楷書練習指導技法索引
前言/序言
我非常高興為此書寫序,因為著者高光天曾是我的學生。他用文理交融的思路研究書法藝術,在科學與藝術相互融閤的道路上取得瞭可喜成績。作為老師和朋友,我自然非常高興,也願意嚮大傢介紹他和他取得的成績。
眾所周知,文理交融是當今藝術發展的大趨勢,從20世紀20年代北京大學前校長蔡元培先生開始倡導“融通文理”,到世界著名物理學傢李政道、楊振寜教授和當代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等許多學界泰鬥和有識之士都倡導“藝術與科學”的結閤。然而,科學與藝術畢竟是兩種不同的學問,有不同的研究對象、不同的思維模式和不同的研究方法。要使兩者相互藉鑒,相互融閤,絕非易事。高光天作為一位中國科學院退休的科學工作者,憑藉他三十多年科學研究的深厚積纍和自幼喜愛書法的個人愛好,萌生瞭從現代科學技術的角度探索古老書法藝術的奧秘的想法。經過多年深入研究,他對書法藝術提齣瞭獨特見解:“書法是一門藝術,也蘊含著科學,它不僅包含著如何書寫的技法及其規則,也蘊藏著詮釋為什麼這樣做的道理以及揭示其中奧秘的規律。”他進而提齣“書法科學”的概念,並開始實施他的“書法藝術科學解析研究計劃”。通過九年多的努力,他獲取瞭六項國傢書法專利證書,並解決瞭一些書法藝術中的科學問題:
(1)將物理學中形狀任意和密度不均勻分布的二維平麵物體的重心與漢字的重心聯係起來,解決瞭書法藝術中具有任意字體、筆墨深淺任意變化的單個漢字的重心坐標計算問題。使人們對漢字重心認識突破瞭韆年來的傳統,從憑藉經驗和直覺的感性認識階段,提升到定量計算的科學分析階段。
(2)在係統研究古今習字格發展路綫圖基礎上,運用否定之否定規律,科學分析瞭曆史上各種習字格誕生的背景、原因和作用,以及後來被新生習字格所取代的原因,從中總結齣習字格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五大基本功能(筆畫定位綫、筆形參照綫、外形限製綫、重心邊界綫、結構分界綫),這對推廣科學好用的黃金格是一種智慧選擇。
(3)在對曆代楷書結字法進行尋根求源的縱嚮研究方式基礎上,采用科學中常用的“模型化”方法從多種角度抽象齣楷書構型,是一種用廣角鏡頭看書法世界的橫嚮研究方式,比如間架構型、主筆構型、偏旁構型等八種構型,試圖為滿足廣大讀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一種輕鬆快樂的習字方法。
(4)運用視覺科學原理解釋瞭許多書法現象,比如運用視覺重量和視覺心理學概念解釋為什麼“橫畫不平”,把左右“相並”的字(林)寫成左緊右鬆,把上下“相重”的字(呂)寫成上緊下鬆等問題;運用視覺錯覺原理解決瞭如何糾正漢字大小錯覺指導書法練習的問題等等,這些研究成果不但可以為學生解疑釋惑,而且豐富瞭書法藝術的科學內涵。
(5)高光天率先提齣瞭“書法科學”。概念,並且_直努力構建書法科學原理體係,比如用理論力學“六個自由度”的概念科學解析瞭米芾“八麵齣鋒”的筆法問題;用運籌學方法解決瞭王羲之《蘭亭序》筆畫、偏旁與其代錶字之間的閤理分配問題。總之,高光天從科學角度對書法藝術的研究方法和見解值得學界關注。
,高光天雖已年過古稀,但在退休後的九年中取得如此成績,真是難能可貴,可喜可賀。他當年在吉林大學固體物理專業研究生班學習期間,就錶現齣刻苦鑽研、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他在中國科學院長春物理研究所做科研工作期間;取得瞭多項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成果,比如他完成的“錶徵顆粒分布的數學模型和粒度測量數據處理係統”曾獲得全國發明金奬;。他還花十年的時間主編瞭六本“模擬IC應用技術叢書”,已由科學齣版社齣版。更為重要的是,他一直將科學研究和追求“真、善、美”當作人生最大樂趣,這就是他退休後,壯心不已,執著地探索書法藝術的原因和動力。
祝賀高光天的黃金律習字法係列著作的齣版,希望廣大書法愛好者能從這套著作中受益,希望能為科學與藝術的相互融閤提供藉鑒,對推動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好的,根據您的要求,這是一本不包含《楷書黃金律顔體練習指導》內容的圖書簡介,內容力求詳實,避免刻意模仿AI寫作的痕跡。 --- 《中國古代藝術珍品鑒賞與研究:從史前到明清》 圖書導言 本書並非專注於某一特定書體或技法,而是將視野投嚮廣闊的中國藝術史長河,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解析自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明清時期中國藝術發展的脈絡、核心特徵、重要流派及其背後的文化意蘊。我們緻力於提供一個宏觀而又不失細節的視角,引導讀者理解中國藝術的演變規律,認識其在世界藝術史中的獨特地位。全書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最新的考古發現和藝術史研究成果,呈現一幅生動、立體的中國藝術全景圖。 第一部分:遠古的迴響與文明的曙光(史前至夏商周)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藝術的源頭。從仰韶文化的彩陶圖案中抽象而富有生命力的幾何與動物紋樣,到馬傢窯文化精湛的鏇渦紋和人麵紋,我們探討早期人類如何通過視覺符號錶達對自然、生殖和宇宙的理解。 第一章:新石器時代的藝術符號 詳細分析瞭陶器、玉器在早期社會中的禮儀和審美功能。重點考察紅山文化的“玉豬龍”所展現的原始宗教觀念與造型的融閤,以及良渚文化玉琮、玉璧所蘊含的權力象徵與宇宙觀。這些早期器物不僅是實用品,更是文化信息和精神信仰的載體。 第二章:青銅文明的輝煌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是權力、神權與技術完美結閤的典範。本章將深入剖析商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重器的鑄造工藝,探討饕餮紋、夔龍紋等獰厲的紋飾背後所代錶的威嚴與神秘感。周代的禮器製度如何影響瞭青銅器的形製和裝飾風格,從莊重肅穆到日趨規範化,揭示瞭宗法製度對藝術創作的製約與規範作用。 第二部分:百傢爭鳴與藝術的自覺(春鞦戰國至魏晉南北朝) 這是一個思想解放與藝術風格劇烈變革的時代。社會動蕩反而激發瞭藝術錶達的內在活力和個人情感的覺醒。 第三章:戰國時期的浪漫與寫實 春鞦戰國時期,手工業技術突飛猛進,漆器、金銀錯工藝達到驚人水平。本章重點分析戰國藝術中對人體動態的生動捕捉,例如著名的“跳舞俑”和各種狩獵、宴飲場景的描繪,體現瞭對世俗生活和個人情感的關注。對楚文化的神秘主義風格及其與中原文化的不同側重進行瞭比較研究。 第四章:漢代的雄渾與讖緯 漢代藝術以其宏大敘事和氣勢磅礴著稱。從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上的曆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到馬王堆漢墓齣土的素紗禪衣和T形帛畫,我們觀察到藝術如何服務於帝王意識形態的構建。重點剖析漢代雕塑的力度感和對生命力的不懈追求。 第五章:魏晉風度的形成與轉型 佛教藝術在這一時期大規模傳入並本土化。本章將探討雲岡、龍門石窟的造像特徵,分析從犍陀羅風格到中國化過程中,佛像麵容與衣紋處理的變化。同時,對“竹林七賢”等文人士大夫的審美取嚮,如何影響瞭繪畫、書法(如對魏碑的審美轉嚮)的審美取嚮,進行瞭細緻的闡述。 第三部分:盛世的繁華與成熟的體係(隋唐五代)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其藝術風格的博大精深、海納百川,達到瞭一個難以超越的高峰。 第六章:唐代繪畫的巔峰 本書將重點分析閻立本、吳道子等人物畫大師的風格特點,尤其關注吳道子“吳帶當風”的筆法如何確立唐代院體畫的典範。在山水畫領域,探討李思訓的“金碧山水”與王維的水墨畫探索,展現瞭唐代對自然描摹的兩種不同路徑。 第七章:陶瓷藝術的國際影響 唐三彩以其絢麗的釉色和生動的造型著稱,是盛唐氣象的縮影。本章深入研究瞭長沙窯、邢窯、越窯等重要窯口的燒製技術和産品特徵,並著重分析瞭南青北白瓷器在絲綢之路貿易中的重要地位和對周邊國傢的影響。 第四部分:世俗化與文人精神的崛起(宋元) 宋代藝術追求“理”與“意”,強調內斂的審美情趣和對自然哲理的體悟。元代則標誌著文人畫體係的正式確立。 第八章:宋代的審美轉嚮與院體藝術 宋徽宗時期的翰林圖畫院,代錶瞭高度程式化的院體藝術成就。本章分析宋徽宗的“瘦金體”書法及其對花鳥畫的工筆寫實影響。對比宋代米芾等文人畫傢對意境的追求,揭示瞭宋代“格物緻知”的哲學觀如何滲透到繪畫和瓷器(如汝窯、哥窯的素雅之美)的創作中。 第九章:元代水墨的獨立與四大傢 元代由於政治格局的變化,文人藝術得到空前解放。本章詳細闡述瞭趙孟頫對傳統筆墨的繼承與革新,並著力分析瞭黃公望、倪瓚、吳鎮、王濛“元四傢”如何通過山水畫,錶達對隱逸生活和個體精神世界的堅守,確立瞭文人畫的理論基石和筆墨語言。 第五部分:程式的定型與晚期探索(明清) 明清兩代是傳統藝術體係的集大成與最終的轉型期。藝術風格趨於成熟穩定,同時也麵臨著與外部文化交流的挑戰。 第十章:明代的畫派林立 明代早期,以“浙派”的寫實功力與“京派”的院體規範並存。中期,以吳門畫派(瀋周、文徵明等)為代錶的文人畫在江南地區持續發展。本章重點研究晚明時期市民階層興起後,以陳洪綬、董其昌為代錶的藝術思想,探討董其昌如何通過“南北宗論”構建瞭中國繪畫史的敘事框架。 第十一章:清代的技法集大成與反思 清代初期的“四王”繼承瞭董其昌的文人傳統,將傳統筆墨推嚮瞭高度的成熟與形式化。與此同時,以“金陵畫派”和“揚州八怪”為代錶的反程式化運動興起,他們將強烈的個性和市井趣味引入傳統繪畫,標誌著傳統藝術在麵對西方文化衝擊前夕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自我反思和創新嘗試。 結語:古典藝術的當代價值 總結中國藝術數韆年來的核心精神,探討這些古典遺産在當代社會審美多元化背景下的傳承與轉化意義。 --- 本書特色: 體係完整: 從史前到清末,時間跨度大,結構嚴謹。 側重比較: 頻繁對比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風格差異,增強理解深度。 圖文並茂: 選取大量高清的代錶性文物、壁畫、繪畫、器物圖片進行佐證分析(注:此為虛擬書籍特色描述)。 學術性與可讀性並重: 確保專業術語解釋清晰,行文流暢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