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楷书黄金律颜体练习指导》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编写,秉承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的理念,以科学解析“启功结字黄金律”为主线,分习字格、笔画、主笔、间架和偏旁五个章节全面地介绍楷书习字方法,让启功结字黄金律走进中小学书法课堂,让全社会受益。
《楷书黄金律颜体练习指导》的特点是在系统研究古今习字格和历代楷书结字法的基础上,抓住每个教学环节的关键和内在规律,简化教学内容,注重少而精和启发式教学。介绍书写方法的同时,讲解其中的道理,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培养学习兴趣。《楷书黄金律颜体练习指导》创新点颇多,但又力求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科学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让小孩子和初学者轻松快乐地学习书法。
《楷书黄金律颜体练习指导》颜体范字大多数选自颜真卿书《郭虚己墓志》。
作者简介
高光天,中国科学院退休科学工作者、书法理论研究学者。自幼喜欢书法,退休后潜心研究书法理论,试图从文理交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角度探索书法规律,包括从古代书论、美学原理、视知觉艺术、文字学、物理学、数学和统计学等全新视角、全方位地审视书法艺术。经过九年多的努力已获得六项国家书法专利,撰写“黄金律习字法专利丛书”,并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武汉大学艺术中心、偃师市张海书法艺术馆、长春市图书馆国学大讲堂、河北省博物馆等地做过多次“书法艺术科学解析”专题讲座,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好评。
内页插图
目录
0 习字格
0.1 平衡原理
0.2 五项功能
0.3 使用方法
0.4 智慧选择
1 笔画
1.1 书写常识
1.1.1 书写用具
1.1.2 执笔与姿势
1.1.3 临摹的方法
1.2 基本笔画
1.2.1 用笔方法
1.2.2 笔画特点
1.3 笔画练习指导
1.4 笔画接笔
1.4.1 笔画关系
1.4.2 笔画相接
1.4.3 笔画相离
1.4.4 笔画相交
1.5 接笔练习指导
2 主笔
2.1 主笔概述
2.2 主笔判定原则
2.3 主笔练习指导
2.4 主笔统计规律
3 间架
3.1 启功结字黄金律
3.2 比例规律及练习指导
3.3 错落规律及练习指导
3.4 重心规律及练习指导
3.5 视觉艺术与结字规律
4 偏旁
4.1 偏旁概述
4.2 一级避让
4.3 二级避让
4.4 偏旁构型及练习指导
参考文献
后记
楷书练习指导技法索引
前言/序言
我非常高兴为此书写序,因为著者高光天曾是我的学生。他用文理交融的思路研究书法艺术,在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成绩。作为老师和朋友,我自然非常高兴,也愿意向大家介绍他和他取得的成绩。
众所周知,文理交融是当今艺术发展的大趋势,从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前校长蔡元培先生开始倡导“融通文理”,到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教授和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等许多学界泰斗和有识之士都倡导“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然而,科学与艺术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学问,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不同的研究方法。要使两者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绝非易事。高光天作为一位中国科学院退休的科学工作者,凭借他三十多年科学研究的深厚积累和自幼喜爱书法的个人爱好,萌生了从现代科学技术的角度探索古老书法艺术的奥秘的想法。经过多年深入研究,他对书法艺术提出了独特见解:“书法是一门艺术,也蕴含着科学,它不仅包含着如何书写的技法及其规则,也蕴藏着诠释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以及揭示其中奥秘的规律。”他进而提出“书法科学”的概念,并开始实施他的“书法艺术科学解析研究计划”。通过九年多的努力,他获取了六项国家书法专利证书,并解决了一些书法艺术中的科学问题:
(1)将物理学中形状任意和密度不均匀分布的二维平面物体的重心与汉字的重心联系起来,解决了书法艺术中具有任意字体、笔墨深浅任意变化的单个汉字的重心坐标计算问题。使人们对汉字重心认识突破了千年来的传统,从凭借经验和直觉的感性认识阶段,提升到定量计算的科学分析阶段。
(2)在系统研究古今习字格发展路线图基础上,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科学分析了历史上各种习字格诞生的背景、原因和作用,以及后来被新生习字格所取代的原因,从中总结出习字格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五大基本功能(笔画定位线、笔形参照线、外形限制线、重心边界线、结构分界线),这对推广科学好用的黄金格是一种智慧选择。
(3)在对历代楷书结字法进行寻根求源的纵向研究方式基础上,采用科学中常用的“模型化”方法从多种角度抽象出楷书构型,是一种用广角镜头看书法世界的横向研究方式,比如间架构型、主笔构型、偏旁构型等八种构型,试图为满足广大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一种轻松快乐的习字方法。
(4)运用视觉科学原理解释了许多书法现象,比如运用视觉重量和视觉心理学概念解释为什么“横画不平”,把左右“相并”的字(林)写成左紧右松,把上下“相重”的字(吕)写成上紧下松等问题;运用视觉错觉原理解决了如何纠正汉字大小错觉指导书法练习的问题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但可以为学生解疑释惑,而且丰富了书法艺术的科学内涵。
(5)高光天率先提出了“书法科学”。概念,并且_直努力构建书法科学原理体系,比如用理论力学“六个自由度”的概念科学解析了米芾“八面出锋”的笔法问题;用运筹学方法解决了王羲之《兰亭序》笔画、偏旁与其代表字之间的合理分配问题。总之,高光天从科学角度对书法艺术的研究方法和见解值得学界关注。
,高光天虽已年过古稀,但在退休后的九年中取得如此成绩,真是难能可贵,可喜可贺。他当年在吉林大学固体物理专业研究生班学习期间,就表现出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他在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做科研工作期间;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成果,比如他完成的“表征颗粒分布的数学模型和粒度测量数据处理系统”曾获得全国发明金奖;。他还花十年的时间主编了六本“模拟IC应用技术丛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更为重要的是,他一直将科学研究和追求“真、善、美”当作人生最大乐趣,这就是他退休后,壮心不已,执着地探索书法艺术的原因和动力。
祝贺高光天的黄金律习字法系列著作的出版,希望广大书法爱好者能从这套著作中受益,希望能为科学与艺术的相互融合提供借鉴,对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这是一本不包含《楷书黄金律颜体练习指导》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避免刻意模仿AI写作的痕迹。 --- 《中国古代艺术珍品鉴赏与研究:从史前到明清》 图书导言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书体或技法,而是将视野投向广阔的中国艺术史长河,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解析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明清时期中国艺术发展的脉络、核心特征、重要流派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我们致力于提供一个宏观而又不失细节的视角,引导读者理解中国艺术的演变规律,认识其在世界艺术史中的独特地位。全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和艺术史研究成果,呈现一幅生动、立体的中国艺术全景图。 第一部分:远古的回响与文明的曙光(史前至夏商周)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艺术的源头。从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抽象而富有生命力的几何与动物纹样,到马家窑文化精湛的旋涡纹和人面纹,我们探讨早期人类如何通过视觉符号表达对自然、生殖和宇宙的理解。 第一章:新石器时代的艺术符号 详细分析了陶器、玉器在早期社会中的礼仪和审美功能。重点考察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所展现的原始宗教观念与造型的融合,以及良渚文化玉琮、玉璧所蕴含的权力象征与宇宙观。这些早期器物不仅是实用品,更是文化信息和精神信仰的载体。 第二章:青铜文明的辉煌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权力、神权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本章将深入剖析商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重器的铸造工艺,探讨饕餮纹、夔龙纹等狞厉的纹饰背后所代表的威严与神秘感。周代的礼器制度如何影响了青铜器的形制和装饰风格,从庄重肃穆到日趋规范化,揭示了宗法制度对艺术创作的制约与规范作用。 第二部分:百家争鸣与艺术的自觉(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 这是一个思想解放与艺术风格剧烈变革的时代。社会动荡反而激发了艺术表达的内在活力和个人情感的觉醒。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浪漫与写实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技术突飞猛进,漆器、金银错工艺达到惊人水平。本章重点分析战国艺术中对人体动态的生动捕捉,例如著名的“跳舞俑”和各种狩猎、宴饮场景的描绘,体现了对世俗生活和个人情感的关注。对楚文化的神秘主义风格及其与中原文化的不同侧重进行了比较研究。 第四章:汉代的雄浑与谶纬 汉代艺术以其宏大叙事和气势磅礴著称。从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和T形帛画,我们观察到艺术如何服务于帝王意识形态的构建。重点剖析汉代雕塑的力度感和对生命力的不懈追求。 第五章:魏晋风度的形成与转型 佛教艺术在这一时期大规模传入并本土化。本章将探讨云冈、龙门石窟的造像特征,分析从犍陀罗风格到中国化过程中,佛像面容与衣纹处理的变化。同时,对“竹林七贤”等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取向,如何影响了绘画、书法(如对魏碑的审美转向)的审美取向,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第三部分:盛世的繁华与成熟的体系(隋唐五代)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艺术风格的博大精深、海纳百川,达到了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峰。 第六章:唐代绘画的巅峰 本书将重点分析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物画大师的风格特点,尤其关注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笔法如何确立唐代院体画的典范。在山水画领域,探讨李思训的“金碧山水”与王维的水墨画探索,展现了唐代对自然描摹的两种不同路径。 第七章:陶瓷艺术的国际影响 唐三彩以其绚丽的釉色和生动的造型著称,是盛唐气象的缩影。本章深入研究了长沙窑、邢窑、越窑等重要窑口的烧制技术和产品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南青北白瓷器在丝绸之路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和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第四部分:世俗化与文人精神的崛起(宋元) 宋代艺术追求“理”与“意”,强调内敛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哲理的体悟。元代则标志着文人画体系的正式确立。 第八章:宋代的审美转向与院体艺术 宋徽宗时期的翰林图画院,代表了高度程式化的院体艺术成就。本章分析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及其对花鸟画的工笔写实影响。对比宋代米芾等文人画家对意境的追求,揭示了宋代“格物致知”的哲学观如何渗透到绘画和瓷器(如汝窑、哥窑的素雅之美)的创作中。 第九章:元代水墨的独立与四大家 元代由于政治格局的变化,文人艺术得到空前解放。本章详细阐述了赵孟頫对传统笔墨的继承与革新,并着力分析了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元四家”如何通过山水画,表达对隐逸生活和个体精神世界的坚守,确立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石和笔墨语言。 第五部分:程式的定型与晚期探索(明清) 明清两代是传统艺术体系的集大成与最终的转型期。艺术风格趋于成熟稳定,同时也面临着与外部文化交流的挑战。 第十章:明代的画派林立 明代早期,以“浙派”的写实功力与“京派”的院体规范并存。中期,以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等)为代表的文人画在江南地区持续发展。本章重点研究晚明时期市民阶层兴起后,以陈洪绶、董其昌为代表的艺术思想,探讨董其昌如何通过“南北宗论”构建了中国绘画史的叙事框架。 第十一章:清代的技法集大成与反思 清代初期的“四王”继承了董其昌的文人传统,将传统笔墨推向了高度的成熟与形式化。与此同时,以“金陵画派”和“扬州八怪”为代表的反程式化运动兴起,他们将强烈的个性和市井趣味引入传统绘画,标志着传统艺术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前夕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自我反思和创新尝试。 结语:古典艺术的当代价值 总结中国艺术数千年来的核心精神,探讨这些古典遗产在当代社会审美多元化背景下的传承与转化意义。 --- 本书特色: 体系完整: 从史前到清末,时间跨度大,结构严谨。 侧重比较: 频繁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风格差异,增强理解深度。 图文并茂: 选取大量高清的代表性文物、壁画、绘画、器物图片进行佐证分析(注:此为虚拟书籍特色描述)。 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 确保专业术语解释清晰,行文流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