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格言全鉴(套装3册)

家训格言全鉴(套装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东篱子,杨敬敬 等 著
图书标签:
  • 家训
  • 格言
  • 传统文化
  • 修身养性
  • 家庭教育
  • 国学
  • 礼仪规范
  • 人生哲理
  • 中华文化
  • 育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121495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951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全鉴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28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所作,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虽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尽现真善美中华文化,所以数百年来历久不衰,为各界人士欣然传诵。本书适合于社会读者,为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了凡四训全鉴》分别从“原文”“注释”“译文”三个方面,对《了凡四训》进行了全面细致、通俗易懂的解读,以便读者朋友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部著作。

《庭训格言全鉴》的原文部分系清代雍正皇帝根据其父康熙在日常生活中对皇族子孙的训诫追述而成,共246条,涉及为政、修身、养生、读书、尊贤敬老、生活常识等,语言质朴,内容丰富。这些训诫带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其对清皇室子弟的教育和清王朝的发展延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部传统的皇家教子秘本,《庭训格言》在当今仍然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本书作者对《庭训格言》原文进行了分类整理,使主题集中,思想鲜明,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变化与人们教育下一代的困惑,对康熙的传统教育思想作了时代化的解读。

《颜氏家训》既是一部宏大的家训教子书,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其内容丰富、广泛、体制宏大,在我国家训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了我国古代教子的智慧和心得,形成了一种新的、独特的文化形态。《颜氏家训全鉴》在参考大量古籍的基础上,将正文编写分为原文、注释和译文三个板块,并对生僻字词进行了注音,以方便读者阅读和思考。


内容简介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所作,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虽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尽现真善美中华文化,所以数百年来历久不衰,为各界人士欣然传诵。本书适合于社会读者,为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了凡四训全鉴》分别从“原文”“注释”“译文”三个方面,对《了凡四训》进行了全面细致、通俗易懂的解读,以便读者朋友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部著作。

《庭训格言全鉴》的原文部分系清代雍正皇帝根据其父康熙在日常生活中对皇族子孙的训诫追述而成,共246条,涉及为政、修身、养生、读书、尊贤敬老、生活常识等,语言质朴,内容丰富。这些训诫带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其对清皇室子弟的教育和清王朝的发展延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部传统的皇家教子秘本,《庭训格言》在当今仍然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本书作者对《庭训格言》原文进行了分类整理,使主题集中,思想鲜明,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变化与人们教育下一代的困惑,对康熙的传统教育思想作了时代化的解读。

《颜氏家训》既是一部宏大的家训教子书,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其内容丰富、广泛、体制宏大,在我国家训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了我国古代教子的智慧和心得,形成了一种新的、独特的文化形态。《颜氏家训全鉴》在参考大量古籍的基础上,将正文编写分为原文、注释和译文三个板块,并对生僻字词进行了注音,以方便读者阅读和思考。


作者简介

迟双明,笔名东篱子,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2004年)、《边读边悟菜根谭》(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素书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等。
杨敬敬,女,1987年生,汉族,河北邯郸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学士学位,就职于北京鸿图巨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从事中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的作品有《舍得的人富有,放下的人轻松》《越读越好玩的笑话书》等多部作品。

内页插图

目录

《颜氏家训全鉴》
卷一
序致篇
教子篇
兄弟篇
后娶篇
治家篇
卷二
风操篇
慕贤篇
卷三
勉学篇
卷四
文章篇
名实篇
涉务篇
卷五
省事篇
止足篇
诫兵篇
养生篇
归心篇
卷六
书证篇
卷七
音辞篇
杂艺篇
终制篇
附录
颜之推传(《北昌书 文苑传》)
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提要及辨证
颜之推集辑佚参考文献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做个有理想的人 / 2
“后余在慈云寺……”——找到自己的贵人 / 5
“余遂启读书之念……”——人生需要有一份期盼 / 7
“独算余食廪米……”————无所求造就平庸 / 10
“贡入燕都……”——先为自己描绘一张蓝图 / 13
“云谷问曰……”——人要多一些自信 / 15
“问其故,曰……”——不给自己设限 / 19
“余问曰……”——福亦自己求 / 21
“余进曰……”——凡事“求则得之” / 24
“因问……”——不断反省,不断修正 / 27
“地之秽者多生物……”——心有多大福有多大 / 30
“汝今既知非……”——人一定要学会爱惜自己 / 32
“从前种种……”——忘掉过去才快乐 / 35
“夫血肉之身……”——勿以恶小而为之 / 37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命运可以改变 / 41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功过需记录 / 43
“语余曰:……”——心无妄念才能安身立命 / 46
“孟子论立命之学……”——心无二念,世界就无差别 / 49
“穷通不贰……”——改变命运需要修身 / 51
“汝未能无心……”——改变命运靠自己 / 54
“从此而后……”——谁说这辈子只能这样 / 57
“九月十三日……”——善事其实很好 / 61
“盖宝坻之田……”——有真心,就不必在意善事的多少 / 64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祸福都是自己求来的 / 67
“汝之命,未知若何……”——挣脱思想枷锁 / 70
远思扬德……——怎样才算是一个优秀的 / 73
“务要日日知非……”——坚持自我反省 / 76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天才也需要努力 / 79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谨记云谷禅师的道理 / 82

第二篇改过之法
“春秋诸大夫……”——言行举止推测祸福 / 86
“大都吉凶之兆……”——吉凶祸福有预兆 / 89
“至诚合天……”——改错才能得福 / 92
“但改过者……”——要有羞耻心 / 95
“第二要发畏心……”——做人要有敬畏之心 / 97
“不惟是也”——掩饰就是自欺欺人 / 100
“不惟是也……”——要知悔改 / 104
“但尘世无常……”——不知悔改后果很严重 / 106
“第三须发勇心……”——要有勇猛心 / 109
“具是三心……”——拥有三心,就能改过 / 112
“如前日杀生……”——从事情上改过 / 115
“如前日好怒……”——持戒,必有福报 / 119
“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有什么好生气的 / 122
“又闻谤而不怒……”——避免与人争辩 / 125
“何谓从心而改……”——从心里面改正自己的过错 / 128
“大抵最上者治心……”——从心改过是最高明的方法 / 131
“苟未能然……”——是恶是善在自己 / 134
“顾发愿改过……”——矜则无功,悔能减过 / 137
“昔蘧伯玉……”——君子注重改过 / 139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做人,罪孽不可深重 / 142


第三篇积善之方
“《易》曰……”——做人要有几分菩萨心肠 / 146
“杨少师荣……”——多怀慈悲心,一切皆美好 / 149
“鄞人杨自惩……”——用自己的慈悲之心去感化他 / 152
“家甚贫……”——施舍别人就是做自己的功德 / 155
“昔正统间……”——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 157
“莆田林氏……”——爱别人,才有人爱自己 / 160
“冯琢庵太史之父……”——万有皆从因缘生 / 163
“台州应尚书……”——先学做人,再学做佛 / 166
“常熟徐凤竹栻……”——行菩萨道,发慈悲心 / 170
“嘉兴屠康僖公……”——多多积累阴德 / 173
“公复禀曰……”——积阴德才有大的福报 / 175
“嘉兴包凭……”——播撒善心,可得福报 / 178
“嘉善支立之父……”——敢于对恶行恶事说不 / 180
“凡此十条……”——行善的分类 / 184
“何谓真假……”——真善与假善 / 187
“何谓端曲……”——谨愿之士和狂狷之士 / 190
“凡欲积善……”——端正自己的善行 / 193
“何谓阴阳……”——学会积阳善和阴德 / 195
“名,亦福也……”——不要太在意名声 / 198
“何谓是非……”——子贡赎人不受金是非善 / 200
“何谓偏正……”——提防善心做恶事 / 204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恶心可以做善事 / 207
“何谓半满……”——给予他人足够的善行 / 210
“昔有某氏女入寺”……——按照自己的能力奉献 / 213
“钟离授丹于吕祖……”——不要只考虑眼前 / 217
“又为善而心不著善……”——心中有善 / 221
“何谓大小……”——学会区分善的大小 / 224
“何谓难易……”——从困难处随缘行善 / 228
“何谓与人为善……”——处处与人为善 / 232
“吾辈处末世……”——找到自己的生存方法 / 236
“何谓爱敬存心……”——诚敬是一个人超凡脱俗的秘诀 / 239
“何谓成人之美……”——君子能成人之美 / 243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环境改变人生 / 246
“何谓劝人为善……”——劝人为善 / 250
“韩愈云……”——劝人为善要注重方法 / 253
“何谓救人危急……”——危难之处见人心 / 255
“何谓兴建大利……”——善是做有利于人的事 / 258
“何谓舍财作福……”——舍财作福 / 261
“何谓护持正法……”——世界要有“正法” / 264
“何谓敬重尊长……”——敬重尊长 / 266
“何谓爱惜物命……”——仁者爱物爱人 / 270
“渐渐增进……”——爱这世间一切生命 / 273
“善行无穷……”——有善,才能实现全部功德 / 276


第四篇谦德之效
“《易》曰……”——谦虚点,学会从“新”开始 / 280
“辛未计偕……”——炫耀是做人的最大障碍 / 282
“丁丑在京……”——勿让“矜”字坏了事 / 284
“赵裕峰光远……”——不怕人生的挫折 / 288
“壬辰岁,余入觐……”——谦虚处世是为隆重之德 / 292
“江阴张畏岩……”——不满人家,是苦了自己 / 295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有神明 / 300
“古语云……”——有志者事竟成 / 303
“孟子曰……”——与民同乐,礼乐治国 / 306


精彩书摘

卷一
序致篇

【题解】
序致篇相当于《颜氏家训》一书的序篇,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自己著书的目的,并且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心得,说明了早期接受优良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一旦养成了不良习惯,等到成年后再想改正就难了。颜之推写下家训,便想要以此传给后人,希望整顿门风,造福子孙。

【原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①,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所著诸子②,理重事复,递相模敩③,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④,业以整齐门内⑤,提扌斯子孙⑥。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⑦;止凡人之斗阋⑧,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⑨。
【注释】
①检迹: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可放纵。
②诸子:原意为先秦诸子,这里代指魏晋之后的人们阐述儒家学说的著述。
③敩:同“效”。
④轨物:当作事物的规范。
⑤门内:指的是家庭内部。
⑥提撕:教导,提醒。
⑦傅婢:侍婢。
⑧斗阋:代指家庭内部兄弟之间的争吵。
⑨寡妻:正妻。
【译文】
古时圣贤们所著的书,教人忠诚孝顺,说话谨慎,不放纵自己的行为,立身扬名等道理,都已经叙述得很完备了。魏晋以来,所著述的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籍,事理重复,前后模仿抄袭,就好比在屋内又建造了一间屋子,在床上又叠放了一张床。如今我之所以也来写这样的书,并不是为了以此作为世人的行为规范,只是想要整顿家风,教导子孙。相同的一句话,有人信服,是因为说话的人是他们所亲近的;同样的一个嘱咐,有人去执行,是因为嘱咐的人是他们所顺服的。想要禁止孩童间过分地嬉笑打闹,师友的告诫还不如侍婢的指挥;想要禁止兄弟间的争执,那么尧舜之道,还不如妻子的诲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被你们所信服,犹且希望能够大于侍婢、妻子对你们的作用。
【原文】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①,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②,若朝严君焉③。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④。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⑤,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⑥。
【注释】
①龆龀:指的是孩童换牙的时候,此处代指童年。
②锵锵翼翼:行走的时候恭敬有礼。
③严君:代指父母。
④百口:全家。古时人口众多,有百口之称。
⑤属文:写文章。
⑥后车:意为借鉴。
【译文】
我家的家风,素来都是严整缜密,在童年时代时,便蒙受教诲指导。跟随我的两位兄长,早晚侍奉双亲,行事合乎规矩,言辞平和神色安详,连走路都要恭敬有礼,犹如给父母请安一般。长辈以佳言警句勉励我,关心我的喜好,鼓励我克服短处发扬长处,十分的恳切深厚。我刚刚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道离散,人口零落。慈爱的兄长将我抚养长大,辛苦到了极点,他仁爱有余威严不足,对我的教导并不严厉。虽然我读了《周礼》《左传》,对于写文章也有些喜爱,但却因受凡俗之人的影响,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十八九岁的时候,才渐渐明白要磨炼品行,但习惯成自然,很难彻底改掉之前的不良习惯。二十岁之后,就很少犯大的过失了。每次想要信口开河的时候,心中就会有所警醒并加以控制,以至于理智和情感常处于矛盾的状态,晚上察觉白天犯下的错误,今天反省昨天的过失,自己哀伤于幼时无教,才到了今天这步田地。


前言/序言

前言
运命在天,立命在己
袁了凡,本名袁黄,是明朝时期江苏吴江人,有次他在慈云寺结识了一位孔姓老先生。孔老先生曾得到宋朝邵康节先生真传皇极数,所以精通命数推算。孔先生替袁了凡推算命里所注定的数,他说:“在你没有取得功名做童生时,县考应该考第14名,府考应该考第71名,提学考应该考第9名。”到了第二年,袁了凡三处的考试,所考的名次果然和孔先生所推算的完全相符。
孔先生又替袁了凡推算一生的吉凶祸福,并断定他命中没有儿子。这些话袁了凡都一一记录下来,并且牢记在心中。从此以后,凡是碰到考试,所考名次先后以及官职升迁等等,无不一一应验孔先生的推算。袁了凡因此认为,何时生,何时死,何时得意,何时失意,都有个定数,一切都是天定的,没有办法改变。
后来袁了凡认识了云谷禅师,在云谷禅师点拨下,认识到一个人的命数其实是可以改变的。一个极善的人,尽管他命中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变苦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而极恶的人,尽管他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同样可以使福变成祸,富贵长寿变成为贫贱短命。所以,造恶就自然折福,修善就自然得福。从前各种诗书中所说的,原来都是的的确确、明明白白的道理。袁了凡原来号“学海”,但是自从那一天他明白了立命的道理,不愿意和凡夫一样,所以改叫“了凡”。他从以前的糊涂随便、无拘无束,变得小心谨慎、戒慎恭敬,即使是在暗室无人的地方,他也警醒自己不要做错事而获罪于天。碰到别人讨厌他、毁谤他,他也淡然处之,不与计较。
在他与云谷禅师见面的第2年,到礼部去考科举。孔先生为他算命,应该考第3名,哪知道居然考了第1名,孔先生的话开始不灵了。孔先生没算到他会考中举人,哪知道秋天乡试,他竟然考中了举人,这都不是他命里注定的。从此,袁了凡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努力自省改过,尽力修身积德行善。结果真是“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袁了凡于辛巳年有了儿子,取名叫天启。后高中进士,官至尚宝司卿。53岁那年也并无灾难,甚至连一点病痛都没有。享寿74岁。袁了凡写了4篇短文作家训,名“戒子文”,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并且以他自己改变命数的经验来“现身说法”,这就是后来广传行于世的《了凡四训》。
生活中有很多人将自己的不幸归结为命运的不济,认为自己就是命运的弃儿。可是,那么多从不幸走向成功的人,他们的条件比你的条件更好吗?拿他们的成功与你的失败相较,你是不是更应该反省自己的得失,去改变自己?《了凡四训》告诉我们,个人的努力永远都占主导地位,你的努力永远决定着你的成就。


《庭训格言》一书系清代雍正皇帝根据其父康熙在日常生活中对皇族子孙的训诫追述而成,共辑录康熙对子孙的训诫246条,内容包括为政、修身、养生、读书、尊贤敬老、教育子女、谋略才艺以及各种生活知识、民族风情、地域文化等。康熙一生掌握权柄长达60年,在治国方面可谓卓有建树,其所开创的“康乾盛世”,不仅辉映整个清代,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在教育子女方面,康熙也付出了很多心血。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理念,可以说是他教育子女的经验总结。虽然他没有将这些理念亲自辑录成文字,但他的言传身教已使子女们受益匪浅。雍正皇帝文韬武略自不必说,像八王爷胤禩的治国韬略、十三王爷胤祥的精明干练、十四王爷胤禵的统军才能等,也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这说明康熙对于子女的成长极为重视和关注。《庭训格言》详细地记载了康熙教育子女的言论,这些言论自雍正以来,就被清代历任皇帝作为祖训。可以说,它对清朝皇室子弟的教育甚至对爱新觉罗家族的发展和延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雍正皇帝继位之后,不仅在治理国家方面继承了乃父之风,而且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效法康熙。他之所以把康熙的言论编辑成书,就是希望子孙们能够遵从祖训,强身健体、建功立业,做一个于国于家都有用的人。由于雍正皇帝对《庭训格言》的重视和推广,该书在清代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雍正之后的历任皇帝都把康熙的《庭训格言》作为祖训,清朝的皇族子孙大多能文能武,很大程度上与康熙的祖训有着直接的关系。
除了清代皇族将《庭训格言》奉为圣训,晚清名臣曾国藩也极度推崇这部书,他在致其子曾纪泽、曾纪鸿的家书中说:“吾教尔兄弟不在多书,但以圣祖之《庭训格言》、张公(张英)之《聪训斋语》二种为教,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便成为历代统治者驾驭人民的主要思想工具。清王朝入主中原后,也逐渐认识到了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庭训格言》所体现的,正是以“儒教”为中心来实现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理想的。《庭训格言》崇尚礼仪、讲究诚信、提倡孝道、重视修身立德,“是编也,文辞精要,意旨深长,苟能引申而扩充之,则片语能含众义,只字可扩千言,虽卷帙简约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无弗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传,一以贯之矣。”康熙还曾颁布凝集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之精髓的《圣谕十六条》,其中第一条便是“敦孝弟以重人伦”。由此可见儒家道德思想对于康熙理家治国的影响。
本书在以《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中的《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为底本的基础上,参考和借鉴了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康熙家教大全》、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庭训格言》以及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康熙圣思录》等版本的优秀成果,同时结合时代的变化对于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需求,对《庭训格言》作了新的注解。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以孝道、诚信、礼仪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思想,我们今天虽然仍需要大力提倡,但不可能再亦步亦趋地按照古人的方式去做,而应当赋予传统的孝道、诚信等以新的时代内容。因此,对于《庭训格言》,我们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它的价值与意义,进一步将其通俗化、大众化,使其在我们教育后代和应对各种社会生活问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说,这也是本书评注者努力追求的目的所在。
毋庸讳言,康熙的《庭训格言》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教育意义。尤其是在教育下一代和处理社会关系方面,仍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因此,本书在吸取前人注译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变化与人们教育下一代的困惑,对康熙所提出的诚信、孝道、礼仪等观点作出新的理解和阐释。比如说康熙所提出的“晨昏定省”,这本是古人对父母尽孝道所必备的一种礼节,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难以做到的。当下,紧张的生活节奏,异地相隔的交往方式,使我们再难以像古人那样时常侍奉在父母身边。因此,我们对父母尽孝道的方式也必须随着生活的改变而改变。同时,高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异地沟通和交往的便利。时常给父母打个电话,发个信息,或者利用便捷的即时通信工具与父母视频聊天,或者利用快递给父母寄一些节日礼品等等,都是向父母表达孝敬之心的可行办法。凡此种种,本书都对康熙的《庭训格言》作了时代化的解读。也可以说,旧瓶新酒,以现代人的思维对《庭训格言》进行分析和解读,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本书在编排体例与顺序安排上,改变了现有版本逐条评析的方法,同时也改变了原来格言的顺序,将同类内容集中在一起。这样,不仅使主题集中,思想鲜明,而且更有利于人们对所需内容进行分类,使多条内容共同服务于某一个主题。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把握康熙的训言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使古为今用。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在对《庭训格言》进行解读的时候难以面面俱到,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恭请各位方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家训”指的是祖父、父亲对子孙后代或者是部族族长对族人的一种训示教导之辞,用以规范、处理家庭或者是家族内部的事务。古时候,“家训”又称之为“庭训”“家规”等。
我国家训初创于先秦两汉时期,发展于三国两晋至隋唐时期,成熟于宋元明清时期。而在发展时期,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称得上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他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系统地总结出一套教子经验,内容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而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风俗也有所反映,理论性比较强。《颜氏家训》也为后世出现的家训体裁提供了蓝本,在我国家训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教子智慧和心得,形成了一种新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先人跟随东晋渡江南下,定居在建康。侯景之乱时,随着世事动荡,颜之推任职散骑侍郎。江陵沦陷后,颜之推成了西魏的俘虏,跟随西魏大军西去。为了返回故乡,颜之推偷渡过河,先是逃往北齐,想要伺机回江南。梁朝被陈朝灭亡后,颜之推南归的愿望彻底破灭,他只能孤身居住在北齐,官拜黄门侍郎。后来北齐被周朝所灭,隋朝又灭掉了周朝,颜之推又在隋朝为官。而《颜氏家训》这本书便是在隋朝灭亡陈朝之后完成的。
《颜氏家训》既是一部宏大的家训教子书,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其内容丰富、广泛、体制宏大,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颜之推一生历经战乱漂泊,经历坎坷,深谙南北政治、风俗的诟病,也知道南学北学的长短,他几乎钻研过当世的所有学问,并且对每一种学问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后世人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清朝人王钺在其《读书丛残》中写道:“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颜氏家训》总共有二十篇,其通行本又分为七卷:卷一:《序致篇》《教子篇》《兄弟篇》《后娶篇》《治家篇》;卷二:《风操篇》《慕贤篇》;卷三:《勉学篇》;卷四:《文章篇》《名实篇》《涉务篇》;卷五:《省事篇》《止足篇》《诫兵篇》《养生篇》《归心篇》;卷六:《书证篇》;卷七:《音辞篇》《杂艺篇》《终制篇》。
本书按照通行本的体例,以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颜氏家训》为底本,将全书分为七卷,书中每一篇章都有题解作为引导,便于读者提前了解篇中所讲的主要事宜。此外,我们秉着忠实于原著而又便于读者阅读的原则,在参考大量权威古籍的基础上,将本书正文编写分为原文、注释和译文三个板块,并对生僻字词进行了注音,以方便读者阅读和思考。
不过,我们在学习《颜氏家训》的优点时,也应该分辨出不适宜现代人教育的消极内容。比如文中的男尊女卑思想、歧视妇女的观念等,这些都应当在阅读中加以注意。
最后,希望我们精心编撰的这一《颜氏家训》版本,能够为广大读者带来帮助。虽然这本书的注解无法称得上是尽善尽美,但我们也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力量,让读者更好地接触这部有着广泛影响的家训著作。另外,如若书中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我们将不胜感激。



家规的传承:道德的基石,家族的脊梁 家规,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华夏儿女前行的道路;家训,好似一股清泉,滋养着世代相传的中华美德。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无数家庭以其独特的智慧和经验,凝练成一篇篇简短却寓意深远的家训格言。它们不仅是家族成员行为规范的准则,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是维系家庭和谐、促进社会文明的重要力量。 一、 源远流长的智慧结晶 家规家训的产生,与中华民族深厚的伦理道德传统息息相关。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已开始探讨个人修身与治家之道。《论语》中“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教诲,奠定了孝道在家训中的核心地位。《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顺序,更是将家作为个人与社会互动的基础,强调了“齐家”的实践意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名贤大家更是将自己的治家经验和人生感悟,以简洁精炼的语言融入家规家训之中。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再到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道德财富。 明清时期,家规家训更是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家规家范。例如,朱柏庐的《朱子家训》,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训诫,影响了几百年,成为许多家庭的必读经典。包拯的《包氏家规》强调清廉为官,不徇私情;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则在治学、交友、处世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这些家规不仅规范了家族成员的日常行为,更塑造了家族的精神风貌。 到了近代,面对社会变迁和外来思想的冲击,一些家族的家规家训也随之调整和丰富,但其核心精神——如忠诚、信义、勤勉、仁爱——却始终得以传承。许多革命先辈的家书中,也饱含着对后代的殷切期望和道德嘱托,这些也构成了新时代家规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丰富多彩的内容体系 纵观历代家规家训,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交往、职业道德等方方面面,展现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 修身养性,立德为先: 这是家规家训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强调“诚”、“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培养。例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教导人们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人无信不立”则突出了诚信的重要性。许多家训都鼓励后代勤于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是劝学之语,也隐含着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孝亲睦邻,家庭和睦: “百善孝为先”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家规家训普遍强调对父母的孝顺,以及对长辈的尊敬。例如,“养父母,既得其养,又得其欢心”比仅仅提供物质供养更进一步。同时,也重视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互助,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远亲不如近邻”的古训,也体现在家规家训中,提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勤俭持家,安贫乐道: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家规家训也极力倡导勤俭节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农谚,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同时,也告诫后代要知足常乐,不贪图享乐,不追求奢靡。“不稼不穑,非所以食,非稼而求食,是犹求鱼而缘木”等训诫,强调了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生活的正当性,反对好逸恶劳。 敬业乐业,安分守己: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家规家训都鼓励人们尽职尽责,安于本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治学之道,也适用于其他行业;“业精于勤”则揭示了任何成就都离不开辛勤的付出。同时,也强调遵守法律法规,不逾越道德底线,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审慎交友,明辨是非: 交友不慎,容易误入歧途。家规家训普遍提醒后代要谨慎选择朋友,远离损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浅显的道理,但家规将其提升到家族兴衰的高度来强调。同时,也鼓励后代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明辨是非,不随波逐流。 洁身自好,防范未然: 强调个人品德的纯洁,不被世俗的诱惑所染。许多家规都包含对男女交往、言谈举止的规范,以保持家族的声誉。“小时不学,长大后悔”不仅指学业,更泛指一切品德的养成。“不听闲言,不信谣言”则体现了对独立判断的要求。 三、 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的今天,家规家训的意义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愈发显得珍贵。它们犹如家族的“根”,承载着家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精神的归宿。 塑造人格,筑牢道德根基: 家规家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们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根植于下一代的心灵,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维系家庭,传承文化血脉: 在家庭关系日趋淡漠的时代,重拾家规家训,有助于加强亲子沟通,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重塑和谐的家庭氛围。它们是家族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让后代了解祖辈的奋斗历程和价值追求,增强家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指引人生,应对时代挑战: 尽管时代在变,但人性的基本需求和道德的价值是相通的。家规家训中的智慧,依然能够为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提供行为指导。它们如同人生航海中的灯塔,帮助我们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诱惑时坚守底线。 社会文明的基石: 一个社会由无数个家庭组成,家庭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当每个家庭都能重视家规家训的传承,注重后代的品德培养,那么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自然会得到提升,社会风气也会更加健康向上。 结语 “家”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而家规家训则是“家”文化的重要体现。它们是无价的精神财富,是凝聚家族力量的粘合剂,是塑造优秀品格的熔炉。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视这份古老的智慧,让家规家训的精华代代相传,成为我们安身立命、繁荣发展的坚实根基。通过学习和践行家规家训,我们不仅能实现个人的成长,更能为家族的荣耀,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家训格言全鉴(套装3册)》简直是为我这种传统文化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宝藏!我一直想系统地了解我们家族世代相传的为人处世的准则,但散落在各种古籍和家谱中,查找起来非常费劲。这本书的装帧典雅大气,光是捧在手里就已经能感受到那种厚重的文化底蕴。内容上,它显然不是简单地堆砌名言警句,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分类,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方方面面,都有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它在解读那些看似陈旧的格言时,能够结合现代社会的语境进行阐释,让这些老祖宗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比如书中对“克己复礼”的细致剖析,让我对如何平衡个人欲望和社会规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那些希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到精神锚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引导我们慢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翻开任何一页,都能立刻沉浸在一种庄重而充满哲思的氛围中,是那种值得反复品味,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全鉴”类的书籍往往抱持着一丝警惕,担心它们会为了追求“全”而牺牲了深度和品质,但《家训格言全鉴》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深度挖掘令人惊叹,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些核心美德,更重要的是,它探究了这些美德背后的哲学基础和历史演变。例如,书中对不同朝代对“义利之辨”的不同理解进行了对比分析,展示了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适应性。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喜欢它那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笔触,它不要求读者盲目遵从,而是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的家风信条。对于研究中国传统伦理学或者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它提供的视角和细节的丰富度,远超一般普及读物。

评分

这三册书的厚度,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声的宣言——对传统智慧的尊重与珍视。我是一个对印刷质量有较高要求的人,这套书的纸张选择、字体排版乃至装帧工艺都体现了出版者的用心良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手感极佳,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内容上,我最喜欢它那种历史的纵深感。它并非孤立地看待每一条格言,而是将其放置在特定的历史脉络中去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意义。比如,在讲解关于节俭的格言时,它会引入古代灾荒时期的生活场景,让“节俭”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而是一种基于生存智慧的必然选择。这种情景化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格言的说服力。对于希望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髓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和生动的解读视角,是真正值得收藏的“传家之宝”。

评分

我常常在想,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人们的注意力被碎片化地瓜分,心性也变得浮躁。阅读这套《家训格言全鉴》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慢跑”与“净化”。它强迫你慢下来,去咀嚼那些历经时间淘洗的词句。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应该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可以翻阅,寻求片刻的宁静和指引。我发现,每当我遇到工作上的困惑或人际关系的摩擦时,随便翻开其中一册,总能从中找到一句恰如其分的话语,犹如醍醐灌顶般清晰。它教会我的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一种内在的韧性和豁达。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收录了多少格言,而在于它如何潜移默化地重塑读者的心性结构,使其更具承载力和定力。这是一套真正能滋养灵魂的经典读物。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家风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蓝本。我特意买了这套书想和我的下一代一起阅读和探讨。它的编排非常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像有些古籍读起来佶屈聱牙,这套书的语言相对白话化,即便是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的年轻人也能轻松上手。特别是其中关于“孝悌”和“诚信”的部分,通过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生活化的场景来佐证格言的意义,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书中讲述的一个关于祖先如何坚守承诺,宁愿遭受损失也不失信于人的故事,读完后我立刻和儿子坐下来,讨论了“契约精神”在现代商业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价值观的传递。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操作系统,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充满敬畏和责任感的家庭环境。如果说书籍是有生命的,那么这套书里流淌的就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道德血液。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书质量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下载了京东电子版的了凡四训,看着不方便,还是买实体书吧!不错!

评分

赶上活动非常合适,性价比超高,京东图书杠杠的。

评分

百年经典,内容丰富,纸张精美,内容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评分

不错,买了很多本了

评分

书买了全套,都有塑封包装,还未拆开看,但也很有质感,喜欢,待看时再过来追评。

评分

质量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