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梳理——快速了解中国画全貌
从东晋顾恺之到现代徐悲鸿,历代大师逐个盘点。
无论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传世名画,还是梵像图、江行初雪图这样的艺海遗珠,一网打尽。
★有趣易懂——一口气读完读懂中国画
划重点、讲故事,帮你迅速get每位大师的独特风格。
有对比、有联系,助你轻松记忆历代名画的闪光亮点。
★视觉盛宴——极力再现大师作品原貌
海量高清大图,反复调色,特种纸印刷。
锁线装订,书籍可以完全平摊打开,图片细节一览无余。
人物画里的人们为何有大有小?花鸟画里怎么还有平平常常的萝卜白菜?山水画里的人儿为啥都那么小?画里的桌子为什么是近小远大?展现贵族仕女身份的竟是巴儿狗和纨扇?放大历代名画的迷人细节,发现传承千年的秘密。头条学院人气爆棚的中国艺术普及课实体书,《发现中国画的秘密》专为大众读者写作的中国画入门读物。用有趣的故事、轻松的笔调,助你一口气读完读懂中国画。
曾孜荣,中信美术馆执行馆长,前今日美术馆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中外艺术的普及、教育及出版工作。其讲座主要面向普通大众开设,风格简练优雅,睿智而易听易懂,引人入胜。
第yi讲 远古到五代十国的绘画
(以人物画为主)
从哪里讲起
东晋 顾恺之
南朝·梁 张僧繇
唐 阎立本
唐 吴道子
唐 张萱
唐 周昉
敦煌石窟里的唐代壁画
五代十国·南唐 周文矩
五代十国·南唐 顾闳中
五代十国·南唐 赵幹
五代十国·西蜀 贯休
第二讲 隋唐到两宋的绘画
(以山水画为主)
隋 展子虔
唐 李昭道
五代十国·后梁 荆浩
五代十国·南唐 董源
北宋 李成
北宋 范宽
北宋 郭熙
北宋 王希孟
北宋 武宗元
北宋~南宋 张激
北宋 张择端
北宋~南宋 李唐
南宋 马远
南宋 刘松年
南宋 张胜温
南宋 牧溪(法常)
第三讲 元、明、清的绘画
元 吴镇
元 黄公望
元 倪瓒
元 王蒙
明 戴进
明 文徵明
明 唐寅
明 仇英
明 徐渭
清 八大山人
清 石涛
清 王时敏
清 金农
清 任颐
清 吴昌硕
民国 齐白石
现代 徐悲鸿
……当今中国确实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文艺复兴”之机遇,爱慕美术的朋友越来越多。而且大家似乎都有种感觉,以前脑海中关于美术的记忆,西方的大师、名画占据了太多位置,而对于我们华夏民族的美术印象,多少有些暗淡与模糊……
以我个人经验看,这个问题的产生,很可能是因为中国绘画的尺幅,常常是比较长的卷轴,不仅不便于公开展览,即使印在书上,图像也要缩小很多倍(远小于西画在一般图书上所能呈现的画面比例),于是,那些美丽的细节、精彩的笔触,常常都变得浑浊不清、微而不见了。
也有一部分朋友对中国美术有偏见,经常说中国绘画不就永远是一样的山水、人物和花鸟吗?三个词就给概括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其实,听过讲座的朋友,一路观看画作的局部细节下来,都在反馈说,原来每个时代的中国画大师,都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从未停歇呢!
因此,当“今日头条”的朋友,邀我在互联网这个全新的平台上再次讲座“宋画的故事”与“极简中国美术史”之后,为了便于听众回顾温习,更为了帮助没有听到讲座的朋友了解中国绘画,我又鼓勇自己不揣浅薄出版了这两本小书。
需要声明的是,这两本小书的内容与其说是什么艺术理论,不如说是一些zuizui基础的普及知识。我们不过是通过放大局部的图像,发现了更多中国绘画的迷人细节。
在资深的同行看来,其中的一些说法或早已耳熟能详,或似是而非尚须严谨讨论,希望同行们多多宽容和赐教。
唯yi的愿望是,可以帮助不太了解又很好奇中国绘画的朋友,建立一份民族的自信心——中国绘画并不比西方绘画逊色!打个比方,就像中国菜和西洋餐,做得好的,都很好吃,都有很丰富、很美好的营养。
果能如此,幸何如之。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古典韵味的感觉,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厚重历史感。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考究,印刷色彩饱满而又不失细腻,即便是对色彩敏感的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印刷者对艺术的尊重。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匠心独运,文字与留白的平衡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很多专业书籍往往为了塞入信息而牺牲了阅读体验,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和专注的力量。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准备的展览参观,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衔接得自然流畅,引导着读者的思绪一步步深入。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收藏价值,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读物可以比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
评分我不得不提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它展现出一种近乎严谨的逻辑美学。全书的脉络并非简单的年代顺序堆砌,而是在关键的转折点上设置了概念性的枢纽,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成就巧妙地串联起来。例如,它在探讨某一特定笔触的演变时,会回溯到更早期的某种书法影响,然后再展望到后世对这种笔触的继承与颠覆。这种网状的知识结构,极大地帮助读者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认知体系,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积累。每一个章节的收尾部分,都精准地预示了下一个主题的核心矛盾或发展方向,这种前瞻性和连贯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到下一页去验证自己的猜测。这种精心的布局,体现了作者对整个艺术史脉络的深刻洞察和驾驭能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对“意境”的阐释,这种东方美学中至关重要的概念,往往是西方理论难以完全捕捉的精髓。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将抽象的“意境”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元素,比如如何通过留白来暗示空间与时间,如何运用“计白当黑”的法则来营造画面的呼吸感。它并没有将“意境”神化,而是将其分解为一系列可以学习和掌握的视觉语言。这种务实的解读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通往高深艺术理解的门槛。它教会我,欣赏一幅画,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线条和色彩,更要用心去体会画家在画面之外所留下的情感和哲思的余韵。这种深层次的阅读训练,让我对所有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都有了一个显著的提升,不仅仅局限于水墨丹青,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口吻非常具有亲和力,它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故作深奥的学院派腔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耐心地在你耳边娓娓道来那些晦涩难懂的技法和理念。初读时,我担心自己没有深厚的艺术背景会难以跟上,但作者的文字却像是一座座精心搭建的阶梯,每一步都踏实有力,让人不至于感到恐慌。他总能用最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解释那些抽象的“气韵生动”或“笔墨精神”,使得即便是对传统艺术知之甚少的门外汉,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这种教育者的智慧,在于他懂得如何平衡知识的深度与可读性,既满足了内行的求索欲,又温暖了初学者的好奇心。读完一个章节,常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畅快感,仿佛那些过去只能远观的国画大师们,突然变得触手可及,他们的创作心路也变得清晰明朗起来。
评分这本书在材料和工具的探讨部分,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到了古人的工作室。很多关于宣纸的种类、墨锭的研磨、乃至画笔毛性的细微差异对最终画面效果的影响,这些细节在其他泛泛而谈的普及读物中是很难深入挖掘的。作者对这些物质基础的重视程度,充分说明了他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他不仅描述了这些材料的物理特性,更深入挖掘了古人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这些天然资源,并将其融入到艺术表达的哲学之中。这种对“物”的尊重,让读者明白了中国画的创作过程,远不止于精神层面的挥洒,更是与自然材料之间一场深刻的对话。读到此处,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手边那些普通的画材,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与它们“沟通”。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