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傳播:《大乘要道密集》研究初編/中華學人叢書

藏傳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傳播:《大乘要道密集》研究初編/中華學人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瀋衛榮 著
圖書標籤:
  • 藏傳佛教
  • 西域
  • 中原
  • 大乘佛教
  • 密集
  • 佛教史
  • 文化交流
  • 中華學人叢書
  • 佛教文獻
  • 宗教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321975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67029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華學人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藏傳佛教自西夏時起就已經開始嚮兩域和中原傳播,並在元明兩代成為中國佛教傳統中一個十分醒目和有影響力的傳統。以往由於缺乏文獻資料,對這段曆史的研究幾乎是空白。近十年來,作者在敦煌藏、漢文文獻,黑水城齣土漢文、西夏文佛教文獻,吐魯番齣土迴鶻文文獻和散見於世界各地的元明善本文獻中發現瞭大量的漢譯藏傳密教文獻,其中以傳自元明清三代宮廷的藏傳密教儀軌集成《大乘要道密集》具價值。《藏傳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傳播:<大乘要道密集>研究初編/中華學人叢書》利用這些新發現的漢譯密教文本,發掘其藏文原本,通過對這些文本進行細膩的分析,重構瞭11至15世紀藏傳密教在兩域和中原的傳播史。

作者簡介

  瀋衛榮,1962年4月20日生於江蘇無锡;南京大學曆史係學士、碩士;德國波恩大學中亞語言文化係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曾任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颱灣佛光大學、颱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客座教授、哈佛大學南亞係閤作研究員、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2012-2013)、柏林高等研究院年度研究員(2014-2015)等職。主要學術兼職: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國藏學齣版社英文總編、西北民族大學、新疆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目錄

導論 《大乘要道密集》與西夏、元、明三代藏傳密教史研究
一、《大乘要道密集》最初的發現和研究
二、與《大乘要道密集》相關文獻的重新發現
三、文本解讀與曆史重構
四、《大乘要道密集》的主要內容
五、《大乘要道密集》與明代漢譯藏傳密教文獻
六、《大乘要道密集》與濛古文、畏兀兒文譯藏傳密教文獻

第一章 藏傳密教於元明兩代傳播的曆史背景:《大乘要道密集》的成書和流傳
一、《大乘要道密集》首次刊印緣起
二、《大乘要道密集》非元帝師八思巴譯集
三、《大乘要道密集》也非元末作品
四、《大乘要道密集》中的西夏時代作品
五、莎南屹噦之明代譯師身份之確定
六、《大乘要道密集》與《密哩斡巴上師道果捲》

第二章 薩思迦道果法之大成:《大乘要道密集》篇目解題
一、概述
二、篇目解題

第三章 釋“最妙上師”和“金剛上師”:論《大乘要道密集》的薩思迦源頭
一、金剛上師膽巴
二、上師、尚師與大寶法王
三、甚深道師觀
四、最妙上師與薩思迦道果法之關聯
五、薩思迦派之果續大手印修法
六、薩思迦派傳統中的“最勝上師”
七、薩思迦派之四種金剛上師釋

第四章 四手印與欲樂定:《依吉祥上樂輪方便智慧雙運道玄義捲》讀解
一、《大乘要道密集》所見西夏時代譯藏密文本
二、《依吉祥上樂輪方便智慧雙運道玄義捲》與道果法
三、“欲樂定”讀解
四、餘論

第五章 上師瑜伽於西域和中原的傳播:八思巴造《觀師要門》對勘及研究
一、作為密教上師的八思巴帝師
二、《觀師要門》對勘與研究
三、結語

第六章 說藏傳密教成就法:以元朝帝師八思巴造《彌勒菩薩求修》為中心
一、略說密教方便道
二、《喜金剛本續》所說“四續”
三、密乘佛教之“本尊禪定”
四、《彌勒菩薩求修》解讀

第七章 造塔儀軌:布思端大師造《大菩提塔樣尺寸法》對勘和研究
一、布思端大師與藏地造塔儀軌
二、見於《大乘要道密集》的《大菩提塔樣尺寸法》
三、見於《布思端輦真竺全集》中的《大菩提塔樣尺寸法》之藏文原文
四、布思端造《大菩提塔樣尺寸法》之依據
五、佛塔之種類和西藏佛塔之樣式

第八章 開光與加持:八思巴《略勝住法儀》對勘及研究
一、略說造像、塔儀軌文本
二、《略勝住法儀》對勘
三、印藏佛教傳統中的勝住儀軌
四、釋迦捨利靈通之塔碑文
附錄 道果文獻總目錄
《弟子釋》
《大眾釋》
《藏傳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傳播:《大乘要道密集》研究初編/中華學人叢書》圖書簡介 本書是“中華學人叢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作者姓名,若已知則填入,若未知可省略]傾力撰寫,旨在深入探究藏傳佛教在古代中國西域和中原地區的傳播曆程及其深遠影響,並以對《大乘要道密集》一書的細緻研究為切入點,揭示這一過程中關鍵的學術與文化交流。全書內容翔實,考證嚴謹,為讀者呈現瞭一幅宏大而精微的曆史畫捲。 一、 曆史背景:文明交融的壯闊時代 在探討藏傳佛教的傳播之前,有必要先勾勒齣本書所處的宏觀曆史圖景。本書的研究時間跨度相當長,主要集中在漢唐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民族大融閤、文化大交流的輝煌時代。 絲綢之路的輝煌:作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生命綫,絲綢之路在漢唐時期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繁榮。駝鈴聲聲,商旅絡繹,不僅帶來瞭物質上的交換,更開啓瞭思想、宗教和文化的多元互鑒。西域,作為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道,成為佛教最初傳入中國並與本土文化碰撞、融閤的重要區域。從龜茲、於闐、疏勒到敦煌,這些綠洲名城不僅是貿易的中心,更是佛教傳播的重鎮,留下瞭無數珍貴的佛教遺跡和文獻。 中原王朝的開放氣象:漢朝統一後,特彆是東漢以來,中原王朝逐漸對外部世界敞開胸懷。佛教的傳入,起初是隨著絲綢之路的商賈僧侶悄然發生的,但很快便在中原地區引起瞭廣泛關注。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佛教卻藉此機會得以迅速發展,成為人們精神上的寄托。北朝的統治者,如北魏的孝文帝,更是積極推崇佛教,興建寺院,翻譯佛經,極大地促進瞭佛教在中原的本土化進程。 藏區文明的崛起:與此同時,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也日益崛起,其強大的軍事和政治力量不僅影響瞭周邊地區,也為其本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瞭機遇。吐蕃早期受苯教影響,但隨著與漢地、印度的交流日益頻繁,佛教也逐漸傳入並開始紮根。吐蕃王朝的贊普們,如鬆贊乾布,積極引進外來文化,包括佛教,並將其與吐蕃本土文化相結閤,形成瞭獨具特色的藏族文化體係。 本書的研究,正是聚焦於在這樣的曆史大背景下,藏傳佛教如何跨越地理的阻隔,在西域和中原這兩個重要的文化區域生根發芽,並最終演變成影響深遠的文化現象。 二、 核心內容:以《大乘要道密集》為鏡 本書的研究主題雖然宏大,但其核心聚焦於對《大乘要道密集》一書的深入剖析。這部文獻,雖然名為“密集”,但其內容涉及大乘佛教的核心教義、修行方法以及對佛法理解的諸多方麵,是研究藏傳佛教在傳播過程中,特彆是其在中原地區發展的一個關鍵文本。《大乘要道密集》的研究,成為本書理解藏傳佛教傳播的重要切入點和關鍵綫索。 《大乘要道密集》的價值: 教義闡釋:書中對大乘佛教的空性、慈悲、菩提等核心概念進行瞭細緻的闡釋,這對於當時剛剛接觸佛教的中原士人而言,提供瞭理解佛法精髓的重要途徑。 修行指導:除瞭理論闡述,《大乘要道密集》也包含瞭具體的修行方法,如觀修、念誦、戒律等。這些實踐性的指導,使得佛教不僅僅停留在哲學思辨層麵,更能指導人們的實際生活,獲得精神的慰藉與提升。 思想融閤的體現:《大乘要道密集》的成書,很可能是在漢地與藏地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融閤瞭印度大乘佛教、漢傳佛教以及部分西域佛教的思想元素。因此,通過對其內容的研究,可以窺見不同文化體在佛教傳播過程中發生的思想碰撞與融閤。 曆史文獻價值:作為一部珍貴的佛教文獻,《大乘要道密集》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曆史文獻價值。它的發現、保存、流傳以及在不同地區被接受和解讀的方式,都能摺射齣當時的社會文化狀況以及人們對佛教的態度。 研究方法與視角: 文本細讀與考證:本書作者對《大乘要道密集》進行瞭深入的文本分析,考證其成書年代、作者、版本流傳等問題,力求還原文本的原貌,並從中提取其思想精華。 曆史語境的還原:《大乘要道密集》的研究並非孤立進行,而是置於其産生的曆史語境中。作者會結閤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宗教環境,探討這部經典如何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被翻譯、傳播、接受,以及其對當時社會思想産生的影響。 跨文化比較:在研究《大乘要道密集》時,作者可能還會將其內容與同時期印度大乘佛教、漢傳佛教的經典進行比較,分析其異同,探究其思想淵源和發展脈絡。 三、 傳播路徑與影響:西域與中原的雙重奏 本書不僅關注《大乘要道密集》本身,更重要的是將其研究置於藏傳佛教在西域和中原傳播的宏大敘事之中。 西域的橋梁作用: 佛教文化的集散地:西域各綠洲城邦,如敦煌、龜茲等,是佛教在中原傳播的最初通道。大量來自印度的僧侶和佛經經由此地傳入,並被翻譯、保存。 多元佛教的交匯:西域地處東西文明的十字路口,匯聚瞭來自印度、中亞、漢地等地的佛教文化。在此,不同宗派、不同教義的佛教思想相互碰撞、融閤,形成瞭具有地域特色的佛教文化。 藏傳佛教的早期痕跡:雖然西域佛教的主流是早期佛教和漢傳佛教,但隨著吐蕃勢力的擴張和藏區佛教的興盛,藏傳佛教的思想和修行方式也逐漸滲透到西域地區,尤其是在與吐蕃接壤的區域。本書可能會探討《大乘要道密集》等文本在西域的流傳情況,以及藏傳佛教元素在西域佛教中的顯現。 中原的接受與發展: 漢傳佛教的土壤:中原地區漢傳佛教已經有瞭長足的發展,形成瞭完整的教義體係、寺院製度和修行傳統。藏傳佛教的傳入,是在一個相對成熟的佛教生態環境中進行的。 本土化與融閤:《大乘要道密集》等藏傳佛教文獻的傳入,為中原佛教注入瞭新的思想元素。同時,這些外來思想也需要適應中原的文化土壤,與原有的漢傳佛教思想相融閤,從而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本書會探討《大乘要道密集》等文本如何被中原的士人、僧侶理解和接受,以及其如何影響瞭當時中原佛教的發展。 藏傳佛教在中原的影響:雖然藏傳佛教在中原的影響不如漢傳佛教那樣根深蒂固,但其在特定時期和特定群體中,例如一些皇室貴族、士大夫階層,還是産生瞭一定的影響。本書可能會梳理藏傳佛教在中原的傳播痕跡,以及《大乘要道密集》等文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四、 研究意義與價值 本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深化對佛教史的理解:通過對《大乘要道密集》的研究,本書為理解藏傳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提供瞭新的視角和深入的材料,有助於構建更加完整和精細的中國佛教史。 揭示文化交流的深度:本書展示瞭古代中國在文化交流方麵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以及不同文明之間如何通過宗教和思想的傳播而相互影響、共同發展。 闡釋文本的意義:對《大乘要道密集》的深入研究,有助於發掘其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獨特地位和思想貢獻,為後人研究藏傳佛教提供堅實的學術基礎。 豐富中華學人叢書的內涵:作為“中華學人叢書”的一員,本書體現瞭學者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傳承,為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貢獻力量。 總而言之,《藏傳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傳播:《大乘要道密集》研究初編》是一部嚴謹而富有洞見的學術著作。它以《大乘要道密集》為載體,深入剖析瞭藏傳佛教在不同地域的傳播過程,揭示瞭其背後復雜的曆史、文化和思想交流。本書的齣版,無疑將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和對中國曆史文化感興趣的廣大讀者提供寶貴的閱讀資源。

用戶評價

評分

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瞭一種罕見的、兼具宏大視野與微觀深度的閱讀體驗。它不像那些隻重理論構建的空泛之作,也沒有淪為單純的資料匯編。作者成功地在“研究”與“講述”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對於渴望深入瞭解特定曆史時期思想交流的學者而言,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參考書;而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它也是一扇通往一個復雜而迷人世界的優雅入口。讀完之後,心中充滿的不是知識的堆砌感,而是一種對人類文明多樣性與生命力的由衷贊嘆。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於史料的梳理達到瞭令人贊嘆的細緻程度。那些散落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文獻碎片,被他小心翼翼地拼湊起來,還原齣許多過去難以窺見的細節。特彆是關於早期傳播路徑的論述,作者似乎投入瞭極大的心力去比對不同宗派的記載,力求找齣最接近曆史原貌的敘事。這種對細節的執著,使得整本書的論證結構異常堅實,幾乎找不到可以被輕易攻破的薄弱環節。我仿佛能感受到,每一條論斷背後,都站著堆積如山的參考資料和數不清的夜晚伏案工作。對於那些追求學術深度和嚴謹性的讀者而言,這種紮實的基礎工作,纔是衡量一部研究著作價值的核心標準。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既有傳統學術著作的審慎與內斂,又時不時流露齣一種對所研究對象的深沉的關懷與洞察力。在解讀那些晦澀難懂的佛學概念時,作者的語言變得異常生動且富有畫麵感,仿佛他不僅僅是在“分析”文本,而是在“重演”當時的思維過程。這種張弛有度的文筆,極大地降低瞭專業知識的閱讀門檻。我尤其喜歡那些過渡性的段落,它們像是一座座橋梁,自然地將前一個議題的討論與後一個核心問題的探究聯係起來,使得閱讀體驗一氣嗬成,毫無閱讀障礙感。

評分

雖然這是一部以具體文本為核心的深入研究,但它對更廣泛的曆史哲學議題的觸及,也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文本考據層麵,而是巧妙地將《大乘要道密集》中的思想精髓,置於更宏大的“文化適應性”和“跨文化傳播規律”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這種超越個案的思考深度,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藏傳佛教研究的範疇,觸及到瞭文化交流中的普遍性難題。每一次讀到作者將某個西域的理念與中原的儒釋道傳統進行對比分析時,我都會産生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曆史的迷霧被撥開瞭一角。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雅緻,封麵色調沉穩,字體選擇也透露齣一種學者的嚴謹與厚重感。初次翻閱時,那種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清香便給人一種對知識的敬畏之情。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緒論部分所展現齣的清晰的學術脈絡,他似乎並沒有急於深入復雜的教義闡述,而是先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廣闊的背景圖——西域和中原在曆史長河中文化交融的壯闊景象。這種宏觀的視野,對於初涉藏傳佛教曆史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定心丸。它讓人明白,我們即將麵對的不是孤立的教條,而是一部活生生的、與世俗社會緊密交織的文化史。那種行文間的從容不迫,仿佛一位經驗老到的嚮導,正帶領我們踏入一片充滿未知卻又引人入勝的知識秘境。

評分

OK

評分

OK

評分

OK

評分

OK

評分

OK

評分

OK

評分

OK

評分

OK

評分

OK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