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对历史教学专业性与学术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史学素养就显得更为关键。从整体上看,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史学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李晓风老师对此深有感触:“许多年来,我接触和指导了许多青年教师,我发现,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大问题,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头的增长,知识日益陈旧,知识面日益狭窄,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水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体现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以历史教科书为本的“教教材”现象还比较普遍,知识传授型的浅表层教学还大行其道,教科书中的观点被顶礼膜拜,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多与历史教师的史学素养不高有关。换句话说,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能否有效实现,学生的史学素养能否得到发展提高,在根本上取决于历史教师史学素养的高低。
提高历史教师的史学素养,*重要的途径,就是要重视和加强史学阅读,努力做到密切关注史学的新发展,广泛汲取史学研究成果,及时了解史学界关于相关历史教学内容的新观点、新论述、新材料,基于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史学研究成果、优质史学资源与历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这一点,实事求是地说,恰恰是目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和历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欠缺的。虽然广大历史教师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较为熟悉,但是,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史学研究成果和有价值的史学资源作支撑,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只会给历史教学带来“花拳绣腿”,并可能将历史教学引向形式主义的歧途。其实,这已被大量的课堂实践所证实。
为此,我们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依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修订后的历史教科书,遴选历史教学核心内容,组织北京市,江苏省昆山市、苏州市,广东省东莞市、深圳市,安徽省淮北市、阜阳市、怀远县,陕西省西安市,河北省石家庄市,福建省福州市等地的历史教学专家、教研员和教师,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了为期一年多大量有深度的史学阅读。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共阅读了700多本著作、2000多篇论文。在此基础上,精选史学研究成果,编撰成“学术引领”,旨在帮助历史教师了解学术研究前沿,提高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水平,增强驾驭教科书的能力,切实推动历史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根本转变。同时,我们围绕历史教学核心内容,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基于史料(材料)教学的微课设计,重视将历史研究的思想方法融入历史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并希望能为广大历史教师的日常备课和教学提供专业支持。我们还搜集整理了大量有价值的史学资源,特别是史料资源,供历史教师日常教学选用,进而增强历史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树立开放多元的内容观,不断拓展历史教学的视野。
内页插图
目录
文艺复兴
地理大发现
三角贸易
宗教改革
英国革命的爆发
英国“光荣革命”
启蒙运动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1787年宪法
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帝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俄国农奴制改革
美国南北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
第二次工业革命
近代科学成就
后记
前言/序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对历史教学专业性与学术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史学素养就显得更为关键。从整体上看,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史学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李晓风老师对此深有感触:“许多年来,我接触和指导了许多青年教师,我发现,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头的增长,知识日益陈旧,知识面日益狭窄,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水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体现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以历史教科书为本的“教教材”现象还比较普遍,知识传授型的浅表层教学还大行其道,教科书中的观点被顶礼膜拜,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多与历史教师的史学素养不高有关。换句话说,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能否有效实现,学生的史学素养能否得到发展提高,在根本上取决于历史教师史学素养的高低。
提高历史教师的史学素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要重视和加强史学阅读,努力做到密切关注史学的最新发展,广泛汲取史学研究成果,及时了解史学界关于相关历史教学内容的新观点、新论述、新材料,基于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史学研究成果、优质史学资源与历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这一点,实事求是地说,恰恰是目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和历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最欠缺的。虽然广大历史教师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较为熟悉,但是,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史学研究成果和有价值的史学资源作支撑,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只会给历史教学带来“花拳绣腿”,并可能将历史教学引向形式主义的歧途。其实,这已被大量的课堂实践所证实。
为此,我们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依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修订后的历史教科书,遴选历史教学核心内容,组织北京市,江苏省昆山市、苏州市,广东省东莞市、深圳市,安徽省淮北市、阜阳市、怀远县,陕西省西安市,河北省石家庄市,福建省福州市等地的历史教学专家、优秀教研员和优秀教师,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了为期一年多大量有深度的史学阅读。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共阅读了700多本著作、2000多篇论文。在此基础上,精选史学研究成果,编撰成“学术引领”,旨在帮助历史教师了解学术研究前沿,提高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水平,增强驾驭教科书的能力,切实推动历史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根本转变。同时,我们围绕历史教学核心内容,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基于史料(材料)教学的微课设计,重视将历史研究的思想方法融入历史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并希望能为广大历史教师的日常备课和教学提供专业支持。我们还搜集整理了大量有价值的史学资源,特别是史料资源,供历史教师日常教学选用,进而增强历史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树立开放多元的内容观,不断拓展历史教学的视野。
总之,深化历史教学改革,必须重视和加强历史教师的史学阅读,必须坚持史学研究成果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这是我们从事此项研究的深刻体会,也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基本理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亦以此为指导,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承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们编著了这套丛书,以与全国同仁交流,更希望大家不吝指教。
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世界近代史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广大历史教师提供一套系统、前沿的专业发展指导,聚焦于“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这两大核心能力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在快速变化的教育格局下,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适应信息化、数字化教学的需求,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力求为教师们打开一扇通往高水平史学研究与高效课堂教学的新大门。 第一部分:史学阅读——深耕史料,洞悉史学 史学阅读并非简单的文字浏览,而是要求教师能够深入理解历史文献的本质,辨析史料的真伪与价值,掌握史学研究的方法论。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教师们重拾史学研究的初心,理解史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并学习如何在浩瀚的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构建严谨的学术视角。 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回归: 我们将从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不同学派的史学观,例如实证主义、年鉴学派、剑桥学派、后现代史学等。理解这些理论框架,能帮助教师跳出单一叙事的窠臼,以多元的视角解读历史事件,并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书中将通过对经典史学著作的导读,例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布罗代尔的《资本主义与物质生活》、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等,来展现不同史学流派的研究方法与成果。我们不仅会介绍这些著作的核心观点,更会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内化,并应用于日常的教学实践。 世界近代史核心议题的史料解读: 世界近代史波澜壮阔,涵盖了政治革命、经济转型、思想解放、全球扩张等诸多重大议题。本书将精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史料,涵盖原始文献、二手研究、口述历史、图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带领教师进行深入解读。例如,在探讨法国大革命时,我们将不仅仅局限于《人权宣言》的文本,还会涉及革命前夕的社会状况报告、革命领袖的演讲稿、革命时期的报刊杂志、以及后世历史学家对大革命的不同解读。教师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史料的背景、作者意图、潜在偏见,以及如何将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交叉印证,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跨文化视角下的史料分析: 世界近代史是全球互动、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历史。因此,在史学阅读中引入跨文化视角至关重要。本书将引导教师关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差异,例如,关于早期殖民扩张,我们不仅要阅读欧洲探险家的记录,也要尝试接触原住民的口述历史或考古发现,以此来呈现更加立体和公正的历史图景。通过对跨文化史料的解读,教师将能够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他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的能力。 史料的批判性评估与教学转化: 史学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本书将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指导教师如何将复杂的史料分析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教学内容。例如,如何从大量的历史档案中提炼出几个关键性的证据来支持一个论点?如何设计史料分析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如何利用史料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书中将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展示优秀教师是如何将史料的深度挖掘融入日常课堂的。 第二部分:微课设计——精炼知识,点燃课堂 微课作为一种短小精悍、聚焦重点的教学形式,在信息时代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工具。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世界近代史领域的微课设计,指导教师如何将复杂的历史知识以最有效、最吸引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实现知识的精准传达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大化。 微课的设计理念与原则: 本部分将深入阐释微课的核心理念,强调其“短、小、精、活”的特点。我们将探讨微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内容选择、结构设计、视听元素的运用等关键环节。教师们将学习如何在一分钟到十分钟的时间内,清晰地阐述一个历史概念、解释一个历史事件、或者分析一个历史人物。书中将区分不同类型的微课,例如概念解析型、事件阐述型、人物分析型、史料解读型等,并针对不同类型提供具体的设计指南。 世界近代史核心主题的微课创作: 我们将以世界近代史的重点章节为例,示范如何设计与创作高质量的微课。例如,在“启蒙运动”的主题下,可以设计一则微课,聚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有限时间内深入浅出地解释其核心思想及其深远影响。或者,在“工业革命”的主题下,可以设计一则微课,通过动态图示展示蒸汽机的发明如何改变了生产方式,并配以生动的历史影像资料。书中将提供详细的脚本撰写、画面构思、背景音乐选择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教师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微课素材。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微课效果: 现代科技为微课制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工具。本部分将引导教师掌握如何有效地运用PPT、视频剪辑软件、屏幕录制工具、甚至基础的动画制作软件来增强微课的吸引力和表现力。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历史影像、地图动画、人物模拟、数据可视化等手段,将枯燥的史实变得生动有趣。例如,通过制作一个简短的动画,来展示18世纪欧洲殖民扩张的路线图,并配以简洁明了的解说,将大大提升学生的空间感和历史的宏观认识。 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微课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制作本身,更在于其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本书将提供多种将微课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例如,可以将微课作为课前预习的材料,让学生在课前对重点知识有所了解;也可以作为课堂讲解的辅助,用于快速梳理关键概念或展示难以言说的场景;还可以作为课后复习的工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如何利用微课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甚至是简单的微课互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微课的评价与反思: 任何教学活动都需要评价与反思。本书将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对微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例如,通过课堂提问、随堂测验、学生反馈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微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将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微课设计与制作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从而在专业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理论与实践并重: 本书不仅深入探讨了史学阅读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微课设计与应用方案,力求将前沿的学术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实践。 聚焦世界近代史: 全书紧密围绕世界近代史这一重要学科领域,针对该领域的教学特点与难点,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强调教师专业发展: 本书的编写旨在提升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成为更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教育者。 提供丰富案例与指导: 书中包含大量的案例分析、设计模板、操作指南,以及专家经验分享,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借鉴。 通过阅读本书,广大历史教师将能够: 深化对史学研究的理解: 掌握分析史料、辨析观点的能力,以更加专业和深刻的视角解读历史。 提升微课设计与制作能力: 能够独立设计和制作出高质量、高效率的微课,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与效果。 掌握将史料教学与技术融合的方法: 能够有效地将史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成为更加自信、更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历史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本书不仅是历史教师提升专业技能的实用指南,更是激发教学热情、探索教育创新、引领学科发展的宝贵参考。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成为广大历史教师在专业发展道路上的忠实伙伴,共同推动世界近代史教学迈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