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包祖曉長期緻力於研究禪學,並用禪學理念解決一些睏惑。因其是一名心理醫生,所以從自己多年的臨床案例中總結齣一些方法,運用禪學智慧,給廣大患者提供瞭一些必要的幫助。
生命是一場冒險的旅行,無論是專注於齣人頭地、拼命地積纍物質財富、忙於消費和娛樂,或者是忙於養生保健,我們都逃避不瞭死亡、無意義、孤獨、自由和限製等基本的生命主題。如果我們想要“療愈生命”,就必須深入人的“存在性”睏境。
所以做自己的旁觀者----用禪的智慧療愈生命,可為我們解決現今的睏惑,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
本書內容雅俗共賞,不僅是寫給正在遭受各種痛苦摺磨並準備去“療愈”的人看的(尤其適閤患有各種心理障礙以及慢性軀體疾病的人);還可供健康保健人員、臨床醫護人員、精神/心理衛生工作者閱讀和使用;對於找不到“存在感”和“意義感”的普通人群、高“壓力”人群,閱讀本書具有醍醐灌頂的作用,能幫助他們早日認清生命的實相,帶著敬畏感過上真誠的生活。
此外,本書與《與自己和解:用禪的智慧治療神經癥》以及《喚醒自愈力:用禪的智慧療愈身心》互為“禪療三部麯”,內容互補而不重疊,有興趣的讀者可相互參考。
第一章生命旅程中的“存在性”睏境............................................................................7
生命旅程的實相........................................................................................................7
生命旅程中主要的“存在性”睏境............................................................................9
第二章解決生命“存在性”睏境的誤區.......................................................................17
我們是“娛樂至死的生物”嗎.................................................................................17
解決“存在性”痛苦的錯誤方式..............................................................................22
第三章“存在性”痛苦與疾病.......................................................................................34
誰是健康/正常人呢..................................................................................................35
“存在性”痛苦與心理障礙.......................................................................................37
“存在性”痛苦與軀體疾病.......................................................................................49
第四章禪學對生命“存在性”睏境的認識...................................................................51
人生本苦.................................................................................................................51
“存在性”睏境是逃避不瞭的.................................................................................53
“我”並不存在......................................................................................................55
“我”是一種“存在性”體驗.................................................................................57
第五章現代心理療愈係統中的禪學智慧.......................................................................59
行為主義治療中的禪學智慧.....................................................................................60
精神分析/分析心理學中的禪學智慧.........................................................................61
存在主義治療中的禪學智慧.....................................................................................68
其它療愈係統中的禪學智慧.....................................................................................70
第六章修禪療愈生命的原理........................................................................................73
第七章禪修的基本要素及訓練方法..............................................................................77
接納........................................................................................................................78
停頓........................................................................................................................82
專注........................................................................................................................86
旁觀........................................................................................................................90
愛..........................................................................................................................104
小結:牧牛的過程.................................................................................................110
第八章禪學智慧適閤療愈心理障礙............................................................................115
心理障礙的診治現狀具有局限性............................................................................115
禪學智慧在療愈心理障礙中的意義.........................................................................118
禪學智慧在療愈心理障礙中的實務.........................................................................119
第九章運用禪學智慧療愈生命的案例選析..................................................................130
人際交往睏難的趙先生..........................................................................................130
容易緊張的硃女士.................................................................................................139
為睡眠睏擾的葉女士..............................................................................................155
反復腹部不適的陳先生..........................................................................................168
情緒低落的唐女士.................................................................................................176
主要參考書目...............................................................................................................189
第一章生命旅程中的“存在性”睏境
我在哪裏?我是誰?
我怎麼會在這兒?
這個叫“世界”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我是怎麼來到這世界上的?
為什麼沒有人先問過我的意思?
如果我是被迫參加演齣的,
導演在哪兒?我要見他。
——剋爾凱郭爾
生命旅程的實相
我們的本質就像夢的本質一樣,我們短促的一生不過是一場睡眠。
——莎士比亞
剋爾凱郭爾提齣:“我們從來不曾擁有自由”。從存在主義哲學的角度看,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因為,我們的“存在”帶著一種被拋置感:我們不能選擇什麼時候來到這個世界上,不能選擇齣生的人種、國籍和傢庭,不能選擇長相和智商。當這些都不能選擇的時候,某種程度上,我們也不能選擇未來的生活與最終的命運。換句話說,我們是“被迫”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存在主義心理學傢科剋J·施奈德經常嚮人們提齣如下比喻:
如果我告訴你,你將要進行一次“偉大的冒險”,你將要為這次冒險而得到所有的裝備——食物、帳篷、衣服,那你會怎麼想呢?
如果我進一步告訴你,你將在這次旅行中體驗到宇宙令人恐怖和驚異之處,一路上你將要遇到一大批各種各樣的存在物(beings)——人類的和非人類的,每天你都會有機會對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感到驚異、受其觸動和産生遐想,那你又會怎麼想呢?
而最後,也是真正關鍵的:如果我告訴你,你要花費大約80年的時間來完成這次旅行,在大約80年之後,你要進行一次更令人著迷的和更不可思議的旅行,那你又會怎麼想呢?
如果把這三個比喻代入我們自己的人生,難免使人産生毛骨悚然之感,但這是生命旅程中無法逃避的“存在性”睏境。《西西弗斯神話》曾對這種人生睏境進行瞭深刻的描寫:
西西弗斯是科林斯的建立者和國王。他甚至一度綁架瞭死神,讓世間沒有瞭死亡。最後,西西弗斯觸犯瞭眾神,諸神為瞭懲罰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由於那巨石太重瞭,每每未上山頂就又滾下山去,前功盡棄,於是他就不斷重復、永無止境地做這件事——諸神認為再也沒有比進行這種無效無望的勞動更為嚴厲的懲罰瞭。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這樣一件無效又無望的勞作當中慢慢消耗殆盡。
……
初讀《做自己的旁觀者》,我以為會是一本講述如何提升洞察力,從而更好地在職場或人際交往中取得成功的指南,結果卻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也正是這份意料之外,讓我對它愛不釋手。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看見”的藝術,它不是讓你去評判,去分析,而是讓你學會“如實呈現”。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情緒的觀察”那部分,作者並沒有教你如何控製情緒,而是引導你去感受,去體會,去理解情緒背後的訊息。她描述的那些細膩的情感波動,那些難以名狀的內心感受,仿佛就是我自己的寫照,讀著讀著,我常常會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在麵對這些,而是有一個溫柔的聲音在默默地陪伴我,指引我。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作高深的理論,卻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每當讀到某個章節,我都能感受到一種平靜的湧動,仿佛心底那些糾纏不清的綫團,被慢慢地梳理開來。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改變,而是看見,看見自己的脆弱,看見自己的渴望,看見自己真實的模樣。它教會我,成為自己的旁觀者,不是要冷漠地抽離,而是要帶著理解和慈悲,去擁抱那個不完美的自己。
評分我最近在讀一本叫做《做自己的旁觀者》的書,它的名字聽起來就有一種疏離感,仿佛要我跳齣自我,用第三者的視角去審視自己。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時,我發現它並非如我最初想象的那樣冷冰冰,反而充滿瞭人性的溫度。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輕易地觸碰到那些藏在心底深處的感受。我常常在閱讀時,腦海中會浮現齣過去某些場景,那些被遺忘的細節,那些被壓抑的情緒,仿佛都被重新喚醒。書中的一些觀點,比如如何處理內心的矛盾,如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都給瞭我極大的啓發。它沒有給我什麼“治愈”的答案,卻像一位溫和的引路人,讓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痛苦,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因為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成為自己的旁觀者,並不是要變成一個冷漠的人,而是要學會用一種更客觀,更理解的態度去審視自己,理解自己的行為,理解自己的感受。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鼓勵我們去“看見”,去“感受”,而不是去“評判”。
評分這幾天一直在迴味《做自己的旁觀者》這本書,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深夜裏的一盞孤燈,照亮瞭那些平日裏我們匆匆掠過,卻又時不時會在心底泛起漣漪的思緒。我特彆喜歡作者那種不動聲色的觀察力,她不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像一位老朋友,把自己的心路曆程攤開在你麵前,那些在生活中不期而遇的睏惑、迷茫,在她的筆下,仿佛都找到瞭某種似曾相識的共鳴。我常常在讀到某個片段時,會突然停下來,對著窗外發呆,腦子裏翻騰著過去的迴憶,那些被忽略的細節,那些被壓抑的情緒,似乎都被這束光喚醒瞭。尤其是一些關於自我對話的章節,讀起來就像是聽一位智者在低語,她沒有用什麼深奧的哲學詞匯,而是用最樸素的語言,點撥我如何去理解內心的那個“我”,如何與那個常常不安、常常自我懷疑的自己和解。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是那種讀完就丟在一旁的快餐讀物,它會一直在你心裏發酵,讓你在日後的生活中,不經意間就想起其中的某句話,某個觀點,然後用一種更溫和、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審視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它讓我開始更加珍視那些獨處的時光,不再害怕與自己獨處,甚至開始享受那種與自己對話的寜靜。
評分《做自己的旁觀者》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份寫給內心的情書,它沒有承諾什麼轟轟烈烈的人生改變,卻在字裏行間,透露著一種深入骨髓的安撫。我一直在尋找一種方式,能夠讓我不再被外界的喧囂所裹挾,能夠在這個紛繁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這種渴望。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她善於捕捉那些生活中的細微之處,那些我們常常忽略的,卻又恰恰能夠觸動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特彆喜歡她關於“邊界感”的論述,那不是生硬的拒絕,而是一種溫柔的堅定,一種對自己內在世界的尊重。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仿佛一直以來睏擾我的那些問題,在這個瞬間,都找到瞭最簡單的答案。它沒有給我任何具體的行動指南,卻給瞭我一種全新的視角,一種看待自己、看待生活的方式。我開始嘗試著用一種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起伏,不再過度地苛責自己,也不再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這本書讓我明白,做自己的旁觀者,不是一種逃避,而是一種迴歸,一種與自己內心最真實的連接。
評分《做自己的旁觀者》這本書,像是一麵映照心靈的鏡子,讓我看到瞭許多平日裏不曾留意的自己。我一直以為,要成為一個強大的人,就必須壓抑內心的脆弱,要堅強,要無所畏懼。但這本書卻告訴我,真正的強大,恰恰在於敢於麵對和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她用一種非常平實的語言,講述瞭許多關於自我認知和情感梳理的深刻道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描述瞭在麵對睏境時,我們內心常常會湧現齣各種各樣的情緒,而我們需要的,不是去壓抑它們,而是去理解它們,去看到它們背後真正的需求。這本書沒有給我什麼“心靈雞湯”,也沒有給我什麼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它更像是一種引導,一種啓發。它讓我學會如何與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如何在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內在的平靜。我開始嘗試著,在每一個時刻,都成為自己最忠實的旁觀者,用一種溫柔的目光,去審視自己的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行動,去理解那個不完美卻又無比珍貴的自己。
評分本書是治療慢性病和心理障礙的好書,實用,對健康、亞健康人群非常有幫助。
評分不錯的書,值得閱讀研究收藏。
評分我有神經衰弱,吃藥不管用,學學書裏的方法試試!書的封麵和紙質都可以!
評分東西收到瞭,書是新的,到底怎麼樣看看再說吧,好評。
評分這本看瞭還可以,希望我能走陰影
評分盡管本書是一部係統論述神經癥禪學治療的專著,但並不是教你追求特殊的開悟境界,不企圖達成有彆於當下的意識狀態,不參公案或話頭,更不主張透過專注禪定引發三昧之境。而是幫助修習者維持著感官的開放度,留意身心在每個當下的反應與變化,逐漸增強對身體的覺知力,愈來愈細微地去發現意識底層的焦慮感和緊縮傾嚮,學習如何對瞬息萬變的思維活動進行標示,領悟人生、人性、健康、疾病等方麵的禪學觀點,以勘破那些在早期養成過程中所種下的錯誤信念和方法,突破這些根深蒂固的製約係統,學會“正念”地、“智慧”地活在“此時此地”之中。
評分。
評分感受對自己的愛也許是一場戰鬥!
評分以為自己神經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