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

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来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思想
  • 古代宗教
  • 伦理学
  • 中国哲学
  • 宗教研究
  • 伦理思想
  • 文化史
  • 增订本
  • 学术著作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01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797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博雅英华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2
字数:27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
  当代中国国学大师、哲学大师陈来教授的代表作。
  哲学家作古史研究的典范。
  解码早期中国文化(夏商周三代)的发展轨迹、澄清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形成根源。
  二十年长销不衰的学术经典。

内容简介

  《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教与伦理观念研究的经典名著。作者把中国前轴心时代的文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宏观框架中比较考察,并且广泛地吸取了世界学术的研究成果,交叉使用人类学、宗教学、文化学、历史学等方法,对夏商周时代的宗教与伦理观念作了综合性的思想史研究。由此而提出了一系列独到创新的观念、看法和解释框架,创造性地阐释了古代中国思想的特征和发展模式,在古代思想史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和典范性的意义,对晚近古代思想起源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与影响。

作者简介

  陈来,1952年生,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朱子学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一 轴心时代与前轴心时代
二 文化模式与精神气质
三 宗教的理性化:巫觋文化、祭祀文化与礼乐文化
四 大传统与小传统
五 儒家思想的根源

第二章 巫觋
一 绝地天通
二 古巫
三 说巫
四 巫术与萨满
五 巫祝与巫史

第三章 卜筮
一 遗存的解释
二 占卜的起源
三 巫术与占卜
四 卜与筮
五 筮法与筮辞
六 《周易》的意义

第四章 祭祀
一 从巫术到祭祀
二 神灵与崇拜
三 殷商信仰体系
四 殷人的祭祀活动
五 殷代宗教的特点
六 周代的祭法
七 周代的祭祀与神鬼观念
八 古代宗教的类型
九 文化演进与文化精神
十 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

第五章 天命
一 商书中的天帝观
二 周公早期的天命观
三 摄政时期周公的思想
四 还政以后的周公思想
五 《尚书》中的天民合一论
六 西周思想的意义
七 《洪范》与西周政治文化
八 《诗经》中的西周天命观
九 西周后期的前儒家

第六章 礼乐
一 释礼
二 三代礼制之损益
三 礼的起源与结构
四 《仪礼》与周代礼俗
五 周礼与周代的文化模式
六 礼乐文化的人文功能
七 礼与乐
八 三代文化的精神气质及其演进

第七章 德行
一 释德
二 明德与敬德
三 孝与三代的德行
四 德行的社会根基:周代的生活共同体
五 周代的宗法文化

第八章 师儒
一 古人论儒
二 近人说儒
三 晚近释儒
四 西周的师儒与教化
五 西周的国子教育
六 孔子说儒

参考书目
后记
“博雅英华:陈来著作集”后记

精彩书摘

一 轴心时代与前轴心时代

读过黑格尔(Hegel)《历史哲学》和《哲学史讲演录》的人都会记得,黑格尔从未掩饰他的西方中心立场,他把中国、印度、西方看作精神发展的三个递进的阶段。然而,也正是他的同胞,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一反黑格尔的论点,反对把中国、印度和希腊看成精神从低级到高级递进发展的序列。特别重要的是,雅斯贝斯对黑格尔的这种异议,并不是见诸偶尔的一般性论述,而是通过他所建立的著名的“轴心时代”(Axial Period)的理论。这种理论为所有历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成为推进晚近古代文明研究的重要动力。“轴心时代”不仅是一有说服力的新的史学观念,也是20世纪多元文化观念在历史领域的重要体现。
雅斯贝斯指出,在经历了史前和古代文明时代之后,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期内,和公元前800—前200年的精神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最不平常的历史事件。这就是,“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和中国一样,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从怀疑主义、唯物主义、到诡辩派、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伊朗的琐罗亚斯德传授一种挑战性的观点,认为人世生活就是一场善与恶的斗争。在巴勒斯坦,从以利亚经由以赛亚和耶利米到以赛亚第二,先知们纷纷涌现。希腊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从而,使得这一时期成了世界历史的“轴心”,从它以后,人类有了进行历史自我理解的普遍框架。直至近代,“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从这个无可辩驳的历史现象来看,中国、印度、西方不是同一序列的不同发展阶段,而是“同时代的、并无联系地并列存在的一个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轴心时代”的灿烂图景。
雅斯贝斯指出,在所有地方,轴心时代结束了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它融化、吸收或淹没了古代文明,“前轴心期文化,像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和中国土著文化,其本身可能十分宏大,但却没有显示出某种觉醒的意识,古代文化的某些因素进入了轴心期,并成为新开端的组成部分,只有这些因素才得以保存下来。与轴心期光辉的人性相比,以前最古老的文化十分陌生,似乎罩上了面纱。基于这种看法,雅斯贝斯认为这几大文明经过了“超越的突破”,由文化的原始阶段跃迁至高级阶段,各自形成特殊的文化传统。“超越的突破”即意识到人类自身的有限性,在对超越存在的探询中体验绝对。
另一方面,经过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特别发挥,源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哲学的突破”的观念在60年代后也颇风行。帕森斯以为,在公元前一千年内,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四大古代文明都曾先后不相谋地而且方式各异地经历了一个“哲学的突破”(philosophical breakthrough)。所谓“哲学的突破”即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产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从而对人类处境及其基本意义获得了新的理解。在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哲学的突破的高峰,西方文明中的理性认识的基础由此奠定。在以色列,则以“先知运动”为表现,突出了上帝作为创造主的观念。在印度,产生了以业报与转世观念为中心的宗教哲学。无疑,帕森斯所说的“哲学的突破”即发生于雅斯贝斯所谓轴心时代,二者并无不同。由此,轴心时代及其“超越的突破”或“哲学的突破”的话题,在70年代成了西方学术界文明史讨论的一个热点。
轴心时代作为世界文明史的突出现象,令人瞩目。然而,各大文明从前轴心时代发展为轴心时代的道路和方式各不相同,雅斯贝斯对此并未研究。帕森斯似乎意识到,四大古文明都经历了哲学的突破,而每一突破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他也意识到哲学的突破在中国表现得最为温和,但他对中国的轴心变化毕竟不可能给出,事实上也未曾给出具体而确定的解说。在雅斯贝斯看来,轴心时代的意识是与神话时代相对立的,与以色列先知关于上帝的思想一样,希腊、印度和中国哲学家的主要洞见并不是神话,而是以理性反对神话。轴心时代意识发展为普天归一的上帝的超然存在,反对不存在的恶魔,最后发生了反对诸神形象的伦理的反抗。在轴心时代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宗教伦理化了,神性的威严因此而增强。另一方面,神话则变成语言的材料,成为用以表达与原意极为不同的含义的寓言。“突破”的提法显示出,轴心时代文化对前轴心时代文化的关系是对立、反抗、断裂、突变。
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一大特色是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固然,春秋战国时代的精神跃动比起以前的文化演进是一大飞跃,但这一时期的思想与西周思想之间,与夏商周三代文化之间,正如孔子早就揭示的,存在着因袭损益的关联。因此中国哲学的第一次繁荣虽然是在所谓轴心时代,但必须看到,儒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并没有一个神话时代作为背景和出发点,宗教的伦理化在西周初即已完成。而整个中国的轴心时代,如果从公元前800年算起,并不是因为认识到自身的局限而转向超越的无限存在,理性的发展不是向神话的诸神进行伦理的反抗,更未导致唯一神论的信仰。在中国的这一过程里,更多的似乎是认识到神与神性的局限性,而更多地趋向此世和“人间性”,对于它来说,与其说是“超越的”突破,毋宁说是“人文的”转向。
历史赋予古代某些人物以巨大的文化选择权能,他们的思想方向决定,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后来文化与价值的方向,从而对后来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这个人先是周公,后是孔子,而孔子是把周公所作的一切进一步加以发展和普遍化。没有周公和西周文化养育的文化气质,孔子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也正惟如此,汉唐一千年间以“周孔”并称,完全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真实体现。因此,中国轴心时代的变化,并不是断裂的突变,从孔子对周公的倾心向往及墨子对《尚书》的频繁引用可以看出轴心时代与前轴心时代的明显连续的一面。所以,从注重文化的连续来看,公元前500年左右时期内的中国文化与三代以来的文化发展的关系,乃是连续中的突破、突破中有连续。也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历史结构而言,寻找决定历史后来发展的“轴心”,不能仅仅着眼在春秋战国,更应向前追溯,或者用雅斯贝斯的语言,在注重轴心时代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前轴心时代”,这对研究儒家思想的起源或根源来说,更是如此。
《探寻人类心灵的古老图景:文明曙光中的精神脉络》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古老智慧的光芒从未熄灭,它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之旅,深入探索世界各地早期文明孕育出的思想瑰宝。我们将拨开历史的迷雾,重温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观、价值观乃至行为模式的古老精神传统。 第一章:文明的摇篮与思想的萌芽 在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当早期社会形态逐渐稳定,人类开始从单纯的生存需求中解放出来,对周遭的世界以及自身的存在产生疑问。这些最初的疑问,便是后来复杂而深刻的思想体系的种子。本章将聚焦于几大古老文明的起源地: 美索不达米亚的星辰与泥板: 在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巴比伦人等民族仰望星空,试图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并将他们的敬畏与对秩序的渴望刻在泥板之上。他们的神话故事,如《吉尔伽美什史诗》,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早期人类对生与死、爱与别离、英雄与凡人的深刻反思。神祇的秩序、法律的制定(如《汉谟拉比法典》),都反映了早期社会对社会和谐与秩序的追求,这些都构成了人类早期伦理观念的雏形。我们还将探讨,在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下,早期宗教仪式如何维系社会稳定,以及底层民众对神祇和命运的朴素认知。 古埃及的永生与冥界: 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对来世的执着,发展出了极其丰富的宗教和丧葬文化。从宏伟的金字塔到神秘的《亡灵书》,都体现了古埃及人对生命延续的强烈愿望和对死亡的深刻思考。本章将解析埃及宗教的诸神体系,法老的神圣性,以及“玛阿特”——宇宙秩序、真理与正义的观念,它是指导个人行为和社会运作的核心伦理原则。我们将深入探讨,这种对永恒的追求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艺术、建筑,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态度。 印度河谷的早期信仰: 虽然关于印度河谷文明的宗教信仰我们知之甚少,但考古发现的印章和雕塑,隐约透露出其早期宗教的某些特征,可能包含对母神、动物崇拜以及某种形式的冥想或瑜伽的早期实践。本章将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尝试勾勒出这个失落文明的精神轮廓,并探讨其对后来的印度教、佛教等思想体系可能产生的微弱影响。 中华文明的祖先与天地: 在黄河与长江流域,早期中国人的信仰围绕着祖先崇拜、天地自然以及对秩序的强调展开。从甲骨文中窥见的占卜、祭祀活动,到对“天命”的敬畏,都表明了早期中国人对超自然力量的感知,以及将这种感知与社会统治和个人德行联系起来的早期尝试。本章将回顾中国早期文明在宗教和伦理上的独特发展轨迹,为后续章节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第二章:古希腊的理性之光与城邦的精神 当古老的宗教信仰在东方逐渐形成体系,在西方,一场思想的革命正在悄然酝酿。古希腊文明以其对理性的热情、对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自身的关注,开启了哲学与伦理思考的新纪元。 荷马史诗中的神祇与英雄: 荷马的史诗不仅是西方文学的基石,更是理解古希腊早期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奥林匹斯诸神虽然具有人性化的弱点,但他们所代表的秩序、正义、力量等概念,以及英雄们在神谕与命运面前的挣扎,都蕴含着早期希腊人对道德、荣誉和人生意义的朴素理解。本章将分析神话叙事如何折射出当时社会所推崇的价值,如勇武、智慧、以及对“菲力亚”(友谊)和“阿加佩”(博爱)的早期萌芽。 哲学的诞生与苏格拉底的追问: 随着希腊城邦的兴起,智者们开始用理性而非神话来解释世界。本章将聚焦于哲学传统的开端,特别是苏格拉底的革命性贡献。他将哲学从对宇宙的探索转向对人类自身,强调“认识你自己”以及“美德即知识”。我们将详细探讨苏格拉底的对话法,他对灵魂不朽的信念,以及他如何通过对美德(如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的不断追问,为西方伦理学树立了典范。他的殉道,更是将对真理的追求置于生命之上,成为后世的楷模。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理想国: 柏拉图继承并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论”,认为我们感知的物质世界只是不完美的摹本,真正的实在存在于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本章将深入解析柏拉图的理念论如何影响了他对伦理、政治以及教育的看法。他的《理想国》不仅描绘了一个由哲学家统治的理想城邦,更深刻探讨了正义的本质,以及如何在个人和社会层面实现和谐与至善。我们将分析他关于四种美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的划分,以及它们在理想城邦中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与幸福论: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哲学体系。本章将重点阐述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特别是他关于“幸福”(Eudaimonia)的观点。他认为幸福是通过理性活动实现的、符合德性的生活,并强调“黄金分割”——避免极端,追求适度。我们将分析他提出的重要概念,如“德性”(Virtue)、“实践智慧”(Phronesis),以及“目的论”(Teleology),探讨它们如何构成了古希腊伦理思想的集大成,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章:印度文明的轮回与解脱之道 在东方,古老的印度文明孕育出了深刻而复杂的哲学与宗教思想,它们不仅塑造了南亚次大陆的文化格局,更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吠陀的赞歌与祭祀的秩序: 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献,它们包含了对宇宙起源、自然力量以及人类义务的早期认知。本章将初步探讨吠陀中的宗教观念,如多神崇拜、宇宙秩序(Rta)以及早期祭祀的意义。虽然吠陀本身并不直接构成一套完整的伦理体系,但其中对顺从、责任以及对神祇敬畏的强调,为后来的印度哲学奠定了基础。 奥义书的玄思与梵我合一: 随着吠陀时代的演变,奥义书的出现标志着印度哲学进入了一个更具思辨性和内在探索的阶段。本章将深入解析奥义书中的核心概念,如“梵”(Brahman,宇宙的终极实在)与“我”(Atman,个体的灵魂)的关系,以及“梵我合一”的思想。我们将探讨,这种对终极实在的追求如何促使印度思想家思考生命的目的、苦难的根源,以及超越物质世界的可能性。 轮回、业与众生相: 轮回(Samsara)和业(Karma)是印度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概念。本章将详细解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轮回指的是生命不断生死流转的过程,而业则是行为及其后果的法则,它决定了众生在轮回中的去向。我们将分析,这种对因果报应和生命循环的深刻理解,如何影响了印度社会的阶级观念、个体行为以及对苦难的接受态度。 佛教的觉醒与八正道: 释迦牟尼佛提出的佛教,是对当时印度社会普遍存在的苦难与轮回观念的回应。本章将重点介绍佛教的起源,以及其核心教义。我们将深入解析“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特别是“八正道”,这是佛教徒通向解脱(Nirvana)的实践路径,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我们将探讨,佛教如何提供了一种摆脱轮回、实现内心平静的途径,以及它对个体行为、社会关系产生的伦理指导。 印度教的多元与奉爱: 印度教是一个极为多元和包容的宗教哲学体系,它吸收并融合了吠陀、奥义书以及民间信仰等多种元素。本章将介绍印度教的一些重要分支和核心理念,如“梵我合一”的多种解释、“达摩”(Dharma,责任、义务、法则)的重要性,以及“业”与“轮回”在印度教中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奉爱”(Bhakti)的兴起,它强调通过对神祇的虔诚信仰和爱来获得解脱,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种更易实践的 spiritual path。 第四章: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光明与黑暗 在古老的波斯高原,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以其独特的二元论哲学,对世界伦理思想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阿胡拉·玛兹达与安格拉·曼纽的斗争: 琐罗亚斯德教的核心是善恶二元对立的思想。本章将介绍其至高神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智慧之主)与邪恶之灵安格拉·曼纽(Angra Mainyu,破坏之灵)之间的永恒斗争。这种二元论不仅是对宇宙的解释,更是对人类行为的道德指引。 “善思、善言、善行”的伦理准则: 琐罗亚斯德教强调人类在善恶斗争中的自由意志和责任。本章将详细解析其核心伦理准则——“善思、善言、善行”(Good Thoughts, Good Words, Good Deeds)。我们将探讨,这三条准则如何构成了琐罗亚斯德教徒的生活指南,他们如何通过积极地实践善行来支持光明力量,对抗黑暗势力。 末日审判与复活的希望: 琐罗亚斯德教也包含了对末日审判和个体复活的信念。本章将分析,这种对最终审判的期待如何强化了人们对当下行为的责任感,以及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憧憬。它也为后来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的思想,提供了某些可能的影响。 第五章:早期文明精神互鉴与现代回响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虽然交通和通讯远不如今日便利,但不同文明之间并非完全隔绝。思想的火花,如同种子,在传播与交流中相互碰撞,孕育出新的生命。 思想的传播与融合: 本章将探讨,早期文明的思想是如何在贸易、战争、迁徙等多种途径中相互传播的。例如,希腊哲学对印度佛教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或者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对犹太教教义的渗透。我们将审视这些思想的交流,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在新的文化土壤中被理解、转化,并融入到本土的思想体系中。 共同的人类关怀: 尽管各文明的思想体系千差万别,但我们仍能发现许多共同的人类关怀。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社群和谐的渴望,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对道德完善的追求,这些都构成了不同文明精神内核中的共通之处。本章将梳理这些跨越文化界限的普遍性主题,展现人类在精神探索上的共同轨迹。 古老智慧的现代价值: 在信息爆炸、社会变革加速的今天,古老文明的智慧并非陈旧过时,反而可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本章将反思,古希腊对理性的强调,印度教与佛教对内心平和的追求,以及琐罗亚斯德教对责任与道德的重视,如何能帮助我们应对当代的挑战,如物质主义的侵蚀、社会的分裂以及精神的迷失。我们将思考,如何从这些古老精神传统中汲取养分,构建一个更具深度、更富人文关怀的现代社会。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古老文明精神图景的描绘,唤醒读者对人类思想源头的兴趣,理解文明的根基,并从中获得启迪,以更深刻的视角审视我们自身与所处的世界。我们希望,这场精神之旅,能激发读者对生命、道德与真理的持续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很有特色,封面采用了略带斑驳的米黄色纸张,边缘做了仿古的磨损处理,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毕竟“古代宗教与伦理”这几个词听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流畅。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画面感,仿佛带领读者亲身走入了那个礼乐崩坏、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书中对早期巫术、祖先崇拜如何逐渐被理性化的道德规范所取代的描绘,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的那些古代文献片段,那些只言片语,在作者的解读下,瞬间鲜活起来,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号。虽然我个人对哲学史的兴趣并非顶尖,但读完前几章,我对“天命”和“德治”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深度,无疑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穿越时空的视角,让我们得以审视,那些看似与现代格格不入的古代观念,是如何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打下了最初的基石。书中的一些图版和注释也做得相当考究,可见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功力深厚。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寻找这类深入浅出又不失学术严谨性的著作已经很久了。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稳健,没有过度的煽情,也没有故作高深的故作玄虚,一切的论述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书中关于“孝”的伦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是我感触最深的部分之一。作者巧妙地展示了“孝”如何从早期的、近乎宗教性的祭祀义务,逐渐被儒家士大夫阶层塑造成维护宗法制度和政治秩序的核心工具。这种对单一概念进行动态化、历史化处理的能力,非常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拿出笔记本记录下一些关键性的术语或概念的原始出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关联。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分析方法,值得所有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感兴趣的人仔细研读和收藏。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实在令人赞叹。那种大开本、留白适度的设计,使得长篇阅读的疲劳感大大降低,眼睛得到了很好的休息。 内容上,它构建了一个极其精妙的知识网络。我原以为儒家思想只是一条单一的直线发展脉络,但通过阅读,我明白了它实际上是一个包含着无数张力点和修正机制的复杂系统。书中对周代“神权”向“人治”过渡的细致考察,为理解孔子“内圣外王”的理想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社会历史背景。特别是作者对《易经》中蕴含的早期宇宙观和伦理思想的解析,那种将卜筮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论述角度,令我耳目一新。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伦理学”,在古代往往是与宇宙秩序、自然规律紧密捆绑在一起的,而不是一套纯粹脱离现实的道德说教。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拨云见日”的畅快感,它将那些散落在经典中的碎片,用清晰的逻辑链条重新整合了起来。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体量让我一开始有点望而却步,但一旦沉下心来阅读,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过程简直让人欲罢不能。它最大的魅力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它不断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挑战你既有的认知框架。例如,书中对“礼”的重新定义,不再是简单地理解为外在的仪式或规矩,而是深入探讨了其作为社会凝聚力和心理安抚机制的复杂功能。作者将社会学、人类学甚至心理学的分析工具引入到对古代思想的研究中,使得原本枯燥的典籍解读充满了现代的张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孟子与荀子思想差异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不是简单地站队,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了他们对人性的根本判断。这种多维度的考量,让整部作品的视野变得极其开阔。读完后,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一些当代关于“公德”与“私德”的争论,发现很多困境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被先哲们触及并反复辩论过。这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它开启了理解我们文化基因深处的那扇门。

评分

这本书的增订版果然名不虚传,细节之处见真章。相较于我之前粗略翻阅过的旧版资料,这次的修订明显加入了更多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学界前沿的讨论成果,使得论述更具时效性和说服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极大的议题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深刻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关于“仁”的内涵在不同学派间的微妙差异,作者没有简单地做归纳,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思想家在具体社会问题上的反应,来反衬“仁”这一概念的实践复杂性。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与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深度对话,他会引导你思考,而非直接给你结论。它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士人阶层的心灵结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于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有了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单薄的时代评论所无法给予的。

评分

东西收到了,和描述的一模一样,质量非常好很满意,已加关注,喜欢的亲可以快快下手了!

评分

非常好的图书。值得购买珍藏

评分

书的质量可以,有活动,价格优惠,快递也够快的。推荐使用优惠券购买。很值得。

评分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都是具有学术价值的作品

评分

几年了,一直在京东上面买自营的图书,感觉不紧,版本是正版,而且价格便宜,实惠,完全符合我们这种爱书,但却又无钱的人,对于图书的收藏欲望,非常感谢,这次又是大量的屯书,缓慢地蚕食,不知道何时才能看完,但是,看着满满当当的书架,就觉得特别的满足,哪怕仅仅只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

评分

想起母校我们都心疼。

评分

绝对好书,治史就应该进行严密的分析论证,不能只是传统史学的春秋笔法

评分

很好很棒很牛

评分

古代@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古代@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古代@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古代@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古代@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古代@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古代@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古代@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古代@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古代@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古代@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古代@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古代@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