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数字影视编导与制作/高等学校教材》全面阐述了数字影视作品从创意到实现,再到发行、放映的全过程。
《数字影视编导与制作/高等学校教材》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影视概述、影视策划、剧本与分镜头剧本、摄像基础、摄像机的使用、影视照明、影视后期编辑、影视后期包装、数字影视音频制作等。
《数字影视编导与制作/高等学校教材》内容系统,案例丰富,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每章后面均配有思考题和实践活动,便于读者巩固和掌握书中所介绍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数字影视编导与制作/高等学校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广播电视编导、电影学、广播电视学、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广告、动画等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供影视行业从业者及影视业余爱好者学习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数字影视概述
1.1 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影视
1.1.1 影视技术发展简史
1.1.2 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影视特征
1.1.3 数字影视的分类
1.2 数字影视的创作过程
1.2.1 创作人员构成
1.2.2 创作设备构成
1.2.3 创作流程
1.3 新媒体时代数字影视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
实践活动
第2章 影视策划
2.1 影视策划的原则
2.2 影视策划的流程
2.3 影视策划的内容
2.4 策划文案写作
2.4.1 电视专题片《孙中山与烟台》策划文案
2.4.2 微电影《我的毕业旅行》策划文案
思考题
实践活动
第3章 剧本与分镜头剧本
3.1 剧本
3.1.1 故事——剧本的内部结构
3.1.2 话语——剧本的外部结构
3.1.3 剧本格式
3.1.4 微电影剧本创作技巧
3.2 分镜头剧本
3.2.1 镜头
3.2.2 分镜头创作
思考题
实践活动
第4章 摄像基础
4.1 摄像机的产生与发展
4.2 摄像机的分类及应用
4.2.1 电影摄影机
4.2.2 广播级摄像机
4.2.3 专业级摄像机
4.2.4 家用级摄像机
4.2.5 特殊用途摄像机
4.3 摄像机的构造和功能
4.3.1 镜头
4.3.2 寻像器
4.3.3 机身
4.3.4 话筒
4.3.5 电池
4.4 记录与存储
4.4.1 磁带记录与存储
4.4.2 硬盘记录与存储
4.4.3 半导体存储卡记录与存储
4.5 摄像机的性能指标
4.5.1 摄像机的技术指标
4.5.2 其他指标
4.6 摄像机的维护
思考题
实践活动
……
第5章 摄像机的使用
第6章 影视照明
第7章 影视后期编辑
第8章 影视后期包装
第9章 数字影视音频制作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影视艺术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站在21世纪第17个年头回望,在备感振奋和欣喜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有些惶恐。对当代影视艺术而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社会文化形态的持续变革,都在不断影响并重写着它的内涵、特征和呈现方式。数字化的影视创作、传播和观看过程,早已超越了传统的传受模式;它的创作设备、方式和规则不断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交互化等新的特征;它的内容、美学规则,乃至内涵属性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变革。这种发展变化一方面赋予了影视艺术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所有影视工作者都必须与时俱进,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数字化影视创作理念和方法,不断融入新的媒体环境和社会发展现实,通过实践去创造属于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影视行业从业者已超百万,其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者占大多数,而中国各类高校每年培养的影视类专业毕业生约50万人,并大量进入影视创作领域。应该说,当今影视行业从业者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正大幅度提升。然而从现实来看,尽管各种影视类专业书籍层出不穷,但真正适用于广大影视行业从业者和高校影视类专业教学使用的,具有比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前沿性的影视创作类教材并不多,基于此,我们编写了这本《数字影视编导与制作》,以帮助广大影视行业从业者和相关专业学生系统学习数字影视的创作方法。本书内容涉及了新媒体时代数字影视的内涵与特征、策划方法、剧本和分镜头剧本创作、摄像和照明技巧,以及后期视频和音频编辑、包装等内容,并对新媒体时代数字影视编导与制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富有前瞻性的展望。本书力图通过数字技术、新媒体传播、网络交互等角度,对当下数字影视创作的最新理念和方法进行系统而深入的阐述,为影视行业从业者和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提供参考。
本书由王润兰任主编,孙鹏、王晓旭任副主编,参加编写工作的还有马艳彬、刘成锁、赵慧群、闫鹏展、樊振宇和曲馨,最后由王润兰统稿和审定。所有参编人员均为高校影视类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影视创作实践经验。哈尔滨师范大学李晓东教授审阅了本书,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参考文献和网络资源,也引用了部分公司的产品信息,在此对这些作者表示感谢。同时,对中央电视台黄旭目、宋进的支持表示感谢。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书中引用的内容仅作为教学案例供学生参考和学习。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斧正。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数字影视编导与制作/高等学校教材 [Digital Video Directing and Producing]》的图书简介,内容将围绕影视制作的专业知识、技术应用和艺术表达展开,力求详实且富有专业性。 --- 《数字影视编导与制作/高等学校教材》图书简介 本教材系统性地涵盖了当代数字影视制作领域的理论基础、核心技术与实践操作流程,旨在为高等院校影视、传媒、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紧跟行业前沿的学习资源。它不仅是技术操作手册,更是引导学生建立系统性影视思维、培养专业审美能力的综合性指导读本。 第一部分:影视叙事与编导思维的构建 本书伊始,即聚焦于影视创作的核心——叙事。我们深入剖析了经典叙事理论在现代媒介环境下的演变与应用,强调了“讲故事”的本质性与跨媒介特性。 1. 剧本创作与结构分析: 教材详细讲解了剧本的五大要素(人物、情节、主题、环境、冲突),并从结构上解构了三幕式、英雄之旅、以及非线性叙事等多种结构模型。重点阐述了如何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可视觉化的镜头语言和场景设计。内容包括人物弧光的塑造、有效场景的搭建,以及如何运用潜文本和象征手法增强作品的深度。对于纪录片叙事,则探讨了纪实与主观视角的平衡艺术。 2. 视觉化思维与镜头语言: 本章是编导思维的基石。我们细致地梳理了电影史上重要的视觉风格流派,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指导原则。详细介绍了焦点透视、景深控制、运动轨迹(推、拉、摇、移、跟)的心理暗示作用。特别强调了“非必要镜头不拍”的原则,训练学生在有限资源内实现最大化的信息传递和情感渲染。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利用画幅选择(如16:9、2.35:1)来服务于特定题材的表达需求。 3. 场面调度与导演意图: 场面调度(Mise-en-scène)被视为导演思想的外化。教材不仅涵盖了传统的舞台调度原则,更侧重于数字影棚与外景拍摄中的空间管理。内容涉及灯光(三点布光、伦勃朗光等)如何与人物表演、环境氛围协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服装、道具、美术置景来丰富画面的隐喻层次。如何有效地组织演员的走位、调度群演,以确保每一帧画面都指向核心主题,是本节的重点探讨内容。 第二部分:数字技术集成与制作流程管理 随着技术的发展,制作流程的数字化与标准化变得至关重要。本部分内容紧密结合当前主流的数字影像设备和后期制作环境。 4. 数字影像采集技术: 深入剖析了数字摄影机的核心原理,包括传感器类型(CMOS/CCD)、色彩深度(8bit/10bit/12bit)、动态范围(Log/RAW格式)对后期处理的决定性影响。教材详细介绍了不同焦距镜头的特性与适用场景,并提供了现场测试色彩科学(白平衡、灰度卡使用)的标准操作流程,确保前期素材质量的基线稳定。同时,涵盖了高帧率(HFR)和慢动作的应用规范。 5. 现场执行与制片管理: 将学生从理论拉回实际片场。《制片概论》部分讲解了影视项目从立项、筹资、剧本开发到最终完成的完整生命周期。重点阐述了现场效率的提升——如何制定科学的拍摄日程表(Shooting Schedule)、如何进行风险评估(Safety Protocol)以及高效的部门间沟通机制(Director-DP-AD协作)。对于低成本独立制作,提供了资源优化与外包策略的实用建议。 6. 灯光与录音的现场实践: 灯光不再仅仅是“照明”,而是塑造画面的核心工具。教材详细讲解了自然光模拟、硬光与柔光在不同情绪场景下的应用。在同期录音方面,深入探讨了拾音设备的选择(枪式麦克风、领夹麦克风、Booming技术),以及如何处理复杂环境下的噪音抑制和空间声场还原,强调了“声音是影像的另一半”这一理念。 第三部分:后期制作与发行传播 完成拍摄并非终点,有效的后期制作和精准的发行策略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7. 非线性剪辑与流程优化: 本章节侧重于主流非线性编辑软件(如Adobe Premiere Pro/DaVinci Resolve)的工作流。它不仅仅教授软件操作,更强调剪辑的节奏感、情绪把控与结构重塑能力。内容覆盖了粗剪、精剪、视听匹配、转场设计等环节。同时,探讨了代理文件(Proxy Workflow)的使用,以应对高分辨率素材对计算机性能的挑战。 8. 数字调色与视听合成: 调色被视为赋予影片最终“性格”的关键步骤。教材详细解释了色彩理论在数字调色中的应用,包括对色温、饱和度、对比度的精确控制。它介绍了如何通过对比度曲线和HSL工具来建立统一的视觉风格,并区分了“校正”(Correction)与“创造”(Grading)的目的。此外,还简要介绍了VFX(视觉特效)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实拍镜头的合成原则。 9. 影视作品的发行与新媒体传播: 认识到当前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本部分特别增加了关于数字发行和新媒体推广的内容。探讨了电影节申报策略、院线发行(传统渠道)与网络平台独播(OTT/VOD)的商业模式差异。对于短片和网络剧,重点分析了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特性、缩略图优化(Thumbnail Optimization)以及如何利用数据反馈调整内容策略,确保作品能够有效地触达目标观众。 总结与展望: 《数字影视编导与制作》不仅涵盖了从创意萌芽到成品投放的全流程技术规范,更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整合能力。通过案例剖析、实战模拟和技术解析,我们期望学生能够熟练驾驭数字时代的工具,并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严谨的制作态度,创作出富有时代精神和独特美学价值的影视作品。本书是连接影视艺术理论与工业化实践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