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如何在世界中看中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已不必在他者的眼光中自轻,也不需要急于摆脱他者眼光的自负,而是可以带着建基于悠远历史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体认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
于是,我们更需要中国史学家探求历史的真实,亲切自然地呈现史学成果,来满足大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中国史领域新一代学者怀着敬意与温情,重建中国历史进程,呈现了这套中国通史读本。我们这些21世纪的中国人,正需要这样一套扎实亲切、兼收并蓄的通史,来全面了解自己身上承载的家国历史。
【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的诚意力作】
“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融会吸收国内外已有的诸多研究成果,反映迄今为止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向社会大众提供关于中国史的全面和正确的知识是“新编中国史”首先追求的目标。
【传统中国史学学风与现代世界眼光相结合】
“新编中国史”各卷著者均为中国史领域的知名学者。这一批中国历史学人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封闭与开放,他们的学术训练扎根于中国传统史学,又吸收了欧美史学的问题意识。传统史学的史料工夫,使他们的研究细密扎实,文字沉静内敛,句句以史为据;欧洲史学的学风、方法和论点,则让他们不拘泥于特定史观,具备世界眼光。二者结合,为我们呈现出一套严谨扎实而有新思创见的中国通史。
【用学界共识构建框架,融入学人观点以启发新知】
作为面向大众的通史著作,“新编中国史”建基于学界通识,凸显学术整体走向,尝试为读者提供认识中国的基本框架。同时,各卷著者亦在书中融入相对独立的学术观点和前沿视角,以期与读者一同读史知新。
?《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对从官方到民间的大量史料加以甄别,去粗取精,体现明朝的多重性格,尝试解开明朝开创、腐化、整顿、衰敝时期内的种种谜团。
【展现中国历史的宏大与精微,呈现中华文明的全景画卷】
朝代更迭,政治兴衰,这是历史的大走向;日用常行、思想情感,这是历史的动人细节。“新编中国史”各卷作者既留意中国传统王朝社会的周流演变,通过各个朝代的政治发展把握宏大的历史脉络,又不忘关注衣食住行、民间礼俗、精神气象等历史的细微之处,展现出一幅中国历史鲜活的全景图。
【一套面向社会大众、雅俗共赏、人人爱读的通史著述】
“新编中国史”意在为大众提供全面、有据的历史知识,因而行文严谨却不刻板,文字晓畅,娓娓道来。丛书还特别设计了“人物小传”“历史术语解说”等栏目,对于一般读者也有辅助之功。无论是希望建立历史认知的年少者,想更深洞察历史的年壮者,还是愿意温故知新的年长者,这套通史都能有所助益。
【两岸合作,历时10年,精心打造21世纪中国史新典范】
“新编中国史”由台湾三民书局组稿,从成稿刊行,到修订编校,直至中信出版社大陆版问世,历时10年有余,凝结两岸学人、出版人心血,代表两岸文化交流成果。两岸面向未来,共同书写历史,竭力打造属于21世纪中国人的国史新典范。
【设计精美,制作考究,典藏之选】
“新编中国史”全套以精装呈现,装帧设计精美考究,各卷封面中融入了不同时代的精神气象,体现传统中国的美学底蕴,相当适合个人和家庭典藏。
自 序
出版社邀请我写一部明朝史,盛情之下,只有允诺。但是当我写了数万字之后,就感到力不从心,于是请学弟高寿仙教授帮助。不是高教授的加盟,这部《明史》不知会拖到何时才能与读者见面。
我自幼生活在北京,这里是明清两朝的国都,特别是故宫、长城、十三陵等明朝遗存深刻地影响了我。1963 年我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当时历史系名师荟萃,大师云集,在他们的熏陶下,我喜欢上了史学,这也就决定了我终生将与史学为伴,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时期,那时我被安置在甘肃祁连山的深处,身边仅有的几部史书依然给我的生活带来愉悦。“文化大革命”后,我又有幸重回北京大学历史系,师从许大龄先生,研究明史,先是读研究生,后来留校任教。高寿仙小我十八岁,也是许门弟子,年富力强。由于我俩同一师门,平常接触较多,合作起来得心应手,书稿内容自然也难分彼此,不过书中如有重大过失,当然学长承其责。
在《明史》写作过程中,我们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明朝历时二百七十六年,从传统皇朝来说,统治时间仅次于唐朝。这二百七十六年,实在是错综复杂,既有各种传统发展的极致,又有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变化,相互交错,扑朔迷离,形成了明朝历史多重性格的特点。要写出明朝历史的多重性格,对于我们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第二,有关明朝历史的资料相当丰富,有官方记载,也有大量的私人著述,可以说当年清朝官修《明史》时所依据的资料,今天都可以看到。全面掌握资料,去粗取精,辨别真伪,尤其重要。写史就是这样,史料少难,史料多也难。第三,明史研究受时政影响很大。这在清朝官修《明史》时就有所反映。近代以来,一些政治家经常用历史说话,明朝历史被他们利用得*多,许多人对明朝的认识,就是从这些时政化的研究而来。明史研究要摆脱时政影响,也并非易事。因此书稿完成之后,我们心情并不轻松,甚至忧过于喜,以上三点我们是否基本解决了,有待读者鉴定,我们真诚地希望读者给予指教。
书稿即将付梓,首先要感谢我们的导师许大龄教授,是他当年孜孜教诲,把我们引上明史研究之路。本书的明史分期就是受先生研究成果的影响,实际上他为我们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其次要感谢明史学界的同人,是大家共同的努力开创了近年来明史学术研究的繁荣,没有这样的基础,我们不可能完成这部《明史》。参阅同人书目,附于书后,这里就不一一感谢了。再次,出版社编辑部非常敬业,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使本书避免了不少错误。我对其表示由衷的感谢。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学术的严谨性与叙事的感染力达到了一个罕见的平衡点。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过于冷峻,失去了与大众读者的连接;也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为了追求故事性而牺牲了历史的真实性。作者在每一处关键的论断前,都提供了详实的史料支持,但这些引证和注释被巧妙地融入了行文之中,使得阅读体验如丝般顺滑。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地域性”的强调,比如对南方士绅文化与北方边防压力互动关系的阐述,展现了一个多元一体的帝国图景。这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皇帝历史,而是涵盖了社会肌理、经济脉络、思想变迁的立体史学建构。读完后,对那个时代有了一种更具层次感和更少刻板印象的理解,可以说是一次极其充实和震撼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部历史巨著,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装帧设计上就透着一股肃穆的历史感,让人忍不住想一窥究竟。我特别喜欢那种深挖细节的叙事方式,它不像有些通史那样只是走马观花地罗列事件和帝王将相的功过,而是真正地试图去理解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人性纠葛。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诡云谲的明代,感受着士大夫阶层在忠君与立身之间的挣扎,那些写在奏折字里行间的机锋与无奈,都跃然纸上。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剖析,总能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将史料铺陈开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历史的复杂性。比如对于内阁制度的演变,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的介绍,更是将制度背后的权力博弈和人情世故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对于明朝中后期政治生态的认知,可以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这种深入骨髓的探究,远非一般的历史读物所能比拟。
评分我过去阅读的明史读物,多半关注于开国初期的宏伟或末期的衰亡,但此书却将笔墨着重放在了那些“中间地带”,那些看似平淡却暗流汹涌的数十年。作者对于权力结构的微妙变化,例如宦官、文官、地方势力之间的微妙平衡点的探讨,其洞察力令人拍案叫绝。他擅长捕捉那些历史记载中一闪而过、常被忽略的细节,并将其放大,论证其深远的意义。例如他对白银货币化进程的分析,将其与江南士绅阶层的财富积累和政治影响力进行了精妙的串联,让我明白了经济基础是如何悄无声息地重塑上层建筑的。行文风格上,作者的语言是典雅而富有韵律的,读起来有一种古典美感,但绝不晦涩,信息密度极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中三味。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震撼的,是它对“人”的刻画,而非仅仅对“事”的记录。它成功地打破了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历史人物形象,将历史人物还原成了有血有肉、充满缺陷和矛盾的个体。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个特定时空背景下,即便是位高权重者,其决策也往往受到个人秉性、家庭背景乃至生理状态的影响。作者没有采用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标签化处理,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时代的制约。这种对复杂人性的尊重,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张力和深度。读完某一单元后,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如果自己置身于那个情境,又会做出何种选择。这种引发的深度共情和自我反思,恰恰是优秀历史著作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评分坦白说,初读此书时,我曾被其庞大的信息量和密集的史料引证略微劝退,但一旦沉下心来,真正进入作者构建的世界,那种智识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并非那种轻松的“睡前读物”,更像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的智力探险。作者对于社会风俗和文化思潮的捕捉尤其精准,他没有将明朝仅仅视为一个政治军事的集合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文化熔炉。我尤其欣赏他对“士大夫精神”的探讨,那种在儒家伦理与现实政治铁律下的扭曲与坚守,被描绘得入木三分。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历史,而是在与那些遥远的先贤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思考着“做人”的边界在哪里。全书结构宏大而不失精巧,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即便涉及专业性很强的经济制度或军事部署,作者也能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进行阐释,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历史爱好者也能啃下那些硬骨头。
评分活动时入手,划算。另外,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出版元史和清史呢。
评分非常好,包装完好,字迹清晰,对专业学习帮助非常大,值得购买!
评分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江忆恩以明代中国为主要分析对象,是美国研究中国古代战略文化和大战略的经典之作,也是迄今战略文化研究领域重要的学术著作。《文化现实主义:中国历史上的战略文化与大战略》分析精炼而深入,在研究中国战略的著述中引证率最高,作者因之被视为研究中国战略的领军人物。
评分“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融会吸收国内外已有的诸多研究成果,反映迄今为止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向社会大众提供关于中国史的全面和正确的知识是“新编中国史”首先追求的目标。
评分王子今大佬的书。封面也特别好看
评分一直想买一套史书闲暇事读一读,这套质量好。但有疑问为什么不是整套呢?元清没有?
评分非常好的一套书,认真拜读一下!
评分“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融会吸收国内外已有的诸多研究成果,反映迄今为止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向社会大众提供关于中国史的全面和正确的知识是“新编中国史”首先追求的目标。
评分好想买的一本书,赞赞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