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天有;高寿仙 著
图书标签:
  • 明史
  • 历史
  • 明朝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人物
  • 王朝兴衰
  • 学术研究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00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6645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新编中国史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576
字数:395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如何在世界中看中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已不必在他者的眼光中自轻,也不需要急于摆脱他者眼光的自负,而是可以带着建基于悠远历史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体认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
于是,我们更需要中国史学家探求历史的真实,亲切自然地呈现史学成果,来满足大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中国史领域新一代学者怀着敬意与温情,重建中国历史进程,呈现了这套中国通史读本。我们这些21世纪的中国人,正需要这样一套扎实亲切、兼收并蓄的通史,来全面了解自己身上承载的家国历史。

【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的诚意力作】
“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融会吸收国内外已有的诸多研究成果,反映迄今为止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向社会大众提供关于中国史的全面和正确的知识是“新编中国史”首先追求的目标。

【传统中国史学学风与现代世界眼光相结合】
“新编中国史”各卷著者均为中国史领域的知名学者。这一批中国历史学人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封闭与开放,他们的学术训练扎根于中国传统史学,又吸收了欧美史学的问题意识。传统史学的史料工夫,使他们的研究细密扎实,文字沉静内敛,句句以史为据;欧洲史学的学风、方法和论点,则让他们不拘泥于特定史观,具备世界眼光。二者结合,为我们呈现出一套严谨扎实而有新思创见的中国通史。

【用学界共识构建框架,融入学人观点以启发新知】
作为面向大众的通史著作,“新编中国史”建基于学界通识,凸显学术整体走向,尝试为读者提供认识中国的基本框架。同时,各卷著者亦在书中融入相对独立的学术观点和前沿视角,以期与读者一同读史知新。

?《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对从官方到民间的大量史料加以甄别,去粗取精,体现明朝的多重性格,尝试解开明朝开创、腐化、整顿、衰敝时期内的种种谜团。

【展现中国历史的宏大与精微,呈现中华文明的全景画卷】
朝代更迭,政治兴衰,这是历史的大走向;日用常行、思想情感,这是历史的动人细节。“新编中国史”各卷作者既留意中国传统王朝社会的周流演变,通过各个朝代的政治发展把握宏大的历史脉络,又不忘关注衣食住行、民间礼俗、精神气象等历史的细微之处,展现出一幅中国历史鲜活的全景图。

【一套面向社会大众、雅俗共赏、人人爱读的通史著述】
“新编中国史”意在为大众提供全面、有据的历史知识,因而行文严谨却不刻板,文字晓畅,娓娓道来。丛书还特别设计了“人物小传”“历史术语解说”等栏目,对于一般读者也有辅助之功。无论是希望建立历史认知的年少者,想更深洞察历史的年壮者,还是愿意温故知新的年长者,这套通史都能有所助益。

【两岸合作,历时10年,精心打造21世纪中国史新典范】
“新编中国史”由台湾三民书局组稿,从成稿刊行,到修订编校,直至中信出版社大陆版问世,历时10年有余,凝结两岸学人、出版人心血,代表两岸文化交流成果。两岸面向未来,共同书写历史,竭力打造属于21世纪中国人的国史新典范。

【设计精美,制作考究,典藏之选】
“新编中国史”全套以精装呈现,装帧设计精美考究,各卷封面中融入了不同时代的精神气象,体现传统中国的美学底蕴,相当适合个人和家庭典藏。

内容简介

《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为“新编中国史”中的一卷。明朝以多元的面相和复杂的谜团著称,多少人穷经皓首,就是为了体认和理解这个朝代的多重性格。
在明朝之前,是中国传统王朝社会近一千六百年的周流演变,在明朝之后,是帝制中国缓慢转型,逐步融入现代世界的曲折历程。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中,既有各种传统发展的*,又有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变化,相互交错,扑朔迷离,形成了明朝历史多重性格的特点。
我们可以看到,坚实的经济后盾催生了郑和下西洋这样的惊世之举,中央帝国的子民因海洋探索和泰西教士东来而开始具备世界眼光。然而,皇族腐败,宦官专权,差役繁多,社会矛盾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也触发了*次全国新兴市民阶层反对矿监税使的风潮。在明朝走向灭亡之际,思想界却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安靖如何变为乱局,经济如何由低落到繁荣,生活风尚如何由简朴入奢靡,对外交往如何由海禁锁国到探索世界,思想文化怎样由划一到多元……面对众多谜题,《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取用宏观视角,俯瞰明朝的方方面面,甄别史料,考察帝王将相、士绅百姓如何面对那多元而动荡的时代。我们能看到,在这充满张力的转型时代,居高位者如何创业守成,士人怎样面对礼仪教化与严刑峻法,上上下下如何面对外患和动荡,文化又怎样在这商业繁荣的时代孕育醇化——而正是这些构成了多元的明史。

作者简介

王天有

1944年生,祖籍山西省临汾县,2012年12月病逝于北京。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获硕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满学会副会长、《明清论丛》主编。著有《晚明东林党议》、《明代国家机构研究》、《中国古代官制》、《明朝十六帝》(主编)、《中国历史透视》(主编)、《元明清史》(主编,国家21世纪教材)、《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明代卷》(主编)等,主持点校《国朝典故》、《逆臣录》,发表论文40余篇。

高寿仙

1962年生,河北省东光县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主任,《新视野》主编、研究员,兼任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室客座研究员等。著有《明代北京社会经济史研究》、《北京人口史》、《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徽州文化》、《中国宗教礼俗》、《天启皇帝大传》(合著)、《中国明代经济史》(合著)等,参与撰写《中华文明史》、《中国通史》、《中国经济通史》、《中国社会通史》、《明代政治史》、《晚明社会变迁》、《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等,发表论文90余篇。

目录

自 序
前 言
*篇? 明朝的开创期
导 言
*章? 朱元璋其人与明朝的建立?
第二章? 开国制度与政治整肃?
第三章? 从创业到守成的转变?
第四章? 边疆经营与对外交往?
第五章? 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第六章? 专制统治下的社会与文化?

第二篇? 明朝的腐化期
导 言
第七章? 土木之变与保卫京师?
第八章? 天顺与成化年间的政治变乱?
第九章? 从弘治中兴到正德乱局?
第十章? 经济与社会的变动?
第十一章? 思想文化的转折变化
?
第三篇? 明朝的整顿期
导 言
第十二章? 嘉靖初政与大礼纷争?
第十三章? 世宗失道与隆万改革?
第十四章? “北虏南倭”问题及其解决?
第十五章? 社会经济的新发展?
第十六章? 思想文化的新样貌?

第四篇? 明朝的衰敝期
导 言
第十七章? 神宗贪怠与东林党议?
第十八章? 边疆与民族问题的新挑战?
第十九章? 天启崇祯年间的政治乱象?
第二十章? 内外威胁与明朝灭亡?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与文化的多元发展?
附? 录?
大事年表
帝系表
注 释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前 言

明王朝是从1368 年至1644 年,即从14 世纪中期至17 世纪中期的一个统一王朝。这时,中国传统王朝社会历经近一千六百年的周流演变,进入了它的后期。明初种种传统发展的极致和中后期社会转型带来的新气象,相互交错,扑朔迷离,使明朝的历史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多面性格,以致人物的评价、事件的厘清、历史发展的态势,都很难用简单的否定或肯定来标志。
清朝修纂《明史》,自顺治迄乾隆,历四朝,凡九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设馆修史时间*久的一次。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点也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明朝史事颇有不同于前代的内容,加上后世对明朝朝政的抑扬、人物的臧否多意见不一,所以无论在大局或细节上,均需详细的斟酌与探讨。尽管如此,清修《明史》依然错误百出,贻人口实。近代以来,一些所谓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往往借助于明朝史事进行说教,使明朝历史更被层层云雾围绕,陷入迷蒙。可见撰写一部明朝历史具有相当的难度。好在斗转星移,世人企盼已久的思想解放的霞光正光照大地,明史研究的新材料、新成果不断涌现,这为撰写《明史》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所以笔者不揣学识浅薄,敷衍成文,愿以此就教于学林。
谈到明朝历史,首先要谈王朝的核心皇帝。在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中,共有十六位皇帝,他们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建文帝)朱允炆、明太宗(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景帝)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庄烈帝)朱由检。这十六位皇帝中,有雄才大略、开基创业的一代英主;也有稳定时局,或从某一方面对巩固明朝基业有所作为的守成之君;然而更多的是平庸之辈,甚至不乏极其腐朽的皇帝。但是明朝毕竟维系了二百七十六年,其间无权臣专政,无后宫外戚之患,更无武臣跋扈、地方割据,王朝的一统局面基本稳固。清代一些史家在研讨明朝历史时,对有的皇帝长期不上朝而王朝权力照旧运作,感到“诚不可解也”,其实这一切都依赖于皇权支配下的政制。为此,本书写作中在注意皇权运作的同时,也给予这种政制较多的关注。这是明朝政治上的一个特点。
历史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东西。明朝历史变化之大,是明前各王朝无法比拟的。这种变化有政治方面的,有经济方面的,也有社会思潮方面的;推动变化的主因有的源于自上而下的力量,有的源于下层涌动。上下合力,变化加快;上下背反,曲折迂回。总的来说,明朝政治的变化滞后于经济的变化,社会思潮的灵敏性比政治家对改革的认知更是先知先觉。明朝的帝王,几乎无一例外,在他们即位时颁布的《登极诏》中表示了“除旧布新”或“革故鼎新”的愿望,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改革终明之世都没有出现。经济上则不同,明朝创立之初,统治者通过复兴农村经济,建立了牢固的自然经济体系。它既保证了明朝前期经济的稳态发展,又为随之而来的商品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16 世纪以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民营作坊增多,国内外市场繁荣,商业资本活跃,以白银为本位的货币在市场上更广泛行用,这一切都昭示着明朝中后期的社会变迁,中国近代化之路开始起步。明朝的社会思潮前后期有很大变化,前期被官方肯定的传统思想支配着整个社会思潮的动向;中后期传统思想的异化,民间文化的勃发,以及晚明异质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交流在知识精英的推动下有了空前的进展,社会思潮出现了多元化的走向,在排斥与接受的碰撞中,新思想的火花时有迸发,明代文化更是异彩纷呈,婀娜多姿。故而经济转型与社会新思潮是本书写作中另两个关注较多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是明朝历史上极具特色的问题。
15 世纪是足以让明朝和世界引为自豪与振奋的一个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人类从东西两个方向发起了对海洋的挑战,郑和下西洋始于世纪之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完成于世纪之末,此后世界文明开始了从区域发展向整体发展的转换,中国与世界密不可分。研究明史必须要有世界的眼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传统对外关系,即朝贡关系的继承与发展,国与国关系的基调是和平的,贸易的原则是平等的。但是郑和下西洋也有局限性,即明初开放仅限于官方层面,对私人海外贸易活动则实行“海禁”。这种局面一直到隆庆元年(1567)明穆宗允准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才有了根本的转变。从此明朝基本抛弃了不现实的朝贡体制,把对外贸易落向中外民间层面。用当时世界的眼光看,明朝总体上是开放的,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明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不可低估。这也是明朝历史上的重要问题。
明史分期是撰写明朝历史不可回避的问题,见仁见智,可以有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或更多的分法。两分法大多以成化、弘治或正德为界分明朝为前后期。三分法则以正统十四年(1441)和万历中期为界分明朝为前、中、后三期。这两种分法时限过大,不易反映明朝繁杂的社会变化。顾炎武是四分法,他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引《歙县风土论》分明朝为春、夏、秋、冬四期:弘治以前,“诈伪未萌,讦争未起,纷华未染,靡汰未臻”,“此正冬至以后春分以前之时也”;到正德末嘉靖初,则“商贾既多,土田不重”,“诈争起矣,纷华染矣”,“此正春分以后夏至以前之时也”;至于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此正夏至以后秋分以前之时也”;及万历中,“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以至“戈矛则连兵矣,波流则襄陵矣,丘壑则陆沉矣”,“此正秋分以后冬至以前之时也”。顾氏的分期是源于两分法,只是根据弘治以后社会变化加快的现实在分期上更细化了。以上这些分期法都富有启发性,然而却不全面。许师大龄先生在为笔者所著《晚明东林党议》一书写的序中也分明朝历史为四期,立论较为全面,本书基本采用,细节上略有调整。具体如下:
*期为开创期,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到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这一时期,明朝完成了国土的开发,首都的迁移,省区的划分,中央辅政形式从宰相制到内阁制的转变,各种制度和法规的建设,从而一个统一的和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出现了。经济上从鼓励农民归耕,到奖励垦荒,劝课农桑,大量自耕农的存在和无粮白地(即不纳税的土地)的出现,为此时农村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明史?食货志》云:“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这一评论并非虚妄之言。正是有了经济做后盾,才可能有郑和下西洋这样的惊世伟业。此外,思想控制比前代加强,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并为有明一代的主流文化。
第二期为腐化期,从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至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这一时期,皇族腐化趋向日益严重,在经济上皇族地主大肆侵田占土,皇庄不断发展,在政治上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皇族地主腐化于前,缙绅地主紧随其后。加上国家赋税庞杂,差役繁多,新添有金花银、均徭、加派等名目,社会矛盾激化。土木之变反映出国家军事实力的下降,对边区的管辖削弱。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前有南宫复辟、曹石之变,后有朱宸濠叛乱。此时思想领域也发生变化,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趋于保守,在学术上丧失了创新精神,心学随之兴起。
第三期为整顿期,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至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这一时期,商品货币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社会转型加快,各种制度和风俗也都有了相应的变化。当时北方少数民族鞑靼首领俺答汗日益强大,不时率兵南下骚扰,在东南沿海,倭寇也不断入侵,所谓“南倭北虏”的局面逐渐形成。统治集团内部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首先是整顿边防,嘉靖末击败倭寇,隆庆时俺答封贡。其次是整顿赋役,从局部到普遍施行“一条鞭法”。再次是整顿工商业,征收轮班银,准贩东、西二洋,设水饷、陆饷、加征饷、船引银。明朝是当时世界白银行用的*大市场。这些整顿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还有整顿吏治,至张居正当政时较有成效。
第四期为衰敝期,从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这一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继续发展,社会转型与王朝的腐败俱加快了速度。在农村,大土地所有制恶性发展,农民起事、佃农抗租、奴婢索契以及各种秘密结社活动,已形成一股股的潜流。在城镇,商人罢市、手工业工人齐行叫歇,也并非罕见,特别是万历中期发生在全国的新兴市民阶层反对矿监税使的风潮,在以往的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万历“三大征”虽然令明神宗陶醉,但是王朝的躯体已被掏空,皇族的腐败犹如一个大染缸,再也培育不出中兴之主。东林党议是统治者已无法维持正常统治的标志,明朝的灭亡不可避免。但是思想界在这“天崩地坼”的时代焕发出勃然生机,与传统相违的新思想不断涌现。西学东渐与晚明几大科学家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朝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远迈汉唐,同时也为满族的兴起培育了土壤。努尔哈赤年长明神宗朱翊钧四岁,早死神宗一年有余,可以说二人是同时代的人。未来王朝的更迭,从二人的对比中似可见端倪,故史家有“明亡实亡于神宗”的慨叹。但是明朝在民心上并未输给后金(清),历史告诉我们史事并非总是按照“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轨迹运行。这在以后的南明史中会得到印证。李自成为明朝画上了句号,国家权力却被清朝所接替。明朝留下的*大遗产,就是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任后人评说。

前言/序言

自 序
出版社邀请我写一部明朝史,盛情之下,只有允诺。但是当我写了数万字之后,就感到力不从心,于是请学弟高寿仙教授帮助。不是高教授的加盟,这部《明史》不知会拖到何时才能与读者见面。
我自幼生活在北京,这里是明清两朝的国都,特别是故宫、长城、十三陵等明朝遗存深刻地影响了我。1963 年我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当时历史系名师荟萃,大师云集,在他们的熏陶下,我喜欢上了史学,这也就决定了我终生将与史学为伴,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时期,那时我被安置在甘肃祁连山的深处,身边仅有的几部史书依然给我的生活带来愉悦。“文化大革命”后,我又有幸重回北京大学历史系,师从许大龄先生,研究明史,先是读研究生,后来留校任教。高寿仙小我十八岁,也是许门弟子,年富力强。由于我俩同一师门,平常接触较多,合作起来得心应手,书稿内容自然也难分彼此,不过书中如有重大过失,当然学长承其责。
在《明史》写作过程中,我们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明朝历时二百七十六年,从传统皇朝来说,统治时间仅次于唐朝。这二百七十六年,实在是错综复杂,既有各种传统发展的极致,又有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变化,相互交错,扑朔迷离,形成了明朝历史多重性格的特点。要写出明朝历史的多重性格,对于我们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第二,有关明朝历史的资料相当丰富,有官方记载,也有大量的私人著述,可以说当年清朝官修《明史》时所依据的资料,今天都可以看到。全面掌握资料,去粗取精,辨别真伪,尤其重要。写史就是这样,史料少难,史料多也难。第三,明史研究受时政影响很大。这在清朝官修《明史》时就有所反映。近代以来,一些政治家经常用历史说话,明朝历史被他们利用得*多,许多人对明朝的认识,就是从这些时政化的研究而来。明史研究要摆脱时政影响,也并非易事。因此书稿完成之后,我们心情并不轻松,甚至忧过于喜,以上三点我们是否基本解决了,有待读者鉴定,我们真诚地希望读者给予指教。
书稿即将付梓,首先要感谢我们的导师许大龄教授,是他当年孜孜教诲,把我们引上明史研究之路。本书的明史分期就是受先生研究成果的影响,实际上他为我们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其次要感谢明史学界的同人,是大家共同的努力开创了近年来明史学术研究的繁荣,没有这样的基础,我们不可能完成这部《明史》。参阅同人书目,附于书后,这里就不一一感谢了。再次,出版社编辑部非常敬业,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使本书避免了不少错误。我对其表示由衷的感谢。


《帝国黄昏:晚明社会风貌与思想变迁》 一、 时代之影:晚明社会结构的深度剖析 本书聚焦于明朝末年,一个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上经历剧烈动荡与重塑的关键历史时期。我们不聚焦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到社会肌理之中,探究晚明社会形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1. 土地兼并与士绅阶层的异化: 晚明时期,土地兼并现象达到惊人程度,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受到严重侵蚀。本书详细梳理了江南、直隶等地豪强地主如何利用皇室、宗室特权以及对地方政权的渗透,将大量自耕农驱赶至破产边缘。我们将分析士绅阶层在维护儒家道德外衣下,其经济利益的极端扩张如何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核心诱因。通过对地方志、契约文书的细致考察,勾勒出不同区域士绅经济模式的差异及其对地方治理能力的影响。 2. 商业革命的悖论:白银的涌入与物价的失衡: 晚明是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海外贸易的繁荣带来了巨量的白银流入。然而,这种“商业革命”并未带来整体的繁荣。本书将探讨白银货币化在缺乏有效财政调控下,如何加剧了城乡间的经济剪刀差。赋税的刚性(多以实物或铜钱缴纳)与商品价格(以白银计价)的波动性之间的错配,使得底层民众承担了不成比例的经济压力。我们还将讨论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商业资本在政治投资、奢侈消费与实业发展之间的摇摆不定。 3. 城市化与市民阶层的兴起与困境: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南京、苏州、松江等地为代表的城市群迅速膨胀。本书描绘了这些城市中新兴的市民阶层——包括手工业工匠、行会成员、中下层商人等——的文化生活与社会地位。他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对市民艺术(如版画、小说、昆曲)的消费,构成了晚明社会引人注目的景观。然而,这一阶层在政治上缺乏发言权,在社会保障体系上依然脆弱,是社会变动中最具煽动性的群体。 二、 思想的交锋:信仰、理性与“奇谈” 晚明是一个思想空前活跃,同时又充满焦虑的时代。传统儒学面临挑战,新的思想流派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显示出对人类处境的深刻反思。 1. 王阳明学说的普及与异化: 阳明心学在晚明成为士大夫阶层的显学,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理念为在政治失意或道德困顿时提供了一种精神自救的路径。本书将考察心学如何从精英思辨走向通俗化,尤其是在江南士绅阶层中的广泛传播,以及它在某些情况下如何被异化为一种强调个体心性自足、消解集体责任的倾向。 2. 早期科学思潮的萌芽与挫折: 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开始进入中国视野。本书重点分析了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士人对西方数学、天文、水利等实用科学的吸收与本土化尝试。我们将探讨这种“中西交汇”的理性光辉如何被保守的卫道士所压制,以及其未能形成系统性、持续性科学革命的内在原因——主要在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以实用技术创新为导向的社会结构支撑。 3. 宗教与异端思想的流变: 晚明社会对确定性的渴望催生了对各种宗教和非主流思想的宽容与探究。佛教禅宗的世俗化、天主教的有限传播,以及民间宗教(如白莲教的残余影响)的暗流涌动,共同构成了一幅复杂的信仰图景。特别是对“奇闻异事”和“异端”的迷恋,反映了正统叙事在危机时期有效性的下降。 三、 边疆的压力与军事的转型 本书将视野投向明朝的外部困境,聚焦于建州女真力量的崛起及其对明朝财政和军事体系造成的结构性压力。 1. 边防财政的黑洞: 与内部的财政危机相呼应,对辽东的持续投入成为明朝财政的“无底洞”。本书细致分析了“辽饷”、“剿饷”、“练饷”等临时性赋税的加征,如何进一步加重了内地农民的负担,以及边饷的层层克扣如何削弱了前线军队的战斗力。 2. 军事制度的僵化与改革的尝试: 卫所制度的彻底崩溃,迫使明廷依赖募兵制。我们将对比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建立的“戚家军”等新式军队的组织结构、训练方法和薪酬体系,与卫所残余部队的腐败无能之间的鲜明对比。这种局部性的军事革新,与庞大而僵化的中央军事指挥系统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晚明军事困局的核心。 四、 文化的精致化与政治的颓废 晚明文化呈现出一种高度的精致化和感伤主义色彩,这与政治权力核心的腐败和最终的崩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 文人政治的末路: 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虽然在道德上力图标榜清流,但在实际的权力斗争中,其内部的派系倾轧和对权力的贪恋,反而加速了朝廷的空转。本书将探讨东林党人如何将政治斗争道德化、文本化,从而忽视了对内政和军事的根本性改革需求。 2. 审美趣味的转向: 晚明审美趣味由宏大转向精微,从“雅”的追求转向对“俗”与“情”的表达。家具、园林、服饰以及文人的交游活动,无不体现出一种对当下享乐和个体情感的极致追求。这种文化现象,既是对僵化礼教的反叛,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逃避。 本书旨在通过对晚明社会多重视角、多层次的剖析,展现一个充满活力、矛盾重重、最终走向毁灭的伟大帝国的复杂面貌,力求揭示结构性矛盾如何在思想、经济和军事的交织中,最终导向历史的必然转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学术的严谨性与叙事的感染力达到了一个罕见的平衡点。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过于冷峻,失去了与大众读者的连接;也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为了追求故事性而牺牲了历史的真实性。作者在每一处关键的论断前,都提供了详实的史料支持,但这些引证和注释被巧妙地融入了行文之中,使得阅读体验如丝般顺滑。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地域性”的强调,比如对南方士绅文化与北方边防压力互动关系的阐述,展现了一个多元一体的帝国图景。这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皇帝历史,而是涵盖了社会肌理、经济脉络、思想变迁的立体史学建构。读完后,对那个时代有了一种更具层次感和更少刻板印象的理解,可以说是一次极其充实和震撼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部历史巨著,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装帧设计上就透着一股肃穆的历史感,让人忍不住想一窥究竟。我特别喜欢那种深挖细节的叙事方式,它不像有些通史那样只是走马观花地罗列事件和帝王将相的功过,而是真正地试图去理解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人性纠葛。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诡云谲的明代,感受着士大夫阶层在忠君与立身之间的挣扎,那些写在奏折字里行间的机锋与无奈,都跃然纸上。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剖析,总能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将史料铺陈开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历史的复杂性。比如对于内阁制度的演变,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的介绍,更是将制度背后的权力博弈和人情世故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对于明朝中后期政治生态的认知,可以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这种深入骨髓的探究,远非一般的历史读物所能比拟。

评分

我过去阅读的明史读物,多半关注于开国初期的宏伟或末期的衰亡,但此书却将笔墨着重放在了那些“中间地带”,那些看似平淡却暗流汹涌的数十年。作者对于权力结构的微妙变化,例如宦官、文官、地方势力之间的微妙平衡点的探讨,其洞察力令人拍案叫绝。他擅长捕捉那些历史记载中一闪而过、常被忽略的细节,并将其放大,论证其深远的意义。例如他对白银货币化进程的分析,将其与江南士绅阶层的财富积累和政治影响力进行了精妙的串联,让我明白了经济基础是如何悄无声息地重塑上层建筑的。行文风格上,作者的语言是典雅而富有韵律的,读起来有一种古典美感,但绝不晦涩,信息密度极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中三味。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震撼的,是它对“人”的刻画,而非仅仅对“事”的记录。它成功地打破了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历史人物形象,将历史人物还原成了有血有肉、充满缺陷和矛盾的个体。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个特定时空背景下,即便是位高权重者,其决策也往往受到个人秉性、家庭背景乃至生理状态的影响。作者没有采用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标签化处理,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时代的制约。这种对复杂人性的尊重,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张力和深度。读完某一单元后,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如果自己置身于那个情境,又会做出何种选择。这种引发的深度共情和自我反思,恰恰是优秀历史著作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评分

坦白说,初读此书时,我曾被其庞大的信息量和密集的史料引证略微劝退,但一旦沉下心来,真正进入作者构建的世界,那种智识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并非那种轻松的“睡前读物”,更像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的智力探险。作者对于社会风俗和文化思潮的捕捉尤其精准,他没有将明朝仅仅视为一个政治军事的集合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文化熔炉。我尤其欣赏他对“士大夫精神”的探讨,那种在儒家伦理与现实政治铁律下的扭曲与坚守,被描绘得入木三分。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历史,而是在与那些遥远的先贤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思考着“做人”的边界在哪里。全书结构宏大而不失精巧,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即便涉及专业性很强的经济制度或军事部署,作者也能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进行阐释,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历史爱好者也能啃下那些硬骨头。

评分

活动时入手,划算。另外,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出版元史和清史呢。

评分

非常好,包装完好,字迹清晰,对专业学习帮助非常大,值得购买!

评分

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江忆恩以明代中国为主要分析对象,是美国研究中国古代战略文化和大战略的经典之作,也是迄今战略文化研究领域重要的学术著作。《文化现实主义:中国历史上的战略文化与大战略》分析精炼而深入,在研究中国战略的著述中引证率最高,作者因之被视为研究中国战略的领军人物。

评分

“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融会吸收国内外已有的诸多研究成果,反映迄今为止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向社会大众提供关于中国史的全面和正确的知识是“新编中国史”首先追求的目标。

评分

王子今大佬的书。封面也特别好看

评分

一直想买一套史书闲暇事读一读,这套质量好。但有疑问为什么不是整套呢?元清没有?

评分

非常好的一套书,认真拜读一下!

评分

“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融会吸收国内外已有的诸多研究成果,反映迄今为止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向社会大众提供关于中国史的全面和正确的知识是“新编中国史”首先追求的目标。

评分

好想买的一本书,赞赞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