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 [A Study on the ChunQiuJingZhuanJiJie of DuYu]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 [A Study on the ChunQiuJingZhuanJiJie of DuYu]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韬 著
图书标签:
  • 杜预
  • 春秋
  • 春秋经传集解
  • 经学
  • 历史
  • 思想史
  • 注释
  • 宋代学术
  • 传统文化
  • 文献学
  • 儒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24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716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Study on the ChunQiuJingZhuanJiJie of DuYu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4
字数:5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运用文献学与经学史相结合的方法,对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考辨了杜预的生平与著述,编撰出详尽的《杜预年谱》;对《春秋经传集解》的书名、成书时间及编撰方式等问题作出了新解答;归纳了杜预注解《春秋》《左传》的基本方法与特点;深入解析了杜预以“《左传》解《春秋》”这一理论的产生原因、基本构造及实际施用等问题,再现了《左传》杜氏学的义例体系。作者以扎实的文献考析为基础,以解决《左传》杜氏学的基本问题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学术新探索。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历代的研究简史
一 选题缘起
二 历代《春秋经传集解》的研究简史
第二节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现状
一 杜预生平与思想研究
二 杜预著述及《春秋经传集解》的整理与研究
三 《春秋经传集解》的语言文字学研究
四 《春秋经传集解》的经学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及相关说明
一 研究目标
二 相关说明

上编 经学编
第一章 杜预的生平与著述
第一节 杜预的家世、生平与交游
一 杜预的家世
二 杜预生平事迹考略
三 杜预交游考
第二节 杜预著述考
一 经学类著作
二 史学类著作
三 文学类著作
小结
第二章 《春秋经传集解》的成书
第一节 《春秋经传集解》成书的背景
一 《左传》在三国时期的广泛流传
司马氏重视经学
三 魏晋时期《春秋》三传的融合
第二节 《春秋经传集解》辨名与撰著年代新证
一 “集解”辨名
二 撰著年代新证
第三节 杜预“分经合传”的编撰方式探源
引传解经
以注附经
三 以传附经
小结
第三章 《春秋经传集解》注释释例
第一节 字词训释例
训单字例
训双字例
第二节 诠释章句例
第三节 引书例
明引例
暗用例
第四节 引《传》注《传》例
明引例
化用例
第五节 校订文字例
校订文字的内容
预校订文字的方法
第六节 推校历日例
《经》文之误
《传》文之误
三 《经》《传》必有一误
四 《经》《传》皆误
第七节 发凡例
……

下编 文献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
  事实上,这两种解释是从不同角度来发掘“集解”的涵义。陆德明、孔颖达主要着眼于《集解》对经传关系的构建。与以往经传分离的形式不同,杜预把经传集合作解,改变了《左传》《春秋》各自单行的状态,提高了《左传》的解经地位。而清儒精于小学,他们关心的主要是《集解》的注释。由于不满杜预的注解,他们把汉儒贾逵、服虔《左传》注做了辑佚整理,通过比对,发现杜注和现存的贾、服大多相同、相近。清人认为《集解》实集汉魏诸家之善注,然而皆没其名,杜预有攘善之过。我们认为,要弄清杜氏《集解》的名义,首先要考察“集解”的注释体例。
  集解之体当起于汉末。东汉后期由于今古文的斗争融合,学者们开始突破家法的束缚,出现汇集诸家之说的“集解”。所谓集解,就是集合各家之言,据己意加以选择取舍来解经。当然,这种解经方式也不全在选择诸家说,如果注者以为前人之注未善,再按己说。汉末郑玄《毛诗笺》和三《礼》注已经初具集解的特点。杨天宇说:“郑注《周礼》,除杂糅今古文著作以释经,还兼存郑司农(郑众)、杜子春、郑少赣(郑众之父郑兴)三位古文大师。郑《注》于此三家,或从或违,或增成其义。”④郑玄对三家《周礼》注有所抉择,已有了集解的意味。但郑玄并不以“集解”命名,显然,他作注目的是融会百家之善以成一家之学。较早尝试“集解”这种注释方法的,还有应劭的《汉书集解》。今日得见完整的集解体注释,有曹魏何晏编撰的《论语集解》。稍后,有东晋范宁《春秋觳梁集解》、刘宋裴驷《史记集解》等。《隋志》著录南北朝其他集解注释:1.经部:《集解尚书》十一卷,李颙注;《毛诗集解叙义》一卷,顾欢等撰;《集解丧服经传》二卷,齐东平太守田僧绍解;刘寔等《集解春秋序》一卷;《春秋左传杜预序集解》一卷,刘炫注;《春秋公羊传集解》十四卷,孔衍撰;《集解孝经》一卷,谢万集;《集解论语》十卷,何晏集;《集解论语》十卷,晋廷尉孙绰解;《集解论语》十卷,晋兖州别驾江熙解;2.史部:《史记集解》八十卷,裴驷撰;《汉书》一百一十五卷,汉班固撰,太山太守应劭集解;《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应劭撰;《汉书集解》一卷,姚察撰。可见,集解体在汉末产生后,主要施用在经史领域。
  我们以为,《集解》为体重在集善,是注者通过选择前人或时人的注释来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和主张,并不以个人的创见为主。今观何晏、范宁、裴驷诸书之序可知。《论语集解叙》:“前世传授师说,虽有异同,不为训解,中间为之训解,至于今多矣,所见不同,互有得失。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日《论语集解》。”①何晏《集解》重在选择前世诸家善注,有少许不安者,才下己意。又《史记集解序》:“故中散大夫东莞徐广研核众本,为作《音义》,具列异同,兼述训解,粗有所发明,而殊恨省略。聊以愚管,增演徐氏。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豫是有益,悉皆抄内。删其游辞,取其要实,或义在可疑,则数家兼列……时见微意,有所裨补。譬嘒星之继朝阳,飞尘之集华岳。以徐为本,号日《集解》。”②裴驷明言,《史记集解》是以徐广《史记音义》为底本,博采众家,时下已意。裴氏认为,自己的心得与前贤的贡献,“譬嘒星之继朝阳,飞尘之集华岳”,是比较微渺的。裴驷此言十分谦逊,但从另一角度看,它反映出“集解”体汇集善解的本质。与何晏、裴驷稍有不同,范氏所集主要是“二三学士及诸子”的数家师友之注。相同的是,仍为集合诸家善解。《春秋毂梁传集解序》:“于是乃商略名例,敷陈疑滞,博示诸儒同异之说……乃与二三学士及诸子弟,各记所识,并言其意,业未及终,严霜夏坠,从弟凋落,二子泯没,天实丧予,何痛如之。今撰诸子之言,各记其姓名,名日《春秋觳梁传集解》。”③
  ……

前言/序言

  方韬博士的专著《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即将付梓刊行,嘱予为之序,并提前惠寄全书定稿,使我先睹为快。通读全书,受益匪浅,感慨良多,仅就著述行文的法度略陈己见,作为该书的序言。
  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在《春秋》《左传》学术史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对它的研究已经推出许多重要成果,继续拓展有较大的难度,但仍有多个可供选择的切入点。综观方韬博士这部专著,作为全书核心部分的第三、四章,集中探讨《春秋经传集解》有关凡例的论述和运用,可以说是切中肯綮,触及问题的要害,研究对象具有高品位的学术价值。作为研究古代文献的学者,能否在解读、阐释原典的过程中,提升到梳理凡例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是检验学术能否达到炉火纯青的标志之一。章太炎先生对清代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学术成就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又对他们在义例发凡方面未能建立起体系而感到遗憾。俞樾作为章太炎先生的业师,则在这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他的《古书疑义举例》一书,是自觉地建构凡例体系的成功之作,在学术史上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完整周密的凡例体系的建立,并非容易之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有的领域甚至不是单独个人能够完成。继俞氏的《古书疑义举例》之后,刘师培、杨树达、马叙伦、姚维锐诸位先贤,又相继推出《补》《续补》《核录》《增补》等力作,在建立凡例体系方面功不可没。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最主要的学术价值,就在于自觉地建构发凡体例的完整体系。他不但梳理出《左传》解释《春秋》的“五十凡”,而且还撰著《春秋释例》十五卷,同时,他对自己所作注释的行文也建立起凡例体系,以句末“他皆放此”加以标示。所谓的凡例,指的是从事著述、进行表达的准则、法度,所涉及的是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因素。而学术研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从个别、特殊的对象中,揭示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就此而论,对于著述行文的法度进行研究,又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方韬博士这部专著把关注的焦点锁定在对凡例的研究,是高起点、高难度的学术抉择,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胆识和魄力。
  通常情况下,对单独个人的学术著作进行研究,要对著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方韬博士的这部专著也不例外,上编第一章“杜预的生平与著述”,就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在叙述杜预生平的重大建树时,提到他参与完成《晋律》的修定。杜预还严格区分“律”和“令”两个概念,使西晋的律法更加清晰而富有可操作性。因此,杜预注解的《晋律》一直被南朝所遵奉,号称杜律。这部专著还提到杜预受诏制定官员考核制度,首倡谅同的丧服制度,还向朝廷上奏《二元乾度历》。杜预的著述则有《丧服要集》《律本》《杂律》等。通过上述介绍可以看出,杜预虽然不属于法家人物,却是一位法度之士,做事讲求章法、规则。由此看来,他注释《春秋》《左传》,致力于建立完整的凡例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是他崇尚法度的理念在著述中的体现。这就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关注人的理念如何转化为精神产品的内在结构和外部形态。比如,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人物,他的文章不仅思想内容渗透法家观念,而且行文也有森严的法度,遵循既定的规则。可是,人们对韩非所作的文学研究,习惯于探讨文章所表现的法家思想,沿袭的是从人物思想到文章思想进行描述的理路。而韩非法家理念向行文法度方面的转化,则往往被忽略。方韬博士的这部专著,已经注意到杜预对法度崇尚的一贯性,第二章的相关介绍,为后几章对杜预建构凡例体系所作的论述作了铺垫,客观上展示出杜预的法度理念转化为著述行文法度的轨迹。
  杜预梳理出《左传》解释《春秋》的“五十凡”,同时,他所作的注释也建立起凡例体系。这又提出另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即研究对象有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同化研究者。研究对象看似处于被动状态,但是,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者,使对方按照研究对象的形态、属性打造精神产品。这种情况较为常见,是一种有趣的现象。方韬博士的这部专著,把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的凡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那么,方韬博士的这部专著,是否也在建构凡例,在著述中是否有法度可循呢?这需要对他的专著进行多角度的审视。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对魏晋时期著名学者杜预所著的《春秋经传集解》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学术考察。杜预作为东晋的重要经学家,其《集解》对《春秋》学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整合了前代诸家的研究成果,更融入了杜氏独到的见解,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剖析这部经典之作的学术价值、思想脉络及其在历史语境中的地位。 第一章 杜预生平与学术背景 本章首先梳理杜预的生平轨迹,重点考察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魏晋之际的政治动荡与思想变革。东汉经学衰微之后,曹魏时期经学有所复苏,而西晋则在“玄学”与“儒学”的交锋中寻求平衡。杜预的学术活动正是在这一复杂背景下展开。 详细分析杜预的家族传承,了解其早年受到的儒家教育熏陶。尤其关注其在洛阳为官期间,与当时著名学者如荀勖、张华等人的学术往来,这些互动构成了他学术思想形成的重要外部条件。 本章将重点探讨《春秋》学在魏晋时期的演变。自汉代“今文”与“古文”之争后,经学研究逐渐转向训诂与义理的结合。杜预《集解》的出现,标志着一个阶段性成果的总结,故必须将其置于整个《春秋》学发展史的脉络中加以审视。 第二章 《春秋经传集解》的成书缘起与结构解析 《春秋经传集解》的问世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现有《春秋》学体系的整理与创新需求。本章将深入探究杜预着手编纂此书的内在动因。他认为前人注疏多有疏漏或过于繁琐,亟需一部能贯通经、传,条理清晰的集注本。 对《集解》的整体结构进行细致解剖。该书以《春秋》经为纲,贯以《左传》之文,并采撷前人如服虔、郑玄等人的重要观点。重点分析其“集”与“解”的辩证关系:杜预如何选取和整合前人注疏(集),以及他在此基础上所做的阐发与裁断(解)。 特别关注《集解》在篇章布局上的创新之处,例如其如何处理经文的微小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注释来构建一个统一的春秋义理体系。通过比较其与《左传杜氏注》等早期著作,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集解》在学术递进中的地位。 第三章 杜氏《集解》的核心义理探析 《春秋》学以“微言大义”著称,杜预的《集解》自然承载了其对春秋政治伦理的深刻理解。本章聚焦于杜预在关键概念上的阐发,这是把握其学术主张的关键。 首先,分析杜预对“春秋大义”的界定。他如何看待《春秋》“褒贬”的原则?在处理“诸侯之事”与“圣人之法”的关系上,杜预的侧重点有何变化? 其次,深入考察其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解读。例如,他对“夷夏之辨”、“尊王攘夷”等重大议题的注释,体现了他所处的时代对正统性与秩序维护的关注。这些注释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儒家政治哲学的实践性体现。 再者,本书将细致比对杜预在“大事不虚,小事不苟”原则上的具体体现,考察他如何在保持《春秋》褒贬功能的同时,兼顾史实的准确性,避免陷入过度穿凿的泥淖。 第四章 训诂考订与文献价值 《春秋经传集解》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其精湛的训诂学实践。杜预对古籍文字的辨析,为后世读者提供了可靠的文本基础。 本章将挑选《集解》中具有代表性的词语或句式进行专门研究。分析杜预在音韵、词义上的考订方法,例如他如何依据当时的语言习惯来解释古奥的表达。 通过与服虔、郑玄等人的注疏进行对比,凸显杜预在某些关键字眼上的独特见解和订正。这种文献层面的考订,反映了魏晋时期对经典文本纯净性的追求。 同时,探讨《集解》对《左传》文本的规范作用。杜预在注释过程中,实际上参与了《左传》文本的定型工作,本书将评估这种规范化对后世《左传》研究的影响。 第五章 《集解》对后世儒学的影响与流变 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对隋唐及宋明儒学产生了持续而巨大的影响,它构成了宋代“春秋三传”研究的重要基石之一。 详细考察《集解》如何被后来的重要学者如唐代的陆德明、宋代的胡安国、朱熹等人所继承和批判。在宋代经学复兴的浪潮中,杜预的注释被视为“旧说”的一部分,需要被新的理学框架所整合或超越。 分析《集解》在官方学术体系中的地位变化。例如,它在科举考试中的使用情况,以及它如何成为士人学习《春秋》的必读书目。 最后,探讨《集解》在东亚儒学圈(如朝鲜半岛、日本)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展示其超越地域的学术影响力。 结语 本书通过上述五个层面的深入研究,旨在全面展现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作为一部跨越时代的经典注疏所具备的学术深度与历史厚度。它不仅是理解杜预个人思想的钥匙,更是把握魏晋经学转型与中古儒学发展轨迹的重要切口。本书力求以扎实的文献考据和严谨的逻辑论证,为当代学界提供一个重估杜预《集解》学术地位的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充满了严密的逻辑思辨,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智识上的愉悦。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杜预在“尊王攘夷”思想指导下,对《春秋》中一些关键历史事件进行重新阐释的。不同于以往一些侧重于文本校勘的研究,本书更侧重于发掘思想史的深度,探讨杜预的注释不仅仅是文字的解释,更是对当时政治伦理的投射。作者在分析杜预对特定人物褒贬取舍时,所展现出的历史感和批判性思维,让人印象深刻。行文之间,偶尔出现的典故运用,文采斐然,但绝不矫饰,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主题的厚重感。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细品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尤其是在关乎儒家经义传承的脉络上,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从一个普通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含量固然高,但更难得的是它的可读性。作者在处理复杂的经学概念时,似乎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和最清晰的路径来引导读者。比如,在讲解杜预如何调和不同传注之间的矛盾时,作者并没有采用堆砌古人说法的做法,而是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分析框架,使得杜预的“集解”不再是静止的文本堆叠,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思想建构过程。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资深向导,走入了一片历经千年风霜的学术迷宫,而作者手中的地图指引精准而富有启发性。对于那些希望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国古代经学传统的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极佳的切入点。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体验是“沉浸感”。作者笔下的杜预,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扁平化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在时代洪流中艰难求索的学者形象。细腻的文字描摹,结合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生动还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代入感。每一次对杜预某一句话的解读,作者都像是站在杜预的身旁,一同体察其心境和考量,这种“共情式”的学术书写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对于那些对中国士人精神世界和学术风骨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绝对会成为案头常备的佳作。它不单单是在“研究”一本书,更是在“重现”一段历史和一位大师的思想旅程。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这使得它在同类研究中显得尤为突出。作者似乎并未满足于传统的文献考据,而是巧妙地引入了某种比较文学或文化史的视角,来考察杜预的学说在后世产生的回响和变异。这种跨领域的视野,让杜预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三国两晋的狭小空间,而是被置入一个更广阔的“解释传统”之中进行审视。特别是书中关于“集解”的结构如何影响后代史家对史实的筛选和认知倾向的分析,非常精妙。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注疏研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眼光。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本专业的学术专著,它实际上提供了一种研究古代典籍诠释学的新范式。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的研究,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杜预的学术思想脉络上做得极其扎实。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从开篇对杜预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的宏观考察,逐步深入到他对《春秋》经义的独到解读。特别是作者对于杜预如何整合《左传》、《公羊传》、《榖梁传》等不同流派观点,并最终形成其“集解”体系的剖析,让人茅塞顿开。这不仅仅是对某一部古代经典的注疏进行梳理,更像是一次对魏晋时期学术转向的细致考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文献时那种“润物细无声”的风格,很多原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争论,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有力,仿佛能够看到杜预当年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披沙拣金的过程。整体而言,这本书为我们理解《春秋》学史提供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视角,远超一般文献综述的范畴。

评分

商品很不错 物流给力 快递小哥态度好

评分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评分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

评分

东西还不错

评分

商品很不错 物流给力 快递小哥态度好

评分

后期资助,贵

评分

后期资助,贵

评分

一本非常不错的好书啊,值得购买

评分

很好。拜读。终于到手了。挺有厚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