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师范大学戴建国教授作为首席专家总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全宋笔记》第八编,由大象出版社正式出版。
★宋人笔记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这些宋人笔记中,有些笔记尽管篇幅不多,但其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习俗等,为后人留下了颇有价值的史料,弥足珍贵。
★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新式标点。
★参加该书的整理点校者大都是在中国古代史和古代文学领域,尤其是唐、宋文学和史学方面研究成绩卓著者。
★本书的编纂宗旨在于为学术界提供一套收罗齐全,便于查找和使用的宋人笔记资料。故全书不作繁琐校勘,以是非校为主。所用工作底本以常见的通行本为主,以有价值的本子参校。
古代笔记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以质朴、不事雕琢的特色全方位地保存了古代社会生活场景。笔记既有对社会重大事件的记录,也有对微观生活的叙述,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笔记文献在文化史、社会史、学术史、科技史等领域具有其他文献无法替代的研究价值,弥足珍贵。宋代是中国古代笔记成熟期,笔记数量庞大。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宋笔记》对传世的所有宋代笔记进行了系统整理,与学术界已出版的《全宋文》错开收文。根据笔记作者出生时间先后编序,对笔记文字逐一校勘标点,以是非校为主。每一部笔记均撰写有学术价值的点校说明。《全宋笔记》共分十编,分编陆续出版。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第八编收录了68种宋人笔记。
全宋笔记第八编收录了《云烟过眼录》《澄怀录》 《浩然斋视听抄》《浩然斋雅谈》 《志雅堂杂抄》 《武林旧事》 《癸辛杂识》《养疴漫笔》《白獭髓》《鹤林玉露 》《朝野类要》《鸡 肋》《鼠 璞》《东谷所见》《养疴漫笔》《金华游录》《随隐漫录》《都城纪胜 》《就日录》《东洲几上语、枕上语》《颍川语小》《对床夜语 》《爱日斋丛抄》 等几十种宋人笔记,由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组织专家学者点校整理,此书稿为研究历史文化的从业者及爱好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宋代历史文献资料。
首席专家简介 戴建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史研究中心主任、古籍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宋史研究会原副会长、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修纂委员会委员
傅璇琮,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奠定学术基础。后因全国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因在政治运动遭受错误批判,被调至中华书局接受改造,并由此走上学术道路。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编审,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副组长。2008年3月起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1月23日15时14分,傅璇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朱易安,女,1955年生,上海人。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化典籍系主任。早年由上海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讲师、副教授等。
卷帙浩繁的宋代生活画卷 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宋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窗户。我本是抱着粗略了解的心态翻开的,结果完全被里面那些细碎、生动的笔触所吸引。每一篇笔记,都像是一位老者在夕阳下,娓娓道来他一生的见闻与感悟。它不是那种高屋建瓴的历史论述,而是真正扎根于日常琐碎中的哲学思考。比如书中对某个著名画家作画时心境的描摹,简直传神得让人仿佛能闻到宣纸上的墨香。又比如对当时官场中人情往来的微妙之处的刻画,那种进退失据的复杂心理,即便放到今天来看,也丝毫没有隔阂感。作者们似乎都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记录欲,将茶道的讲究、园林的一草一木、甚至一次偶然的梦境都悉心整理,使得整个宋代的社会风貌,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几个关键词,而是有了血肉和呼吸的立体存在。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理学”思想在民间生活中的具体投射的捕捉,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只言片语中,蕴含着宋人对“格物致知”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理解。读完这些文字,你会由衷地感叹,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待生活是何其的认真与考究。
评分考据的严谨与文字的诗意 尽管这是一部汇集了众多笔记的合集,其学术价值和资料的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最让人称道之处,在于其文字本身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的古典韵味。很多篇章的叙事节奏舒缓而绵长,犹如清泉流淌,毫无斧凿之痕。作者们在记录史实或风俗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对语言的精妙把握,使得原本枯燥的史料记载,也变得如诗般优美。例如,描述一次夜宴的场景,笔法细腻入微,从灯火的摇曳到侍女的衣袂,再到席间宾客的低语,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起来简直像在欣赏一幅宋人风俗画。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些看似散漫的记载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底色,无论是对生命无常的感叹,还是对自然和谐的向往,都以一种内敛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这需要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去品味,去体会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方神韵。
评分文人雅趣与市井烟火的交织 这套书的魅力在于它极其丰富和驳杂的内涵,简直就是一部宋代的“百科全书”,但又带着一种温润的文人气质。翻阅时,我常常有一种时空错乱感,时而沉浸于高雅的文人聚会,讨论的皆是诗词歌赋、金石书画的精妙之处,那些对艺术品鉴的专业术语和独到见解,体现了宋代美学审美的巅峰状态。但紧接着,下一篇可能就会描绘某个市井小贩的滑稽言行,或是记录下一桩发生在街头的有趣轶事。这种在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之间的自由切换,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它不拘泥于“大事记”,而是聚焦于那些容易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微历史”。我个人对其中几篇关于宋代藏书癖的描述特别感兴趣,那种为了得到一部孤本而不惜花费巨资、甚至与友人反目的“执念”,生动地展现了宋人对知识的渴求达到了何种狂热的程度。这套书提供了一个多棱镜,让我们得以从各个角度去审视那个看似辉煌实则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时代。
评分知识碎片的拼图艺术 老实说,初看这套书的目录时,确实会被那些层出不穷的标题吓到,感觉像是在面对一堆零散的、互不关联的碎片。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发现,正是这种“碎片化”的呈现方式,构成了宋代知识分子思维的完整图景。他们不是被线性逻辑所束缚的,而是信手拈来,记录下任何触动他们心弦的东西。这套书就像一个巨大的知识档案馆,里面塞满了各种主题的卡片:建筑的榫卯结构、茶叶的发酵过程、驿站的传递效率、甚至是官员的俸禄计算方式。对于我这种热衷于细节的“历史迷”来说,这种非结构化的信息输入,反而更接近历史的真实面貌——它从来都不是整齐划一的线性叙事。每一次的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考古挖掘,从看似杂乱的泥土中,惊喜地发现一块闪耀着历史光芒的陶片。它挑战了我们对“系统性”的认知,证明了伟大文明的构建,恰恰来自于无数个微小而精确的观察点的汇集。
评分历史的温度与人性的共鸣 这套巨著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展现的“人味儿”。它没有被神化或脸谱化,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地位显赫的宰相,还是默默无闻的书生,都有着极其真实的人性弱点和光辉。我看到了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挣扎,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叹息,甚至是那些在夜深人静时不得不承认的恐惧与孤独。比如其中记载的一位官员,因错判一桩案件而终生抱有的愧疚感,那种跨越时空的忏悔之情,读来令人心酸。这套书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心理侧写材料,让我们得以审视古人的情感世界。它让我们意识到,即便相隔千年,我们对爱、失落、理想与幻灭的感受,依然是共通的。它不是冷冰冰的史料,而是充满了体温和温度的生命记录。阅读它,就像与数百位宋代智者进行了深度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最终使得我们对“人”这个主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古韵填香,博学增识。目之所及,文字清晰,行文流畅,读来甚佳。
评分澄懷錄
评分浩然齋視聽鈔
评分浩然齋視聽鈔
评分朝野類要
评分燈下閒談
评分錢塘遺事
评分昭忠錄
评分江淮異人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