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生物学

中华绒螯蟹生物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立侨,堵南山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绒螯蟹
  • 蟹生物学
  • 水产养殖
  • 蟹类研究
  • 生物学
  • 海洋生物
  • 淡水生物
  • 水生动物
  • 蟹的生长发育
  • 蟹的生理生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85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015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及科学利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或大闸蟹,是我国特有的水产珍品,驰名中外。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河蟹育苗技术的突破和多种养殖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我国河蟹生产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产量逐年增加,目前年总产量在70万t以上,已成为世界**产蟹大国。同时从蟹苗一直到成蟹的培育,全部采用人工方法,这在世界上也是****的。《中华绒螯蟹生物学》总结了近半个多世纪来有关中华绒螯蟹的科研成果,启发和推动如何进一步研究,内容涉及分类、地理分布、形态、生殖、发育、生长、行为及营养等各个方面。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分类及其他 1
1.1 在动物界的位置 1
1.2 绒螯蟹属及其种 4
1.3 译名商榷 8
第2章 地理分布 10
2.1 亚洲 11
2.2 欧洲 13
2.3 北美洲 17
第3章 形态21
3.1 外部形态 21
3.2 内部结构 39
第4章 生殖 81
4.1 交配 81
4.2 产卵 84
4.3 抱卵 85
4.4 孵化 88
第5章 发育91
5.1 配子及其发生 91
5.2 受精 110
5.3 胚胎发育 118
5.4 胚后发育 127
第6章 生长142
6.1 蜕皮和生长 142
6.2 幼蟹生长 147
第7章 行为 155
7.1 洄游 155
7.2 运动 162
7.3 栖居 164
7.4 摄食 169
第8章 营养生理 180
8.1 消化与吸收 180
8.2 营养需要 191
主要参考文献 261
后记 291

前言/序言

  虾、蟹类甲壳动物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类群,也是世界各国水产增、养殖业的重要对象。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俗称河蟹或大闸蟹,是我国特有的水产珍品,驰名中外。20世纪50年代初,河蟹处于野生状态,全国总产量仅为1.0万~1.2万t,不成规模。80年代初,随着河蟹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从湖泊放流到中小湖泊养殖、围栏养殖,以及水库、池塘和稻田等多种养殖技术的开发、推广等科技进展,我国河蟹生产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90年代以来,我国河蟹产量稳定增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资料,2012年我国河蟹产量达71.44万t,是1993年1.75万t的40余倍,总产值超过300亿元,已成为世界首个产蟹大国。同时从蟹苗一直到成蟹的培育,全部采用人工方法,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然而,随着河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诸如种质混杂、优质苗种培育、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问题,以及养蟹环境的污染问题等,都极大地限制了河蟹养殖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迄今国内虽然有数本有关河蟹养殖方面的参考书,但尚没有一本公开出版的河蟹基础生物学的专著。日益扩大和发展的河蟹养殖业,迫切要求我们对河蟹的基础生物学及养殖学科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整理与研究。由此,我们课题组通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持续系统研究,在取得大量原创性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着手编著了《中华绒螯蟹生物学》一书。目的就在于总结半个多世纪来的科研成果,借以启发和推动进一步研究,使我国的养蟹事业及其相关的科研更上一层楼。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河蟹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包括绒螯蟹属的分类学,地理分布,河蟹的外部系统和内部结构的形态学,亲蟹交配、产卵、抱卵与孵化,配子及其发生、受精过程、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蜕皮、生长和寿命,洄游、运动、栖居与摄食,消化与吸收和营养需要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组在对生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方面,系统研究了河蟹生殖细胞发育成熟、排卵机制、受精细胞学,以及胚胎发育全过程及其各幼体的形态学特征,查明了主要环境因子对胚胎和幼体发育的影响,为其人工繁殖和批量苗种生产的突破奠定了基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系统研究了河蟹的摄食生理、营养需求和营养代谢等相关内容,构建了河蟹的营养学理论框架,直接推动了河蟹人工饲料的研制和应用。以上内容和研究成果都尽可能一一总结到本书中。
  本书在写作期间,新的研究和新的文献不断涌现,著者尽可能地将主要相关文献收入书中,但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恳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今后逐步完善。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本名为《中华绒螯蟹生物学》的图书简介,该简介不涉及该书的具体内容,而是围绕与该主题相关的其他领域展开,力求内容详实且自然流畅。 --- 图书简介: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基于比较生态学的视角 本书聚焦于水生生态系统,特别是淡水与河口湿地环境中,那些具有显著生态角色和经济价值的关键物种。我们旨在提供一个跨学科的视角,深入探讨这些物种的生命史策略、种群动态及其在复杂生态网络中的作用,而不直接涉及特定物种的生物学细节。 第一部分: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章:河口与潮间带的生态交错带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地球上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河口与潮间带。这些区域是淡水与海洋水体交汇的独特地带,其环境梯度(盐度、温度、沉积物类型)的剧烈变化塑造了高度特化的生物群落。本章将探讨潮汐周期、河流径流以及气候变化如何共同驱动这些生态系统的物理和化学特征,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的分布和物种适应性。我们将考察沉积物有机质的循环过程,以及微生物群落在营养物质转化中的基础性作用。理解这些环境压力,是分析任何生活于此的生物体生存策略的前提。 第二章:底栖生物群落的组织与演替 底栖生物(Benthos)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基石。本章将详细分析底栖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以及它们对底质扰动的响应。我们将探讨生物扰动(Bioturbation)的概念,即生物活动如何改变沉积物的物理结构,影响气体交换和营养物流动,从而深刻地影响整个水柱的生态过程。通过对不同底质(如淤泥、沙质或砾石底)的比较分析,揭示不同生命形态(如埋栖、附着或游居的无脊椎动物)如何优化其生存和觅食策略以适应特定生境。 第三章:栖息地连接性与景观生态学 现代水生态系统很少是孤立的。本章引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研究水体间的连接性(Connectivity)对物种扩散、基因交流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我们将分析人工障碍物(如水坝和堤岸)对河流连续性的切割作用,以及湿地破碎化如何影响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探讨“走廊”(Corridors)和“斑块”(Patches)的概念,说明维持关键物种迁徙路线和栖息地质量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意义。 第二部分:水生关键种的生命史权衡与适应性 第四章:生命史理论在水生生物学中的应用 生命史理论(Life History Theory)为理解物种的资源分配提供了坚实的框架。本章将从能量预算的角度,分析水生生物如何在生长、繁殖和存活之间进行权衡。我们将比较不同生态位中物种的繁殖模式——例如,是采取快速成熟、高产卵量的小型策略,还是缓慢成熟、投资于个体大小和高质量后代的K选择策略。重点讨论环境不确定性(如捕食压力和食物波动)如何塑造种群的成熟时间点和繁殖频率。 第五章:营养生态学与食物网的能量流 食物网的结构决定了能量如何在生态系统中流动。本章深入探讨水生生物的营养级联效应。我们将分析同位素示踪技术(Stable Isotope Analysis)在解析水生生物真实营养来源中的应用,揭示从初级生产者(如藻类和碎屑)到顶级捕食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特别关注异养过程,即碎屑食物网的重要性,以及有机碎屑的来源(陆源与水体自产)如何决定特定生境中消费者的能量基础。 第六章:环境胁迫下的生理适应机制 水生生物必须应对显著的生理挑战,包括渗透调节(Osmoregulation)、溶解氧波动和污染物暴露。本章着重于跨物种比较,阐述生物体为维持体内稳态所发展的生理机制。例如,在盐度变化剧烈的环境中,特定的器官系统如何调整离子泵活性和水分子转运。此外,还将考察生物对环境毒理学压力的响应,包括细胞层面的防御反应和在种群层面上的适应性进化。 第三部分:人类活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与管理 第七章:水资源管理与栖息地修复的生态基础 人类活动对水体的干预是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本章讨论水文过程(如引水、灌溉和河道整治)对生物栖息地的直接影响。我们将介绍基于生态学原理的栖息地修复策略,例如河流的自然化(Re-naturalization)和湿地重建。强调恢复河流的自然洪水脉冲和连接性对于维持依赖于季节性环境变化的生物群落的重要性。 第八章: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风险评估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水生外来物种的引入对本土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本章侧重于评估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风险,分析它们如何通过竞争、捕食或疾病传播等机制改变本地食物网的结构。通过对历史上成功的入侵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提炼出预测未来入侵风险的关键生态因子,并探讨基于生态系统功能视角的早期检测与控制策略。 第九章: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生生物适应性 全球气候变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水体温度、酸化程度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本章分析这些变化对水生生物生理性能和地理分布的长期影响。我们将研究不同生命阶段(如卵、幼体和成体)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差异,并讨论生态系统层面上的气候脆弱性评估方法,为制定具有气候适应性的水资源与渔业管理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 总结: 本书提供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框架,用以理解水生生物体如何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构建其生存策略,并探讨人类干预如何重塑这些生态过程。它面向环境科学、生态学、水产科学及湿地保护领域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高级学生。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应用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方法论的介绍上显得有些过于侧重理论构建,而在实际操作层面的细节阐述上略显单薄。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实验设计、数据采集以及常用分析工具的具体操作指南,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生态系统数据时,有哪些常用的统计模型或软件可以被应用。书中的内容更多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而对于“如何做”的指导,则显得相对抽象和概括。例如,在讨论种群动态模型时,作者给出了几种主要的数学表达式,但对于如何在野外环境中精确地收集和量化模型所需的参数,缺乏足够的实操指导。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奠基性的理论指南,而不是一本可以直接拿去指导田野调查或实验室操作的“工具手册”。对于初入此领域的实践者来说,可能还需要搭配其他更具操作性的参考资料才能真正上手实践。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精致的蟹形纹饰,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科普性质的读物,maybe会介绍一些关于海洋生物的奇闻异事,或者是那种面向中小学生的图文并茂的介绍。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扎实的学术气息所震撼了。文字的排版非常严谨,图表的运用也极其专业,每一个公式和每一个术语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才最终呈现在这里的。它更像是一本大学教材或者研究报告的合集,里面充满了对生命科学、生态学以及遗传学等多个交叉学科的深入探讨。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精度的实验室,面对着显微镜和各种复杂的实验数据,去剖析生命体的深层奥秘。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轻松的消遣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否则很多深入的论述可能难以理解。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环境压力如何影响生物体代谢途径的章节,论证过程严密且逻辑清晰,读完后对自然选择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印刷工艺绝对称得上是精品级别。纸张的质感非常厚实,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翻页时的声音也十分悦耳,不像有些书籍那样轻飘飘的。即便是那些包含大量精细图谱和复杂图表的章节,印制效果也极其清晰锐利,色彩过渡自然,没有出现任何墨点扩散或图像模糊的现象。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处理,既能牢固地夹住大量的内页,又不会因为过度固定而导致书籍难以完全摊开阅读。对于一本可能需要反复查阅、被频繁翻动的专业书籍而言,这种耐用性和阅读舒适度的完美结合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一部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文学上的冒险,它完全颠覆了我对“生物学专著”的刻板印象。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枯燥的科学术语融入到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叙述结构中。我常常读到一半,会停下来,反复咀ட்ட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排比句式,感觉这哪里是在读一本科学书籍,简直是在品味一篇高级的哲学思考。比如,它描述生命周期时,用的词汇充满了动态美感,仿佛能看到时间在有机体内部蜿蜒流淌的轨迹。这种文风的好处是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我不会因为专业性过强而感到疲惫。但同时,这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有时候为了追求那种文采斐然的效果,信息的传达略显含蓄,需要我多次回溯前面的段落才能完全捕捉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精确科学概念。不过,瑕不掩瑜,这种将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尝试,无疑为严肃的学术著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享受了一场语言的盛宴。

评分

我主要关注的是书中关于进化适应性策略的论述部分,这部分的内容编排得极其具有系统性,像是一张宏大的时间轴,将生物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生存智慧清晰地勾勒出来。作者并没有采用线性的时间叙述,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将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与内部生理机制的微小调整并置对比。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极端环境耐受性的案例研究所吸引,那些关于蛋白质折叠稳定性和DNA修复机制的详尽分析,展现了生命体在看似不可能的条件下依然能够顽强延续的韧性。这本书在引用外部研究资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脚注和参考文献列表的详尽程度令人咋舌,这为我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每当我对某个观点产生疑问时,总能轻易地在后面的注释中找到源头,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术诚信的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