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为了监测和评价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国科
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从2006年起开展了国家创新指数的研究工作。在科技部领导,
有关司局、事业单位和各界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下,《国家创新指数报告》自2011
年以来已经发布了6期。《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是该系列报告的第7期。
根据《建立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工作方案》和《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实施办法》,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之一,是国家层面创新能力评价
报告。《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评价等方面的理论
与方法,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5个方面构建了国
家创新指数的指标体系。本报告继承了上期的指标体系结构,即国家创新指数由5个
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组成。20个定量指标突出创新规模、质量、效率和国际竞争
能力,同时兼顾大国小国的平衡;10个定性调查指标反映创新环境。
本报告继续选用了40个科技创新活动活跃的国家(其R&D;经费投入之和占全球总
量95%以上)作为研究对象;继续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标杆分析法测算国家创新指数;
所用数据均来自各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的数据库和出版物,具有国际可比性和性。
报告以新统计调查数据为基础(正文中如无特别说明,均为2015年数据),测算了
40个国家的创新指数,并与上一本报告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当今世界,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创新能力的培育和积累,
而不是人口数量的多少和自然资源的贫富。面对未来科技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演
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世界各国都在增加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力图增强自己的创新能
力。在全球竞争背景下,中国国家创新指数国际排名上升至第17位,指数得分继续增
长,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
2016年5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正式发布,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
角已经吹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国家综合创新能力评价带来新的机遇
与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我们衷心希望通过国家创新指数年度系列报告,
为社会提供一个认识和评价中国创新发展状况的窗口;汲取各个方面专家学者的宝贵
意见,不断完善国家创新指数,共同见证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这一伟大历史进程。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
编辑委员会
在我看来,《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不仅仅是一份数据汇编,更可能是一份关于中国创新未来的“行动指南”。2016-2017年,是全球经济格局加速演变,科技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时期,在这个节点发布的报告,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尤为突出。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我国在国际创新竞争力中的具体排名和变化趋势,以及我们与其他主要创新经济体之间的差距和联系。例如,报告是否会分析我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创新表现?我们又在哪些传统优势产业进行了成功转型升级?“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的表述,让我相信报告的背后有一个成熟、运作良好的体系,能够持续不断地为我们提供关于国家创新状况的最新、最准确的信息。我希望通过阅读此书,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创新战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甚至为个人在创新领域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些启发。
评分我一直对国家层面的创新能力发展非常感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提供宏观视野和深入分析的报告。在浏览书店时,《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它,但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分量。它似乎不仅仅是关于某个单一时间点的考察,而是将“2016-2017”这个时间跨度纳入其中,这预示着它可能包含对近年来创新趋势的梳理和比较。更何况,它还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它并非一次性的偶然之作,而是构建在一个系统性的调查和评估框架之上。这种制度性的背景让我对报告的严谨性和数据的可靠性充满了期待,我设想着它会像一张国家创新的体检报告,用详实的数据和专业的分析,描绘出我国在创新领域的现状、挑战和可能的方向。对于我这样希望从全局了解国家科技发展动向的读者来说,这样一份报告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参考。它可能包含了对研发投入、专利申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人才吸引等方面的数据,并通过多维度指标构建出国家创新指数,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我迫切地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在世界创新版图中的位置,以及在哪些领域我们具备优势,又在哪些领域需要进一步发力。
评分这本《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把解剖国家创新肌体的手术刀。它不满足于表面观察,而是致力于深入到创新发生的每一个环节,去理解“为什么”和“怎么样”。我推测,报告中会详细介绍构建国家创新指数的具体方法论,比如它会基于哪些核心指标?这些指标又是如何量化和计算的?报告中的“调查制度”字样,更是让我联想到背后庞大而精密的调查网络,它可能涉及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甚至是政府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收集到如此全面且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在创新活动上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驱动因素。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是否存在显著区别?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重点领域,它们各自的创新生态又是怎样的?报告是否会分析政策导向、市场环境、人才供给等外部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我相信,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揭示出中国创新体系运行的内在逻辑,并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创新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评分我非常好奇《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在呈现数据时,是否会采用一些创新的可视化手段。仅仅是冰冷枯燥的数字堆砌,很难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创新的脉动。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精美的图表,比如趋势图、对比图、热力图等等,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不同指标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比如,通过一个动态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省份的创新指数随时间的变化;或者通过一个雷达图,我们可以清晰地比较我国在不同创新维度上的表现,与其他国家的优劣势一目了然。而且,“2016-2017”这个时间段,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那个时期,正是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书中对这一时期创新指数的解读,或许能为我们洞察这一历史性转变提供宝贵的视角。我甚至会期待,报告是否会尝试对未来的创新趋势进行一些预测,或者为读者指明未来创新发展的潜在机遇和挑战,从而激发更多的创新创业热情。
评分从《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这个书名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由无数微小创新点汇聚而成的宏大画卷。报告中的“国家创新指数”,在我看来,不应该仅仅是对现有成果的量化,更应该是一种对创新生态的整体评估。我推测,书中很可能包含了对我国创新投入的详细分析,例如研发经费的增长情况、政府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比例、企业研发投入的结构性变化等。同时,创新产出的评估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专利的数量和质量、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增长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市场化程度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创新活动的“软环境”,例如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创业融资的可及性、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以及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等。这些“看不见”的因素,往往是驱动创新持续发展的关键。而“调查制度”的字样,让我相信报告的结论是基于扎实的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而非臆测,这使得报告的参考价值大大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