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序人:卡斯特体系及其衍生现象/当代人文学术译丛

阶序人:卡斯特体系及其衍生现象/当代人文学术译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蒙 著
图书标签:
  • 种姓制度
  • 印度社会
  • 社会阶层
  • 人类学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卡斯特
  • 社会结构
  • 历史
  • 当代人文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597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07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人文学术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人类学研究史上对于印度种姓制度进行研究的重要的一本书。作为人类学经典名著,杜蒙的在这本书中综合了前人对印度研究的成果,提出了“阶序”的理念,一方面揭示了印度这个古老文明的基本理念,一方面则暗指西方近代“平等”理念的局限。这是一本印度研究领域,而对各种比较文化研究都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的著作。

作者简介

杜蒙,法国人类学家。1949年起研究印度,发表《南印度某次卡斯特》(Une sous-caste de l'Inde du Sud, 1957)与本书(1966);继而反省西方文明,发表《从曼德维尔到马克斯》(From Mandeville to Marx: The Genesis and Triumph of Economic Ideology,法文名为:Homo Aqualis I: genese et epanouissement de l'ideologie economique, 1977)、《个人主义论文集》(Essais sur l'individualisme. Une perspective anthropologique sur l'ideologie moderne, 1983)等。

目录

英文定版前言/1
引用书目缩写对照表/40
法文初版序/41
印度语词之拼音说明/47
导 论/48
1.卡斯特制度与我们自己/48
2.个人与社会学/52
3.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58
4.卢梭论平等/62
5.托克维尔论平等/64
6.托克维尔论个人主义/69
7.阶序之必要/71
第一章 几个观念的历史/74
11.定义:“卡斯特”一词/74
12.几种主要态度/76
13.主意论的解释/77
14.卡斯特乃普遍制度的特例/79
15.“历史”的解释/83
16.混合式的解释/85
17.1900—1945 年之间/86
18.1945 年以后/87
第二章 从体系到结构:洁净与不洁/91
21.要素与体系/91
22.意识形态的位置/96
23.结构的概念/100
24.基本的对立/104
25.洁净与不洁/110
26.分支化:卡斯特与次卡斯特/128
第三章 阶序:“瓦尔那”理论/134
31.阶序通论/134
32.瓦尔那理论:权力与祭司/137
33.卡斯特与瓦尔那/145
34.阶序与权力/147
35.地区性的身份等级(1901 年人口普查)/153
36.一个地方性的例子(印度中部)/158
37.属性还是互动? /166
第四章 分工/169
41.卡斯特与行业/170
42.“贾吉曼尼”体系/176
43.结论/189
第五章 婚姻规定:隔离与阶序/193
51.婚姻的重要性/193
52.内婚制:通常看法及其限制/197
53.婚姻与同居的阶序/199
54.同等婚与上攀婚/202
55.几个实例/206
56.结论/212
57.古典理论:婚姻与瓦尔那/215
第六章 有关接触与食物之守则/220
61.在整体中的位置/220
62.接触与不可触性之简论/221
63.食物通论/229
64.食物及饮水与卡斯特关系/234
65.素食主义的历史/240
第七章 权力与领域/248
71.导论/248
72.领域架构:“小王国”/250
73.王族及其他人对土地的权利/254
74.村落/256
75.经济的问题/265
第八章 卡斯特的治理:正义与权威/269
81.从权力到权威/269
82.卡斯特事务的最高权威/271
83.“村落潘恰雅特”/273
84.卡斯特的内部统治/277
85.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权威通论/289
第九章 并存现象与衍生现象/293
91.导论/293
92.遁世修行/294
93.教派及其与卡斯特体系的关系:林迦行者之例/297
94.容忍与模仿/302
95.异时性的衍生现象:累积/305
96.稳定与变迁/308
97.群体动力学:分裂、累积与社会流动/310
第十章 比较:非印度教徒以及印度之外有没有卡斯特?/315
101.导论/315
102.基督教徒与卡斯特/316
103.穆斯林的卡斯特/322
104.史瓦特的巴丹人之例/325
105.非印度教徒的卡斯特:结论/327
106.可资比较的基本特征/329
107.“社会阶层”学派:卡斯特与种族主义/331
108.印度之外的卡斯特? /333
第十一章 比较(完结篇):当代趋向/336
111.主题/336
112.古里耶所描述的变迁/339
113.补充/344
114.卡斯特在巩固自身? /347
115.从互依到竞争/350
116.初步结论/352
117.变迁清单之拟定/353
118.阶序性社会与平等性社会:一个比较性的简图/357
119.结论/361
后 语 迈向阶序理论的建立/366
附录一 卡斯特,种族主义与“社会阶层”—— 一个社会人类学家的省思/374
附录二 印度各宗教中的遁世修行/399
附录三 古代印度的王权观念/429
附录四 民族主义与社群主义/461
参考文献/487
索引/529
《文明的织锦:秩序、权力与社会形态的演变》 导言 人类文明的浩瀚史诗,是一曲由无数次秩序的构建与重塑、权力结构的变迁与调整、以及由此催生的各种社会形态的诞生与演替所谱写的宏大乐章。从原始部落的简单等级,到帝国时代的森严律令,再到现代社会中日益复杂的社会分层,秩序与权力如同两条永恒的主线,深刻地塑造着人类群体的组织方式、个体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及社会整体的运行逻辑。理解这些力量如何交织、如何演变,不仅是探究历史深层动力的关键,更是洞悉当下社会现实、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必要前提。 本书《文明的织锦》便致力于穿梭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以宏观的视角,审视不同文明、不同时代所呈现的独特秩序体系,分析其背后驱动的权力运作机制,并追踪这些机制如何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社会形态。我们将跳出单一学科的壁垒,融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乃至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构建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理解框架,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那些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力量。 第一章:秩序的基石——早期社会中的权力与等级 在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秩序的形成与权力结构的萌芽是社会生存的必然要求。早期人类群体,无论是在狩猎采集的游牧生活中,还是在早期农耕聚落的定居模式下,都面临着资源分配、冲突调和、集体行动等生存挑战。这些挑战催生了对领导者、规则和等级制度的需求。 在本章中,我们将考察不同早期社会形态中权力最原始的体现方式。这包括氏族首领的权威,部落长老的智慧,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出现的萨满或宗教领袖的精神感召力。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早期权力结构是如何与基于血缘、年龄、性别以及技能的自然等级相结合,形成初步的社会秩序。例如,在狩猎采集社会中,拥有丰富狩猎经验的男性往往占据较高的社会地位;在早期农耕社会中,掌握耕作技术或拥有肥沃土地的家庭则可能形成事实上的领导阶层。 此外,我们还将审视早期社会中,暴力、习俗、以及初步的道德规范在维持秩序中的作用。这些因素共同编织了早期社会的安全网,也为后续更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奠定了基础。通过对这些“秩序的基石”进行细致的梳理,我们可以理解,即使是最为朴素的社会,也已蕴含着权力运行和等级构建的复杂动力。 第二章:帝国与王权——集权化秩序的兴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社会开始出现更大规模的政治组织——帝国。帝国的出现,标志着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秩序的系统化。在这一阶段,国王、皇帝或君主成为权力的中心,并通过庞大的官僚体系、严密的法律法规以及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护其统治。 本章将聚焦于帝国时代的秩序构建与权力演变。我们将分析不同文明(如古埃及、古罗马、中国秦汉帝国、波斯帝国等)在建立和维持其帝国秩序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这包括: 官僚体系的构建: 详细考察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层级如何被设计、如何运作,以及官员选拔、任免制度对帝国稳定性的影响。 法律与宗教的整合: 分析法律如何成为帝国统治的工具,以及宗教信仰如何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以合法化君权、凝聚民心。 军事力量的支撑: 探讨常备军、边防体系在对外扩张、内部镇压中的关键作用。 经济基础的保障: 研究税收、徭役、货币流通等经济手段如何为帝国的运作提供物质支撑。 同时,我们也将深入探讨帝国秩序的内在张力与衰落的周期性。资源的过度集中、地方势力的扩张、统治阶层的腐败、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都可能导致帝国的崩溃。我们将通过历史案例,分析集权化秩序的脆弱性,以及其在面对内外挑战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应对模式。 第三章:封建与分权——多元权力结构的博弈 并非所有文明都选择了集权化的帝国模式。在中世纪的欧洲,以及一些其他历史时期和地区,封建制度和分权化结构成为了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在这种体系下,权力不再集中于单一的君主,而是分散在国王、贵族、教会、以及其他封建领主之间。 本章将解析封建社会所特有的秩序构建与权力博弈。我们将关注: 层层授权与效忠关系: 详细阐述封建契约的本质,即领主与封臣之间基于土地和军事效忠的复杂关系。 多元权力中心的共存: 分析国王、大贵族、教会(如罗马教廷)等不同权力中心如何相互制衡、相互依存,形成一种相对分散但又相互联系的权力网络。 法律传统的形成: 探讨在缺乏统一的中央权威下,地方性的法律、习俗如何发展,以及教会法在规范社会行为中的特殊地位。 社会群体的划分: 分析封建社会中,贵族、教士、农民、市民等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固有的身份与权利差异。 我们将通过对欧洲中世纪封建制的深入剖析,以及对比其他地区类似的权力分化现象,来揭示多元权力结构在维持一定程度秩序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地方割据、战争频发等挑战。理解封建体系,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秩序的形成并非只有一种模式,权力分散同样可以孕育出独特的社会形态。 第四章:市民社会与民族国家——现代秩序的兴起 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的洗礼,欧洲社会逐渐走向转型。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展、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催生了对新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结构的诉求。最终,民族国家的概念逐渐取代了封建的松散结构,成为现代政治组织的基本单元。 本章将聚焦于现代秩序的形成过程,特别是: 民族国家的崛起: 分析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国家机器的专业化如何推动民族国家的建立。 市民社会的勃兴: 探讨商业、工业、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如何促进市民社会的形成,以及市民阶层在争取权利、参与政治过程中的作用。 启蒙思想的驱动: 分析卢梭、洛克、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等理念,如何为现代政治秩序奠定理论基础。 法律体系的统一与现代化: 研究现代法律如何摆脱宗教和封建束缚,成为规范社会行为、保障个体权利的重要工具。 工业革命的影响: 探讨工业化如何重塑社会结构,带来新的社会阶层(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并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和秩序挑战。 我们将追溯这一历史进程,理解现代社会秩序是如何在对抗旧有权力和等级的基础上,通过法律、制度和思想的革新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现代秩序并非完美无瑕,民族冲突、阶级对立、以及新的权力不平等仍然是其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五章:社会分层与权力再分配——当代世界的复杂图景 进入20世纪和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化时代。全球化、信息化、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结构和权力格局。传统的阶级划分变得模糊,新的社会分层维度不断涌现,权力也以更加多样和隐蔽的方式运行。 本章将探讨当代社会中秩序与权力的新特征: 传统阶级的瓦解与重塑: 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福利国家兴衰、以及后工业化浪潮如何改变了传统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界限。 新兴分层维度: 探讨教育、技能、信息、文化资本、性别、族裔等因素如何构成新的社会分层体系。 权力的新形态: 分析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媒体、网络平台等在全球和地方层面所扮演的权力角色,以及“软实力”、“话语权”等新型权力的运作方式。 社会运动与抵抗: 审视各种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环保运动、身份政治运动等)如何挑战现有秩序,争取权力再分配。 全球化与地方化: 分析全球化进程如何带来权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以及地方性文化和政治力量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求生存与发展。 技术革命的双刃剑: 探讨大数据、人工智能、社交媒体等技术如何既能促进信息传播、赋能个体,也可能加剧监控、加剧不平等。 我们将通过梳理当代社会的多元力量和复杂互动,揭示当前社会秩序的脆弱性与韧性,以及权力在不断流动和重组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理解当代社会的复杂图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我们所处的时代,并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结论:秩序的永恒追寻与演变的辩证法 回顾本书的探索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秩序与权力始终是驱动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核心动力。从早期社会粗糙的等级划分,到帝国时代的集权化铁律,再到封建社会多元力量的博弈,直至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当代社会复杂多元的权力图景,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稳定、公正、有序的社会生活的追寻。 然而,秩序并非静止不变的概念,它永远处于动态的演变之中。每一次秩序的构建,都伴随着权力结构的调整和利益的重新分配。这种演变是辩证的,它既有进步与解放的一面,也可能带来新的压迫与不平等。理解这种演变的辩证法,要求我们保持审慎的态度,既要肯定文明进步的成就,也要警惕潜在的危机与挑战。 本书《文明的织锦》希望通过对人类历史不同时期、不同文明中秩序与权力运作的细致考察,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社会形态演变的宏观视角。我们相信,对这些深层力量的深刻洞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把握当下的复杂现实,并以更清醒的头脑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秩序的追寻永无止境,而对秩序与权力辩证法的理解,则是我们在这个不断变迁的世界中航行的重要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翻译质量上来说,这部译作的水准是顶级的。很多社会学和人类学著作的译本常常因为术语的滞后或者风格的僵硬而大打折扣,但这一本几乎全程保持了一种流畅且学术精确的语调。尤其是一些非常地道的表达和特定的历史语境,译者都处理得相当到位,没有出现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读起来就像是直接阅读一位深谙该领域的高手所撰写的中文原著。这对于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至关重要,因为即便是微小的语义偏差,在深入探讨结构性问题时,都可能导致对原意的误判。优秀的书籍需要好的作者,同样也需要与之匹配的优秀译者,在这方面,他们显然是下足了功夫。

评分

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跨文化比较时的谨慎态度,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他们没有简单地将某个特定地区的现象“普世化”,而是着重于挖掘在不同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类似的结构性压力是如何在表征上产生差异的。这种对细微差别的尊重和深入探究,使得全书的论证更加扎实可靠。书中对特定历史文献的引用和解读,也展现出扎实的文献功底,让人感受到作者在田野和档案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研究中保持严谨和避免简单套用模型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学范式。

评分

我花了大量时间去阅读关于社会分层理论的经典著作,试图理解权力、资源和声望是如何在不同群体间分配和固化的。真正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固化机制”的细致剖析,那种仿佛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开现象,暴露出背后运行的内在逻辑的写作手法。它不像某些理论那样仅仅停留在概念的抽象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生动的社会现象作为支撑,让那些宏大的理论体系变得可触可感。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联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那些微妙的社会互动和排斥现象,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过去那些模糊的困惑一下子被置于清晰的坐标系中进行审视。这种理论与现实的无缝对接,是判断一部社会学著作是否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视角非常具有挑战性,它迫使我跳出习以为常的西方中心论或功利主义的分析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根深蒂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作者对传统分类方法提出的质疑,以及他们试图构建的替代性解释框架,引发了我深度的自我反思。我过去对于“流动性”的理解可能过于理想化,这本书则清晰地揭示了在某些稳定结构中,即便存在表面的变动,其核心的层级关系依然具有惊人的韧性。这种“结构韧性”的论述,为理解当代社会中看似分散实则紧密的权力网络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对于任何希望进行批判性社会思考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触感细腻,那种厚重感和历史感扑面而来,光是捧在手里就已经能感受到它承载的学术重量。我一直对那些宏大叙事下的社会结构变迁很感兴趣,特别是那种跨越数百年、深入到社会肌理的复杂体系。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面对那些相对晦涩的理论论述,也能保持较好的心流体验。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像是在为读者搭建一座通往深层理解的阶梯。我个人认为,好的学术著作不仅要有深刻的见解,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可读性,而这套书恰好在这两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平衡。从第一印象来看,它无疑是一部可以长期置于案头,时常翻阅的经典之作,它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

评分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评分

人类学必备基础著作

评分

评分

东西收到了~,质量很好,是正品,包装很好~,价格也不错,包装很好~,配送速度给力,运送过来也没有磕碰,京东快递小哥服务态度好,下次还来买,推荐给大家哦~~

评分

评分

到货了,启真馆的书非常满意,大师的著作。

评分

还是选择自营的吧,虽然贵了点。

评分

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值得一看。

评分

书很好,发货速度很快,读书做个寻常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