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与民族团结手册

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与民族团结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鸣春 等 著
图书标签:
  • 大学生心理健康
  • 民族团结
  • 心理辅导
  • 高校心理教育
  • 心理健康促进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民族关系
  • 心理危机干预
  • 大学生发展
  • 心理健康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91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60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族文化心理研究丛书/罗鸣春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4
字数:2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与民族团结手册》是一本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的自助手册。《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与民族团结手册》从民族院校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实际需要出发,以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为目标,选择民族院校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必然面对的多元文化适应、自我意识、自我发展、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恋爱婚姻、挫折应对、生涯规划、职业发展、生命价值等60个主题,按大学的学年分为入学季、二年级、三年级、毕业季四个部分;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心理健康研究特别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大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关心的民族团结、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和诠释。
  
  《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与民族团结手册》可作为大学生自助、助人及民族团结教育指导手册,也适合民族院校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辅导及心理科研工作者,民族学、民族院校及相关管理部门人士参阅。

作者简介

  罗呜春,1965年9月出生.彝族,云南普洱人.西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博士,师从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研修人格与认知心理学。现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云南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民族心理学方向研究生首席导师。主要兼职有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云南民族大学支社副主委、云南教育科学研究院民族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学术工作站首席专家、云南省高教工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云南省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边疆少数民族心理和谐研究”(编号11BMZ004)云南省教育厅民族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学术工作站项目、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项目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培育建设以及高水平民族大学教学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团队建设。出版学术专著《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理论与实证》,发表相关研究50余篇,其中包括核心期刊或CSSCI论文20余篇。荣获云南省师德标兵称号(2015年)、云南民族大学伍达观奖教金教学科研杰出奖、云南民族大学科研先进个人称号、云南民族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目录

目录
总序
自序
第1季 初来乍到的入学季 1
1-1 云南民族大学 2
【民族团结之】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6
1-2 我国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 7
【民族团结之】《民族大团结》邮票 9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2
【民族团结之】汉族 14
1-4 大学生如何保持和维护心理健康 16
【民族团结之】蒙古族 17
1-5 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9
【民族团结之】回族 21
1-6 怎样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3
【民族团结之】藏族 26
1-7 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7
【民族团结之】维吾尔族 29
1-8 学会学习 31
【民族团结之】苗族 33
1-9 学会与多民族同学和谐相处 35
【民族团结之】彝族 37
1-10 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9
【民族团结之】壮族 42
1-11 管理自己的时间 43
【民族团结之】布依族 46
1-12 培养积极的心态 48
【民族团结之】朝鲜族 50
1-13 管理自己的情绪 52
【民族团结之】满族 55
1-14 健康生活健康成长 57
【民族团结之】侗族 60
1-15 认识自己 61
【民族团结之】瑶族 62
1-16 悦纳自我 64
【民族团结之】白族 66
第2季 渐入佳境的二年级 69
2-1 大二是确定发展方向的分水岭 70
【民族团结之】土家族 72
2-2 培养学习兴趣 74
【民族团结之】哈尼族 75
2-3 学习的自主管理 77
【民族团结之】哈萨克族 78
2-4 如何充分使用大学的学习资源 80
【民族团结之】傣族 81
2-5 如何兼顾学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83
【民族团结之】黎族 83
2-6 如何学好专业课程 85
【民族团结之】傈僳族 88
2-7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90
【民族团结之】佤族 92
2-8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93
【民族团结之】畲族 94
2-9 怎样改掉拖延的习惯 95
【民族团结之】高山族 96
2-10 怎样避免无用、耗时的事情 97
【民族团结之】拉祜族 98
2-11 怎样摆脱急躁 100
【民族团结之】水族 101
2-12 这样处理愤怒 103
【民族团结之】东乡族 104
2-13 如何提高情商 106
【民族团结之】纳西族 107
2-14 学会乐观 109
【民族团结之】景颇族 110
第3季 充实提高的三年级 113
3-1 夯实基础 砥砺前行 114
【民族团结之】柯尔克孜族 116
3-2 大学生的适应与发展 117
【民族团结之】土族 120
3-3 恋爱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 121
【民族团结之】达斡尔族 122
3-4 是爱情还是喜欢? 123
【民族团结之】仫佬族 124
3-5 培养爱的能力 125
【民族团结之】羌族 127
3-6 如何走出失恋阴影 129
【民族团结之】布朗族 131
3-7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132
【民族团结之】撒拉族 134
3-8 如何成长为自己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 136
【民族团结之】毛南族 137
3-9 如何提高信息素养 139
【民族团结之】仡佬族 140
3-10 如何避免网络成瘾 141
【民族团结之】锡伯族 142
3-11 怎样摆脱手机成瘾 143
【民族团结之】阿昌族 145
3-12 自助与助人 146
【民族团结之】普米族 148
3-13 如何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150
【民族团结之】塔吉克族 152
3-14 如何化解孤独和失落 153
【民族团结之】怒族 154
3-15 心理危机预防与处理 155
【民族团结之】乌孜别克族 156
第4季 迈向未来的毕业季 159
4-1 大四 往左走还是往右走 160
【民族团结之】俄罗斯族 161
4-2 如何做好大四的时间管理 162
【民族团结之】鄂温克族 164
4-3 考研准备 166
【民族团结之】德昂族 169
4-4 就业准备 170
【民族团结之】保安族 173
4-5 创业准备 174
【民族团结之】裕固族 177
4-6 如何制作简历 178
【民族团结之】京族 180
4-7 如何准备面试 181
【民族团结之】塔塔尔族 184
4-8 如何缓解就业焦虑和压力 185
【民族团结之】独龙族 187
4-9 如何应对成长道路上的挫折 188
【民族团结之】鄂伦春族 190
4-10 如何提升自己的心理资本 192
【民族团结之】赫哲族 194
4-11 培养健全人格 195
【民族团结之】门巴族 196
4-12 学会有效沟通 198
【民族团结之】珞巴族 199
4-13 预防自杀 201
【民族团结之】基诺族 203
4-14 快乐是一种优质的竞争力 204
【民族团结之】民族团结 206
4-15 告别母校 迈向未来 208
【民族团结之】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210
附录 民族教育、民族团结重要政策 213
附录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 214
附录2 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印发《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225
附录3 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232

精彩书摘

  《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与民族团结手册》:
  经历了高考的洗礼,学生来到了一片新的天地。大学的确是一片崭新的天地,这里的生活有着与高中时代截然不同的自由自在、多姿多彩,但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这里是知识的圣殿,却非梦想的乐园;这里机会与挑战并存,这里希望与困难同在。摆在学生面前的是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这是走进大学校园要上好的“第一课”。
  所谓适应是一个源于生物学,心理学引用过来的概念,说的是个体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一种适应。适应是一种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与环境保持平衡。如果个体与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来重建平衡。这种由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循环往返的过程,就是适应。这就告诉我们,生活就是适应,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人面对每一个人生转折,面对每一种新的生活,都会有一个适应期,来实现人与环境新的平衡。学生刚经过高考的搏击进入了象牙塔——大学,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出现一些适应性问题,是生活之必然。换句话说,大学生此时出现适应性问题是情理之中的事,不出现适应性问题才是不寻常的事。
  学生要学会从环境、生活、学习、心理等四个方面适应大学生活。
  1.环境适应
  (1)适应新的校园环境。首先要尽快适应当地的天气、饮食,熟悉校园各类教学设施的分布,了解校园文化,积极参与一些社团活动。
  (2)适应校园中的人际环境,主要是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对待同班同学做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培养集体意识,切忌以自我为中心,必要时主动关心、帮助别人;对待室友,要明白大家来自天南海北,饮食、起居、习惯、信仰等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面对这些差异,并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它。因此,首先,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必须予以接受。其次,当别人的生活方式有碍于自己的生活时,可以委婉地提出意见,并适当地进行自我调整。
  (3)适应语言环境。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应尽量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普通话水平不高的学生,不要气馁,不要羞于与同学交流,也不要只与同乡交流,我们应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多向同学请教,通过坚持不懈地练习,尽量、尽快掌握标准的发音。
  2.生活适应
  (1)培养生活自理能力。首先,应学会日常生活的打理,如洗衣服、叠被子、收拾衣物等。其次,制订合理的消费计划。大学生此时对自己的生活开支已有较大的支配权,需要树立理性的消费理念,制订合理的消费计划,避免成为“月光族”。最后,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学习状况来确定是否需要做家教或兼职。对于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学业较轻松并希望尽快独立的学生,可以在校内或学校附近找一份兼职,锻炼自己,提前体验校外生活。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上大学后,大学生会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第一,要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每天做到按时上课,不迟到,不逃课,不要在网吧、酒吧、寝室等消磨大好时光。第二,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多参加一些文娱活动。第三,要保证合理的营养供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校食堂饭菜很可能不如家里母亲做的饭菜可口,但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保证每天充足的营养摄入。
  3.学习适应
  (1)适应校园的学习气氛。大学里面的学习气氛是外松内紧的。与中学相比,大学缺少监督你的老师,也没有入给你制订具体的学习目标,每个人都在独立地面对学业。因此,每个人都应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督促自己不断进步。在大学里,竞争是潜在的、全方位的,而且考试分数已不再是衡量人的最重要的指标,我们应更关注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
《青春心语:校园生活心理调适与和谐共融指南》 第一部分:认识自我,拨开迷雾——大学生心理健康基础 步入大学,意味着人生新篇章的开启,也意味着个体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成长与挑战。这是一个自我探索、价值构建的关键时期。许多同学在此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感到迷茫、焦虑,甚至出现一些难以言说的困惑。因此,理解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质,是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基石。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变化仍在持续,并伴随着更高层次的认知发展,如抽象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增强。这一阶段,个体独立性意识增强,开始在人际关系、学业选择、未来规划等方面做出更多自主决定。但同时,也可能因为经验的不足、社会支持系统的变化(如离开家庭,进入新的集体),而感到失落、不适应。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大学生在情绪、认知、意志、人际等方面的典型发展规律,帮助大家清晰地认识自己在这一成长阶段的普遍性特点,减少不必要的自我怀疑。 常见心理困扰的识别与理解:大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的复杂性、经济压力、情感困扰、生涯规划的不确定性等,都可能成为心理压力的来源。常见的心理困扰,如轻度焦虑、抑郁情绪、适应不良、人际冲突、学业倦怠、自我否定等,是许多同学都可能经历的。识别这些困扰的早期信号,理解其产生的原因,是寻求帮助和有效应对的第一步。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常见心理困扰的表现形式、可能诱因,以及它们对个体学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心理健康的积极维度:心理健康并非仅仅是没有疾病,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清晰的自我认知和价值感,以及应对挫折和压力的韧性。本部分将引导读者超越“不生病”的消极定义,关注心理健康的积极层面,探讨如何培养乐观、自信、有目标、有意义的生活,以及如何发展强大的心理韧性,以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第二部分:驾驭情绪,管理压力——大学生心理调适策略 情绪是人生的色彩,但如果色彩过于浓烈或暗淡,则会影响生活的品质。压力如同生活中的催化剂,适度能激发潜能,过度则会摧毁身心。学会有效的情绪管理和压力调适,是保障心理健康、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关键技能。 情绪的本质与功能:情绪是人类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复杂生理和心理反应。它们不仅影响我们的行为,也影响我们的思考和判断。理解不同情绪(如喜悦、愤怒、悲伤、恐惧、惊讶、厌恶等)的产生机制、生理表现和心理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接纳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情绪的识别与表达:许多心理困扰源于情绪的压抑或不当表达。本部分将教授大家如何敏锐地识别自己的情绪,包括觉察情绪的细微变化,以及理解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同时,也将探讨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如何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有效地沟通自己的感受。 压力来源的分析与评估:大学生活中,学业、考试、竞争、人际关系、经济状况、未来发展等都是潜在的压力源。准确识别并评估自己的主要压力源,是制定有效应对策略的前提。我们将提供一套系统的压力来源分析方法,帮助读者厘清压力,找准问题的核心。 有效的压力应对技巧:面对压力,消极逃避只会让问题恶化。本部分将介绍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压力应对方法,包括: 认知重评:学习改变对压力的负面看法,用更积极、现实的角度看待问题。 行为应对:例如,通过运动、听音乐、冥想、正念练习、培养兴趣爱好、合理安排时间等方式,直接缓解压力。 情绪释放:通过倾诉、写日记、艺术创作等方式,安全地表达和释放负面情绪。 问题解决:针对可控的压力源,学习系统性的问题解决技巧,化解困难。 寻求支持:认识到寻求帮助并非软弱,而是智慧的表现,学习如何向他人、朋友、家人、老师或专业人士求助。 应对负面情绪的实用方法:我们将深入探讨针对焦虑、抑郁、愤怒、挫败感等常见负面情绪的实用调适方法,例如: 放松训练:渐进式肌肉放松法、深呼吸练习等。 认知行为疗法(CBT)基础技巧:识别和挑战非理性思维,用更积极的思维模式替代。 正念练习:通过觉察当下,减少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 积极心理学应用:培养感恩之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增强幸福感。 第三部分:融洽共处,构建和谐——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 大学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不同背景、不同观念的人汇聚一堂。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如何理解他人,如何与他人建立并维护健康的关系,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要学习的课题。 人际关系的类型与重要性:从室友、同学、老师到社团伙伴、恋人,人际关系贯穿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解不同类型人际关系的特点,以及它们对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成长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重视和经营这些关系。 有效沟通的艺术:沟通是人际关系的基石。本部分将强调主动倾听、清晰表达、非暴力沟通、同理心等沟通技巧,帮助读者避免误解,减少冲突,建立更加深入和有意义的连接。 建立健康的人际界限:在人际交往中,学会设定并维护自己的界限至关重要。这包括学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避免卷入不健康的关系模式。 应对人际冲突的策略:冲突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我们将介绍分析冲突根源、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方式解决冲突、寻求共赢等策略,将冲突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适应校园新环境与集体生活: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一个全新的集体,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克服集体生活带来的不适,如何与室友建立和谐关系,如何融入班级、社团等集体,以及如何处理不同文化背景同学间的交往问题。 发展积极的社交技能:自信地参与社交活动,主动认识新朋友,在群体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些都是重要的社交技能。我们将提供一些提升社交自信和技巧的建议。 健康情感关系的处理:大学时期,不少同学会经历恋爱。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建立和维系健康的恋爱关系,如何处理情感中的挑战,以及如何理性面对失恋等情感挫折。 第四部分:立足当下,规划未来——大学生学业与生涯发展心理 学业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而生涯规划则是对未来的重要投资。将心理健康理念融入学业和生涯发展,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个人价值。 学业压力的自我管理:如何平衡学习、社交与个人兴趣?如何应对考试焦虑和学业挫败?本部分将提供实用的时间管理、学习方法、考试策略以及应对学业挫败的心理调适技巧。 提升学习动力与专注力:挖掘内在的学习兴趣,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我们将分享激发学习动力和提高专注力的心理学方法。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并达成目标的能力,即自我效能感,是学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本部分将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设定小目标、积极自我肯定、从成功经验中汲取力量来提升自我效能感。 生涯探索与规划的心理准备:迷茫于未来方向是大学生的普遍困扰。本部分将引导读者进行自我认知(兴趣、特长、价值观),探索职业世界,理解不同专业与职业的关联,并学习如何制定初步的生涯规划。 应对求职压力与职业适应:毕业临近,求职将成为新的挑战。我们将提供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的心理准备,以及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挫败,并为即将进入职场的学生提供适应新环境的心理建议。 终身学习与心理韧性: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终身学习能力和强大的心理韧性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重要保障。本部分将强调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适应变化、从逆境中恢复的心理素质。 结语: 《青春心语:校园生活心理调适与和谐共融指南》旨在为每一位大学生提供一份心灵地图和行动指南。我们相信,通过对自我更深入的认识,对情绪更有效的管理,对人际关系更智慧的处理,以及对学业和生涯更积极的投入,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大学这片沃土上,收获知识,成长为更健康、更成熟、更具幸福感的人。愿这本书成为您大学旅途中,一份值得信赖的陪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在翻开《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与民族团结手册》之前,我并没有预设太多关于这本书内容的具体画面,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书名的联想和好奇。我比较看重书籍的实用性和启发性,希望它能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心理健康促进”这个角度来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知识普及,而是能提供一些真正能够落地的方法。比如,对于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情绪,它会提供哪些具体的应对策略?是侧重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技巧,还是强调正念、冥想等放松练习?对于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困惑,书中是否会有关于沟通技巧、情绪管理、以及建立健康人际边界的详细指导?而“民族团结”这一部分,则更让我感到新鲜。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不是简单地罗列民族知识,而是会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如何打破刻板印象,消除偏见,建立平等尊重的态度。它是否会提供一些促进跨文化理解的案例分析,或者介绍一些成功的促进民族团结的实践经验?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能够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环节,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以及如何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多元的校园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这本《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与民族团结手册》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静而充满力量的感觉,浅蓝色的背景搭配着祥和的祥云图案,既有治愈系的温暖,又不失民族文化的底蕴。我一直对心理健康这个话题非常关注,尤其是在大学这个人生转型的重要阶段,学生们面临着学业、人际、未来的多重压力,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应对挑战,是非常重要的课题。而“民族团结”这个词,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互相理解和尊重。这本书将这两个看似独立的议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我猜想,书中应该会探讨如何在复杂的校园环境中,通过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疏导压力,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培养坚韧的心理素质。同时,我也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文化,化解潜在的隔阂,构建和谐共处的校园氛围的实践性建议。比如,是否会介绍一些跨文化交流的技巧,或者讲述一些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我甚至在想,书中会不会有一些互动环节,比如一些小测试或者案例分析,能够让读者更深入地思考和参与进来。总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很高,希望它能成为我大学生活中一本实用的指导手册,帮助我更好地成长,也为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友善的学习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我一直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与民族团结手册》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蕴含着如此深远的教育意义。我设想,这本书应该会以一种非常温和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促进心理福祉。这可能包括如何识别和应对负面情绪,如何培养积极的心态,如何建立健康的应对机制来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挑战。而“民族团结”这个维度,则更让我看到了这本书在培养公民素养方面的价值。我猜测,书中会探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鸣,鼓励大学生超越狭隘的地域和文化视角,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群体。它是否会讲述一些关于民族融合的动人故事,或者提供一些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具体建议,例如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如何化解因文化差异可能产生的误解和冲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触及灵魂的书籍,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激发大学生们内心的共鸣,让他们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主动去拥抱多元,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评分

拿到这本《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与民族团结手册》,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大学时期一些难忘的片段。那时候,我们宿舍里就来自不同的省份,虽然大家相处得很融洽,但偶尔也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文化差异而产生一些小小的误会,虽然不至于影响感情,但如果当时有这样一本手册,也许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避免那些不必要的磕磕绊绊。心理健康方面,我记得当时很多同学都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考试、论文、考研,仿佛一座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我当时也经历过一段低迷的时期,不知道如何排解负面情绪,只能默默地承受。如果那时候有一本指导性的书籍,教我们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如何进行有效的压力管理,甚至是如何寻求专业的帮助,我想那会是对我们当时非常有价值的。这本书名巧妙地将“心理健康”和“民族团结”联系起来,让我思考,心理健康是否也与一个人的开放度和包容度有关?是否当一个人对不同的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接纳时,他内心的冲突也会减少,从而更容易获得心理上的平静?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阐述这种联系的,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方法,来帮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既保持内心的独立与健康,又能积极地与他人建立连接,促进共同的和谐发展。

评分

当我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与民族团结手册》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有这样的书了”。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生活节奏加快,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是前所未有的。我一直关注心理健康领域,但很多书籍往往侧重于个体的心理调适,而忽略了社会环境和群体互动的影响。这本书将“心理健康促进”与“民族团结”这两个重要议题结合,让我觉得非常前瞻和有价值。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心理健康与民族团结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会探讨,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会环境,本身就能成为心理健康的有力支撑?或者反过来,拥有健康心理状态的个体,是否更能以开放和积极的态度去接纳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在处理校园内的民族群体关系时,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来化解矛盾,增进理解。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操性的建议,帮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去欣赏和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团结、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这本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积极向上、面向未来的能量,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