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主 编:杨远婴
字 数:1060千
书 号:978-7-5502-9308-3
页 数:704
出 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印 张:42(黑白)+2(彩色)
尺 寸:190毫米×260毫米
开 本:1/16
版 次:2017年10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2017年10月第1次印刷
定 价:99.80元
正文用纸:75克书纸、90克铜版纸
编辑推荐
《电影概论》是一本视野宽广、内容全面、史料扎实、例证丰富的电影入门经典教材,初版于2010年问世以来,一直是各大高等院校影视专业的基础教材和必读参考。本书建构出涵盖创作、技术、产业、历史、理论和批评的学科整体构架,不仅适合专业学生研习参考,也可作电影爱好者或想要进入电影行业者的入门之选。同时本书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份详实的参考书单和片单。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有关电影功能和传播的基础性教材, 分媒介特质、 创作流程、 生产机制、 历史过程、国族特色、批评框架六部分,涵盖电影所涉及的技术、工业、文化问题,全面梳理人类认识影像、制造影像的过程与途径,着意呈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 一门语言、 一项产业的三体特性,尽可能系统、完整地构建其光影与视听、生产与销售、嬗变与评说的结构。 在媒介传播全球化的今天, 新版《电影概论》除重新修订重要章节外,还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变化做出回应。书中增设“国族特色”,让读者了解不同地域、国度、族群的电影人在影像表达上的努力与贡献。“历史脉络”部分中,增加了有关英国电影新浪潮、全球化时代的好莱坞、纪录电影的内容,以对电影的发展过程给出更完整的描述。
前 言?
Part1 媒介特质
光?
第 2 章 色彩?
第 3 章 画面?
第 4 章 声音? Part2 创作流程
第 5 章 剧作?
第 6 章 导演
第 7 章 表演
第 8 章 拍摄
第 9 章 剪辑 Part3 生产机制
第 10 章 融资
第 11 章 制片
第 12 章 发行
第 13 章 放映 Part4 历史过程
第 14 章 格里菲斯与电影叙事
第 15 章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第 16 章 苏联蒙太奇学派
第 17 章 好莱坞与工业化生产
第 18 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第 19 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第 20 章 英国电影新浪潮
第 21 章 新好莱坞
第 22 章 纪录电影
第 23 章 华语电影与动作设计
第 24 章 全球化时代的好莱坞 Part5 国族特色 第 25 章 法国电影
第 26 章 俄罗斯电影
第 27 章 意大利电影
第 28 章 日本电影
第 29 章 印度电影
第 30 章 波兰电影
第 31 章 伊朗电影
第 32 章 韩国电影
第 33 章 中国电影
第 34 章 拉丁美洲电影
第 35 章 德语电影
第 36 章 非洲电影
第 37 章 “二战”后的苏联和东欧电影 Part6 批评框架 第 38 章 爱因汉姆的视觉论
第 39 章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学说
第 40 章 巴赞的电影美学
第 41 章 作者论
第 42 章 类型研究
第 43 章 电影符号学
第 44 章 电影精神分析学
第 45 章 性别研究
第 46 章 明星研究
出版后记
这部《电影概论(第2版)》真是太对我的胃口了,我一个完全的电影小白,拿到手的时候还有点惴惴不安,怕里面全是拗口的理论术语把我绕晕。结果翻开第一页就被吸引住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仿佛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电影迷在旁边,手把手地教你如何“看”电影。它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实实在在地从最基础的元素讲起,比如镜头语言、场面调度这些概念,都配有非常清晰的图示和具体的影片案例来解释。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讲到剪辑的章节,以前看电影总觉得剪辑就是把画面拼起来,看完这一章才明白“跳切”和“交叉剪辑”背后蕴含的心理学原理和叙事目的。书中对经典影片的分析角度也非常新颖,不是那种老生常谈的“这部电影有多伟大”,而是深入到技术层面,剖析了为什么它能产生那样的艺术效果。这对于想从“被动观看”进化到“主动欣赏”的观众来说,简直是宝典级别的存在。我感觉自己拿到钥匙了,终于可以打开电影艺术那扇神秘的大门,开始真正理解光影背后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构建非常严密,真正做到了“系统入门”。它不是那种把所有知识点一股脑儿扔给你的资料汇编,而是有一条清晰的脉络牵引着读者前进。从最基础的“什么是电影”开始,逐步深入到光影、声音、叙事结构,最后拓展到电影理论史和类型片分析。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流派和理论之间的关系时所展现的平衡感。它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将如蒙太奇学派、法国新浪潮、欧洲作者论等不同思潮并置对比,让读者自己去辨析其中的异同。对于我这种想建立完整知识框架的人来说,这种清晰的层级划分至关重要。每次我感觉自己理解了一个新的概念,翻到下一页,总能发现这个概念如何与之前学过的知识点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这才是真正扎实的“概论”应有的水准。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的典范。我经常遇到一些理论书籍,内容再好,排版一团糟,看得人昏昏欲睡。但这本《电影概论》完全没有这个问题。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锐利,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对不同章节的视觉区分度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当讲到默片时代的蒙太奇理论时,它会采用一种略带复古的字体和简洁的布局;而谈到当代数字电影技术时,色彩和图表的运用立刻变得现代起来。这种视觉上的节奏感,潜移默化地辅助了内容的吸收。更不用说那些精心挑选的剧照了,它们不仅仅是插图,更像是对书中理论点的精准注解。我甚至会特意翻到那些分析色彩运用的页面,去对比书里的文字描述和实际剧照的视觉感受,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提高了我的阅读兴趣,让我愿意反复翻阅,而不是看完一遍就束之高阁。
评分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电影艺术的好奇心,但阅读体验下来,我感觉它更像是一份投资,是对我未来观影习惯的长期赋能。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影像。它不仅告诉你“电影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你去思考“电影应该成为什么”。书中涉及到的伦理考量和媒介责任的讨论,让我对那些充斥着快餐文化的影片有了更深一层的反思。它鼓励读者去探索那些在主流商业片之外的独立电影、纪录片和实验电影,并提供了初步的解读钥匙。这使得我的观影范围被极大地拓宽,不再局限于爆米花大片,而是开始主动去寻找那些挑战既有观念的作品。阅读过程中的那种“顿悟”感非常强烈,每一次看完一个章节,都像是给我的电影世界观打了一次补丁,让它变得更加坚固和全面,完全值回票价。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入门读物”多少会有点肤浅,但《电影概论(第2版)》的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在保持基础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对电影工业的运作流程也有着非常细致的描摹。比如,它详细介绍了制片、发行、宣传等环节,让我对一部电影从创意诞生到最终呈现在大银幕上的漫长旅程有了全局性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对于我这种只关注“内容”而忽略了“制作”的观众来说,简直是开了窍。尤其是关于电影分级制度和不同国家/地区电影市场的比较分析,视角非常国际化,能够跳出单一的文化圈去审视电影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产品的复杂性。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技术发展时,能够清晰地划分出哪些是工具的演变,哪些是艺术表达的革新。读完后,我再看那些老电影的修复版或者新上映的特效大片,都会下意识地去思考背后的技术支持和商业考量,层次感瞬间丰富了许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