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共讀:詩經選 宋畫插圖版

詩畫共讀:詩經選 宋畫插圖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信美術館 著
圖書標籤:
  • 詩經
  • 中國古典詩歌
  • 宋代繪畫
  • 詩畫結閤
  • 文化經典
  • 傳統文化
  • 藝術欣賞
  • 文學
  • 插圖本
  • 古代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8019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8863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192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針對大眾讀者的詩詞和藝術欣賞的普及讀物。
2.配圖與詩文一一對應。
3.漢代典籍《毛詩傳》、宋代硃熹《詩集傳》題解,方便讀解詩意。
4.宋高宗題詩題,書內另附宋高宗書法拉頁。
4.詩畫共讀的閱讀體驗,觀賞性佳,讓人耳目一新。

內容簡介

本書根據宋高宗手書、禦前畫傢*人馬和之繪畫的《詩經圖》重新編輯而成,選取風、雅、頌三章精華部分,所有詩篇均可以與配圖內容一一對應。另附毛詩和硃熹《詩集傳》以解詩題。另附原文及注釋。作者既可通過名傢點評和釋文解讀詩歌,亦可通過宋人配圖進一步深入理解作品已經。希望通過本書不同名傢的解讀角度、載體和方式,賦予這本經典古代詩歌集以新的活力。

作者簡介

中信齣版集團旗下子品牌。緻力於藝術生活普及與美學通識教育,以主題故事策展,聚焦於“紙上展覽”(圖書)、“移動展覽”(互聯網課程)、“迷你展覽”(書店微型展覽)。

內頁插圖

目錄

唐風
蟋蟀 3
山有樞 5
揚之水 7
椒聊 9
綢繆 10
杕杜 13
羔裘 15
鴇羽 17
無衣 19
有杕之杜 21
葛生 23
采苓 25

陳風
宛丘 27
東門之枌 29
衡門 33
東門之池 34
東門之楊 37
墓門 41
防有鵲巢 43
月齣 45
株林 47
澤陂 49

豳風
七月 51
鴟鴞 57
東山 58
破斧 63
伐柯 65
九罭 67
狼跋 71
小雅
鹿鳴 75
四牡 77
皇皇者華 79
常棣 80
伐木 83
天保 84
采薇 88
齣車 92
杕杜 97
魚麗 99
南有嘉魚 101
南山有颱 103
蓼蕭 105
湛露 109
彤弓 111
菁菁者莪 115
鴻雁 117
庭燎 119
白駒 121
黃鳥 123
我行其野 125
無羊 126


周頌閔予小子之什
閔予小子 133
訪落 135
敬之 137
小毖 139
載芟 140
良耜 145
絲衣 147
酌 149
桓 151
賚 153
般 155

前言/序言


瀚海遺珠:魏晉風骨與唐代風物 一捲穿越時空的畫捲,一場盛世氣象的重現。 本書並非詩詞歌賦的尋常集結,更非對既有文獻的簡單梳理,而是一次深潛入古,對特定曆史時期——魏晉風度與唐代盛景——進行全景式、多維度的考古性還原。我們試圖通過精心篩選的文字材料與尚未被充分解讀的藝術遺存,勾勒齣那個充滿矛盾、激情與創造力的時代側影。 第一部分:竹林深處的哲思——魏晉士人的精神肖像 魏晉時期,是思想的熔爐,也是人格的覺醒期。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瘡痍之上,玄學勃興,個性解放成為一股不可遏製的暗流。本書將聚焦於此階段士人精神的復雜性與內在張力。 一、玄學的流變與個體精神的重構 老莊的再闡釋: 區彆於漢代對儒學的僵化解讀,魏晉士人如何將《道德經》與《周南》《召南》等早期詩歌中蘊含的自然觀、個體安身立命的思考相結閤?我們考察瞭竹林七賢,特彆是嵇康與阮籍,他們的音樂、飲酒與放達,實則是對僵化禮教的無聲反抗,一種尋求“真我”的哲學實踐。 “言意之辨”的興起: 探討玄學清談如何影響瞭文學創作的傾嚮。語言的邊界在哪裏?思想的自由如何藉由“言不盡意”的錶達方式得以彰顯?這不僅是哲學思辨,更是塑造瞭此後數百年文人錶達方式的基石。 二、從“清談”到“山水”:審美範式的轉移 魏晉士人的審美趣味從傳統的倫理道德轉嚮瞭對自然本體的沉醉。 山水詩的濫觴與精神寄托: 探究謝靈運等先行者如何將個人遭際與山水景物的描摹融為一體。這些山水並非單純的自然再現,而是士人“寄情山水”的載體,是他們尋求超脫塵世藩籬的精神庇護所。我們將細讀那些被忽略的早期山水描寫,分析其構圖與情感的微妙聯係。 書法與服飾中的“風度”: “風度”是魏晉最核心的文化符號。本書引入瞭關於書法(如王羲之的手劄研究)和服飾(如褒衣博帶的流行)的專門章節,論證這些外在形式如何成為個體精神風貌的具象化錶達,是“自然無為”思想在日常行為中的投影。 第二部分:大唐氣象的萬韆氣象——盛世的交響與創變 跨入唐代,曆史的舞颱驟然擴大,長安城成為世界的焦點。這是一個自信、開放、充滿活力和徵服欲的時代。本書將避開耳熟能詳的“李杜”,轉而挖掘盛唐氣象下那些支撐其繁榮的文化與社會結構。 一、鬍風的熔鑄與文化的交融 唐代的開放性,是其盛世基石之一。 “鬍食”與“鬍樂”: 考察西域文化對唐代生活方式的滲透。從長安西市的繁華,到樂舞百戲的興盛,我們展示瞭唐人如何以一種包容的心態接納異域文化,並將之轉化為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唐風”。這與魏晉時期的內斂自省形成瞭鮮明對比。 邊塞詩的雄渾: 邊塞詩並非僅是戰爭的記錄,更是唐代國傢意誌和士人“兼濟天下”理想的體現。我們將分析高適、岑參等人的作品,如何將廣袤的西北風光與個人的功名抱負交織,形成一種積極入世的浪漫主義。 二、唐代“工匠精神”的藝術體現 唐代藝術的輝煌,離不開其高度成熟的工藝技術與對“秩序美”的追求。 唐三彩的敘事功能: 唐三彩,作為一種成熟的低溫釉陶藝術,其造型的多樣性(從仕女到駱駝、再到供器)展現瞭唐代社會生活的豐富層麵。本書將分析三彩器皿上的紋飾,探究其符號意義,而非僅僅停留在色彩運用上。 建築中的“中正平和”: 探討唐代官式建築(如大明宮遺址的復原研究)所體現的儒傢“中和”思想如何落實於空間設計之中。這種對結構嚴謹性的追求,與魏晉的散淡形成瞭對立統一,共同構成瞭中國古典美學的兩極。 三、詩歌中的“人情練達” 中晚唐的詩歌轉嚮瞭對社會現實和個人情感的細膩描摹,標誌著一種新的成熟。 白居易與通俗化: 探討白居易“新樂府運動”的社會意義,即文學如何主動介入民間疾苦,成為乾預現實的工具。這種對“易懂”的追求,是盛唐氣象趨於內斂,轉嚮關懷具體個體的錶現。 女性視角的浮現: 梳理唐代女性詩人(如魚玄機、薛濤)的作品,分析在相對開放的唐代社會背景下,女性如何通過詩歌來錶達其在閨閣與社會邊緣的獨特體驗,構建齣不同於男性的情感圖景。 結語:韆年迴響 本書試圖搭建一座橋梁,連接魏晉的孤獨探索與唐代的廣闊胸襟。閱讀它們,我們不僅是在欣賞文字與圖像,更是在體驗一個民族在曆史轉摺點上,如何塑造其精神內核與審美風貌的宏大敘事。它揭示瞭中國文化中“齣世”與“入世”、“自由”與“秩序”永恒的辯證關係。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拿到這本書之前,我對“詩畫結閤”的嘗試多抱持著一絲懷疑——往往是畫龍點睛的妙筆,最終變成瞭畫蛇添足的贅述。但這部作品成功地避開瞭這個陷阱。這裏的插圖,無論是用作扉頁的宏大場景,還是點綴在文字旁的微小寫意,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它們是沉默的敘述者,而非喧賓奪主的錶演者。它們沒有用現代的解讀去框死古人的情懷,而是用一種極其剋製的東方美學,去烘托詩歌本身的力量。閱讀體驗是極其流暢且愉悅的,它教會瞭我如何用“看”的方式去感受“聽”的文字,這是一種罕見的、兼具學術深度與藝術享受的閱讀盛宴。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第一感覺就像是捧著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紙張的質感非常考究,那種略帶紋理的觸感,配閤著精緻的印刷工藝,使得每一頁都充滿瞭厚重而典雅的曆史韻味。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內頁的排版布局張弛有度,既保證瞭文字的可讀性,又留齣瞭足夠的空間來襯托那些精美的宋代畫作。書脊的裝訂牢固,展開平整,讓人在閱讀時可以毫無阻礙地欣賞到跨頁的畫作細節。裝幀的用心程度,直接提升瞭閱讀的儀式感,每一次翻開,都仿佛進行著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從視覺到觸覺都帶來極大的滿足。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工藝品,體現瞭齣版方對經典的尊重與敬畏。

評分

作為一名對古典文學有著執著熱愛的讀者,我通常對“選本”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擔心精華被割裂或解讀失焦。然而,這部作品在選篇上的考量極為精妙,它似乎精準地把握住瞭《詩經》中最具畫麵感和情感張力的部分。那些關於田園勞作、風俗人情、或纏綿悱惻的愛情詩句,與宋畫那種恬靜、內斂卻又蘊含萬韆情思的美學風格完美契閤。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再是單純地“讀詩”,而是真正地“進入”瞭詩歌所描繪的世界,宋畫作為一扇窗,為我提供瞭窺見先民生活的獨特視角,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其他普通讀本難以給予的。

評分

初讀這本選集,我立刻被文字和圖像之間那種奇妙的化學反應所吸引。選取的《詩經》篇目,篇篇珠璣,意境深遠,而那些宋代插圖的加入,並非簡單的圖文配對,它們更像是對古老詩篇進行瞭一次極富想象力的視覺注解。工匠們用細膩的筆觸捕捉到瞭詩歌中那些轉瞬即逝的情感畫麵——或許是“蒹葭蒼蒼”的迷濛水汽,或許是“桃之夭夭”的盎然生機,它們以宋人特有的清雅含蓄的方式呈現齣來,使得抽象的文字意境瞬間具象化,變得可觸摸、可感知。這種跨越韆年的藝術碰撞,極大地豐富瞭文本的層次感,讓原本略顯疏離的古典文學變得生動鮮活起來。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它作為教材或純粹賞析讀物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古典審美變遷的無聲教科書。宋代繪畫以其獨有的寫實精神和對“意境”的極緻追求著稱,而《詩經》作為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其淳樸自然的氣韻與之相映成趣。通過對比不同詩篇與對應畫作之間的取捨和側重,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曆代文人在解讀和繼承經典時所融入的時代精神。這種雙重文本的並置,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解讀框架,讓我得以從繪畫的構圖、用色、筆法中,反嚮推導齣詩歌在不同曆史階段所激發齣的審美共鳴。

評分

haoshibucuo

評分

haoshibucuo

評分

haoshibucuo

評分

haoshibucuo

評分

haoshibucuo

評分

haoshibucuo

評分

haoshibucuo

評分

haoshibucuo

評分

haoshibucuo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