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与升腾 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哲学视野对话

旋转与升腾 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哲学视野对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残雪,邓晓芒 著
图书标签:
  • 新经典主义
  • 文学哲学
  • 文化批评
  • 现代性
  • 后现代性
  • 哲学对话
  • 文学理论
  • 思想史
  • 西方哲学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623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00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0
字数:6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旋转与升腾——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哲学视野对话》是两位作者基于各自领域丰富的学识及跨领域严肃思考之上思想碰撞的火花;同时,其采取的较为特殊的文体结构所呈现的口语化表达,又使得全书流畅、活泼、生动,得以规避很多学术类著作艰深晦涩的观感。较为重要的是,本书无论体例结构还是思辩内容,皆在国内出版领域独树一帜;无论思想的深度抑或广度,都触及并拓展了前人所论空白之处;跨界式的学术交锋则是当下出版界较关注也较缺乏的出版内容。
作为兄妹,邓晓芒与残雪在血缘及思想成长经历上的联系,令两人由不同领域出发的拓展性的讨论,较之一般对谈更具亲和性和启发性,亦为对话这一文体结构,添加了更为丰富的色彩和思辩的张力。

内容简介

《旋转与升腾——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哲学视野》承接《于天上看见深渊——新经典主义文学对话录》,根据哲学家邓晓芒与作家残雪在前部著作出版之后的数次对话辑录而成,两人分别从文学和哲学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进入对诸多问题的探讨,话题涉及中西文化比较,宗教和无神论和自然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信仰与生命的关系,艺术与认识的关系,等等。
本书的读者在书中读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探索的历程。当一个艺术家想对自己为之献身的艺术进行一种哲学把握的时候,当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想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定位的时候,他就可能陷于这种探索之中。读者对本书可以期待的是,这种探索不是一个人冥思苦想,而是由两个不同的人,一个是代表女性思维的作家,另一个是代表男性思维的哲学研究者,在对话中进行一种身体力行的示范或演习。

作者简介

邓晓芒,是著名哲学家,康德“三大批判”中译版的主要译者。残雪本名邓小华,是中国较早从事实验文学创作并风格始终如一的女性作家。近年来,残雪试图通过对卡夫卡、卡尔维诺的深度解读,以及对哲学原典的再阅读,将哲学思辨作为文学拓展的工具。

目录

上册
新努斯的大自然(代序)/残雪
2011/05/23 下午
2011/05/23 晚上
2011/05/24 清早
2011/05/24 上午
2011/05/24 下午
2011/08/27 上午
2011/08/27 下午
2011/08/27 晚上
2011/08/28 上午
2011/08/28 下午
2011/08/28 晚上

下册
2011/08/29 上午
2011/08/29 下午
2012/11/4 上午
2012/11/4 下午
2012/11/4 晚上
2012/11/5 清早
2012/11/5 上午
2012/11/5 下午
2012/11/5 晚上
2012/11/6 清早
2012/11/6 下午
2012/11/7 上午
2012/11/7 下午
2012/11/7 晚上
跋/邓晓芒

精彩书摘

  现在,我与残雪第二系列的这次对谈也已经整理完毕,计算字数,居然接近70万字,这使我们两人都吓了一跳。想想也是,我们涉及了太多的复杂的问题,哲学问题和文学艺术问题,都是高端的难题。三次探讨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就是如何建立起一个打通文学和哲学的哲学体系,如何从根基上把两个历来毫不相干、甚至相互冲突的领域结合在一起?与前一本书(《于天上看见深渊》)不同的是,在那里只是初步提出问题,主要是从文学的角度对自身的哲学根据加以搜索和定位;而在这里则是开始煅造一种新的艺术哲学。我们在选择术语、比较概念、划分层次上花了不少功夫,尤其是在新哲学的开端问题上(包括要不要一个开端的问题上)殚思竭虑。话题主要涉及中西哲学和艺术精神的比较,包括西方的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现代的海德格尔和胡塞尔,萨特和加缪,卡夫卡、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中国的儒、道、禅,《易经》和《红楼梦》……所有这些都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看他们能否对我们要建立的体系有所帮助、有所启发。这些对话有些是非常默契的,差不多是一点就通;但有许多地方是极其艰难的。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我们两位对谈者各自的立场是如此的顽固,我们各从一个极端来就一个话题相互碰撞,各自都有说服对方的强烈愿望,但却很难被对方所说服,因此时常会擦出思想的火花来。在哲学上,我自认为比她读的书要多,经常会引经据典,有时还会搞得她无法招架,只得退让;但她仍然在自己的基本立场上寸步不让,觉得我没有能够理解她。她极端相信自己的感觉,而不被表面的逻辑推理所迷惑。我觉得这恐怕正是一位艺术家所应有的素质。所以总的来说,我对她是比较迁就的,就连她的那种目空一切、狂妄不羁,我也认为总是有她的道理的。
  话题中牵涉到中西比较的部分是特别有意思的。在哲学上,我历来是一个典型的“西化派”或理性派。这不是由于我的专业本行是德国古典哲学,而是由于我自身的长期底层生活,使我痛感中国缺乏理性精神的病状,就连我当初决心要研究德国古典哲学,也是出于这种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情怀,想要对现实社会施以疗救。相比之下,残雪在这方面就比我要淡漠得多,她考虑更多的是纯文学本身,因而比我更加抱一种古今中西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意识到这一点,我常常会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新批判主义”的锋芒收敛一点,隐藏一些,甚至还会帮她出点主意,比如怎么样把《易经》和道禅的原则吸收进她的体系中来。虽然我感到这样一来,很有可能会对我自己长期以来坚持的新批判主义精神有所突破,但也不妨把这当成一场试验。因为这种突破如果成功了,也许意味着将我自己的观点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但决不意味着我对新批判主义的放弃。我也曾想到过,那个更高的层次可能是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但在没有达到那个历史阶段之前,还是应该在现有层次上多下些功夫,打下更牢固的基础。不过有时又觉得,现在为未来作些准备也不错。我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中进行这些对话的。我有一种预感,这种矛盾并不表明我的思考全无价值,相反,它是我的思想还充满可塑性和思想活力的表现。我并不想搞出一个“绝对真理”放在那里供人们景仰,我的新批判主义本身就包含着对自身的批判,它一定会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而在这一过程中,残雪从文学立场所提出的那些生动活跃的“质料”,无疑也具有将我的哲学从根基上加以震撼的作用。在这种意义上,她的确倒是有点像在对我的那种僵化和固定的倾向进行一种预先的提醒和治疗。当然,这本身也是我自己的哲学观点所认可的。
  因此,本书的读者也许不能指望在书中读到什么现成的结论,而更多地是一种思想探索的历程。当一个艺术家想对自己为之献身的艺术进行一种哲学把握的时候,或者一般说来,当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想对自己的生命进行终极的定位的时候,他就可能陷入这种迷宫的探索之中。在这里读者可以期待的是,这种探索不是一个人在那里冥思苦想,而是由两个不同的人,一个是代表女性思维的作家,另一个是代表男性思维的哲学研究者,在对话中进行一种身体力行的示范或演习。还是费格尔说得好:“认识不在于从现象之洞穴中上升到真理,而在于沉潜进第奥尼索斯式迷醉的昏暗的无分别状态之中。这是对真理之理解的一种逆转,亦即在不能把握真理的地方,人们离真理更近。”这正是我们这场对话所要达到的效果,即:恰好在问题扑朔迷离地展示出来让人莫衷一是的时候,在看起来怎么说都有它的道理的时候,就是最接近真理的时候。自从黑格尔以后,人们都对一个封闭的体系深恶痛绝,哲学家们纷纷宣称自己不搞体系,或者宣称自己的体系是开放的。但何谓开放?就是要在最高层次、最顶尖的位置上留下余地或空白。或者说,在其他地方都要把问题说清楚,但最关键的地方则不能说得太绝对,就像维特根施坦说的:“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能解答,我们的生命问题还是仍然没有被触及到。当然不再有其他问题留下来,而这恰好就是解答。”开放的体系总是留有自己的“缺口”,这种缺口不是故弄玄虚,而是迫不得已,因为人毕竟不是上帝。人总是有限的,发展中的,总是要为未来的发展留下余地。但也正因为如此,一个有创见的新的观点也必然要从前人体系的缺口处入手,在弥补前人的不足之处的同时把问题向前推进一步。所以全部的问题就取决于,能否发现前人体系的“阿基里斯之踵”?而这往往不是逻辑思辨的事,而是生命力和感悟力的事,在这方面,艺术气质通常比理论思维更为敏锐和有效。就连黑格尔那样坚不可摧的体系,当年也是由德国浪漫主义最早向它发出了挑战。当然,要将新的世界观建立起来,则还要做大量的理论工作。
  ……

旋转与升腾: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哲学视野对话 一、 引言 在文学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潮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划过,留下深刻的印记。新经典主义文学,便是这样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哲学深度的艺术运动。它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对古典主义精神的深刻反思与当代语境下的全新演绎。本书《旋转与升腾: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哲学视野对话》并非要梳理这一文学流派的历史脉络,或对某位作家的作品进行逐一解读。相反,它旨在深入探究新经典主义文学背后潜藏的哲学基石,并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对话,揭示其如何以独特的方式回应人类存在的永恒命题,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实现精神的“旋转”与“升腾”。 本书的出发点,是对“新经典主义”这一概念的辨析。它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对古典精神的挪用、转化与重塑。它既包含对形式的审慎考量,对理性逻辑的尊重,也蕴含着对人性深度的挖掘,对永恒价值的追寻。然而,现代社会的风云变幻,理性主义的边界挑战,以及个体经验的碎片化,都使得新经典主义的实践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本书正是围绕着这种复杂性展开,试图通过“哲学视野对话”的形式,邀请读者一同审视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内在张力与外在表现。 “旋转”与“升腾”并非孤立的概念,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本书探讨的核心动力。这里的“旋转”,指向的是文学对内在世界的不懈探索,对个体意识的深度开掘,对理性与情感、存在与虚无之间复杂关系的不断审视。它意味着文学在对既有价值进行反思的同时,也在不断自我辩证,寻找新的视角与理解。而“升腾”,则指向文学所追求的超越性,它力图在纷繁的现实之外,构建起一种精神的庇护所,一种对永恒真理与美的向往。这种升腾,既是对个体困境的超越,也是对时代迷茫的慰藉,更是一种对人类普遍价值的肯定。 二、 新经典主义的哲学根基:理性、秩序与永恒的追寻 新经典主义文学,其核心命题之一便是对“理性”的尊崇。在古典主义时代,理性被视为人类认识世界、构建秩序的根本工具。而新经典主义,则是在经历了启蒙运动的洗礼,甚至对理性自身进行反思之后,依然对其保持着一种审慎的肯定。本书将深入探讨,新经典主义作家如何在作品中展现理性的力量,但同时又警惕其可能带来的僵化与盲目。这是一种动态的理性,一种在复杂性中寻求清晰,在不确定中确立秩序的理性。 “秩序”是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另一重要标志。无论是情节的严谨、结构的对称,还是人物塑造的典型性,都体现了对秩序的追求。这种秩序,并非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经过提炼与概括的艺术秩序。它旨在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与规律,从而赋予作品一种普遍的意义。本书将探讨,新经典主义文学如何通过对形式的精雕细琢,来营造一种内在的和谐与平衡,这种平衡既是对感官的愉悦,也是对心灵的安抚。 而“永恒”的追寻,则是新经典主义文学超越时代的精神内核。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个体常常感到迷失与疏离。新经典主义文学,则试图从人类共同的经验、普遍的情感以及普世的价值中,寻找那份能够抵御时间侵蚀的永恒。这种永恒,可能体现在对爱、美、真理的歌颂,也可能体现在对勇气、责任、德行的赞美。本书将通过对话,解析新经典主义文学如何借由对古典精神的回归,重新唤醒人们对这些永恒价值的感知。 三、 意识的旋转:个体存在的深度开掘 然而,新经典主义并非是对古典的简单重复。在当代语境下,“旋转”的概念变得尤为重要。它代表着新经典主义文学对个体意识的深刻关注,以及对传统观念的自我辩证。不同于古典主义的宏大叙事,新经典主义在保持宏观视野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个体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 本书将深入探讨,新经典主义文学如何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展现个体在理性与情感、欲望与道德、自由与必然之间的挣扎。这种“旋转”,体现在人物内心不懈的思索、自我审视与价值判断。它揭示了,即使在追求秩序与理性的过程中,个体意识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依然是文学不可回避的议题。 Furthermore, this exploration of consciousness delves into the nuanced interplay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llective,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the objective reality. How does an individual navigate a world saturated with information, where established truths are constantly being challenged? New classicist literature, in its introspective turn, grapples with this very question. It acknowledges the inherent ambiguity and fragmentation of modern existence, yet strives to find moments of clarity and coherence within the individual's journey. This "rotation" is not a chaotic freefall, but rather a deliberate turning inward, a conscious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 self in relation to the vastness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society. The book will also examine how new classicism engages with the concept of memory and its role in shaping individual identity. The past, whether personal or collective, inevitably informs the present. New classicist works often explore how characters grapple with their histories, how unresolved traumas or cherished ideals continue to influence their actions and perceptions. This "rotation" of consciousness involves a deep dive into the archives of the mind, seeking to understand how past experiences can be reinterpreted and integrated into a meaningful present. 四、 精神的升腾:超越现实的艺术追求 “升腾”则代表了新经典主义文学所追求的精神超越。在充斥着焦虑、消费主义与后真相的现代社会,文学的功能之一便是提供一个逃离现实、寻觅慰藉的维度。新经典主义文学,凭借其对语言的精炼、对意象的锤炼以及对结构的美学追求,力图将读者带入一个更高远的精神境界。 本书将解析,新经典主义文学如何通过对语言的纯粹化与形式的美学化,来达到一种“净化”心灵的效果。它并非提供廉价的逃避,而是通过一种艺术的“升腾”,引导读者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发现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普遍情感与超越性的价值。这种升腾,可能体现在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对人性光辉的礼赞,或对终极意义的哲学叩问。 Moreover, the concept of "ascent" in new classicism is deeply intertwined with the pursuit of aesthetic perfection. This is not mere superficial beauty, but a beauty that arises from inherent order, thematic coherence, and the masterful handling of form. The works discussed will be examined for their ability to transcend the mundane through their artistic construction, offering readers a glimpse into a realm of elevated thought and emotion. This ascent is a movement away from the cacophony of everyday life towards a more harmonious and meaningful experience. The book will also explore how new classicism, while grounded in the human condition, seeks to connect with something larger than the individual. This could be a renewed appreciation for universal moral principles, a rediscovery of the enduring power of human connection, or a contemplative engagement with the grand narratives of existence. The "ascent" here is a reaching towards these larger truths, a striving to find meaning and purpose in a world that often appears chaotic and indifferent. It is about finding those elements that elevate the human spirit and offer a sense of hope and resilience. 五、 对话的张力:理性与感性、过去与未来的交织 本书的核心形式——“哲学视野对话”,旨在揭示新经典主义文学内在的张力与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它并非简单地陈述观点,而是通过模拟不同哲学视角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来呈现新经典主义文学的丰富面向。 本书将探讨,在理性的外壳下,新经典主义文学如何承载着深沉的感性。它如何通过对人物情感的精准捕捉,来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这种理性与感性的对话,构成了新经典主义文学的独特魅力。 Furthermore, the dialogue format will also highlight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in new classicist literature. While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classical traditions, these works are not merely backward-looking. They engage in a dynamic conversation with the past, reinterpreting its lessons and applying them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present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future. This "dialogue" across time allows new classicism to offer a sense of continuity and enduring wisdom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The book will also delve into the potential critiques and ongoing debates surrounding new classicism. By presenting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viewpoints in dialogue, it will explore questions such as: To what extent does new classicism risk becoming anachronistic? Can its emphasis on order and form adequately capture the complexities of contemporary human experience? These dialogues will not aim to provide definitive answers but rather to stimulate critical thinking and encourage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nuances of this literary movement. 六、 结语 《旋转与升腾: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哲学视野对话》邀请您走进一个由思想、艺术与生命力交织而成的独特空间。它并非为您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希望通过这场深刻的哲学对话,激发您对新经典主义文学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让我们一同在字里行间,感受“旋转”的深度,“升腾”的力量,从而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坐标。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类冠以“新经典主义”和“哲学视野对话”的著作抱持着高度的怀疑态度,通常它们不是故作高深就是空泛无物。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近乎挑衅的姿态,直接切入了美学经验的核心困境——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重新界定“永恒的价值”。作者没有试图为“新经典主义”下一个僵硬的定义,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酿酒师,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思潮巧妙地融合,酿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阅读体验。特别是对某种特定文学流派中“形式的回归”现象的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不仅仅是在描述“复古”,更是在探讨,当意义变得稀薄时,对“形式”的执着本身如何成为一种抵抗虚无的姿态。我花了大量时间在纸边写满了问号和感叹号,因为它提出的问题比它提供的答案更引人入胜,它不是提供地图,而是激发你去探索未知的疆域。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场思维的漫游,充满了惊喜与必要的迷失。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震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精心打磨的宝石,密不透风,信息密度高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它似乎天然地排斥任何形式的简化和迎合,坚守着某种近乎偏执的学术纯粹性。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时间性”在不同叙事模型中的建构差异那几个章节。作者娴熟地穿梭于现象学、存在主义和后殖民理论的复杂交织之中,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落实到具体的文学文本的节奏和断裂感上。这要求读者必须具备高度的专注力和一定的理论基础,否则很容易在术语的海洋里迷失方向。对我来说,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最好旁边备着一本哲学词典的书。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通勤路上快速翻阅的书籍,它要求你沉入书房,关上门,与作者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搏斗。尽管过程艰辛,但当那些复杂的逻辑链条在你脑海中终于完成闭环的那一刻,那种豁然开朗的愉悦,是其他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跨界”与“雄心”。它不满足于在既有的文学批评领域内打转,而是大胆地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从认知科学到符号学,再到政治哲学。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它对“经典”的重新审视具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力量。作者似乎在试图回答一个宏大的问题:在人类心智与外部世界不断变化的互动中,什么是真正能够支撑起“文学”这一人类活动,使其不沦为纯粹的娱乐消遣的基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中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近乎冷静的批判精神,它既不盲目崇拜传统,也不盲目追逐新潮。它像一个高明的园丁,知道哪些枝条需要修剪,哪些根系需要深扎。整本书的论述如同一部精密的仪器,对文学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校准与测绘。读完后,我对于如何看待“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有了一个更为辩证和成熟的认识。

评分

这是一部极具个人风格和学理深度的作品,它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近乎诗意的疏离感。作者仿佛站在一个极高的高度俯瞰文学史的演变,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眼光去审视那些人类情感的波动与表达的局限。它对某些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思潮的“内在矛盾性”的揭示,尤为精妙。例如,它如何论证某些看似对立的思想流派,在更深层次的本体论预设上,其实共享着相同的焦虑根源。这种深挖“共同底色”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长途的哲学远征,沿途的风景并非总是赏心悦目,有时是荒芜的理性沙漠,有时是迷宫般的逻辑构造。但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得它超越了一般的学术写作,成为一种真正的思想激发剂。它不是一本给你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帮你构建更强大提问框架的书。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思想的饕餮盛宴!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消化完它抛出的那些概念。它不像一般的文学评论那样,只是罗列作品和作者,而是直接深入到文本的肌理之中,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笔触,剖析了那些潜藏在叙事结构下的哲学暗流。尤其是在讨论“现代性焦虑”与“后结构主义的解构倾向”如何相互作用时,作者的论证链条严密得令人窒息,每一个转折点都充满了洞见。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比如某个俄国作家的长篇巨著,产生了全新的、近乎颠覆性的理解。那不仅仅是关于“好人与坏人”的道德困境,而是关于“存在”本身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如何被书写和被拒绝的深层探讨。它迫使你跳出舒适区,去质疑那些你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文学范式。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以为你已经登顶,结果有人递给你一把梯子,告诉你山脉的背面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如果你只是想找一本轻松的下午茶读物,请务必远离它;但如果你渴望一场智力上的极限挑战,那么它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著名哲学家与文学家,合著,值得仔细品读!

评分

著名哲学家与文学家,合著,值得仔细品读!

评分

磕了一个角!自己修过来了。有点不乐意。书是好书。

评分

两位大牛,很喜欢

评分

两位大牛,很喜欢

评分

京东正版,热卖畅销,好评最多,读者推荐

评分

书很好,送达速度也快,服务态度更优。

评分

不擦擦擦擦擦擦擦擦擦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