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著作集4(英文本)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with Analyses and Introductions by Benjamin Jowett]

柏拉图著作集4(英文本)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with Analyses and Introductions by Benjamin Jowet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柏拉图(Plato) 著
图书标签:
  • Plato
  • Philosophy
  •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 Political Philosophy
  • Ethics
  • Epistemology
  • Metaphysics
  • Jowett
  • Classics
  • English Literature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76605
版次:1
商品编码:1037823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古典文丛
外文名称:Translated into English with Analyses and Introductions by Benjamin Jowett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此套《柏拉图著作集4(英文本)》是为适应中国读者阅读、研究柏拉图著作的需要而编辑出版的,共6卷。尽管柏拉图的著作,尤其是一些名篇,至20世纪出现了不少优秀译文,但一百余年前乔伊特这套完整的英译本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百余年来,该译本经多次再版,广为传播,为柏拉图的研究和阐释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至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魅力和学术价值。此英译本在中国国内的出版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一方面可以澄清以往的中译本中那些含混不清的译法或者误译、漏译的地方,另一方面可以为读者提供不同的阐释,以供对照,这对于像柏拉图这样重要的哲学家而言是非常必要的。《柏拉图著作集4(英文本)》为该套文集之第4卷。

内容简介

收入本杰明·乔伊特所译的全部柏拉图作品,每篇附有乔伊特所作的导读和分析;另附其他人所译的《大希庇阿斯》、《第七封信》等,以及英文原版的柏拉图著作索引。

作者简介

本杰明·乔伊特(Benjamin Jowett,1817-1893),牛津大学教授,19世纪英国杰出的古典学学者,以翻译和研究古希腊哲学著作知名。乔伊特所译柏拉图著作英译本首次出版于1871年,收录柏拉图绝大部分作品,迄今为止是由同一人所译的篇幅最多、最完整的英译本。百余年来,该译本经多次再版,广为传播,为柏拉图著作的研究和阐释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至今仍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和学术价值。

目录

Introducion
Phaedrus
Introducion
Cratylus
Introducion
Theaetetus
Introducion
Parmenides
Appendix
The Seventh Letter

精彩书摘

If we seek to go deeper, we can still only describe the outward nature of the clouds or darkness which were spread over the heavens during so many ages without relief or light. We may say that this, like several other long periods in the history of the human race, was destitute, or deprived of the moral qualities which are the root of literary excellence. It had no life or aspiration, no national or political force, no desire for consistency, no love of knowledge for its own sake. It did not attempt to pierce the mists which surrounded it. It did not propose to itself to go forward and scale the heights of knowledge, but to go backwards and seek at the beginning what can only be found towards the end. It was lost in doubt and ignorance. It rested upon tradition and authority. It had none of the higher play of fancy which creates poetry; and where there is no true poetry, neither can there be any good prose. It had no great characters, and therefore it had no great writers. It was incapable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words and things. It was so hopelessly below the ancient standard of classical Greek art and literature that it had no power of understanding or of valuing them. It is doubtful whether any Greek author was justly appreciated in antiquity except by his own contemporaries; and this neglect of the great authors of the past led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larger part of them, while the Greek fathers were mostly preserved. There is no reason to suppose that, in the century before the taking of Constantinople, much more was in existence than the scholars of the Renaissance carried away with them to Italy. The character of Greek literature sank lower as time went on. It consisted more and more of compilations, of scholia, of extracts, of commentaries, forgeries, imitations. The commentator or interpreter had no conception of his author as a whole, and very little of the context of any passage which he was explaining. The least things were preferred by him to the greatest. The question of a reading, or a grammatical form, or an accent, or the uses of a word, took the place of the aim or subject of the book. He had no sense of the beauties of an author, and very little light is thrown by him on real difficulties. He interprets past ages by his own. The greatest classical writers are the least appreciated by him. This seems to be the reason why so many of them have perished, why the lyric poets have almost wholly disappeared; why, out of the eighty or ninety tragedies of Aeschylus and Sophocles, only seven of each had been preserved.

前言/序言


《柏拉图著作集IV》:洞见古希腊思想巨匠的深邃智慧 引言:穿越时空的对话 翻开《柏拉图著作集IV》,我们仿佛推开了一扇古老的大门,迎面而来的是苏格拉底与他的追随者们所展开的一场场关于真理、正义、美德、爱与现实的深刻对话。这并非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鲜活的思想碰撞,是人类智慧在古希腊的土地上绽放出的璀璨光芒。本卷汇集了柏拉图笔下多部极具代表性的对话录,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哲学图景,引领读者深入探究西方哲学的源头活水,理解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关键构成,感受其跨越两千多年的永恒魅力。 内容概述:智慧的星辰 《柏拉图著作集IV》所收录的作品,每一部都堪称哲学史上的不朽经典。它们或以逻辑的严谨性令人折服,或以艺术的感染力触动心灵,共同展现了柏拉图作为一位哲学家、教育家、以及思想家的卓越才能。 《理想国》(The Republic):作为柏拉图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理想国》无疑是本卷的重头戏。在这部鸿篇巨著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对正义的本质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探讨。他不仅试图在个人层面界定正义,更将视角投向了城邦的理想蓝图。从教育制度的构建,到统治者(哲人王)的素质要求,再到灵魂三分说的阐释,柏拉图勾勒出一个理想的政治共同体。他著名的“洞穴寓言”更是揭示了知识获取的艰难与真理的崇高,成为理解其“理念论”的重要钥匙。本卷的收录,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对理想社会的终极追寻,思考我们与社会、与真理的关系。 《费德罗篇》(Phaedrus):这篇对话录以其抒情的笔调和深刻的洞见而闻名。苏格拉底与年轻的费德罗在雅典城外的一次散步,引发了关于“逻各斯”(言语、理性)与“爱”(Eros)的精彩论辩。柏拉图在此深入探讨了修辞的真谛——它并非是简单的说服技巧,而是对灵魂的引导。而“爱”则被赋予了超越感官的形而上的意义,它是一种灵魂对美的追求,是通往理念世界的阶梯。对话中关于灵魂的“三驾马车”(理智、意志、欲望)的比喻,以及对神话叙事的巧妙运用,都使得《费德罗篇》充满了诗意与哲理的融合。 《会饮篇》(Symposium):另一部以“爱”为主题的杰作,《会饮篇》以其生动的人物群像和错落有致的叙事,呈现了一场关于爱(Eros)的盛宴。在一场聚会中,诸位宾客轮流发表关于爱的演说,从狄奥提玛传授给苏格拉底的关于“爱的阶梯”的阐释,到阿里斯托芬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再到苏格拉底最终描绘的对至善至美的无限渴求,构成了一幅多层次、多视角的爱的图景。这部作品不仅是研究柏拉图“爱”的观念的重要文本,更是西方文学和哲学中关于爱情最经典、最动人的论述之一。 《斐多篇》(Phaedo):这是柏拉图描绘苏格拉底生命最后时刻的对话录。在临刑前,苏格拉底与他的朋友们就灵魂的不朽性展开了最后的辩论。通过对“回忆说”、“形似说”和“生命说”的阐述,苏格拉底力图证明灵魂并非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消亡,而是具有永恒的性质。这部对话录不仅展现了苏格拉底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与智慧,更深刻地探讨了死亡的意义,以及作为哲学家,如何以一种超脱的态度看待生命的终结。 翻译与导读:理解的桥梁 本卷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翻译和导读的品质。《柏拉图著作集IV》采用了由本杰明·乔韦特(Benjamin Jowett)倾注毕生心血的英译本,并附有他详尽的分析和导读。乔韦特作为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柏拉图研究者之一,其译本以其流畅的英文、精准的传达和深刻的理解而享有盛誉。他的分析和导读,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背景信息、关键概念的解释以及对对话录内在逻辑的梳理,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柏拉图的读者,也能在其中获得深刻的启迪。乔韦特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柏拉图思想的精髓,理解其论证的脉络,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深度。 主题探索:智慧的火花 贯穿本卷各篇对话录,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柏拉图哲学中几个核心的主题: 理念论(Theory of Forms):虽然《理想国》中对此有最系统阐述,但其他对话录也不同程度地触及了理念世界。柏拉图认为,我们感官所接触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真正的实在存在于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中。理解理念论,是理解柏拉图整个哲学体系的关键。 认识论(Epistemology):如何获得真实的知识?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于对理念的认识,而非感官经验。回忆说、辩证法等都指向了通往知识的道路。 伦理学与政治哲学(Ethics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正义、美德、善等伦理概念,以及理想城邦的构建,是柏拉图关注的重点。《理想国》更是将个人伦理与政治哲学紧密结合,试图回答“何为善的生活”以及“何为善的社会”。 爱与美的哲学(Philosophy of Love and Beauty):从《会饮篇》到《费德罗篇》,柏拉图对“爱”的探讨并非止步于人际情感,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对超越性美的追求,一种通往真理和智慧的驱动力。 灵魂不朽(Immortality of the Soul):《斐多篇》集中探讨了灵魂的性质,证明其不朽,这为柏拉图的整个伦理和政治哲学提供了形而上的支撑。 阅读价值:不朽的遗产 《柏拉图著作集IV》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的汇编,它更是理解西方文明思想根基的一块重要基石。柏拉图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哲学、神学、政治学、文学乃至科学。阅读本卷,我们不仅能领略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更能从中获得对于人类自身、社会制度、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思想的启蒙:柏拉图的对话录以其生动形象的论证方式,能够激发读者独立的思考,挑战固有的观念,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智慧的传承:通过与柏拉图思想的对话,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哲人进行心灵的交流,继承其宝贵的智慧遗产。 现实的镜鉴:尽管写作于两千多年前,但柏拉图对于正义、治理、教育的探讨,至今仍对我们理解和构建当代社会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精神的滋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拾柏拉图的对话,能够帮助我们放慢脚步,沉静下来,探索那些真正关乎人类福祉和终极意义的问题,获得精神上的滋养。 结语:永恒的探索 《柏拉图著作集IV》是一扇通往古希腊智慧殿堂的窗户,也是一次与伟大灵魂对话的契机。本杰明·乔韦特的翻译和导读,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们穿越文字的迷雾,领略柏拉图思想的壮丽风光。无论是渴望深入理解西方哲学源流的学者,还是希望拓展思想边界的普通读者,抑或是对人类智慧的永恒光辉充满好奇的探索者,都能在这部著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让我们一同走进柏拉图的世界,感受那份不朽的智慧,开启一场关于真理、正义与生命的永恒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柏拉图著作集4》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本杰明·乔维特教授的英译版本,简直是给后世读者的一份厚礼。我得说,阅读柏拉图原著本身就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而乔维特教授的翻译和那些详尽的导读,就像是为我们这些初涉古希腊哲学的“登山者”准备的专业向导和精良的攀登装备。我尤其欣赏他在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对话时所采取的策略。他不仅仅是逐字逐句地翻译,更是在文本的深处挖掘柏拉图的本意,试图还原出那位伟大思想家在雅典城邦的空气中是如何思考的。那些导论部分,简直可以单独成册,它们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坚实的背景框架,让我们能够理解每一篇对话产生的历史语境、涉及的核心人物关系,乃至柏拉图在不同人生阶段思想的微妙演变。没有这些铺垫,直接去啃那些古老的文本,很容易迷失在概念的迷宫里。乔维特没有给我们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美德”、“正义”这些永恒的议题。这种层层递进的引导,使得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学讨论,变得触手可及,却又不失其应有的深度和庄严。

评分

我特别看重这套书所提供的“整体性”视角。柏拉图的思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乔维特显然深知这一点,因此他的编排和注释,总是致力于将《著作集4》中的每一篇对话置于柏拉图整个思想光谱之中进行考察。他不会孤立地看待某一个理论,而是会提醒读者,此处提出的观点在后来的对话中是如何被修正、深化或彻底放弃的。这种纵向的历史观,对于避免“断章取义”式的解读至关重要。阅读这本译本,就好像获得了一张详尽的地图,标明了苏格拉底思想的起源地、理念论的形成地、以及伦理学探讨的复杂地形。这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有层次、有逻辑,让人能够清晰地追踪这位伟大思想家心智的轨迹,从而对西方哲学的基础有一个扎实而全面的把握。

评分

老实讲,我对哲学史上的“大家”总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思想太过宏大,不易亲近。然而,乔维特的这个英文版本,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些伟大学说背后的“人味儿”。他那引人入胜的引言,常常以一种近乎叙事的手法,勾勒出对话中人物的性格侧写。比如,他对某些特定人物在对话中表现出的傲慢或机敏的评价,让那些仅仅停留在名字上的角色,瞬间鲜活了起来。这对于那些希望通过人物互动来理解哲学思想发展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这种细腻的文学化处理,使得《申辩篇》不再是枯燥的法律陈词,而是苏格拉底在面对不公时展现出的道德勇气和惊人辩才的生动记录。这种对文本“现场感”的重塑,是衡量一个翻译版本是否杰出的重要标准,而乔维特无疑是做到了极致。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柏拉图的文本。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阅读柏拉图”的实践指南。乔维特对于不同对话的“分析”部分,尤其值得称道。他不像某些学者那样,急于将柏拉图归类到某一单一的哲学流派中,而是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作品中内在的张力与矛盾。例如,在处理那些著名的“去魅化”片段时,他会谨慎地指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理念论”可能与柏拉图在创作该对话时期的真实想法存在出入。这种审慎的态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严谨性。我发现,与其说我在读柏拉图,不如说我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由乔维特主持的深度研讨会。他不断地抛出挑战性的问题,引导读者自我反思:我们真的理解“洞穴比喻”吗?我们对“善的理念”的把握,是否已经超越了苏格拉底时代的局限?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古希腊形而上学的热情。

评分

说实话,初次捧起这套书时,我其实是带着一丝敬畏和些许的忐忑的,毕竟柏拉图的名声摆在那里,总觉得是某种“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学术圣杯。但乔维特爵士的这个版本,成功地将那份距离感消弭了许多。我最受触动的是他对于对话录中那些微妙语气的捕捉。柏拉图的对话,精彩之处就在于其戏剧性,苏格拉底如何引导、对手如何挣扎、最终的顿悟(或是不解)是如何发生的。乔维特似乎能听到那些跨越两千多年的细微的叹息和争辩声。他的英文翻译在保持古典韵味和现代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读起来,丝毫没有那种生硬的、直译的翻译腔,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一场精彩的辩论。对于那些对古希腊文化背景不甚了解的读者而言,那些脚注和对专有名词的解释,更是功德无量。它们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灯塔,指引我们穿过迷雾,避免陷入对特定历史典故的误解,确保我们能专注于文本本身所探讨的哲学内核。

评分

历史所明确揭示出来之前形成的。《理想国》一书的基本理念乃是柏拉图从其老师那里习

评分

活动期间入手一套。很好的一套书。

评分

法;再者,人们之所以应当实现这种善,并不是因为人们需

评分

志只是第二位的;人们的需要取决于他们对善的认识程度,

评分

辑的研究———而不是经由直觉、臆测或运气———而为人们

评分

对象,可以通过有条理的认知过程而得到定义,因而也可以运用明智的方法加以探究。这一信念本身便解释了为什么

评分

实完全可以做另一种解释;他对民主政体的不相信并不大

评分

古希腊著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我国的翻译界还需努力,对于不懂古希腊语的我们,乔伊特的经典翻译很值得参考。

评分

古希腊哲学与诸子百家的魅力不相上下,向你致敬,轴心时代!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河中涨了春水,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安排下,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涨水时在城上还可望着骤然展宽的河面,流水浩浩荡荡,随同山水从上流浮沉而来的有房子、牛、羊、大树。于是在水势较缓处,税关趸船前面,便常常有人驾了小舢板,一见河心浮沉而来的是一匹牲畜,一段小木,或一只空船,船上有一个妇人或一个小孩哭喊的声音,便急急的把船桨去,在下游一些迎着了那个目的物,把它用长绳系定,再向岸边桨去。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白河的源流,从四川边境而来,从白河上行的小船,春水发时可以直达川属的秀山。但属于湖南境界的,则茶峒为最后一个水码头。这条河水的河面,在茶峒时虽宽约半里,当秋冬之际水落时,河床流水处还不到二十丈,其余只是一滩青石。小船到此后,既无从上行,故凡川东的进出口货物,皆由这地方落水起岸。出口货物俱由脚夫用杉木扁担压在肩膊上挑抬而来,入口货物也莫不从这地方成束成担的用人力搬去。这地方城中只驻扎一营由昔年绿营屯丁改编而成的戍兵,及五百家左右的住户。(这些住户中,除了一部分拥有了些山田同油坊,或放账屯油、屯米、屯棉纱的小资本家外,其余多数皆为当年屯戍来此有军籍的人家。)地方还有个厘金局,办事机关在城外河街下面小庙里,经常挂着一面长长的幡信。局长则住在城中。一营兵士驻扎老参将衙门,除了号兵每天上城吹号玩,使人知道这里还驻有军队以外,其余兵士皆仿佛并不存在。冬天的白日里,到城里去,便只见各处人家门前皆晾晒有衣服同青菜。红薯多带藤悬挂在屋檐下。用棕衣作成的口袋,装满了栗子榛子和其他硬壳果,也多悬挂在屋檐下。屋角隅各处有大小鸡叫着玩着。间或有什么男子,占据在自己屋前门限上锯木,或用斧头劈树,把劈好的柴堆到敞坪里去一座一座如宝塔。又或可以见到几个中年妇人,穿了浆洗得极硬的蓝布衣裳,胸前挂有白布扣花围裙,躬着腰在日光下一面说话一面作事。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但这些人想些什么?谁知道。住在城中较高处,门前一站便可以眺望对河以及河中的景致,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纤夫。那些纤夫也有从下游地方,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船来时,小孩子的想象,当在那些拉船人一方面。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