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绘画2(菩萨)

西域绘画2(菩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炜,蒙中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壁画
  • 西域艺术
  • 菩萨
  • 佛教艺术
  • 绘画
  • 艺术史
  • 丝绸之路
  • 石窟艺术
  • 宗教艺术
  • 中国美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062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150445
包装:平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域绘画2(菩萨)》收录的菩萨像大多数取自于幢幡的幡身部分,并没有将画像所在的幢幡做出完整的展示。由于幡身一般都呈长条形,因此上面多是绘制单尊画像,几乎占满了整个幡身。由于审美习惯的原因,相信多数读者都会对书中收录的一组颇具印度风格的画像产生特别的感受,画像里的菩萨发辫披肩,上身裸露,细腰长臂,笔直的双腿看不见膝关节,而双脚显得异常强壮甚至有些生硬。
  据记载,这几件幢幡在发现之初便出自同一个包裹,可见是缘于某种原因而制作的成套作品,风格如此地近似也就很正常了。书中还有一件《观世音菩萨像》,给人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因为既是侧面像又是以行进姿态示现的画像难得一见。
  佛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即类型化。不只上面提到的成套的印度风格的幢幡如此,本套书收录的其他本土风格的画像同样是成套出现,貌相、构图、服饰等大同小异。不过这种成套的类型化创作特征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雷同,而是源自佛画创作以及民间画工创作的特殊背景。首先,佛画的创作必须严格遵循相关佛典中所记载的仪轨,不可能像后来文人画家那般任意发挥——一个是礼佛供奉之用,一个是怡情悦性之用。所以,唐代敦煌的菩萨画像即便是极富世俗人物的韵致,它理应遵循的仪轨仍然是很严格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佛画绘制时往往得依照事先准备好的粉本范式。其次,民间画工的创作往往师徒相授,各自沿袭和承传着本门本派的技艺路数,再加上各自拥有着较为固定的征画信众,因此,佛画的面目相似也就更不足为奇了。当然,一定程度的程序化是宗教艺术共通的特性,而敦煌的佛教造像艺术之所以让后人无比景仰,恰恰在于当时的画工们以虔诚的心态、细微处的精妙手法化解了类型化的弊端。而且印证书中的菩萨画像,是否还可以这样讲:程序化的仪轨对于画工而言,与其说是创作上的制约,倒不如说是菩萨庄严法身得以显现的依据。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金刚菩萨像
  该幅菩萨像除了前文所陈的系列风格之外,最引人注意的莫如双目的造型和绘制。面部以及裸露的身体被涂成青铜色,而杏仁般的双眼,纯白底上点了漆黑的瞳仁,而异常强烈的色彩对比,自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对眼睛的表现方法尤其类似印度风格,不妨将之与该国不少用白银镶嵌眼部的金铜像做一对照。
  菩萨上半身完全赤裸,腰际到脚部缠着平滑的红黄蓝相间的布条,上面覆盖着的天衣,疏疏落落地修饰着五瓣状的白色小花,似乎给金刚菩萨的威严化入了另一种别样的妩媚。
  菩萨右手执金刚杵。金刚杵,又叫做宝杵、降魔杵等,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金刚杵。在密教中,金刚杵象征摧灭烦恼之菩提心,为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金刚杵也象征如来金刚之智慧大用,能破除愚痴妄想之内魔与外道诸魔障碍。金刚杵的材质,有金、银、铜、铁、石、水晶、檀木、人骨等多种质料,大小八指、十指、十二指、十六指、二十指不等。形状以独股、三股、五股最为常见,分别象征独一法界、三密三身、五智五佛。
  观世音菩萨像
  一般的菩萨像多以静态呈现,像这一幅从动态一面捕捉菩萨风姿的作品还比较少见。
  图中的观音正在缓缓迈出右脚,左脚将起未起,妙在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身体随着步子斜扭、前倾,腰部向前探出,肩膀向后微缩。而左右手臂的刻画更为传神。左手绕到身后,伸向下方,牵引着卷曲飞荡的飘带;右手掌托莲花蕾,并向后上方举起,似乎就像托着发饰一般。画师利用娴熟生动的线描,以及相应的着色技术,如橙红相叠的衣褶,蓝色的天衣,最终将观音菩萨娴雅轻盈的妙姿呈现于观者,直如真人一般正在缓步走出画面。

前言/序言


丝路回响,佛韵永恒:西域佛教艺术的千年流转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贸易动脉,更是思想、文化与艺术交融的灿烂画卷。其中,西域佛教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千年,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与慈悲的光芒。本书《西域绘画2:菩萨》正是 dessa 璀璨星河中的一颗耀眼明星,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佛教艺术在西域大地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花朵的历程,尤其聚焦于佛教造像中最具人文关怀和精神象征意义的“菩萨”形象。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孤立艺术品的简单罗列,而是将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塑像置于其历史、宗教、社会背景之下进行细致考量。我们将跟随考古学家的脚步,穿越戈壁,走进那些沉睡千年的石窟寺庙,亲眼目睹那些曾经辉煌的佛教殿堂。从新疆和田、喀什、吐鲁番,到敦煌、莫高窟,再到甘肃的麦积山、永靖炳灵寺,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艺术朝圣之旅。 一、 菩萨的缘起与演变:从印度本土到西域的融合之路 要理解西域的菩萨艺术,首先必须追溯菩萨概念的源头。本书将从佛教经典出发,详细阐述“菩萨”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在佛教教义中的核心地位。菩萨,梵语 Bodhisattva,意为“觉有情”,是追求觉悟,并誓愿度化一切众生的圣者。他们是佛教慈悲精神的化身,是众生向上提升的榜样。 早期佛教,侧重于佛陀的个人修行与涅槃,对菩萨的描绘相对简单。然而,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精神逐渐成为核心。龙树菩萨、阿弥陀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等众多菩萨的形象和故事,开始在佛教文学和艺术中广泛传播。 当佛教传入西域,面对不同的文化土壤,菩萨的形象也开始发生有趣的演变。本书将重点分析: 印度笈多风格的输入与在地化: 早期西域佛教艺术深受印度笈多王朝艺术的影响。笈多时期佛像的丰腴、端庄、宁静,以及菩萨身上流畅的衣纹、精美的饰品,都成为西域佛教艺术家效仿的对象。本书将通过比较分析,展示西域艺术家如何吸收这些外部元素,并逐渐加入本土的审美趣味和信仰习惯。 犍陀罗艺术的遗韵: 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东部)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其佛教艺术融合了希腊、罗马、波斯等多种文化元素。犍陀罗艺术中的写实主义风格、健壮的体魄、飘逸的衣褶,对西域早期的菩萨造像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呈现一些早期西域石窟中,依然可以看到的犍陀罗艺术的痕迹。 中原文化的影响与互动: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原地区的佛教艺术也与西域艺术产生频繁的交流。尤其是在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使得西域佛教艺术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面貌。本书将探讨中原的写意风格、人物造型如何影响西域菩萨的描绘,反之亦然。 二、 西域菩萨艺术的地域特色与风格演变 西域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在佛教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上,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本书将以多个代表性地区为线索,深入剖析其菩萨艺术的特色: 敦煌莫高窟: 作为佛教艺术的宝库,莫高窟的菩萨造像体系最为完备,时间跨度最长。本书将详细解读: 早期(北朝): 表现出浓厚的西域和中原风格交融的特点,线条遒劲,表情庄重,带有印度笈多艺术的遗风。 隋代: 菩萨形象趋于丰腴圆润,面相慈祥,衣纹更加流畅,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 唐代: 莫高窟菩萨艺术达到巅峰。唐代菩萨造型优美,体态丰腴,雍容华贵,面部表情温婉宁静,充满了人间菩萨的亲和力。特别是“说法图”中的菩萨,其姿态的舒展,眼神的专注,都展现出艺术家高超的写实技巧和深厚的宗教情感。本书将重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唐代菩萨壁画,如“观无量寿经变”中的菩萨,以及“西方净土变”中的飞天菩萨,来展现其艺术魅力。 晚唐及五代: 风格趋于程式化,但仍有地域特色。 新疆地区(龟兹、高昌、于阗等): 新疆地区各佛教遗址,如克孜尔、高昌故城、吐峪沟等,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塑像。本书将关注: 龟兹壁画: 龟兹壁画以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线条而闻名。其菩萨形象大多面相圆润,眼目大而深邃,身姿矫健,服饰华丽,带有明显的波斯和印度艺术影响,同时又展现出强烈的地域特色。本书将重点分析龟兹壁画中,如“说法图”中的菩萨,以及一些具象化的菩萨形象,如观世音、弥勒等。 高昌壁画: 高昌壁画在吸收中原及西域艺术风格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其菩萨形象显得较为写实,表情更加丰富。 于阗艺术: 于阗作为古国,其佛教艺术也具有鲜明的特色,本书将提及于阗艺术中菩萨造像的特点。 甘肃地区(麦积山、炳灵寺等):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以其泥塑造像闻名,其菩萨塑像体态丰满,面容秀丽,衣纹流畅,充满生活气息,尤其是一些“胁侍菩萨”的塑造,生动传神,充满人文关怀。本书将重点分析麦积山石窟中,不同时期菩萨塑像的风格演变,以及其与敦煌壁画的联系。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的早期造像,尤其是西秦时期的佛传壁画,其中也出现了重要的菩萨形象。本书将探讨炳灵寺菩萨造像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三、 菩萨的多元形象与象征意义:信仰与世俗的交织 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艺术形式的描绘,更深入探究西域菩萨形象背后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 主要菩萨的画像解析: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西域最受欢迎的菩萨之一。本书将详细解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观世音菩萨的画像,如“观自在菩萨”的洒脱,“千手观音”的普渡众生,“水月观音”的慈悲等。分析其形象的变化,以及民间信仰对其塑造的影响。 弥勒菩萨: 作为未来的佛,弥勒菩萨在西域佛教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将展示弥勒菩萨在不同场合的画像,从青年弥勒到兜率天宫的弥勒,以及未来下生的龙华三会场景,展现其从“救世主”到“未来佛”的转变。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 作为“华严三圣”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行愿。本书将探讨他们在西域壁画和塑像中的形象,以及其象征意义。 其他重要菩萨: 如地藏菩萨、药师佛的胁侍菩萨、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等,本书也将对这些菩萨进行描绘和分析。 菩萨形象的世俗化与生活化: 随着佛教在西域的传播,菩萨的形象逐渐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展现出更加贴近人间的特质。本书将分析: 服饰与妆容: 西域菩萨的服饰和妆容,常常融合了当地民族的特色,如胡服、中原服饰,以及各种精美的饰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生活习俗。 姿态与表情: 许多菩萨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明,而是拥有喜怒哀乐的“人间菩萨”。他们的姿态舒展,表情生动,仿佛就在眼前,与信徒进行着心灵的交流。 供养人形象的出现: 在佛教壁画中,经常出现供养人的形象,他们或虔诚礼拜,或虔心祈愿。这些供养人的出现,将神圣的佛教艺术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接受程度。 菩萨艺术的功能与意义: 菩萨艺术不仅仅是宗教的象征,更是当时社会精神信仰、审美情趣、文化交流的集中体现。本书将探讨: 宗教教化的载体: 菩萨画像通过其形象的感召力,向信徒传达佛教教义,引导人们向善修行。 艺术技法的展示: 西域佛教艺术在绘画、雕塑、色彩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本书将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展现这些技法的精妙之处。 文化交流的见证: 菩萨艺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动例证,它将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宗教思想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域佛教艺术。 历史的回响: 每一个菩萨形象,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信仰,一段文明的记忆。本书希望通过对这些艺术品的解读,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以及佛法在丝路上传播的深远影响。 四、 研究方法与学术视野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力求严谨与创新。我们结合了: 考古学与历史学: 深入分析出土文物的年代、材质、工艺,并结合历史文献,还原艺术品的创作背景。 艺术史学: 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梳理其演变脉络,挖掘其艺术价值。 宗教学与哲学: 深入理解佛教经典和教义,探讨菩萨形象的宗教内涵和象征意义。 图像学: 通过对图像元素的解读,分析其文化含义和象征象征。 在学术视野上,本书关注西域佛教艺术与印度、中亚、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联系与区别,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西域佛教艺术研究体系。 结语 《西域绘画2:菩萨》一书,希望通过对西域菩萨艺术的细致梳理和深入解读,不仅为读者呈现一幅幅精美的艺术画面,更希望能带领读者走进那段辉煌的丝路历史,感受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领略那份跨越时空的慈悲与智慧。当您翻开本书,愿您能听到来自西域的丝路回响,感受到佛法的永恒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大漠中的信仰之光:探寻早期佛教造像的地域特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图像学层面的深入剖析。作者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对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中佛教造像的风格演变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梳理。特别是书中对于“犍陀罗影响”和“笈多风格东渐”这两个关键节点的论述,逻辑清晰,论据充分,为我理解西域艺术的源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我发现,书中对光线、体积感和空间处理的分析,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在描述“看到了什么”,更是在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对于研究者或者对艺术史有深入探究意愿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重要的参考资料,它提供了许多我之前未曾注意到的关键线索,拓宽了我对佛教艺术地理分布的认识。

评分

《西域风情画卷:探寻佛教艺术的丝路传奇》这本书,我读完后真是感慨万千,它带我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将那些古老的壁画、雕塑和建筑,仿佛重新呈现在眼前。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艺术品,更深入地挖掘了不同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交融碰撞的历史脉络。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敦煌莫高窟和克孜尔石窟的比较分析,那种跨越地域的艺术对话,让人对佛教艺术的传播和演变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色彩和线条的描述,那种对光影变幻的捕捉,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读起来,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画师们虔诚的心灵和高超的技艺,那种对信仰的执着,以及对美的极致追求,深深地震撼了我。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人文关怀兼具,对于任何对历史、艺术乃至东西方文明交流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这本《丝路古韵:中亚佛教艺术的流变》的书,对于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一本打开新世界的钥匙。它的叙事方式非常亲切,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高深莫测,而是用一种很平实的语言,讲述了那些遥远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佛像造型时的细致观察,比如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菩萨面部表情、手势以及服饰细节上的微妙差异,这些细微之处,恰恰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信息量。通过阅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西域的佛教艺术会呈现出那样一种兼具印度、犍陀罗以及本土特色的“混血”风格。它清晰地展示了艺术是如何随着宗教和贸易的脚步,在广袤的沙漠和高原上扎根、生长并最终绽放的。每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新的细节,让人回味无穷,极大地满足了我对异域美学的探索欲。

评分

我很少读到一本能将宗教历史、文化交流和社会背景,如此有机地编织在一起的艺术史著作。这本《丝路记忆:西域诸国艺术的交响乐》做到了。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叙事视角,让我看到了西域的佛教艺术是如何与当地的政治格局、游牧民族的迁徙、乃至丝绸之路的兴衰紧密相连的。作者的文笔带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读起来有一种史诗般的气势。书中对不同地域国家,例如疏勒、龟兹、于阗等地的艺术特点的区分,既细致又富有洞察力,揭示了“西域”这个地理概念下,实际上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文化多样性。这本书帮助我跳出了单纯的美学欣赏,进入了对文明互动和艺术生命力的深层思考,读完后,对人类历史的长河有了更加敬畏之心。

评分

《色韵与禅意:中古时期西域绘画技法的流变》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在品味一壶陈年的老茶,味道醇厚,回味悠长。我最欣赏的是,它没有停留在对艺术作品表象的赞美,而是真正走进了“匠心”之中。作者详尽地分析了当时绘画所使用的颜料来源、底料处理以及各种复杂的描绘技巧,比如晕染法、沥粉法等等,这些技术细节的揭示,让我对古代艺术家的创造力肃然起敬。它让我明白了,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画面背后,是多么精密的计算和严格的流程。这本书的图版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出色,极大地辅助了文字的描述。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仔细对比书中的插图和文字的解读,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非常令人享受,它让抽象的艺术理论变得具体可感。

评分

画册很漂亮,适合收藏

评分

它是中国画的一种。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

评分

战国末期木板画

评分

活动入手,价廉物美,送货很快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大约编辑将其分为10本,所以每个单本比较单薄,图片显得不足,介绍的文字更少,非常希望能了解相关的背景。

评分

喜欢敦煌字画的朋友,建议收藏

评分

睹此可知敦煌绘画之概貌

评分

此书印刷清晰,包装精美,书内有整体图还有局部细致图。适合喜欢佛教、信仰佛教、广大美术爱好者、创作者等收藏、观看、临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