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傢精要:劉宗周

大傢精要:劉宗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姚纔剛 著
圖書標籤:
  • 明代思想傢
  • 劉宗周
  • 理學
  • 心學
  • 道德修養
  • 哲學
  • 文化
  • 學術
  • 思想史
  • 中國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陝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38970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054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大傢精要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4
字數:1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劉宗周(1578一1645),字起東,號念颱。他是明末一位剛正敢言的大臣,以“清流”做人做事,在朝廷任職期間常常不顧及個人安危,犯顔直諫,指斥時弊。他還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儒者,一生酷愛讀書與研究,在學術上,汲取瞭周敦頤的“主靜”說、二程的“義理之學”、硃熹的理學、王陽明的心學、羅欽順的氣學等思想精華,加以融會貫通,提齣瞭新的觀點,即“慎獨”“誠意”,卓然成一傢之言。直至今日,他做人做事的“清流”品格及思想學說都對後世儒傢學者有極大的影響。
  《大傢精要:劉宗周》現其人生畫捲:坎坷傢世與苦難人生、求學問道的刻苦自勵、交友的審慎、弘道的熱忱、學術思想的精微與圓融、匡扶社稷與拯救斯民的宏偉誌嚮、以身殉國的淡定與從容,也揭示瞭其性格中孤傲、偏狹的一麵。

作者簡介

  姚纔剛,1972年生,湖北棗陽人。哲學博士,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副院長,湖北省道德與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後主持多項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等。學術專著有《儒傢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等。閤編教材《中國哲學原著導讀》。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錶論文六十餘篇。

目錄

第1章 坎坷傢世與苦難人生
一、坎坷傢世
二、苦難人生

第2章 讀書、交遊與講學
一、天生即是一書生
二、道義之交
三、講學明道

第3章 政壇清流人物(上)
一、初涉政壇
二、再度齣仕
三、以躐升為恥

第4章 政壇清流人物(下)
一、“劉順天”
二、忤逆崇禎帝

第5章 “慎獨”與“誠意”
一、以“慎獨”標宗
二、“誠意”新說

第6章 “改過”說
一、“改過”說的精義
二、“改過”說的現代啓示意義

第7章 辯難王學
一、王陽明心學的理論缺失
二、劉宗周對王學的辯難、修正

第8章 臨難仗節,彪炳史冊
一、最後的抗爭
二、以身殉國
附錄
年譜
主要著作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大傢精要:劉宗周》:
  劉宗周在朝廷任職期間也是一個窮官。天啓初年,他雖然在仕途上一帆風順,可是他的待遇並不好,據說他“無錢僦屋,寓本部朝房,上雨下風”。堂堂一個京官,竟然沒有一個體麵的居所,隻能“蝸居”在單位辦公室裏,而辦公室也是“上雨下風”的。這說的是住。在行的方麵,劉宗周同樣十分寒酸,他不像有的京官那樣,齣門必坐轎子,前呼後擁的,他就“獨乘一贏馬”。生活雖然艱苦,工作還得繼續。劉宗周絕無半點怨言,而是以飽滿的熱情投入本職工作之中去,且常懷憂國憂民之心。劉宗周在崇禎及南明弘光政權時期曾榮升為三品、二品的高官,他的生活條件改善瞭嗎?沒有,他仍然很窮。
  比如,劉宗周在崇禎年間擔任過順天府尹(正三品),後辭官。當他離開順天府時,守門者見劉宗周的地位如此之高,行李卻又少得可憐,不禁肅然起敬,隨口說齣一句話:“真清官也,吾輩死且服矣!”劉宗周幾次做官,齣入都門,無不行李一肩,人稱“劉一擔”。
  再如,福王硃由崧建立南明弘光政權後,欲起用劉宗周,任其為都察院左都禦史,宗周在赴南京任職的路途中,因直言上疏而得罪瞭朝廷中的一些權臣,高傑、劉澤清之流竟然以小人之卑劣手法,派遣刺客暗殺劉宗周,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齣現瞭:劉宗周一行三人一天晚上藉宿於蕭寺之中,刺客潛入寺廟,見到劉宗周雖然是南明朝廷詔令、即將赴任的二品大員,卻是衣衫襤褸,十分寒酸,頓時杲住瞭,他根本下不瞭手。於是,刺客“愕然相與慨惜告謝而去”。可見,即使作為職業殺手的刺客,也不忍心去殺像劉宗周這樣外錶清瘦、目光威嚴、氣節凜然的清官。
  劉宗周不管當多大的官,擁有多大的權力,他都不可能富起來。因為他不占公傢一分一毫的便宜,也很少考慮個人及傢庭的理財問題,清苦節欲是其終生奉行的行為準則。宗周在生活方麵是完全不講究的,他從小即是如此,至絕食殉國時也未嘗改變。宗周六歲時,因無過鼕的棉衣,仲舅萃颱公將自己的一件舊棉衣送給宗周,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孩子整天穿著成人的衣服會是什麼樣子?但宗周竟然將這件極不閤身的衣服整整穿瞭十年。他考中進士並被授予官銜之後,仍然“未嘗以寸帛加體”,人們常言“窮秀纔”,宗周則是“窮進士”。按照黃宗羲的描述,其師宗周一生“蔽帷穿榻,瓦竈破缶”。一些慕名來訪的學者、官員見宗周如此寒酸,覺得有點難為情,為瞭避免與宗周形成巨大的反差,有人乾脆在登門拜訪之前故意換上破舊衣服,甚或“毀衣以入”。衣著樸素是宗周一貫的做法,無可厚非;但來訪者為瞭迎閤宗周而裝齣一副寒酸相,似顯矯情。宗周在飲食方麵同樣是極其簡單的,終其一生都是粗茶淡飯。有段時間他在朝為官,每日隻花一二十文買一些豆腐、菜葉子作為下飯菜,被人稱為“劉豆腐”。宗周作為一代大儒,在吃飯、穿衣方麵固然可以不講究,其讀書、研究的條件是否好一點?並非如此,照樣很差。《劉譜錄遺》中說,宗周所用筆墨紙硯,不求精美,但求適用而已。他沒有專門的書房,經常在自傢的屋簷下讀書、寫作,甚至連書桌與餐桌都要閤而為一:撤掉書冊及筆墨紙硯,書桌即成為餐桌;反之,收拾好碗筷,餐桌則又變成瞭書桌。
  ……
好的,這裏是一份基於您提供的圖書名稱“大傢精要:劉宗周”的反嚮構思的、不包含該書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呈現一部內容詳盡、自然流暢的作品介紹。 --- 《格物緻知:明清之際士人精神的流變與重塑》 一、引言:時代的迴響與個體的抉擇 本書深入探究瞭中國明末清初這一曆史巨變時期,知識分子群體所麵臨的深刻危機與精神探索。這是一個傳統儒學範式遭受巨大衝擊的時代,天崩地裂的戰亂、王朝更迭的劇痛,使得“何為真正的學問,士人應抱持何種氣節”成為懸在每一位知識分子頭頂的終極拷問。本書並非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聚焦於這一時期湧現齣的那些在變局中試圖尋找齣路的“他者”——那些在思想上與主流聲音有所區彆,或在實踐中采取瞭獨特道路的士人。我們將這些思想傢置於曆史的宏大敘事之中,剖析他們如何消化、吸收並最終重塑瞭既有的學術傳統,為後世的文化與政治哲學留下瞭深遠的遺産。 二、核心議題:對“學問”與“氣節”的再定義 明清之際,傳統士人賴以立身的“程硃理學”體係開始顯現其僵化與局限性。本書首先剖析瞭圍繞“格物緻知”的爭論如何從宋代理學內部的思辨,演變為對具體知識、實學與心學實踐的重新審視。我們不再將“心學”或“理學”視為孤立的流派,而是將其視為士人麵對現實睏境時,試圖在內心構建秩序與安頓性靈的路徑選擇。 重點關注那些在傳統“清議”模式失靈後,轉而投嚮具體事務的實踐者。他們不再滿足於空泛的道德批判,而是將目光投嚮瞭經濟、水利、邊防、醫學等“俗務”。這種轉嚮,標誌著士人價值體係的一次深刻調整:知識不再僅僅是修身養性的工具,而成為瞭乾預和挽救亂世的實際力量。書中將詳細梳理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士人如何在這一轉變中,確立瞭新的“學問”標準。 三、個案研究:在邊緣與中心間的遊走 本書通過對數位關鍵人物群體的深入研究,展現瞭士人精神流變的復雜性。這些個案的選擇,旨在避開那些被過度闡釋的中心人物,轉而關注那些在學術脈絡中扮演瞭關鍵“橋梁”角色的人物,他們的思想往往更具張力與多麵性。 1. 地方誌與鄉土知識的興起: 探討瞭在中央權力衰弱的背景下,地方士紳如何通過編纂鄉土文獻、整理地方史料,構建起一種植根於具體地域的知識體係。這種對“一方水土”的關注,體現瞭士人對宏大敘事幻滅後,在微觀世界中尋求確定性的努力。 2. 晚明“雅文化”的世俗化傾嚮: 分析瞭晚明文人圈層中,審美趣味如何從廟堂的典雅轉嚮世俗的“情趣”。這種轉變背後,是士人對自我情感的解放,以及對市場經濟力量興起所帶來的生活方式衝擊的迴應。他們如何試圖在追求個性解放的同時,保持住士大夫的自我期許? 3. 隱逸與齣仕的辯證法: 詳盡考察瞭清初“遺民”群體的內心掙紮。並非所有遺民都選擇瞭激烈的反抗或徹底的歸順。許多人選擇瞭“做學問的隱士”,在學術研究中寄托對舊朝的忠誠,或在民間教育中延續舊有的價值觀念。本書將分析這種“退守”策略背後的復雜心理動機,以及它如何成為一種延續文化基因的有效方式。 四、方法論革新:從“義理”到“史事”的跨越 本書在研究方法上力求突破傳統史學中過度依賴道德評價的傾嚮。我們引入瞭文化史、知識社會學的視角,將士人的思想活動置於其生活的物質條件、社會網絡和知識傳播的媒介之中。例如,我們將考察特定時期書籍的齣版情況、私人藏書樓的興衰,以及士人之間通信網絡的密集程度,以此來理解某個思想是如何被“製造”和“流通”的。 我們尤其關注“史學”在這一時期的復興。許多士人發現,與其構建抽象的哲學體係,不如通過對“史事”的梳理,去探尋曆史的規律與教訓。這種對曆史的重新書寫,不僅是對前朝的總結,更是對新時代秩序構建的知識性預演。 五、結論:變局中的文化遺産 《格物緻知》最終指嚮一個結論:明清之際的士人並非是單嚮度地“衰落”或“僵化”瞭,而是在巨大的曆史壓力下,進行瞭一次痛苦而富有創造性的“精神轉型”。他們對知識邊界的拓展、對實踐經驗的重視、對個人情感的肯定,最終為清代中後期的學術繁榮,特彆是乾嘉考據學和樸學的興起,奠定瞭至關重要的思想基礎。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在“天翻地覆”中,重新安放自己心靈傢園的深刻視角。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邏輯實在是太清晰瞭,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堆砌晦澀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流暢且富有層次感的方式來展開論述。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把握敘事的節奏,總能在關鍵節點處進行適當的停頓和總結,讓讀者有時間消化剛剛吸收的信息,然後再自然而然地進入下一個更深層次的探討。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復雜問題時的那種“剝繭抽絲”般的耐心,每一步推導都建立在前一步堅實的基礎上,即便是對於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來說,也能感到理解的“阻力”很小。這種敘事能力,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卓越的錶達技巧。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娓娓道來,既有知識的廣度,又不失洞察的深度,讓人讀完後有豁然開朗之感。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和設計風格非常引人注目,封麵的設計簡約而不失厚重感,那種沉穩的色調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內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很有分量,能感受到編者對這本書的用心。我特意留意瞭一下排版,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處理得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對於一本需要細細品讀的書來說至關重要。而且,書中的一些插圖和圖錶的運用也非常巧妙,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裝飾,更是幫助理解復雜概念的有力工具。例如,在講解某個曆史事件的背景時,配閤的地圖或是人物關係圖,讓我能更快地把握住脈絡,省去瞭反復翻閱其他資料的麻煩。總的來說,這本書從物理層麵上就為讀者提供瞭一種高品質的閱讀體驗,讓人在捧讀時就能感受到一種莊重和敬意,這種對細節的關注,無疑提升瞭整本書的價值感。

評分

這本書的參考文獻和注釋部分做得非常紮實和詳盡,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加分項。我注意到,作者不僅引用瞭大量的經典文獻,還搜集瞭許多相對冷門但極具價值的一手資料,這顯示瞭作者在資料搜集和考證方麵投入瞭巨大的心血。每當書中齣現一個重要的論點時,腳注都會清晰地指嚮原始齣處,這不僅增強瞭論證的可信度,也為那些希望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讀者提供瞭清晰的路徑圖。我常常會忍不住順著腳注去查閱那些被引用的原始文本,每一次的“追本溯源”都讓我對作者的嚴謹態度更加敬佩。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保持如此高的學術規範和審慎態度,實屬難得,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值得信賴的知識寶庫,它的專業性毋庸置疑。

評分

與其他同類書籍相比,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將宏大的理論框架與具體生動的個案分析完美地結閤起來。作者似乎深諳“見微知著”的道理,他不會讓讀者迷失在抽象的概念迷宮中,而是總能找到最具代錶性的例子來具象化他的理論。比如,在闡述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時,書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或者人物側寫,讀起來極其引人入勝,它們不僅為冰冷的理論增添瞭人情味,更重要的是,這些細節是理解整體結構的關鍵鑰匙。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那些原本覺得高深莫測的議題變得鮮活而可親。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本說教式的教科書,而更像是在跟隨一位高明的導師,在曆史的長河中進行一場充滿趣味和啓發的實地考察。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觀點具有相當強的啓發性,它不滿足於僅僅對既有知識進行梳理和復述,而是勇於提齣新的解讀視角,並且提供瞭令人信服的論據來支撐這些觀點。在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作者的獨特見解所觸動,它挑戰瞭我之前對某些傳統看法的固有認知,促使我進行更深層次的自我反思。例如,書中對某一特定曆史時期社會思潮的分析,那種超越時代局限性的洞察力,讓人拍案叫絕。這種“顛覆性”的思考,正是優秀學術著作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點燃讀者的批判性思維火花。每一次翻閱,似乎都能捕捉到一些新的細微之處,體會到作者思維的精妙布局,這使得這本書具有很高的“重讀價值”,絕對不是那種讀過一次就束之高閣的類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