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刘宗周

大家精要:刘宗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才刚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思想家
  • 刘宗周
  • 理学
  • 心学
  • 道德修养
  • 哲学
  • 文化
  • 学术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897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05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精要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刘宗周(1578一1645),字起东,号念台。他是明末一位刚正敢言的大臣,以“清流”做人做事,在朝廷任职期间常常不顾及个人安危,犯颜直谏,指斥时弊。他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儒者,一生酷爱读书与研究,在学术上,汲取了周敦颐的“主静”说、二程的“义理之学”、朱熹的理学、王阳明的心学、罗钦顺的气学等思想精华,加以融会贯通,提出了新的观点,即“慎独”“诚意”,卓然成一家之言。直至今日,他做人做事的“清流”品格及思想学说都对后世儒家学者有极大的影响。
  《大家精要:刘宗周》现其人生画卷:坎坷家世与苦难人生、求学问道的刻苦自励、交友的审慎、弘道的热忱、学术思想的精微与圆融、匡扶社稷与拯救斯民的宏伟志向、以身殉国的淡定与从容,也揭示了其性格中孤傲、偏狭的一面。

作者简介

  姚才刚,1972年生,湖北枣阳人。哲学博士,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学术专著有《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等。合编教材《中国哲学原著导读》。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目录

第1章 坎坷家世与苦难人生
一、坎坷家世
二、苦难人生

第2章 读书、交游与讲学
一、天生即是一书生
二、道义之交
三、讲学明道

第3章 政坛清流人物(上)
一、初涉政坛
二、再度出仕
三、以躐升为耻

第4章 政坛清流人物(下)
一、“刘顺天”
二、忤逆崇祯帝

第5章 “慎独”与“诚意”
一、以“慎独”标宗
二、“诚意”新说

第6章 “改过”说
一、“改过”说的精义
二、“改过”说的现代启示意义

第7章 辩难王学
一、王阳明心学的理论缺失
二、刘宗周对王学的辩难、修正

第8章 临难仗节,彪炳史册
一、最后的抗争
二、以身殉国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大家精要:刘宗周》:
  刘宗周在朝廷任职期间也是一个穷官。天启初年,他虽然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可是他的待遇并不好,据说他“无钱僦屋,寓本部朝房,上雨下风”。堂堂一个京官,竟然没有一个体面的居所,只能“蜗居”在单位办公室里,而办公室也是“上雨下风”的。这说的是住。在行的方面,刘宗周同样十分寒酸,他不像有的京官那样,出门必坐轿子,前呼后拥的,他就“独乘一赢马”。生活虽然艰苦,工作还得继续。刘宗周绝无半点怨言,而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本职工作之中去,且常怀忧国忧民之心。刘宗周在崇祯及南明弘光政权时期曾荣升为三品、二品的高官,他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吗?没有,他仍然很穷。
  比如,刘宗周在崇祯年间担任过顺天府尹(正三品),后辞官。当他离开顺天府时,守门者见刘宗周的地位如此之高,行李却又少得可怜,不禁肃然起敬,随口说出一句话:“真清官也,吾辈死且服矣!”刘宗周几次做官,出入都门,无不行李一肩,人称“刘一担”。
  再如,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后,欲起用刘宗周,任其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宗周在赴南京任职的路途中,因直言上疏而得罪了朝廷中的一些权臣,高杰、刘泽清之流竟然以小人之卑劣手法,派遣刺客暗杀刘宗周,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刘宗周一行三人一天晚上借宿于萧寺之中,刺客潜入寺庙,见到刘宗周虽然是南明朝廷诏令、即将赴任的二品大员,却是衣衫褴褛,十分寒酸,顿时杲住了,他根本下不了手。于是,刺客“愕然相与慨惜告谢而去”。可见,即使作为职业杀手的刺客,也不忍心去杀像刘宗周这样外表清瘦、目光威严、气节凛然的清官。
  刘宗周不管当多大的官,拥有多大的权力,他都不可能富起来。因为他不占公家一分一毫的便宜,也很少考虑个人及家庭的理财问题,清苦节欲是其终生奉行的行为准则。宗周在生活方面是完全不讲究的,他从小即是如此,至绝食殉国时也未尝改变。宗周六岁时,因无过冬的棉衣,仲舅萃台公将自己的一件旧棉衣送给宗周,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孩子整天穿着成人的衣服会是什么样子?但宗周竟然将这件极不合身的衣服整整穿了十年。他考中进士并被授予官衔之后,仍然“未尝以寸帛加体”,人们常言“穷秀才”,宗周则是“穷进士”。按照黄宗羲的描述,其师宗周一生“蔽帷穿榻,瓦灶破缶”。一些慕名来访的学者、官员见宗周如此寒酸,觉得有点难为情,为了避免与宗周形成巨大的反差,有人干脆在登门拜访之前故意换上破旧衣服,甚或“毁衣以入”。衣着朴素是宗周一贯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来访者为了迎合宗周而装出一副寒酸相,似显矫情。宗周在饮食方面同样是极其简单的,终其一生都是粗茶淡饭。有段时间他在朝为官,每日只花一二十文买一些豆腐、菜叶子作为下饭菜,被人称为“刘豆腐”。宗周作为一代大儒,在吃饭、穿衣方面固然可以不讲究,其读书、研究的条件是否好一点?并非如此,照样很差。《刘谱录遗》中说,宗周所用笔墨纸砚,不求精美,但求适用而已。他没有专门的书房,经常在自家的屋檐下读书、写作,甚至连书桌与餐桌都要合而为一:撤掉书册及笔墨纸砚,书桌即成为餐桌;反之,收拾好碗筷,餐桌则又变成了书桌。
  ……
好的,这里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图书名称“大家精要:刘宗周”的反向构思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呈现一部内容详尽、自然流畅的作品介绍。 --- 《格物致知:明清之际士人精神的流变与重塑》 一、引言:时代的回响与个体的抉择 本书深入探究了中国明末清初这一历史巨变时期,知识分子群体所面临的深刻危机与精神探索。这是一个传统儒学范式遭受巨大冲击的时代,天崩地裂的战乱、王朝更迭的剧痛,使得“何为真正的学问,士人应抱持何种气节”成为悬在每一位知识分子头顶的终极拷问。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聚焦于这一时期涌现出的那些在变局中试图寻找出路的“他者”——那些在思想上与主流声音有所区别,或在实践中采取了独特道路的士人。我们将这些思想家置于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中,剖析他们如何消化、吸收并最终重塑了既有的学术传统,为后世的文化与政治哲学留下了深远的遗产。 二、核心议题:对“学问”与“气节”的再定义 明清之际,传统士人赖以立身的“程朱理学”体系开始显现其僵化与局限性。本书首先剖析了围绕“格物致知”的争论如何从宋代理学内部的思辨,演变为对具体知识、实学与心学实践的重新审视。我们不再将“心学”或“理学”视为孤立的流派,而是将其视为士人面对现实困境时,试图在内心构建秩序与安顿性灵的路径选择。 重点关注那些在传统“清议”模式失灵后,转而投向具体事务的实践者。他们不再满足于空泛的道德批判,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经济、水利、边防、医学等“俗务”。这种转向,标志着士人价值体系的一次深刻调整:知识不再仅仅是修身养性的工具,而成为了干预和挽救乱世的实际力量。书中将详细梳理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士人如何在这一转变中,确立了新的“学问”标准。 三、个案研究:在边缘与中心间的游走 本书通过对数位关键人物群体的深入研究,展现了士人精神流变的复杂性。这些个案的选择,旨在避开那些被过度阐释的中心人物,转而关注那些在学术脉络中扮演了关键“桥梁”角色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往往更具张力与多面性。 1. 地方志与乡土知识的兴起: 探讨了在中央权力衰弱的背景下,地方士绅如何通过编纂乡土文献、整理地方史料,构建起一种植根于具体地域的知识体系。这种对“一方水土”的关注,体现了士人对宏大叙事幻灭后,在微观世界中寻求确定性的努力。 2. 晚明“雅文化”的世俗化倾向: 分析了晚明文人圈层中,审美趣味如何从庙堂的典雅转向世俗的“情趣”。这种转变背后,是士人对自我情感的解放,以及对市场经济力量兴起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冲击的回应。他们如何试图在追求个性解放的同时,保持住士大夫的自我期许? 3. 隐逸与出仕的辩证法: 详尽考察了清初“遗民”群体的内心挣扎。并非所有遗民都选择了激烈的反抗或彻底的归顺。许多人选择了“做学问的隐士”,在学术研究中寄托对旧朝的忠诚,或在民间教育中延续旧有的价值观念。本书将分析这种“退守”策略背后的复杂心理动机,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延续文化基因的有效方式。 四、方法论革新:从“义理”到“史事”的跨越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力求突破传统史学中过度依赖道德评价的倾向。我们引入了文化史、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将士人的思想活动置于其生活的物质条件、社会网络和知识传播的媒介之中。例如,我们将考察特定时期书籍的出版情况、私人藏书楼的兴衰,以及士人之间通信网络的密集程度,以此来理解某个思想是如何被“制造”和“流通”的。 我们尤其关注“史学”在这一时期的复兴。许多士人发现,与其构建抽象的哲学体系,不如通过对“史事”的梳理,去探寻历史的规律与教训。这种对历史的重新书写,不仅是对前朝的总结,更是对新时代秩序构建的知识性预演。 五、结论:变局中的文化遗产 《格物致知》最终指向一个结论:明清之际的士人并非是单向度地“衰落”或“僵化”了,而是在巨大的历史压力下,进行了一次痛苦而富有创造性的“精神转型”。他们对知识边界的拓展、对实践经验的重视、对个人情感的肯定,最终为清代中后期的学术繁荣,特别是乾嘉考据学和朴学的兴起,奠定了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天翻地覆”中,重新安放自己心灵家园的深刻视角。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观点具有相当强的启发性,它不满足于仅仅对既有知识进行梳理和复述,而是勇于提出新的解读视角,并且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论据来支撑这些观点。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的独特见解所触动,它挑战了我之前对某些传统看法的固有认知,促使我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的分析,那种超越时代局限性的洞察力,让人拍案叫绝。这种“颠覆性”的思考,正是优秀学术著作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读者的批判性思维火花。每一次翻阅,似乎都能捕捉到一些新的细微之处,体会到作者思维的精妙布局,这使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重读价值”,绝对不是那种读过一次就束之高阁的类型。

评分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宏大的理论框架与具体生动的个案分析完美地结合起来。作者似乎深谙“见微知著”的道理,他不会让读者迷失在抽象的概念迷宫中,而是总能找到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来具象化他的理论。比如,在阐述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时,书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或者人物侧写,读起来极其引人入胜,它们不仅为冰冷的理论增添了人情味,更重要的是,这些细节是理解整体结构的关键钥匙。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那些原本觉得高深莫测的议题变得鲜活而可亲。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说教式的教科书,而更像是在跟随一位高明的导师,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一场充满趣味和启发的实地考察。

评分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部分做得非常扎实和详尽,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我注意到,作者不仅引用了大量的经典文献,还搜集了许多相对冷门但极具价值的一手资料,这显示了作者在资料搜集和考证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心血。每当书中出现一个重要的论点时,脚注都会清晰地指向原始出处,这不仅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也为那些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图。我常常会忍不住顺着脚注去查阅那些被引用的原始文本,每一次的“追本溯源”都让我对作者的严谨态度更加敬佩。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保持如此高的学术规范和审慎态度,实属难得,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值得信赖的知识宝库,它的专业性毋庸置疑。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设计风格非常引人注目,封面的设计简约而不失厚重感,那种沉稳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能感受到编者对这本书的用心。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细细品读的书来说至关重要。而且,书中的一些插图和图表的运用也非常巧妙,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帮助理解复杂概念的有力工具。例如,在讲解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时,配合的地图或是人物关系图,让我能更快地把握住脉络,省去了反复翻阅其他资料的麻烦。总的来说,这本书从物理层面上就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阅读体验,让人在捧读时就能感受到一种庄重和敬意,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价值感。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逻辑实在是太清晰了,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流畅且富有层次感的方式来展开论述。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把握叙事的节奏,总能在关键节点处进行适当的停顿和总结,让读者有时间消化刚刚吸收的信息,然后再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个更深层次的探讨。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那种“剥茧抽丝”般的耐心,每一步推导都建立在前一步坚实的基础上,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说,也能感到理解的“阻力”很小。这种叙事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表达技巧。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娓娓道来,既有知识的广度,又不失洞察的深度,让人读完后有豁然开朗之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