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帆遠影:陳岱孫與清華大學

孤帆遠影:陳岱孫與清華大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昀 著
圖書標籤:
  • 陳岱孫
  • 清華大學
  • 近代史
  • 教育史
  • 人物傳記
  • 迴憶錄
  • 學術史
  • 文化史
  • 曆史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3013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3820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孤帆遠影:陳岱孫與清華大學》是我國一代經濟學大傢、教育傢、清華大學著名學者陳岱孫先生前半生的傳記,記述瞭陳岱孫先生與清華大學聯係緊密的逾三十年(1918—1952)的人生經曆。
  陳岱孫先生與國立清華大學及前身清華學堂淵源深厚,學習於此,由此齣洋留學;從教於此,治學治校經年。除瞭經濟係教授的學者身份外,陳岱孫還是國立清華大學教授治校體製的代錶人物,作為“教授會”“評議會”的核心人物長期參與學校的各項管理與建設工作。
  在《孤帆遠影:陳岱孫與清華大學》所敘述的故事中,他的人生經曆也與國立清華大學的發展密不可分,經曆過清華大學驅逐校長風波、抗戰時期的學校南遷、西南聯大的艱苦創建、抗戰勝利後的復校、新中國成立後的院係大調整,等等。

作者簡介

劉昀,陳岱孫先生後輩親屬,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學專業,曾編寫《岱嶽長青:陳岱孫紀念文集》。作者為寫作此書,收集和利用瞭大量資料,其中包括陳岱孫先生的私人相冊和文檔等原始資料。


目錄


作者前言

第一章 青青子衿(1900-1918)
庚子年
父係傢世
母係傢世
末代舊學生
半途齣傢的新學生
考清華去
外麵的世界(之一)

第二章 行勝於言(1918-1920)
北京城外清華園
學校裏的事兒(之一)
外麵的世界(之二)
運動瞭
校長(之一)
日晷
啓程

第三章 遊必有方(1920-1926)
新大陸
夢到她
金鑰匙
波士頓少年
陳岱孫博士
歐洲之旅
吾校莊嚴(之一)
同學們

第四章 翻雲覆雨(1927)
近鄉情怯
多愁多病
學校裏的事兒(之二)

第五章 教授治校(1928-1937,上)
傢住清華園(之一)
陳岱孫教授(之一)
校長(之二):從羅傢倫到梅貽琦
吾校莊嚴(之二):清華大學1936年度教職員一覽錶

第六章 白銀年代(1928-1937,下)
忙碌的假期
傢住清華園(之二)
外麵的世界(之三)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彆時容易見時難

第七章 剛毅堅卓(1937-1946)
痛南渡辭宮闕
駐衡湘又離彆
“長徵”
何枝可依
陳岱孫教授(之二)
豈日無衣與子同袍
吾校莊嚴(之三)
此恨綿綿
陳岱孫主席
關於西南聯大的另類記載

第八章 物換星移(1946-1949)
猶厭言兵
蹉跎歲月
雪上加霜
船長走瞭

第九章 麯終人散(1949-1952)
新政
大學之道
調整
改造
孤帆遠影碧空盡

後記
陳岱孫學術年錶
參考文獻·緻謝

精彩書摘

  《孤帆遠影:陳岱孫與清華大學》:
  考清華去
  民國七年(1918年)春,陳岱孫查閱瞭當時全國差不多所有高等院校的章程和招生簡章,最後選定清華學校、北京大學、金陵大學(南京)、東吳大學(蘇州)、聖約翰大學(上海)、滬江大學(上海)為投考對象。
  當時我國並未實行全國統一的“高考”製度,而是由各高等院校分彆各自招生。為瞭方便考生應考,各校在考期上似乎有某種默契,盡量地錯開,考生也盡量多參加幾個學校的入學考試,以增加被錄取的機會,或者,倘若為一個以上的學校所錄取,還可以增加選擇的機會。上海之外各高校的入學考試,除瞭在其本部所在地設考場外,大都在上海另設一考場,這是由於此地交通便利,易於吸收生源。
  陳岱孫按照選定的幾所學校考期的先後,為自己排齣一張應考錶。清華學校在6月中旬,為各校中最早。他從福州坐海船到上海,考期大約四天,考完後即迴福州,因為其他各大學的入學考試都要晚至七八月份纔舉行。
  自從清宣統元年(1909年)起,美國開始嚮中國按期退還庚款,相應地,清政府外務部、學部聯閤奏請設立遊美學務處,附設肄業館。遊美學務處是一個管理機構,“專司考選學生、管理肄業館、遣送學生及與駐美監督通信等事,並與美國公使所派人員商榷一切”。學務處專設遊美學生監督,管理在美留學生,安置學校,照料起居,稽查功課,收支學費。肄業館則是一所功能單純的留美預備學堂,“專為已經選取各省學生暫留學習”。
  留美學生名額是根據當時各省實際負擔庚子賠款的數額按比例分配。每個省每年從五六名到十餘名不等,江蘇、浙江、四川人數較多,江蘇最多,有二十六名;甘肅、貴州、雲南、新疆等省的名額很少,而新疆則少到每隔幾年纔輪得一名。
  大清朝最後三年(1909~1911),中國嚮美國派齣前三批留學生,每年一批,第一批四十七名,第二批七十名,第三批六十三名,計一百八十名。錄取前三批時,肄業館尚未開張,所以一待錄取便直接送走,他們被清華稱為“史前期校友”,當中有金邦正、梅貽琦、張子高、秉誌、趙元任、張彭春、竺可楨、鬍適、楊光弼、虞振鏞等人。
  遊美肄業館館址位於京城西北郊的清華園,原計劃於宣統二年(1910年)鞦季開學,但由於館捨不能按時完工,延至年底開始招考入讀學生,來年春季開學。
  肄業館學額五百名,學製八年,初等科(後改稱中等科)四年.高等科四年。前六年相當於中學的六個年級,高等科三四年級則相當於大學的一二年級。
  高等科分為文科、實科(理工科的舊稱),教授美國大學一二年級的必修課。
  便在此時,當局者意識到,經過一年多的籌備,遊美肄業館的性質已經悄悄地發生瞭變化,學堂的設計規模遠遠超齣瞭僅為留美而預備的初衷,而根本就是一所準大學瞭。庚款總有花光的一天,學堂則是百世的基業。念及此節,遊美學務處總辦周自齊(字子廙,山東單縣人,187l一1923)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嚮學部、外務部呈文,請求將肄業館更名清華學堂,不齣一個月,學部迴文核準。
  宣統三年三月十三日(1911年4月11日),外務部、學部聯閤奏請清華學堂訂章開學,硃批:“依議,欽此”。四月一日(公曆4月29日,星期六),學堂正式開張。此後,清華定每年4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為校慶日,到2011年4月24日,清華已滿整整一百歲瞭。
  開學後不久,國傢改朝換代。好在以清帝遜位以及優待條件生效為標誌,辛亥革命總體上是一次我國史無前例的政權和平交接,國內大部分事業得以庚續。
  清華學堂既立,遊美學務處便已完成曆史使命,再無存在之必要。民國元年(1912年)5月,外務部、學部聯閤宣布裁撤遊美學務處,其一切職權歸清華學堂。又過半年(外務部已改名外交部,學部已改名教育部),根據教育部《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學堂“監督”改稱“校長”。
  根據我國曆來的“條塊式”行政管理模式,清華學校在“業務”上“歸口”教育部管理。不過,由於庚子賠款首先是個外交問題,外交部掌握著美國退還的款項,自然牢牢控製瞭清華的財務權、人事權。隨著遊美學務處的裁撤,清華順勢改為由外交部專轄。
  陳岱孫於民國七年(1918年)年初從英華學校畢業後,在傢忙瞭半年,除瞭備考,還要按照清華的要求,準備一些此前聞所未聞的申請材料。那段時間裏,陳岱孫常想,遠在天邊的北京是個什麼樣子,京城裏的人們又都在做些什麼呢?
  ……

前言/序言

  本書於2011年1月以《孤帆遠影:陳岱孫的1900-1952》之名齣版。作者自2009年5月開始撰寫,一年後交稿。時間如此倉促,為的是應約趕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2011年4月)之前付梓。
  一篇急就章,留下瞭很多遺憾。
  此次增訂,作者主要對初版中的史實錯誤進行瞭訂正,增補瞭一批後來陸續新發現,以及原已發現但未及消化的資料,此外對於分布在各章節的插圖也有所調整。
  經過增訂,本書的文字篇幅增加近半。
  為瞭行文和閱讀的流暢,也為瞭顯得不那麼學術腔,書中所引史料均未一一標明齣處(現有各處注釋大緻上是屬於作者自己的一種有限度的藉題發揮),而隻是在書的結尾處列齣瞭參考文獻清單,在此一並對往事的記錄者和研究者們緻以敬意。
  時斷時續,總共曆時四年半,本書最終完成。付齣這樣一段長時間的辛勞,關於陳岱孫教授前半生故事的敘述,纔稱得上大緻完整和較為精確。特彆是在過去的四年半裏,編織這個故事已經成為作者在一段特殊的人生境遇中的一種貫穿始終的寄托。當終於要為全書畫上最後一個句號的時候,迴想起神交古人的日日夜夜,麯終人散之感,悵惘無已。
  書名取自一首著名的唐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作者以為,詩的意境能夠為我們對本書主人公和他的同袍們的紀念增添一層溫暖和富於希望的意味——他們雖然永彆我們而去,但他們所在的地方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有曆史的長河相連,他們的目光一直注視著我們的作為。
孤帆遠影:陳岱孫與清華大學 圖書簡介 《孤帆遠影:陳岱孫與清華大學》是一部深入挖掘二十世紀中國教育史、知識分子群像以及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交織的學術傳記。本書聚焦於著名經濟學傢、教育傢陳岱孫(1900-1997)漫長而麯摺的生命曆程,特彆是他與清華大學之間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深刻聯結。這不是一部簡單的個人生平流水賬,而是通過陳岱孫的視角,摺射齣中國近百年間高等教育的興衰起伏、學術理想的堅守與失落,以及知識分子在不同曆史階段所麵臨的抉擇與掙紮。 本書的敘事結構宏大而細膩,力求還原一個鮮活、復雜的陳岱孫形象,而非一個符號化的“教育傢”。陳岱孫早年留學美國,師從經濟學泰鬥,學成歸國後投身清華園,成為奠基一代“清華四大導師”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尤其是對古典經濟學與現代經濟學理論的融會貫通,深刻影響瞭中國戰後經濟學教育的方嚮。 第一部分:求索之源——庚子賠款與留美歲月 本書開篇追溯瞭陳岱孫早年的成長環境——一個深受傳統文化熏陶卻又敏銳感知時代變革的知識分子傢庭。重點描摹瞭庚子賠款留美教育的獨特背景。陳岱孫如何從清華學堂的“預備學校”模式中脫穎而齣,進入威爾斯利學院(Wellesley College)和哥倫比亞大學深造,成為那個時代最頂尖的青年纔俊。 這一部分詳述瞭他在美國經濟學界的學習經曆,尤其是他與導師們的深入交流,如何塑造瞭他注重理論深度和曆史縱深的學術品格。彼時,新古典經濟學正處於鼎盛時期,而陳岱孫敏銳地捕捉到瞭凱恩斯主義的興起及其對傳統理論的衝擊。書中細緻考證瞭他在美國期間的學術手稿和通信,展現瞭一個年輕學者如何構建其早期的知識體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立誌以學術救國的青年,他對於“實業救國”的樸素理想,是通過嚴謹的經濟學訓練來實現的。 第二部分:清華園的黃金時代——學者的責任與園丁的辛勞 1929年,陳岱孫攜一身所學歸國,投入清華大學的懷抱。這一時期是清華大學的鼎盛時期,也是他人生中最為光輝燦爛的學術生涯。本書用瞭大量篇幅描繪瞭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清華大學在梅貽琦校長領導下所形成的獨特學術生態。 陳岱孫在清華的經曆,不僅僅是教學。他是當時經濟學係的中流砥柱,不僅教授宏觀理論,還開設瞭深入的古典經濟學史課程。書中分析瞭他如何將西方前沿理論與中國現實相結閤,如何在沒有完善教材的條件下,自行摸索齣最適閤中國學生的教學方法。他與陳達、馮友蘭、吳有訓等同期學者之間的惺惺相惜與學術爭鳴,構成瞭一幅珍貴的知識分子群像。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詳盡考察瞭抗日戰爭爆發後,清華大學南遷昆明,組建西南聯閤大學的曆史。陳岱孫作為聯大師生中的重要一員,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依然堅持教學和學術研究。他不僅要應對物質的匱乏,更要處理在戰亂中知識分子精神上的焦慮與堅守。孤舟遠渡,弦歌不輟,聯大精神的形成,陳岱孫是重要的塑造者之一。書中收錄瞭他在聯大期間的授課筆記和傢書,展現瞭他在睏頓中對教育理想的執著。 第三部分:時代的風暴——身份的重塑與學術的沉寂 抗戰勝利後,陳岱孫迴到北平,參與清華的復興工作。然而,隨著解放戰爭的推進和新中國的建立,知識分子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思想轉型期。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這一關鍵的、充滿張力的曆史轉摺點。 作者細緻梳理瞭陳岱孫在建國初期的復雜心路曆程。他如何從一名純粹的古典經濟學傢,逐漸轉嚮接受並適應新的政治經濟學框架。書中探討瞭政治運動對學術研究的介入,以及陳岱孫在這一過程中所體現齣的知識分子的“馴服”與“抵抗”的微妙平衡。他沒有選擇離開,而是選擇留下,以自己的方式在限定的範圍內延續學術火種。 隨後,本書進入到最為沉重的篇章——文化大革命時期。陳岱孫作為“老專傢”和“前體製內學者”,遭受瞭巨大的衝擊。書中詳盡記載瞭他被批鬥、下放勞動以及長期被剝奪教學和研究權利的經曆。這些描述力求客觀,避免過度渲染苦難,而是聚焦於在極端壓力下,知識分子如何維護其內在的尊嚴與精神上的自洽。他如何在田間地頭默默背誦著他深愛的亞當·斯密和約翰·穆勒的經典論述,這成為全書最具震撼力的部分之一。 第四部分:遲暮的春光——迴歸講颱與最後的學術遺産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陳岱孫迎來瞭生命中最後階段的“遲暮的春光”。年邁的他重返清華園,雖然身體機能已大不如前,但他對經濟學理論的熱情絲毫未減。 這一部分重點介紹瞭他在八十年代的“第二次學術生命”。他被任命為名譽教授,開始重新梳理自己畢生的研究成果。書中分析瞭他晚年齣版的幾部重要著作,這些著作雖然受製於時代背景,但在對中國經濟學教育的梳理和對西方經濟學經典的再詮釋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他重新開始指導研究生,他的課堂,雖然節奏緩慢,卻充滿瞭對真理的敬畏和對學生的殷切期望。 本書的最後,探討瞭陳岱孫的“孤帆遠影”的意象。這不僅指他早年留學歸國,更是指他一生中始終保持著一種“獨立在岸”的姿態——既深深植根於中國大地,又始終仰望人類文明的學術星空。他的命運,是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縮影,他的堅守,為後來的教育者留下瞭寶貴的精神遺産。 《孤帆遠影:陳岱孫與清華大學》通過對一手史料的梳理、對曆史背景的細緻還原,為讀者提供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二十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畫捲,並以陳岱孫這位學者的生命軌跡為軸綫,深刻探討瞭學術良知、教育理想與時代變遷之間的永恒命題。本書適閤所有關注中國近現代史、高等教育史以及知識分子群像研究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孤帆遠影:陳岱孫與清華大學》就足夠吸引我瞭。當我看到這個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些畫麵:一個孤零零的帆船在浩渺的遠海中緩緩駛嚮地平綫,背後是巍峨的清華園。這種意境,似乎預示著一種綿長、深遠的情感,一種知識的傳承,也可能是一種對曆史的追溯和對往昔的緬懷。書名中的“陳岱孫”三個字,對於很多在清華求學或與清華有著深厚淵源的人來說,絕非陌生的名字。他是那個時代學術大傢中的一員,是清華大學曆史上一位極其重要的人物。而“清華大學”本身,更是承載瞭無數人的青春、夢想與奮鬥。這本書,無疑是將這兩者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仿佛在講述一段風雨兼程的故事,一段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的學術人生。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在這孤帆遠影的意象下,鋪陳開陳岱孫先生在清華的漫長歲月,他的學術思想是如何在那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又如何影響瞭一代又一代的學生?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人物的傳記,更可能是一部濃縮瞭清華大學發展曆程的史書,一段知識分子在動蕩年代裏堅守與探索的真實寫照。

評分

《孤帆遠影:陳岱孫與清華大學》這個書名,給我一種強烈的時代感和學術感。它不像一些通俗讀物那樣直白,而是含蓄而富有詩意,這不禁讓我對書的內容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陳岱孫先生的名字,在學術界和教育界都享有崇高的聲譽,他的一生與清華大學的命運緊密相連,見證瞭這所學府的輝煌與變遷。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研究這一時期曆史和人物的空白。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挖掘和梳理陳岱孫先生的生平事跡,他的學術思想是如何形成並發展的?他在清華大學任教期間,有哪些具體的教學理念和學術成就?他的言行舉止,又對當時的清華師生産生瞭怎樣的影響?“孤帆遠影”這個意象,也可能暗示著陳岱孫先生在學術道路上的孤獨求索,以及他最終留下的深遠影響,如同遠去的帆影,雖然不再眼前,卻留下瞭綿長的思緒。這本書,我預感將會是一部嚴肅而有深度的學術傳記,也可能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曆史敘事。

評分

當我看到《孤帆遠影:陳岱孫與清華大學》這個書名時,我的思緒立刻被拉迴到那段充滿學術氣息和曆史滄桑的歲月。“孤帆遠影”這四個字,不僅僅是美麗的意象,更仿佛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們在時代洪流中,獨自前行,卻又留下深刻印記的寫照。陳岱孫先生,這位在經濟學領域有著卓越貢獻的學者,他與清華大學的淵源,無疑是一段值得深入挖掘的曆史。這本書,我期待它能以細膩的筆觸,描繪齣陳岱孫先生在清華園的點點滴滴,他的學術思考,他的教學實踐,他的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清華大學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經曆的挑戰與發展,以及像陳岱孫先生這樣的學者,是如何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引領學術方嚮,塑造校園文化。這不僅僅是對一位學者的紀念,更是對一段重要曆史的迴顧與反思,是對知識傳承與學術精神的緻敬。

評分

這本《孤帆遠影:陳岱孫與清華大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瞭一段曆史畫捲的徐徐展開。書名中“孤帆遠影”四個字,用詞精妙,既有李白詩句的意境,又暗含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獨特地位。陳岱孫先生,作為那個時代知識界的重要人物,他的學術造詣和人生經曆,本身就具有傳奇色彩。而將他與清華大學聯係起來,則更加凸顯瞭他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分量。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陳岱孫先生是如何在清華園這片沃土上,將他的學術思想傳播開來,如何培養齣眾多傑齣的學者和人纔。清華大學,作為中國頂尖的高等學府,它的發展曆程本身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而陳岱孫先生無疑是這段史詩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本書或許會帶領我穿越時光,重迴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感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風骨,體味他們在學術研究上的嚴謹與堅持,以及他們對國傢民族命運的關切。我尤其好奇,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陳岱孫先生是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學術的獨立性,又如何為清華大學的發展貢獻他的力量。

評分

《孤帆遠影:陳岱孫與清華大學》這個書名,以一種頗具詩意的方式,點明瞭書中的核心人物和重要的曆史場景。它讓我立刻聯想到,在這本書中,我將有機會深入瞭解陳岱孫先生這位學界泰鬥的人生軌跡,以及他與中國最負盛名的學府之一——清華大學之間那段密不可分的聯係。書名中的“孤帆遠影”,似乎也在暗示著一種曆史的沉澱感,一種個人在宏大曆史背景下的獨特存在,以及他所留下的、如同遠帆般悠遠而深刻的影響。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陳岱孫先生的個人經曆與清華大學的發展緊密結閤,又是如何展現他在學術研究、教育教學以及推動學校發展等方麵的貢獻。我想象著,這本書可能會呈現齣那個時代清華大學的學術氛圍,那裏的師生們是如何在時代的變遷中,堅守著知識的殿堂,又如何孕育齣屬於中國自己的學術思想。這不僅是一次對陳岱孫先生的學術人生迴顧,更可能是一次對清華精神的探索與解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