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图像研究

《道藏》图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鲁君 著
图书标签:
  • 道藏
  • 道教
  • 图像学
  • 宗教研究
  • 文化研究
  • 中国文化
  • 历史文献
  • 善本
  • 艺术史
  • 民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385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69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0
字数:1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道藏>图像研究》是在我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参加工作后,我进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工作岗位。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我一直希望能把宗教艺术史和文化产业研究结合起来。后来我以博士论文为基础,一方面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另一方面做了诸多拓展研究。《<道藏>图像研究》主要是工作成果,由于内容相对独立,又被某位同行抄袭(书中绪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四节、第五章第一节大量内容被《艺术与信仰——道经图像与中国传统绘画关系研究》一书抄袭),所以决定尽量保持原来的框架结构单独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一、道经图像的造作
二、《道藏》图像概述
三、道教图像研究综述
四、本书研究内容
五、本书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人物及神仙图像概论
第一节 历史人物图像
第二节 神仙图像

第二章 《三才定位图》研究
第一节 思想背景
第二节 宇宙论
第三节 图像解读
第四节 绘画风格及服饰

第三章 《太平经》插图研究
第一节 图像介绍
第二节 绘制时代
一、《乘云驾龙图》
二、《东壁图》
三、《西壁图》
四、结论
第三节 图像思想

第四章 叙事图经研究
第一节 宋前道教人物图像概述
第二节 宋元道教叙事图经的流行
第三节 《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图像研究
一、图像介绍
二、服饰分析
三、结论
第四节 《许太史真君图传》图像研究

第五章 存思图像研究(上)
第一节 《上清大洞真经》中的存思图
第二节 《太上老君大存思图注诀》中的存思图
第三节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隐书解胞十二结节图诀》中的存思图
第四节 《上清八道秘言图》中的辇舆图

第六章 存思图像研究(下)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道藏》图像研究 一、绪论:穿越千年,洞见图绘中的道法玄机 《道藏》,这部汇集了中国古代道教思想、典籍、仪轨、方术等浩瀚内容的煌煌巨著,不仅是研究中国宗教史、思想史、文化史的宝库,更因其内部丰富的图像资料,为我们窥探古代道教的宇宙观、神灵谱系、修炼法门,乃至当时的社会审美与技术水平,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视角。本书《道藏》图像研究,并非简单地罗列或描摹道藏中的图画,而是致力于深入挖掘这些图像背后的文化密码与学术价值,旨在通过对《道藏》各类图像的系统梳理、细致辨析与多维解读,展现一个更为生动、立体、鲜活的道教世界。 长久以来,学界对《道藏》的研究多聚焦于文字文本的解读,而图像的价值常常被忽视或浅尝辄止。《道藏》中的图像,从阐释经义的插图、符咒图饰,到描绘神仙谱系的绘画、指示修炼方位的图解,再到仪式用具的刻绘,无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涵。它们是古人理解和传达抽象道学理念的重要媒介,是连接神人、沟通天地、实践修炼的直观工具,更是承载着历史信息与艺术审美的珍贵载体。本书正是瞄准了这一研究的空白与重要性,希望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为《道藏》图像的研究开辟新的路径,揭示其更为深邃的学术价值和文化魅力。 本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道藏》不同版本、不同类别的图像。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描绘宏伟神话宇宙的星宿图,解析描绘繁复符文的道符图像,探究描摹奇幻神灵的众神图谱,审视指示修炼功法的图解,乃至关注那些反映古代道教物质文化的器物图像。我们不局限于单一的图像类型,而是力求将不同图像形式置于宏观的道教思想体系中进行考察,并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民俗传说等进行交叉印证,力求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图景。 二、图像作为道教思想的载体: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化 道教思想以其玄奥、形而上的特质闻名,文字往往难以完全传达其精髓。《道藏》中的图像,正是将这些抽象的哲学观念、宇宙生成论、神仙信仰、修炼境界等,转化为具象化的视觉符号,使得常人也能窥探其门径。 例如,描绘宇宙生成的图像,如“太极图”及其演变,并非简单的几何图形,而是包含了阴阳五行、天地人三才、万物化生等一系列哲学思想的精炼表达。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图像的构成元素、演变过程及其在不同道经中的具体呈现,探讨它们如何象征性地表达了道教对宇宙起源、结构和运行规律的理解。 又如,道教的神仙谱系极其庞杂,从三清、四御到各路神祇、真人、仙女,文字描述往往冗长而抽象。图像则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了这些神灵的形象、身份、职能及其相互关系。本书将对《道藏》中出现的各类神灵图像进行系统整理和分类,辨析其形象特征、服饰、法器及其象征意义,并考察这些图像在不同时期、不同道派中的演变,揭示其背后反映的神权结构、信仰演变以及人们对理想人格的寄托。 再者,道教的修炼法门,尤其是内丹、外丹、符咒等,往往涉及复杂的身体运行、能量转化和精神体验。文字描述常常晦涩难懂,而图解则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了修炼的步骤、要诀和境界。本书将重点研究那些指示修炼的图示,如导引图、炼丹图、符咒图等,分析其构图、线条、色彩等视觉语言的内涵,探讨它们如何帮助修道者理解和实践复杂的修炼过程。例如,对于符咒图像,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其作为“法术”的层面,而是深入探究其构成符号的本源、组合规律及其在道教宇宙观中的象征地位,以及其在仪式中的具体应用。 三、图像作为道教实践的辅助:仪式、器物与地理空间 《道藏》的图像不仅是思想的载体,更是道教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服务于仪轨、器物、地理空间等实际层面。 在道教仪式中,图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符咒、幡幢、令牌、法印等,都是仪式中不可或缺的视觉元素,它们承载着特定的能量、信息和意念,用于沟通神灵、驱邪降福、调理阴阳。本书将对《道藏》中记载的各种仪式图像进行细致研究,分析其图案的象征意义、构成原理,以及在不同道场中的具体运用,揭示图像如何在仪式过程中产生其独特的效力。例如,针对某些重要的道教符咒,我们将不仅分析其字形、结构,还将尝试追溯其源流,与古代的文字、象形符号进行比对,寻找其更深层的文化渊源。 同时,《道藏》中也包含大量关于道教器物的图像,从炼丹的炉鼎、服气的吐纳器具,到祭祀的香炉、神龛,这些图像不仅记录了古代道教的物质文化,也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工艺制作。本书将对这些器物图像进行梳理和考证,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尽可能地还原这些器物的形制、功能及其在道教修炼和仪式中的地位。例如,对某些古代炼丹炉的图像进行细致描摹和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其构造,还能推测其可能的燃烧方式和加热原理。 此外,与道教地理空间相关的图像,如山水洞府的描绘、星宿方位的标注等,也为我们理解道教对宇宙和地理的认识提供了线索。本书将考察这些图像如何勾勒出道教理想的修炼场所,以及它们如何与道士的地理信仰和方位学紧密相连。对于那些描绘仙境山川的图像,我们不仅会欣赏其艺术性,更会尝试结合历史地理文献,探寻这些描绘是否对应着现实中的某些地理位置,或者它们是如何象征性地表达道教对“洞天福地”的追求。 四、图像研究的方法论:跨学科的视野与创新的解读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注重跨学科的整合与创新。我们借鉴了艺术史、符号学、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力求从不同角度对《道藏》图像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在图像的类型学研究方面,我们将对《道藏》中的图像进行系统分类,建立清晰的图像分类体系,便于后续的深入研究。这包括根据图像的内容(如神灵、符咒、星宿、器物等)、形式(如插画、版画、图案等)和功能(如阐释、指示、装饰等)进行划分。 其次,在图像的解读方面,我们将运用符号学理论,将图像视为一种视觉符号系统,分析其构成元素、组合规则以及所传达的意义。这涉及到对图像的线条、色彩、构图、象征性元素等进行细致的辨析。同时,我们也将运用历史学的眼光,将图像置于其产生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关注图像的演变、流传和接受过程,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 再者,本书将注重图像与文本的相互印证。我们将深入分析图像与所附文本之间的关系,探讨图像是如何补充、阐释或甚至是超越文本的。通过比对不同版本《道藏》中的相同图像,我们还可以揭示图像的流变和演变过程,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学术争论或文化变迁。 此外,我们还将借鉴考古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通过与出土文物、古代绘画、民间传说等进行对照,我们可以为《道藏》图像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证依据,并发现图像在民间信仰和世俗文化中的回响。例如,将《道藏》中的神灵图像与同时期的雕塑、壁画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形象上的异同,从而推断出其在不同艺术媒介中的传播和演变。 五、结论:以图像为钥匙,开启《道藏》的多元解读之门 《道藏》图像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但也极具价值的学术事业。本书旨在通过严谨的学术探究,为我们开启一扇了解《道藏》的全新视角。我们相信,对《道藏》图像的深入研究,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道教思想、信仰和实践的理解,更能拓展我们对中国古代艺术、科技、社会文化的认知。 本书的研究成果,有望为道教学、艺术史、宗教美术、民俗学、文化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和学术启示。我们期待,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对《道藏》图像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探索这部中华文化瑰宝中更为丰富的内涵。 《道藏》的图像,是古代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生动缩影,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本书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真诚的探索精神,致力于揭示这些图像背后隐藏的智慧与奥秘,为读者呈现一场穿越千年的视觉文化盛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逻辑简直可以用“抽丝剥茧”来形容,作者似乎对道家思想脉络有着超乎寻常的理解力。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图像,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分析框架,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图像元素进行了跨学科的对比和考证。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附录中的注释反复琢磨那些细微的差别,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阅读其他同类书籍时难以获得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性法器的图像演变,作者的推演过程严谨至极,几乎能看到历史的河流是如何一步步塑造出最终的定型。这种深入骨髓的学术探究,使得这本书的知识密度极高,每翻过几页,都需要时间来消化和沉淀。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作者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这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来说,既是福音,也是挑战。他引用的文献资料之广博,令人咋舌,涉及道藏本身的多个版本、地方志乃至私人笔记,交叉印证的力度非常强。然而,正因为这种极致的深度,使得非专业读者在面对大量古籍引文和专业术语时,会感到一定的门槛。我个人需要频繁地借助外部资料去理解某些图像背后的具体典故,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复杂性。不过,也正是这份“不妥协”的专业性,保证了研究成果的权威性,对于严肃的学术研究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座宝库,虽然爬上去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评分

对于我这个长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可能在于其提供的多重视角。它似乎打破了单一的宗教学派解释,而是将图像视为一个复杂的文化交汇点。通过对不同图像元素(比如佛教传入的影响、民间信仰的渗透)的细致梳理,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文化景观,让我们看到道教图像是如何在历史洪流中不断吸收、转化和自我革新的。这种宏观的视野,帮助读者跳出了固有的思维定式,认识到文化符号的生命力在于其流变性,而非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启发性,远超出了单纯的图像识别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着实令人惊艳,拿到手中便有一种沉甸甸的、庄重的历史感。封面设计简洁却暗藏玄机,那深邃的藏青色调,仿佛一下子将人拉入了那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内页的印刷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略显模糊的古代图像,也能被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留白得当,使得那些复杂的道家符号和人物形象在版面上获得了足够的呼吸空间,阅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拥挤或疲惫。对于任何一位重视阅读体验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视觉和触觉上的双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是对古代匠心的一种致敬。光是摆在书架上,它散发出的那种宁静而深邃的气质,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在学术的严谨性之外,竟然透露出一种奇特的、近乎诗意的画面感。作者在描述某些壁画或版画的构图时,用词极其生动,仿佛能透过文字想象出古代画师下笔时的心境。例如,他对“三清”形象在不同时代的神态变化分析,那种从肃穆到慈悲的微妙过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种将冰冷的图像符号注入人文关怀的写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它打破了传统图像学研究的刻板印象,让人感觉到,这些古老的符号背后,承载的是活生生的人类信仰和精神追求,而不是僵硬的教条。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