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音义文献丛刊:大唐众经音义校注(套装上下册)》是一部佛典音义,具有文字、音韵、训诂、辞书等多方面的重要学术价值,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音义文献丛刊:大唐众经音义校注(套装上下册)》以高丽藏本为底本,校以慧琳本、碛沙藏本等,对书稿进行了校勘和注释,考证了古今字、异体字等;梳理了引书文字;揭示了对音材料的语言属性,注明了梵文源词的拉丁文转写;详细注明了慧琳转录本与玄应原本的歧异,给观察分析玄应音义和慧琳音义的不同提供了方便;书后的词条音序索引和引书(人)索引,极方便学界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序(尉迟治平)
前言
大唐众经音义序
一切经音义卷第一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一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二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三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四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五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六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七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八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九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一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二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三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四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五
引用暨参考文献
后记
音序索引
引书(人)索引
前言/序言
在佛典音义的发展史上,初唐释玄应编纂的《大唐众经音义》(下称玄应音义)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释玄应,籍贯、生年皆不详,卒月亦难确考,同时代的释道宣以为他“博学字书,统通林苑,周涉古今,括究儒释……即万代之师宗,亦当朝之难偶”。释玄应曾以字学身份参与玄奘译场,学风“承继玄奘之系统”。其时,于音韵、文字、训诂之学,释玄应无疑是卓然一大家。
释玄应一生勤于着述@,玄应音义是其呕心沥血之作。该书于唐太宗贞观末年(649)奉敕纂集,高宗龙朔元年一三年(661-663)基本撰成,前后历时十多年。“恨叙缀才了,未及覆疎,遂从物故”。但“未及覆疎”的遗憾丝毫不影晌玄应音义在佛典音义编纂史上推陈出新、承前敌后的地位,更役能黯淡玄应音义在文字、音韵、训诂、辞书等多方面的重要学术价值。
一
玄应音义于龙朔年间成书后,以写本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再后人藏流行,在流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宋元明藏本、日本大治本和高丽藏本两大系统。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江苏武进人庄忻据明南藏本刻印玄应音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戊申,广东番禹潘仕成据庄本谋刻海山仙馆本玄应音义;清同治八年(1869),浙江杭州曹籀据庄本翻刻曹籀本玄应音义:由是形成了南藏本的藏本和儒本两大系列。就卷次而言,藏本玄应音义有二十、二十五、二十六卷本和三十卷本之别。其中,二十六卷本明永乐北藏系列属之,二十卷本和三十卷本仅见于相关着录,而二十五卷本最为流行。
下面是玄应音义的撰述暨刊刻源流表:
唐太宗贞观末一唐高宗龙朔元年至三年(649-661/663),玄应奉敕撰写《众经音义》25卷。成书后以抄本流传于世。
唐德宗建中末年一唐宪宗元和十年(783-815),慧琳着《一切经音义》一百卷,酌收玄应音义三百四十余部,是为慧琳本玄应音义。
?-?,可洪音义编纂前,《川音》为玄应音义二十五卷注音释义。
后唐长兴二年一后晋天福五年(931-940),释可洪在河府方山延祚寺编纂《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为玄应音义二十五卷注音释义。
《音义文献丛刊:大唐众经音义校注(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 一、 缘起与价值:重塑历史的音韵脉络 《大唐众经音义校注》的诞生,源于学界对汉传佛教经典研究深层需求的日益凸显。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历经数百年,在翻译、传播、演变的过程中,与中国本土的语言、文化发生了深刻的碰撞与融合。尤以“音义”研究,作为理解古籍,特别是佛教经典原文准确义涵的基石,一直为历代学者所重视。然而,诸多古代音义文献,由于年代久远、传抄讹误、版本驳杂,其原貌已难考辨,研究者往往面临解读困难、义理模糊的瓶颈。《大唐众经音义校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现存的、与大唐时期众经音义相关的文献进行全面搜集、细致校勘,并加以深入注译,旨在为学界提供一个更加准确、可靠的研究平台,重塑历史的音韵脉络,进一步揭示汉传佛教的演进轨迹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音义文献的“校注”二字上。校,是对不同版本进行比对,辨别真伪、去芜存菁的过程;注,则是在校勘的基础上,对音义条目进行阐释、考证,澄清其本义、引申义,以及与相关学说的联系。这不仅是对古代学术成果的整理与传承,更是对学问研究本身的推进。通过本书,研究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在大唐这个佛教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僧侣、译师们是如何通过对梵文音译和意译的精妙把握,以及对汉字音韵、词义的深刻理解,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佛教传播体系。这套体系不仅服务于经典的传译,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当时的语言和社会文化。 二、 核心内容:溯源与解构众经的音义世界 本书所收录的“众经音义”,并非泛指所有佛教经典,而是聚焦于大唐时期,对当时已经流行或新近传入、且音义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这些经典涵盖了部派佛教后期的大乘经典,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阿弥陀经》等,以及与这些经典相关的疏钞、注疏等重要文献。这些经典在当时的流传和研习,离不开对其中梵文词汇、概念的音译和意译。而“音义”正是承载和解释这些音译、意译的关键。 本书的校注工作,将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展开: 1. 文献搜集与版本比勘:编者团队遍寻海内外善本,包括但不限于《大藏经》的各个版本(如宋本、元本、明本、清本、《碛砂藏》、《龙藏》等),以及各种零散的文献资料。通过细致比对,辨别不同版本在音义条目上的异同,纠正明显的错讹,并尽可能还原出最接近原貌的音义记录。这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深厚的版本学功底。 2. 音义条目的释义与考证:本书的每一条音义条目,都将经过严谨的考证。 音译考证:对于梵文词汇的汉译音,将追溯其梵文原文(或其近似音),分析其音韵特点,与当时的汉语音系对照,揭示其音译的规律与演变。例如,某个音译在不同时期、不同译师笔下可能出现的差异,本书将一一梳理,并指出其合理性。 意译考证:对于梵文词汇的汉译意,将结合经典上下文,以及当时汉语的词汇用法,对其涵义进行准确的界定。同时,也会考察该意译是否与其他语境下的释义相冲突,是否存在更深层的哲学或宗教含义。 音兼义的分析:许多音义条目并非简单的音译或意译,而是兼具音和义的表述。例如,“般若”(Prajñā)既是音译,也蕴含着“智慧”的意义。本书将深入分析这类条目的构建逻辑,理解其在音韵与意义上的双重效用。 3. 文献溯源与流派辨析:大唐时期,佛教宗派林立,各宗派在经典的研习和音义的理解上,也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别。本书在校注过程中,将尽量追溯音义条目的来源,辨析其所属的文献系统或宗派倾向。例如,某个音义的出现,是否与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等特定宗派的论述有关联?这种联系的揭示,将有助于理解大唐时期佛教思想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4. 引证与比较研究:在释义和考证过程中,本书会广泛引证相关的经疏、论疏、杂著、史料等,以增强说服力。同时,也会与其他时期的音义研究成果进行比较,揭示其时代特色与学术演进。例如,将大唐时期的音义与魏晋时期的音义进行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汉传佛教在本土化进程中的语言适应与发展。 三、 结构与编排:系统呈现,便于查阅 《大唐众经音义校注》采用套装上下册的形式,旨在系统地呈现其丰富的研究成果。 上册:可能侧重于对基础性、通用性音义条目的整理与阐释。例如,对一些核心的佛教概念(如“如来”、“涅槃”、“菩萨”、“佛法”等)的音义进行详尽的校注,并可能收录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对音义研究贡献较大的早期文献(如《开元释教录》中涉及音义的部分),作为本书研究的基础。上册的编排方式可能更倾向于按音韵顺序或主题进行归类,便于读者快速查找与理解。 下册:则可能深入到具体经典的音义研究,或者对更具争议性、复杂性的音义条目进行细致的辨析。例如,针对《大般若经》等篇幅宏大、梵文原典复杂的经典,对其中难以理解的音义进行专门的考证。下册的编排可能更贴近经典本身的结构,或者按文献的体例进行组织。 无论何种具体编排,本书都力求做到: 条理清晰:每一条音义都应有明确的条目编号,释义清晰,论证有力。 索引完备:提供详尽的字词索引、梵文音译索引、人名地名索引等,方便读者进行跨页、跨条目的查阅与研究。 学术规范:引用文献格式规范,考证过程严谨,结论基于充分的证据。 四、 目标读者与应用前景:开启深度研究的新纪元 《大唐众经音义校注》的目标读者群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佛教史与佛教哲学研究者:本书是理解汉传佛教经典深层含义、辨析宗派思想演变的必备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与语言学研究者:古代汉语的词汇、音韵研究,尤其是涉及佛教文化影响的部分,本书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翻译学研究者:通过对古代梵汉翻译的音义研究,可以为现当代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历史的借鉴。 古籍整理与版本学研究者:本书的校注工作本身,就是古籍整理的典范,其方法论和成果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工具,也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语言演变的重要窗口。 本书的应用前景广阔,可以: 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材的补充:为学生提供更深入、更具实践性的学习材料。 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化:为学者们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研究基础,激发新的研究课题。 推动跨学科交流:连接佛教研究、语言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多个学科,促进学术的交叉融合。 为数字化研究提供支持:本书的严谨整理,为未来基于大数据的古籍数字化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大唐众经音义校注》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部展现大唐时期汉传佛教学术繁荣、语言文化交融的深刻写照。它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那些古老的梵音与汉字是如何在智慧的碰撞中,孕育出辉煌的佛教文化,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的出版,必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开启深度研究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