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史话(套装全四册)(精装)

北洋军阀史话(套装全四册)(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中江 著
图书标签:
  • 北洋军阀
  • 军阀混战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传记
  • 政治
  • 军事
  • 民国史
  • 精装本
  • 套装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01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084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20
套装数量:4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图,肖像,摹真
附件数量:3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上起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张学良东北易帜,历时五十年,勾画出清末民初军阀纷争的历史画面。北洋军阀,是指北洋时代拥兵干政的军人,他们多为袁世凯培植的卵翼,以“我北洋团体”、“我北洋派”自称。北洋军阀既代表袁世凯和他的这股势力,同时也代表了他们统治大半部中国的这一时期。《北洋军阀史话》(全四卷)是丁中江先生积累多年心血的力作,资料翔实,记述完整,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北洋军阀史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是一部既能增长知识又可阅读欣赏、宛如文学作品的历史读物。作者以新闻分析手法处理大量历史资料,条理井然,眼光独到,书中附有大量珍贵资料和图片,对填补坊间有关民国初年历史著作的缺失极有助益。



作者简介

  丁中江(1917-2004年),云南宾川人,台湾著名史学家和政治家。云南大学毕业,曾在法国巴黎进修,上海复旦大学新闻专科肄业。历任云南省政府代理秘书长、“军委会”特派员、广州《天地新闻日报》社社长、昆明《云南平民日报》社社长、曼谷《民主日报》董事长、香港《中南日报》董事长,参与创办香港《新闻天地》周刊。1961年10月赴台,担任中兴大学外文系教授、系主任等职务,主讲英国文学,并在文化大学任教。之后在台视、中视、华视担任政治评论员。1978年至1984年被提名为台湾“考试院”考试委员。1988年冬,云南耿马大地震,率救灾小组,携药品、衣物、捐款赴云南灾区慰问,从此致力于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



目录

目录:
卷一
阮文达序1
再版胡健中序3
五版沈云龙序4
一北洋时代1
二早年的袁世凯6
三朝鲜练兵11
四列强逐鹿朝鲜20
五张謇和袁的恩怨26
六甲午战争与马关和约32
七穷则求变40
八小站练兵45
九康有为鼓吹变法54
十百日维新60
十一新政功败垂成68
十二康有为逃脱79
十三袁的《戊戌日记》87
十四义和团之变93
十五八国联军攻占北京108
十六辛丑和约116
十七北洋大臣任内125
十八北洋军系的形成130
十九预备立宪的远期支票139
二十死里逃生,洹上归隐144
二十一革命事业风起云涌151
二十二黄花岗之役和保路运动168
二十三辛亥武昌起义174
二十四各省响应革命182
二十五拔大树188
二十六南京光复196
二十七清廷最后的挣扎201
二十八和谈208
二十九南京临时政府216
三十北方的革命活动224
三十一军心摇动229
三十二清帝退位236
三十三孙大总统荐袁自代252
三十四北方兵变262
三十五第一任民国政府276
三十六袁唐分手286
三十七内阁性质争议301
三十八陆徵祥超然内阁307
三十九张振武被杀316
四十黎元洪卖身投靠325
四十一宋教仁毁党造党335
四十二孙、黄、袁、黎四巨头协定342
四十三赵秉钧张冠李戴353
四十四俄侵外蒙,英侵西藏360
四十五大借款似毒药375
四十六政府和国会382
四十七宋教仁被刺386
四十八宋案水落石出393
四十九袁世凯的真面目405
五十李烈钧湖口誓师411
五十一第二次革命417
五十二虽胜犹败,得不偿失426
五十三蹂躏民主436
五十四熊希龄名流内阁441
五十五民国正式总统449
五十六袁和国会交恶456
五十七袁解散国民党461
五十八黎元洪北上入瓮466
五十九章炳麟龙泉寺“读书”475
六十袁家的新约法482
六十一徐世昌出山复古490
六十二白狼军神出鬼没500
六十三复辟谬说504
卷二
六十四欧战给日本造机会1
六十五日本提出二十一条8
六十六中日会谈经过15
六十七冯段离心离德38
六十八张作霖和陈宧46
六十九杨度和筹安会52
七十国体论战62
七十一梁士诒和请愿联合会76
七十二外交上遭遇阻力83
七十三假戏真做92
七十四“半”推“全”就103
七十五皇帝总统111
七十六孙中山讨袁121
七十七蔡锷和小凤仙126
七十八唐继尧待机而动135
七十九云南护国起义145
八十讨袁军事部署150
八十一康有为和袁世凯158
八十二贵州紧随云南163
八十三四川战役167
八十四广西响应173
八十五广东被迫独立180
八十六浙江独立184
八十七军务院组成188
八十八张宗昌暗杀陈其美192
八十九袁被迫下令撤销帝制197
九十众叛亲离207
九十一冯、张、倪南京会议216
九十二陈宧求和与四川独立228
九十三段祺瑞组责任内阁240
九十四湖南陕西独立247
九十五皇帝总统归天253
九十六川、陕、粤取消独立261
九十七洪宪余波266
九十八黎元洪继任总统276
九十九段祺瑞大权独揽285
一○○将星殒落,国丧元勋294
一○一府院不和黎段水火303
一○二国会和政党复活308
一○三徐树铮和阁潮313
一○四浙江的变动323
一○五奉天的内讧327
一○六段阁和日本交往338
一○七私愤介入国策342
一○八张勋的三次徐州会议350
一○九对德绝交362
一一○督军团和公民团大闹北京367
一一一督军团再施压力378
一一二黎免段职384
一一三徐州的复辟会议388
一一四黎元洪引狼入室400
一一五复辟闹剧413
一一六伪谕、伪官422
一一七段祺瑞马厂誓师427
一一八辫子军不堪一击439
一一九劫后的北京城448
一二○冯国璋扶正458
一二一罗佩金督川被逐467
一二二戴戡战死四川473
一二三孙中山在粤护法479
一二四段祺瑞在湖南碰壁488
一二五桂系自救反皖496
一二六关外的变化500
一二七冯段暗斗明争503
一二八段辞职和天津会议510
一二九天津督军会议517
一三○段祺瑞改任参战督办521
一三一冯国璋南下受阻529
一三二主和派低头537
卷三
一三三奉军首次入关1
一三四北洋军进占岳州10
一三五段祺瑞三度组阁15
一三六南方军阀各行其是22
一三七湖南战役28
一三八亦战亦和35
一三九吴秀才脱颖而出40
一四○徐树铮杀陆建章46
一四一安福国会52
一四二徐世昌就任总统61
一四三副总统难产70
一四四和平之声不绝如缕79
一四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89
一四六徐树铮西北筹边95
一四七外蒙撤治110
一四八巴黎和会117
一四九山东问题失败130
一五○“五四”爱国运动137
附录曹汝霖的自白146
一五一学潮结合政潮160
一五二曹、章、陆免职170
一五三拒签《凡尔赛和约》177
一五四反日爱国运动遍全国185
一五五和谈两个难题200
一五六上海和会204
一五七王揖唐上海碰壁213
一五八张作霖统一东北220
一五九直皖争夺上海224
一六○靳云鹏组阁229
一六一皖系直系明争暗斗237
一六二滇军在粤分家248
一六三七总裁内讧253
一六四吴佩孚衡阳撤军262
一六五张敬尧为害三湘268
一六六湖南重见天日277
一六七张作霖扮演和平先生281
一六八直皖两系正式翻脸287
一六九奉军入关助直295
一七○直皖的三天战争303
一七一惩办祸首处理善后313
一七二天津巨头会议326
一七三唐继尧出亡广州336
一七四联省自治运动348
一七五广州军政府的颠沛358
一七六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367
一七七湘军援鄂375
一七八吴佩孚扬威两湖385
一七九山东五子393
一八○唐继尧重返云南398
一八一湖南谭、程、赵之争407
一八二孙中山在桂林主持北伐414
一八三孙中山北伐的阻碍424
一八四第三任靳阁垮台433
一八五梁士诒短命阁揆438
一八六曹、张、吴三角之间451
一八七直奉两系翻脸460
一八八第一次直奉战争472
一八九冯玉祥进军河南480
一九○徐世昌辞职486
一九一黎元洪再作冯妇492
一九二吴佩孚调冯玉祥离豫503
一九三废督裁兵徒托空言507
卷四
一九四“黎”菩萨自身难保1
一九五直系分裂11
一九六罗文干和金佛郎案16
一九七陈炯明叛变29
一九八孙中山离粤去沪38
一九九福建的三角斗争44
二○○从汪大燮到张绍曾52
二○一临城劫车案60
二○二滇桂军逐走陈炯明71
二○三孙中山回粤就任大元帅79
二○四南北之间84
二○五黎元洪被迫下台93
二○六国会自行延长任期113
二○七曹锟贿选122
二○八卖布总统136
二○九东南的和平公约140
二一○江浙战争齐胜卢败147
二一一西南局势纷扰152
二一二创办黄埔军校159
二一三张作霖率军六路入关165
二一四吴佩孚四照堂点将169
二一五第二次直奉之战175
二一六吴佩孚浮海南下185
二一七曹锟变成阶下囚196
二一八冯玉祥和国民军206
二一九段祺瑞入京摄政209
二二○废帝被逐出宫217
二二一张作霖入京出京221
二二二孙中山北上逝世225
二二三蒋中正荡平两广群魔236
二二四长江的战火241
二二五五卅惨案251
二二六孙传芳驱逐奉军256
二二七吴佩孚查家墩再起263
二二八郭松龄联结冯玉祥266
二二九滦州兵变277
二三○郭松龄兵败被杀289
二三一徐树铮廊房遇害294
二三二冯玉祥突变孤立304
二三三唐生智迫走赵恒惕312
二三四从许阁到贾阁318
二三五奉军入关击冯325
二三六国民军退守北京332
二三七吴拒冯系投靠340
二三八颜惠庆摄阁351
二三九吴张两巨头北京会晤360
二四○南口冯军苦战367
二四一军阀杀记者376
二四二蒋中正誓师北伐381
二四三唐生智投效革命390
二四四吴佩孚痛失湘鄂394
二四五革命军底定江西福建403
二四六奉张就任安国军总司令410
二四七奠都南京422
二四八吴佩孚挥泪离郑州435
二四九吴佩孚凄凉蜀道446
二五○张作霖自封大元帅454
二五一冯玉祥会师中原462
二五二阎锡山加入革命472
二五三龙潭大捷492
二五四蒋中正下野、复职、渡江北伐501
二五五日本出兵山东和济南惨案507
二五六光复北京祭告孙中山519
二五七日本军阀炸死张作霖532
二五八张学良杀杨宇霆、常荫槐542
二五九东北易帜全国统一549
附录民国元年至17年北京政府名单552
1.北洋政府历任元首(总统、执政、大元帅)姓名表552
2.北洋政府历任国务院国务总理姓名表554
3.北洋政府历任国务院及阁员姓名表558
编后记574

精彩书摘

  《北洋军阀史话(套装全四册)》:
  宋教仁是个政党组织的好手,他年轻,能说会写,不仅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而且还是一位有名的政论家,经常用“桃源渔父”的笔名在报上发表政见。他早年参加过长沙起义,与蹈海而死的陈天华同为华兴会头角峥嵘的人物。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他是湖南所派的参议员,在修改《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时,他极力主张采行法国式的责任内阁制,反对美国式的总统制。这个主张连孙中山都不同意。由于他少年气盛,别人都说他想做内阁总理,于是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时,不仅不是责任内阁制而是总统制,根本连内阁总理都不设置,由各部总长直接向总统负责。甚至孙大总统提出宋为内务总长时,参议院也不予通过而改提程德全递补。
  当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一职让给袁世凯时,大家又觉得总统的权力太大,怕袁滥用职权,施行独裁,乃把《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修改为《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
  革命党人虽然对于名位看得很淡,但是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因此宋教仁想做内阁总理是可能的。南京临时政府结束时,宋所持的政见和孙中山有很大的距离。孙中山主张将政权让给袁后,同盟会退而为在野党,以鞭策政府;宋则主张“毁党造党”,放弃同盟会的名称,吸收其他小政党,组成一个大政党,在国会中成为第一人党的地位,由国会的多数派进而组织责任内阁。照宋的主张,就是放弃在总统问题上、军事实力上对袁斗争,而在国会方面、内阁方面取得优越地位,使袁的总统没有权力。这个主张很快就得到同盟会会员的热烈支持,才有国民党的组成。这一时期的国民党,组成分了极为复杂,龙蛇混杂,投机者甚多,因此宋教仁的“毁党造党”目的只达到了扩大同盟会的组织,并未把国民党变成一个坚强有组织的政党。
  ……

前言/序言

  阮文达序
  王湘绮(闿运)先生,以当代人写当代事,完成了一部“湘军志”;刊校甫竣,自己重读了一遍,不禁有“居然史迁矣”之感。但湘军志厚胡薄曾,是湘绮反复检阅档案,发现曾不如胡之处甚多,秉笔直书,不为私谊所影响,正是史家应有的态度,却料不到因此而招致了曾九帅(国荃)的不满,被迫销版毁书。虽然湘军志结果还是流传不朽,但湘绮老人当时不免感慨万千,深叹治史太难,年代远,失之真;年代近,失之偏;这艰辛,岂是率尔操觚者所能体味。
  有人批评旧唐书“纪次无法,事实零落”;而新唐书则“用字奇涩,未免不文,刊削诏令,无不太略”。至于唐书以下,就更不足观了。但唐书之可贵,在于史官能守正不阿:刘知几领国史三十年,著作郎吴兢,襄辑史事,“则天实录”,实出兢手。至玄宗时,张说罢相继知几主国史馆,追览“则天实录”,中有宋环激动张说使辩证魏元忠事,张说不禁愤然叹道:“刘五(知几兄弟五人,行五)太不肯相假。”时吴兢在座,起而答曰:“此兢编成,史草俱在,明公不可枉怨故人。”说遂请改易数字,兢正色道:“若循公请,是史非直笔,何足取信后世,况公肯受尽言,犯颜直谏,直声已足传播,奈何欲掠美沽名。”说拜服,仍
  令旧章,这与曾九帅迫王湘绮销版毁书,襟怀度量,又不知相去若干道里。
  吾湘赵炎午(恒惕)前辈,在民初政坛,算得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当他读到中江兄“北洋军阀史话”初稿,竟自叹连置身其中,见闻亦未能如此详实,炎午先生极力推崇中江的著作,是因为这部书存“真”而且不“偏”;实在说,中江兄治史之长还不仅此,他是第一个用新闻分析手法处理历史资料的人,他确实做到了“述”而且“作”的最高境
  界。
  袁世凯承淮军余绪,手创北洋军阀这个系统,他影响中国命运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他的身后,其幽灵仍围绕于北洋军阀之间,与当时动乱息息相关;中江兄穷二十年之力,
  完成了这部兼有史实与史论之长的钜著,他的心情,颇有“而今而后,死而无憾”的气概,他没有像湘绮老人一样自拟“史迁”,但确确实实承继了刘知几与吴兢的遗风。对于一个忧时忧国的书生而言,他真的是可以俯仰无愧了。
  当祸乱相乘、颠沛造次之际,我和中江兄相处的时日最久,这一段文字的艰难缔造过程,我亦知之最深;因此,我敢于预卜“北洋军阀史话”,一定是一篇不朽之作。






好的,这是一本与《北洋军阀史话(套装全四册)(精装)》无关的图书简介: --- 《大宋风华录:从开国到靖康的王朝兴衰》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魅力与复杂性的时期——北宋(960年—1127年)。 本书并非单纯的编年史,而是试图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全景式地描摹出大宋王朝从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之初,到宋徽宗时期在“靖康之耻”中走向衰亡的近两百年风云变幻。我们深入剖析了宋代如何解决“守内虚外”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在文化艺术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最终却在内忧外患中覆灭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卷:太祖雄风与治世开端(960年—1022年) 本卷详细考察了宋太祖赵匡胤如何通过“杯酒释兵权”巧妙地完成了中央集权的再构建,彻底终结了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乱局。重点探讨了宋初统治集团在军事上的克制与妥协,他们如何以“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来巩固政权,尽管这为后世的军事积弱埋下了伏笔。 核心议题: 1. 中央集权的深化: 探讨了宋代特有的文官政治体制的建立过程,以及这种体制如何确保了政治的稳定,却牺牲了军事动员的效率。 2. 统一与边患的初现: 描述了宋朝对割据政权如后蜀、南唐的收复,以及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的历史背景。这一“不战而和”的协议,既是宋代“重和议”思想的体现,也是其对军事实力不足的无奈选择。 3. 王小波与李顺起义的教训: 分析了宋初农民起义的特点,以及朝廷对民间社会思想和力量的管控模式。 第二卷:仁宗之治与士大夫的黄金时代(1022年—1085年) 仁宗赵祯统治时期被誉为宋朝的鼎盛,其特点是政治相对宽容、文化艺术空前繁荣,但边患问题日益尖锐。本卷着重描述了宋代文官集团的成熟与权力斗争的复杂化。 核心议题: 1.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的失败: 深入剖析了宋代精英士大夫试图自上而下推行改革的努力。庆历新政的短暂与挫折,揭示了既得利益集团(冗官、冗兵)对任何结构性改革的强大抵制力。 2. 理学的萌芽: 介绍程颢、程颐等大儒的学术思想的形成,探讨了宋代哲学和宇宙观的演变,这是宋代文化成就的基石。 3. 西夏的崛起与军事困境: 详细梳理了宋朝在西北边疆与党项李氏建立的西夏政权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分析了宋军在战术和指挥层面暴露出的系统性弱点。 第三卷:王安石变法与新旧党争(1069年—1100年) 本卷聚焦于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这是宋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自救运动。我们不仅还原了变法的具体内容——如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更着重分析了这场改革如何被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最终演变成旷日持久的新旧党争。 核心议题: 1. 变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困境: 探讨王安石“以法为教”的思想,以及变法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扭曲、变味,最终加剧了社会矛盾。 2. 司马光与保守势力的反击: 描述了哲宗即位后,司马光推翻新法,回归旧制的过程,阐释了宋代政治的循环性——改革的雄心与保守的惯性之间的无休止拉锯。 3. 辽金关系的演变: 考察宋朝在与辽国关系趋于缓和的背景下,对北方的战略态势评估。 第四卷:徽宗的幻梦与靖康的挽歌(1100年—1127年) 本卷是全书的高潮与悲剧终结。宋徽宗赵佶的统治,是艺术成就的巅峰与政治溃败的深渊的奇异结合。他沉迷于艺术、道教与“花石纲”的搜罗,却对日益强大的女真族崛起视而不见。 核心议题: 1. 艺术盛世下的危机: 探讨了宋徽宗个人对美学的极致追求如何消耗了国家资源,以及“靖康之耻”前夕,朝廷内部蔡京、童贯等权臣的腐败如何使得军事防御体系彻底瓦解。 2. 金国的崛起与战略误判: 详细描述了女真族如何在白山黑水间统一,并利用宋朝的矛盾“联金灭辽”的战略步骤。宋廷对金国的轻蔑与最后无力回天的挣扎被细致还原。 3. “靖康之耻”的冲击与余波: 重点描绘了1127年北宋都城被攻陷后的历史创伤,探讨了这一事件对后世中国政治伦理和民族心理造成的深远影响。 本书特色: 本书采用了大量《宋会要辑稿》《宋史》等一手史料,并结合出土文献和墓葬考古发现,力求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宋代。它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更迭史,更是对一个文明如何在内生矛盾与外部压力下走向衰亡的深刻反思。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理解宋朝为何会在军事上显得如此脆弱,又为何能在文化上留下如此辉煌的遗产。它是一曲关于“文治”的颂歌,也是一曲关于“武备”的挽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晚清风云录》真是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描绘得淋漓尽致。我本以为历史书读起来会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深入地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政治博弈。尤其是对慈禧太后这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她贴上“祸国殃民”的标签,而是展现了她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无奈与挣扎,她的决策背后隐藏的政治考量和个人情感,都让我对这位晚清的实际掌权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的细节描写非常到位,比如对宫廷礼仪、官员着装、乃至民间风俗的刻画,都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思考,那些看似荒谬的决策,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否真的没有其他选择?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像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充满人性的历史小说,让人在了解史实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苍凉。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旧中国的地方治理》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实际阅读体验出乎意料的轻松和富有启发性。这本书避开了传统的中央政治史叙事,转而深入探讨了在中央权威式微的时期,地方精英、士绅阶层是如何维持社会基本运转的。作者的分析细致入微,从地方税收的征集、水利设施的维护到宗族纠纷的仲裁,这些“看不见”的治理活动,构成了那个时代社会稳定的基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比较了不同地域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其既有地方结构所带来的差异性反应。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时代,不能只看最高层的决策者,更要看权力在社会结构中是如何渗透和发挥作用的。它的论述结构严谨,语言平实流畅,对于想了解中国基层社会运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我刚看完的这本《军阀时代的权力游戏》,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绝伦的政治权谋教科书。它以极为清晰的脉络,梳理了从清末遗留下的军事力量如何一步步演变成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与其他侧重于个人英雄主义或简单善恶对立的叙事方式不同,这本书深刻揭示了权力是如何在利益、地域和派系之间不断转移和制衡的。书中对各个主要军阀的分析尤为精妙,既点明了他们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也毫不避讳地揭露了他们残暴、贪婪和短视的一面。我尤其对作者如何解读“府院之争”那段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感到佩服,各种盟约与背叛,如同棋局般层层推进,稍不留神就会错过关键的转折点。读罢全书,我对那个“一盘散沙”的民国初期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那不是简单的混乱,而是一种极度扭曲的、基于军事力量的“秩序”的艰难形成过程。

评分

翻开《民国旧影》,仿佛一脚踏入了那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年代。这本书的视角很独特,它没有聚焦于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从社会文化变迁的侧面切入,讲述了知识分子、商贾和底层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沉浮。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新旧交替”这一主题的把握。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上海滩租界内西风东渐的景象,从摩登女郎的服饰到咖啡馆里的思想辩论,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画面感。最触动我的是关于一群热血青年在动荡中坚持理想的故事,他们或许最终未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但那种不屈不挠、即便身处绝境仍心怀光明的精神,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也深感时代的悲剧性。作者的文风老辣而富有韵味,行文流畅,引人入胜,让我这个对民国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状态,并且在阅读结束后,脑海中会留下无数值得回味和深思的片段。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近现代中国的军事史都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充满了硝烟和冰冷的枪炮,缺乏人情味。然而,这本《烽火中的中国脊梁》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将视角聚焦于普通军人和基层将领在残酷战争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书中收录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和口述回忆,使得那些宏大的战役不再是地图上的箭头,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士兵在泥泞中挣扎、在绝境中相互扶持的真实写照。最令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带来的苦难和牺牲,反而用一种近乎悲悯的笔调,书写了他们在信仰与生存之间的艰难抉择。它让我看到,即便在最黑暗的年代,人性的光辉依然闪耀。这本书读起来非常震撼,它不仅仅是关于打仗的记录,更是关于坚韧、忠诚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深刻探讨。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正版书 价格优惠 快递给力 购买界面好用

评分

这套书挺好!就是第一册,刚刚开始时,朝鲜韩国同时用,让人有点感觉乱

评分

作者以新闻分析手法处理大量历史资料,条理井然,眼光独到,书中附有大量珍贵资料和图片,对填补坊间有关民国初年历史著作的缺失极有助益。

评分

非常好,很喜欢。

评分

一如既往的好品质,坐等收货

评分

刚看了一点,感觉还不错。价格也好可以。

评分

很不错的一套书,值得推荐。

评分

在作者的描述之下,罗马帝国宛如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罗马法》就好比这个企业的内部规章。这个企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思维惯性、话语系统、人力资源储备,甚至还有自己的保安系统。制度、人才、资源配置等等,都是罗马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书会被国外一些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