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丛书·窑火唤彩:中国古代瓷器制作术

天工开物丛书·窑火唤彩:中国古代瓷器制作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克伦,叶倩 著
图书标签:
  • 陶瓷
  • 中国古代科技
  • 手工艺
  • 天工开物
  • 瓷器制作
  • 窑业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工艺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518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20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天工开物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天工开物丛书·窑火唤彩:中国古代瓷器制作术》是“天工开物丛书”系列之一。水、火、土的完美结合孕育了一种新的物质,创造出温润、洁净、雅致的瓷器。中国瓷器凝结了历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积聚了时代与民族的精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工艺、文化史上的奇葩,成为外国语汇里中国的代名词。
  中国瓷器在造型、釉色、烧制和装饰上不断有创新,借鉴并融合了其他工艺的精华,将“形”、“意”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淳朴洒脱的民谷意趣与恢弘典雅的皇家风貌,千余年来精彩纷呈,一路辉煌,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怀。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瓷器工艺技术史
一 瓷器的诞生
二 制瓷工艺发展史

第二章 历代瓷器概述
一 千峰翠色·青瓷
二 如银似雪·白瓷
三 文采飞扬·彩绘瓷
四 流光溢彩·颜色釉

第三章 瓷器外销和中外制瓷技术交流
一 唐五代瓷器的外销
二 宋元时期瓷器的外销
三 明清时期瓷器的外销

结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天工开物丛书·窑火唤彩:中国古代瓷器制作术》:
  此外,在越南广义、印尼印坦、印尼爪哇井里汶等处均发现了9~10世纪运载中国瓷器的沉船。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先生曾经提出了“陶瓷之路”的概念,指的就是当时瓷器外销的航路。唐、五代时期海路航线形成庞大的网络。南部,从浙江、福建、广东几省出发人南海,过马六甲海峡,经印度洋,可至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沿岸各国。贾耽在《皇华四达记,广州通海夷道》中记载了从广州出发,经香港、海南到达越南东海岸的航行路线。然而,此地并非海路的终点,而是通往印度洋漫长航线的起点。北部,我国与朝鲜、日本贸易有官方和民间两个途径,取道南北两路。北路即为秦汉以来形成的北方海上丝路,与贾耽《登州海行人高丽,渤海道》记述的路线基本一致。南路则从明州(宁波)出发,横渡东中国海,到达值嘉岛,由此进入博多津。除了海上“陶瓷之路”外,也有一部分瓷器是通过汉代以来形成的丝绸之路,也就是由西安出发,经新疆出关,到达中亚、波斯等地,最后抵达地中海各国。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概括唐、五代时期瓷器外销主要有三条路线:一条是传统的丝绸之路,即从西安出发,经陆路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二是从广州出发,经越南、马来半岛、苏门达腊,至印度、斯里兰卡,再到阿拉伯;三是从宁波出发,东行至朝鲜和日本。这些瓷器大部分是朝廷对各国元首、使节的赏赐和馈赠,也有一些是政府和民间的贸易。
  ……

前言/序言

  天之下,地之上,世间万事万物,错杂纷繁,天造地设,更有人为。
  事物都有来由与去向,一事一物的来龙去脉,要探究明白并不容易,而对于万事万物,我们能够知晓的又能有多少?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这是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序言中的慨叹,上天之下,大地之上,物以万数,事亦万数,万事万物,若是口传眼观认知,那能知晓多少呢?
  知之不多,又想多知多识,实践与阅读是两个最好的通道。我们仿宋应星的书义,又借用他的书名,编写出版这套“天工开物”丛书,其用意正在于开出其中的一个通道,让万事万物逐渐汇入你我他的脑海。
  宋应星将他的书名之为《天工开物》,书名分别来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天工开物》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科学技术著作,国外学者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以一人之力述万事万物,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当初宋应星还撰有“观象”“乐律”两卷,因道理精深,自量力不能胜,所以不得已在印刷时删去。万事万物,须得万人千人探究才有通晓的可能,知识才有不断提升的可能。
  天工开物,是借天之工,开成万物,创造万物,如《易·系辞》所言,谓之“曲成万物”,即唐孔颖达所说的“成就万物”,亦即宋应星说的“人巧造成异物”。
  认知天地自然,知万物再造万物。是巧思为岁月增添缤纷色彩,是神工为世界改变模样。每个时代都拥有它的尖端技术,这些技术不断提升变革,就有了现代的超越,有了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也不会止步,还要走向未来。
  科学技术是时代前进的杠杆,巧匠能工是品质生活的宗师。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曾经有过许多的发明与创造,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上都有许多发现、发明与创造。
  我们有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四大发明,还有十进位制、赤道坐标系、瓷器、丝绸、二十四节气等重大发明。古代的发明与创造,随着历史的脚步慢慢远去,是不断面世的古代文物让我们淡忘的记忆又渐渐清晰起来。这些历史文物,这些古代的中国制造,是我们认知历史的一个个窗口。
  对一个历史时代的认识,最便利的人口可能就是一件器具,一种工艺,甚至是某种图形或某种味道。让我们一起由这样的入口认知历史文化,领略古人匠心,追溯万物源流,这也是一件很快乐且有意义的事情吧。
窑火映辉:探寻东方陶瓷文明的演进与技艺 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与技术的辉煌历程,旨在系统梳理自新石器时代萌芽至明清鼎盛时期,各个历史阶段制瓷工艺的突破、技术革新的脉络,以及不同地域窑址所代表的文化风貌与艺术成就。 第一部:陶的序曲与瓷的曙光 (史前至唐代) 第一章:大地之息——史前陶器的起源与早期装饰艺术 本章追溯人类与泥土结缘的漫长历史。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彩陶,以其流畅的几何纹饰和生动的写实图案,展现了早期农耕社会的审美情趣,到马家窑文化精美绝伦的旋涡纹和图案化的人面纹,剖析了陶器从单纯的实用器皿向承载文化符号的载体转变。重点讨论了不同地域陶土的特性及其对早期烧制温度和器形的影响。探讨了磨光技术、刻划纹、印纹等早期装饰手段的技法细节。 第二章:青瓷的探索——夏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的早期陶瓷技术 本章深入研究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第一次重大飞跃——原始青瓷的诞生。分析了商代釉料的初步形成,以及东汉时期成熟青瓷的出现。重点解析了越窑、龙泉窑等早期青瓷窑址的釉料配方,如含铁量的控制如何实现温润的青绿色调。细致描绘了唐代越窑“秘色”瓷的烧制难度和其在宫廷中的尊崇地位,并对比了同时期长沙窑、邢窑在低温釉彩和白瓷技术上的开拓性贡献。 第三章:彩绘的觉醒——唐三彩与低温釉彩的多元发展 本章着眼于唐代陶瓷艺术的多元化趋势。详述了唐三彩(低温铅釉陶器)的复杂施釉与烧成工艺,重点解析了铅、铜、钴等金属氧化物在釉层中呈现出的斑斓色彩机理。同时,也考察了唐代开始出现的低温孔雀绿、黄釉等色彩的稳定化过程,以及这些技术如何为宋代彩瓷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 第二部:宋元:巅峰的审美与技术的精细化 (宋代至元代) 第四章:五大名窑的釉色密码——宋代制瓷的极致追求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深度剖析了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各自独特的技术成就与审美哲学。 汝窑: 探究其“雨过天青”的神秘釉色成因,包括对草木灰和紫金土的特殊应用,以及其对烧成气氛的苛刻要求。 官窑与哥窑: 集中解析“开片”这一复杂现象的形成机理——胎釉热膨胀系数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不同批次的釉料和烧制时间来控制冰裂纹(大开片)和蟹爪纹(细碎纹)。 定窑: 详述覆烧法对器物造型的影响,以及其特有的“泪痕”和“覆烧痕”的形成过程,并对比其化妆土的应用技术。 钧窑: 阐释其独特的铜元素呈色原理,重点分析高温气氛(还原或氧化)对窑变釉色的随机而又迷人的影响,如“钧红”、“月白”的产生。 第五章:元代:青花横空出世与制瓷中心的转移 本章着重研究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的历史必然性。核心内容集中于青花瓷的诞生与技术成熟。 苏麻离青的运用: 深入解析从波斯进口的高钴料(苏麻离青)的化学特性,以及它在高温下产生的“黑斑”(“锡光”)现象。讨论了元代工匠如何通过“平涂”和“分水”技术来驾驭这种强烈的钴料色彩。 白地黑花与釉里红的初步探索: 考察了磁州窑体系中白地黑花(剔划或填彩)的技法成熟度,并初探釉里红(铜红)的烧制难点——对窑内气氛的极端敏感性。 --- 第三部:明清:技术集成与官窑的制度化 (明代至清代) 第六章:永宣盛世的青花与五彩的融合——明代制瓷工艺的制度化 本章聚焦于明代(特别是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体系的成熟。 青花技术的发展: 对比元代和永宣青花的差异,分析进口苏麻离青向国产“平等青”(或称“石子青”)过渡的过程,以及国产料烧制中色泽的稳定化和晕散控制技术的提升。 斗彩的崛起: 详尽拆解明代斗彩(釉下青花勾勒轮廓,釉上彩绘填色)的复杂工艺流程,强调其对两次进窑和釉上彩烧成温度的精确控制要求。 第七章:斗彩的巅峰与彩绘技术的革命——清代康雍乾时期 本章是关于制瓷技术集成和彩绘艺术创新的高峰期。 粉彩的出现与发展: 详细论述清康熙朝引进的玻璃白(乳浊剂)技术如何使得釉上彩绘的色彩更加柔和、层次更加丰富,取代了明代的五彩。分析了粉彩“西洋画法”的引入,以及其色彩的自然过渡效果。 珐琅彩的宫廷秘技: 探讨珐琅彩(在进口白瓷胎上彩绘,入宫再低温烧成)的特殊工艺,以及其对原料纯度和绘画技法的极致要求。 制瓷流程的规范化: 考察清代景德镇御窑场在胎土淘洗、拉坯成型、素烧、施釉、釉上彩绘、二次烧成等所有环节中,如何通过严格的官府督造,实现了空前的标准化和生产规模。 --- 附录:窑址的地理与技术指征 本附录以图表和地图形式,梳理了中国主要的陶瓷产区(如江南的越窑、湖田窑,北方的定窑、磁州窑,中原的钧窑,以及南方景德镇的演变),总结了各地域因地制宜的原料选择、窑炉结构对烧成温度的影响,以及不同时代风格的技术支撑点,提供一个全面的技术地理坐标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古代工艺史的研究范畴,专注于木作技艺的演变与传承。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宋代以来木匠群体从工匠到艺术家的心路历程,尤其是他们在应对不同地域气候和材料特性时所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榫卯结构力学分析”的章节,它不仅仅是对传统技术的罗列,更是引入了现代工程学的视角,对古代智慧进行了科学的重构与解读。书中详尽对比了徽派建筑的精巧斗拱与苏派园林中的灵动廊柱,从木材的选材、干燥工艺到最后的油饰保养,每一步骤都有详尽的图解和案例分析,展现出对材料脾性的深刻理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刨花与桐油混合的气味,感受到工匠们手中刻刀留下的温度,这使得枯燥的技术描述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濒临失传的木雕技法,如“层叠镂空雕”和“包浆做旧处理”,作者提供了详尽的步骤分解,对于现代手工艺复兴者而言,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实操指南。整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知识密度极高,但行文流畅,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是不可多得的工艺文化研究佳作。

评分

这份关于中国古代造纸与印刷术的文献,其魅力在于它将一种看似简单的日常用品——纸张,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作者采用了非常散文化和抒情的笔调,开篇就探讨了“竹与麻纤维的生命循环”,将造纸的过程描绘成一种与自然万物对话的仪式。随后,笔锋一转,对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论证了纸张的普及如何直接催生了中古时期士人群体的崛起。而在谈到雕版印刷时,书中着重描述了“雕版师”这一群体的职业困境与技术尊严,通过收集到的碑文记录和地方志,还原了他们为了追求版面布局的完美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纸张“书写性”的对比分析,比如宣纸的洇墨特性与皮纸的细腻光滑,是如何反作用于书法和绘画风格的,这种“物性决定艺性”的讨论极具启发性。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不仅仅是学习了技术,更是在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书写载体与知识传播方式的深层意义。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将这本关于古代金属冶炼与铸造工艺的巨著读完,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黑乎乎的铁匠铺”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异常冷峻且极具逻辑性,更像是一部冶金工程学的史诗。它从先秦的原始块炼铁技术讲起,逐步过渡到宋元时期的高炉炼铁,中间穿插了对不同矿石地质分布的地理学分析,这种跨学科的视角非常新颖。作者在描述“失蜡法”的铸铜过程中,对蜡模的制作精度、脱模的复杂性以及合金配比的微小调整如何影响最终器物的声学和强度,进行了数学化的推导,这对于理解古代青铜器何以能发出如此浑厚悠长的声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令人称奇的是,书中对古代水力驱动鼓风机的结构图进行了复原和性能估算,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古人在缺乏现代测算工具的情况下,是如何通过经验积累达到如此高的工程效率的。它不是在歌颂历史,而是在严谨地解构历史,对于想了解中国古代重工业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硬核到不容错过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纺织印染技术的百科全书,内容之广博、考证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它没有停留在对精美丝绸图案的表面赞美,而是深入挖掘了染料的来源、提取过程的化学原理以及织物的物理特性。作者似乎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村落和历史悠久的丝绸古镇,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和口述历史。我特别欣赏它对于“扎染”、“蜡染”与“绞缬”三大主流技法的系统梳理,不仅展示了技术差异,更探讨了这些技艺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比如某些特定纹样在不同地域的婚丧嫁娶中的特定用途。书中对天然矿物染料的色谱分析图表极其详尽,从靛青的深浅变化到朱砂的稳定技术,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阅读时,我反复对比了书中不同朝代对同一种颜色的偏好变化,这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审美变迁的独特窗口。即便是对纺织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书中那种对自然材料的敬畏和对色彩的痴迷所感染,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面对有限资源时所爆发出的无穷创造力。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仿佛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制釉化学之旅”。它聚焦于中国古代陶瓷装饰中最为神秘且最难掌握的部分——釉料的配方、烧制气氛的控制以及色彩的化学反应。作者没有回避那些失败的案例,反而花了大量篇幅来分析,为什么同一种原料在不同的窑位、不同的温度阶梯下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使得全书充满了实验科学的严谨性。书中对于青铜器时代的铅釉技术到唐代铅铬黄釉的过渡,以及宋代汝窑那种变幻莫测的天青色是如何通过铁、钛等微量元素与还原焰的复杂作用实现的,进行了详尽的化学结构模拟。其中对“窑变”现象的探讨尤为精彩,它将这种被视为神秘力量的现象,拆解为氧化还原电位、碱度系数和晶体生长速度等一系列可量化的物理化学参数。对于非化学专业的读者而言,虽然有些术语需要反复推敲,但作者的图表和实例分析非常直观,让人深刻体会到古代工匠们在没有现代光谱仪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经验和直觉摸索出如此精妙的化学平衡。这本书提供了对“艺术与科学的完美联姻”的最佳注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