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為“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西周列王的年代學研究”課題的一項專題研究成果。
《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的內容從考古學的角度對信息全麵的西周時期青銅器進行瞭比較準確的分期斷代。
《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共分五部分,內容包括西周青銅器典型資料、西周青銅器的形製、西周青銅器的紋飾、西周青銅器的分期與斷代等。
內頁插圖
目錄
一 前言
二 西周青銅器典型資料
三 西周青銅器的形製
(一)鼎
I型 方鼎:1式,2式,3式,4式、5式,6式
II型 淺腹扁足鼎:1式,2式、3式
III型 分襠柱足鼎:1式,2式
IV型 圓腹鼎:1式,2式,3式,4式,5式
V型 球腹蹄足鼎:1式,2式,3式,4式
(二)鬲
I型 立耳鬲:1式,2式
II型 附耳鬲:1式、2式
III型 無耳鬲:1式,2式
(三)簋
I型 圈足簋:1式、2式,3式,4式,5式
II型 方座簋:1式,2式,3式
III型 四足簋:1式,2式、3式,4式
IV型 三足簋:1式,2式,3式,4式
V型 高圈足簋
(四)盈
I型 附耳盈:1式、2式,3式
II型 半環耳盈:1式,2式,3式
(五)尊
I型 有扉棱的筒形尊:1式,2式
II型 無扉棱的筒形尊:1式,2式,3式
(六)卣
I型 長頸壺形卣:1式,2式
II型 扁圓體罐形卣:1式a,1式b,2式,3式,4式a,4式b
III型 直筒形卣
(七)壺
I型 橢圓體壺
II型 圓體壺:1式,2式a、b
III型 橢方體壺:1式,2式,3式
(八)方彝
I型 直壁方彝:1式、2式
II型 弧壁方彝
III型 雙耳方彝
(九)盉
I型 罐形盉:1式、2式
II型 鬲形四足盉
III型 鬲形三足盉:1式、2式
IV型 扁圓形盉
(一○)盤
I型 無耳圈足盤
II型 雙耳圈足盤:1式,2式
III型 雙耳有足盤
IV型 匝形盤
V型 長方形特大盤
(一一)鍾
I型 細乳釘界格鍾
II型 細陽綫界格鍾
III型 陰綫界格鍾
IV型 粗陽綫界格鍾:1式,2式、3式,4式
四 西周青銅器的紋飾
(一)西周青銅器上的鳥紋
(二)西周青銅器上的獸麵紋
(三)西周青銅器上的竊麯紋
I型 有目竊麯紋:I1式~I5式
II型 無目竊麯紋:II1式~II3式,II4式、II5式
附錄一 殷周青銅容器上鳥紋的斷代研究
I型 小鳥紋:I1式、I2式,I3式、I4式I5式、I6式,I7~I9式
II型 大鳥紋:II1式~II3式,II4式~II6式,II7~119式
III型 長尾鳥紋:II11式~II14式、II15式~II17式
附錄二 殷周青銅容器上獸麵紋的斷代研究
I型 獨立獸麵紋:I1式、I2式,I3式,I4式~I6式,I7式~I10式,I11式、I12式
II型 歧尾獸麵紋:II1式、II2式,II3式~II5式,II6式
III型 連體獸麵紋:II11式~III6式,IIl7式~III11式,III12式、III13式,
III14式~III16式
IV型 分解獸麵紋:IV1式~IV4式,IV5式、IV6式
五 西周青銅器的分期與斷代
西周青銅器主要器類分期圖譜
引用青銅器圖集及有關論著簡稱錶
典型 器圖目
補記
英文提要
精彩書摘
《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
竊麯紋的型式既如上述,還有幾個有關的問題需要略加論述。
第一,關於竊麯紋的起源問題。容庚認為竊麯紋中多含有目形和獸角形狀,可知是從動物形象變化而來,這個看法是很正確的。進而論之,從其儀有單目而論,大概是從側視的夔龍紋或鳥紋演變而成。
上文例舉的函皇父鼎口沿下的Ⅰ型2式竊麯紋(圖三:2),從同器腹部的龍紋(圖六:1)即可推知兩者之間的關係。該紋為一側視的龍,單目,張口,捲尾,鼻前伸齣一嚮上翻捲的麯綫,或稱為象鼻龍紋,設若將獸鼻和麯綫連成一體,即和同器口沿下的竊麯紋幾乎完全相同,由是可知這類竊麯紋確實是由這種龍紋變化而來的。
梁其簋等器上的Ⅰ型2式竊麯紋(圖二:7),大概也是從所謂的象鼻龍紋中演變而成的。試看鳳紋簋口沿下的紋飾(圖六:2),龍的形象較函皇父鼎簡化,原來的獸鼻已與其前的麯綫閤而為一,與梁其簋上的竊麯紋非常接近。
衛鼎等器上的Ⅰ型1式竊麯紋(圖二:1)有可能是從夔紋演變而成的,如田告父丁方鼎口沿下的紋飾(圖六:3),或稱為目紋,實際上是一正一倒的雙夔閤一目。這種紋飾略加簡化就可以演化為Ⅰ型1式竊麯紋。
……
前言/序言
本書是“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西周列王的年代學研究”課題的一項專題研究成果。本項專題研究的預定目標是:“以西周青銅器中銘文可供西周曆譜研究者為主,就其形製、紋飾作考古學的分期斷代研究,為改進西周曆譜研究提供比較可靠的依據。”所謂“銘文可供西周曆譜研究”的銅器,是指銘文中王年、月序、月相、乾支四要素俱全的銅器。專題研究的任務是要從考古學上對這些四要素俱全銅器進行比較準確的分期斷代,從而使曆譜研究能夠建立在科學的堅實基礎之上,避免過去那種不顧銅器年代妄加推算的隨意情況。
西周銅器的分期斷代研究,肇始於本世紀30年代,在此之前則是一團混沌。宋代和清代的金石學傢,對個彆銅器的年代偶有論及,或就銘文中的人名與文獻記載比附,或依後世曆術推步曆朔,缺乏對銅器形製、紋飾和銘文的全麵考察,因而所定年代多不可靠。郭沫若在1932年編撰的《兩周金文辭大係》,以及1935年增訂齣版的《兩周金文辭大係圖錄》和《考釋》,第一次將近代考古學的類型學方法應用於銅器研究,對西周時代的有銘銅器進行係統的整理研究,初步建立比較完整的科學體係。他對250件西周重要器銘進行斷代,是以“自身錶明瞭年代的標準器”為基點,聯係相關的人名和史事,注重器物的形製和紋飾,再檢驗相互之間的曆朔關係。郭沫若創立的這種標準器斷代法,在銅器研究領域具有劃時代的開拓性意義。
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辭大係》問世後不久,中外有關學者受其影響,著手對西周銅器進行新的研究。瑞典學者高本漢(B.Karlgren)於1936和1937年,先後發錶《中國青銅器中的殷器和周器》、《中國青銅器的新研究》二文…,根據《大係》等書判定的金文年代,探討殷代和西周不同時期銅器形製和紋飾的特點,提齣殷式、殷周式等概念,形成自己的研究體係。容庚於1941年齣版的綜閤性論著《商周彝器通考》,詳細占有傳世銅器資料,係統論述商周銅器的諸多方麵問題。該書的突齣特點是,選錄50多種銅器的上韆幅圖像,以及70多種銅器紋飾的常見樣式,分彆按其類型差彆和時代先後編列,形成內容豐富的參考圖譜。其中,西周銅器占較大比重,被區分為前後兩期,至於判定具體王世的240多件西周有銘銅器,則“與郭氏同者十七八,而異者亦十二三也”。
後來,陳夢傢於40年代後期,大力收集流散歐美各地的商周銅器,更加深入地進行考古類型學研究‘21;繼而於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寫作《西周銅器斷代》一書’引,將西周銅器分為早、中、晚三期(分彆以昭穆之間和夷厲之間為限),還曾考慮將中期再分前、後兩段(以恭懿之間為限),全書論及有銘銅器400件,對標準器斷代法又有新的發展。他在進行西周銅器的斷代研究時,對已有銅器資料作瞭盡可能徹底的清理,密切關注新的考古發掘與研究成果,不僅深入分析器銘內部的多方麵聯係,例如同作器者,同父祖、同族名、同官名、同時、同地、同事等等,而且更加注重銘文字形和書體、器物形製和紋飾的相互比較,力主在綜閤考察的基礎上作齣決斷。這對於西周銅器研究進一步走上考古類型學的科學軌道,起瞭重要的推進作用。
7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周原、豐鎬等地眾多西周高級貴族墓葬和青銅器窖藏的陸續發現,年代和組閤可靠的西周銅器資料有大幅度增加,這便為西周銅器研究提供瞭良好的條件。唐蘭總結自己畢生的研究心得,再次清理有關資料,著手撰寫《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一書。令人遺憾的是,他僅完成全書不到一半的篇幅,穆王部分尚未全部寫完,便與世長辭。李學勤、馬承源和其他學者,為提高西周銅器的研究水平而不懈努力,取得一係列重要成果。外國有關學者也有不少新的貢獻。許多新齣土的西周有銘銅器,經過各方麵專傢多角度的共同討論,被確認為某些王世的標準器,為西周銅器斷代增添一係列可靠的標尺。
《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圖書簡介 一、本書概述:聚焦西周禮器與時代脈絡的深入探索 本書是一部專注於西周青銅器體係的斷代研究專著。它並非一部青銅器圖錄或簡單的器物羅列,而是以嚴謹的考古學和金文釋讀為基礎,旨在構建一個清晰、係統的西周青銅器分期和年代框架。全書的核心目標在於,通過對特定時期、特定類型青銅器風格、組閤、銘文特徵的細緻梳理與對比分析,精確界定西周不同階段的青銅器麵貌,從而為理解西周禮製、政治變遷和社會結構提供堅實的物質文化證據。 本書的視角超越瞭單純的器物造型描述,而是將青銅器置於廣闊的曆史、社會和禮樂製度的背景下進行考察。我們深知,西周青銅器不僅是高超工藝的體現,更是“明器”和“重器”,是周王朝權力與閤法性宣示的載體。因此,本書的分期與斷代並非機械的年代劃分,而是對周朝禮製從形成、鼎盛到衰落這一曆史進程的物質投射的深度解碼。 二、核心內容與研究方法 本書的研究立足於對齣土實物(特彆是經過科學考古發掘的墓葬和遺址齣土資料)的係統梳理與分析,輔以傳世品的研究,主要涵蓋以下幾個關鍵領域: 1. 銘文與政治史的對接:從“冊命”到“賞賜”的演變 銘文是西周青銅器研究中最為關鍵的“時間戳”和“身份標識”。本書投入瞭大量的篇幅來係統梳理西周不同時期的典型銘文內容、書寫風格及語匯習慣。 早期(武、成、康王時期): 重點分析“廠”、“口”、“㠭”等字體特徵,結閤關鍵的冊命、覲見、賞賜等銘文,確立早期諸如“周公”、“豳”、“召公”等核心傢族的器物譜係,並將其與《尚書》、《史記》中的記載進行相互印證,初步構建起武、成、康王階段器物群的基綫。 中期(昭、穆王時期): 探討銘文的風格轉嚮,特彆是穆王時期冊命銘文的成熟與規範化。本部分對穆王南巡、西徵等重大事件相關的青銅器組進行瞭專題分析,試圖通過對賞賜層級的分析,揭示王室對諸侯控製力的變化趨勢。 晚期(共、懿、孝王時期): 關注銘文數量的激增和內容世俗化的趨勢,特彆是那些記錄瞭土地、訴訟、婚嫁等社會生活細節的銘文。通過對這些銘文的整理,結閤器形的變化,對“西周晚期”這一相對模糊的階段進行瞭更為精細的劃分,區分齣“中晚期”與“晚期偏晚”的過渡形態。 2. 器物組閤與禮製配置的動態變化 青銅器的組閤(如鼎、簋、簠、鬲、甗的比例和數量)是判斷墓葬等級與墓主身份的核心依據。本書摒棄瞭將西周早期至晚期視為一成不變的“兩鼎四簋”或“三鼎兩簋”的傳統觀點,而是著重探討禮器組閤的動態適應性。 早期組閤的“厚重”與“簡約”: 分析早期青銅器群中鼎和簋的體量變化,以及單件重器所體現的權力集中性。 中晚期組閤的“繁復”與“規範化”: 考察禮器種類(如開始大量齣現簠、壺、盤等)的增加,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反映宗法製度的細化和禮器使用頻率的提高。 區域差異的考量: 選取瞭關鍵的非王畿地區(如晉南、關中西側)的墓葬資料,對比其與王畿核心區域的禮器配置差異,探討“禮製擴散”與“地方特色”的共存現象,從而避免將地方風格誤判為中央的斷代依據。 3. 造型與裝飾母題的風格學分析 本書采用瞭係統性的風格學研究方法,對青銅器的裝飾母題、紋飾的繁簡、以及器物的鑄造工藝進行細緻的形態學分析。 紋飾的演變鏈條: 重點追蹤饕餮紋、夔龍紋、竊麯紋、波麯紋等核心母題在不同時期的麵貌變化。例如,如何從早期誇張、獰厲的、綫條粗獷的饕餮紋,過渡到中期綫條流暢、動物形象化、三層重疊的“繁縟化”紋飾,再到晚期簡單化、甚至退化為幾何紋的趨勢。 附件與範鑄技術的進步: 考察器耳、器足的造型(如方耳、直立鴟頭、束腰足等)的時代特徵。此外,對範綫、閤範痕跡、以及修整工藝的觀察,輔助判斷器物的鑄造年代和可能齣産的作坊群。 “不成熟”與“過渡期”器物的界定: 針對那些風格遊移不定、難以歸類的器物,本書提齣瞭“過渡形態”的概念,而非簡單地歸入某一期,以更真實地反映曆史的連續性與突變性。 三、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本書的研究成果旨在為西周史研究提供一個更加精細和可靠的物質文化時間標尺。 1. 彌補時間斷限的模糊性: 針對以往研究中常將昭王、穆王階段混為一談,或將晚期籠統歸為“西周晚期”的不足,本書力求將年代劃分推至“三十年一級”的精度,尤其是在中期王權強盛期的斷代上力求突破。 2. 確立典型器物參照係: 通過對大量有銘、有確切考古地層學依據的器物進行歸類,本書形成瞭一套可供後續學者參考和檢驗的西周青銅器斷代標準器物參照係。 3. 深化禮製研究: 精確的斷代直接服務於禮製史的研究。通過追蹤禮器在不同時期的具體形製、組閤和使用場景的變化,能夠更清晰地揭示周人“以德配天”、“明尊卑”、“序貴賤”的禮製思想是如何在物質層麵得到貫徹、調整乃至最終僵化的過程。 四、適閤讀者群體 本書麵嚮海內外從事中國古代史、考古學、青銅器藝術史、金文研究的學者、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生。同時,對於對西周王朝興衰、禮樂文明發展抱有濃厚興趣的文博專業人士及曆史愛好者,本書也提供瞭深入、專業且紮實的閱讀體驗。本書的論述力求清晰嚴謹,圖文並茂,是當前西周青銅器斷代研究領域的重要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