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

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 著
圖書標籤:
  • 西周
  • 青銅器
  • 考古學
  • 曆史學
  • 分期
  • 斷代
  • 文物
  • 中國古代史
  • 青銅文化
  • 器物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1183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2049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夏商周斷代工程報告集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1999-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為“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西周列王的年代學研究”課題的一項專題研究成果。
  《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的內容從考古學的角度對信息全麵的西周時期青銅器進行瞭比較準確的分期斷代。
  《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共分五部分,內容包括西周青銅器典型資料、西周青銅器的形製、西周青銅器的紋飾、西周青銅器的分期與斷代等。

內頁插圖

目錄

一 前言

二 西周青銅器典型資料

三 西周青銅器的形製
(一)鼎
I型 方鼎:1式,2式,3式,4式、5式,6式
II型 淺腹扁足鼎:1式,2式、3式
III型 分襠柱足鼎:1式,2式
IV型 圓腹鼎:1式,2式,3式,4式,5式
V型 球腹蹄足鼎:1式,2式,3式,4式
(二)鬲
I型 立耳鬲:1式,2式
II型 附耳鬲:1式、2式
III型 無耳鬲:1式,2式
(三)簋
I型 圈足簋:1式、2式,3式,4式,5式
II型 方座簋:1式,2式,3式
III型 四足簋:1式,2式、3式,4式
IV型 三足簋:1式,2式,3式,4式
V型 高圈足簋
(四)盈
I型 附耳盈:1式、2式,3式
II型 半環耳盈:1式,2式,3式
(五)尊
I型 有扉棱的筒形尊:1式,2式
II型 無扉棱的筒形尊:1式,2式,3式
(六)卣
I型 長頸壺形卣:1式,2式
II型 扁圓體罐形卣:1式a,1式b,2式,3式,4式a,4式b
III型 直筒形卣
(七)壺
I型 橢圓體壺
II型 圓體壺:1式,2式a、b
III型 橢方體壺:1式,2式,3式
(八)方彝
I型 直壁方彝:1式、2式
II型 弧壁方彝
III型 雙耳方彝
(九)盉
I型 罐形盉:1式、2式
II型 鬲形四足盉
III型 鬲形三足盉:1式、2式
IV型 扁圓形盉
(一○)盤
I型 無耳圈足盤
II型 雙耳圈足盤:1式,2式
III型 雙耳有足盤
IV型 匝形盤
V型 長方形特大盤
(一一)鍾
I型 細乳釘界格鍾
II型 細陽綫界格鍾
III型 陰綫界格鍾
IV型 粗陽綫界格鍾:1式,2式、3式,4式

四 西周青銅器的紋飾
(一)西周青銅器上的鳥紋
(二)西周青銅器上的獸麵紋
(三)西周青銅器上的竊麯紋
I型 有目竊麯紋:I1式~I5式
II型 無目竊麯紋:II1式~II3式,II4式、II5式
附錄一 殷周青銅容器上鳥紋的斷代研究
I型 小鳥紋:I1式、I2式,I3式、I4式I5式、I6式,I7~I9式
II型 大鳥紋:II1式~II3式,II4式~II6式,II7~119式
III型 長尾鳥紋:II11式~II14式、II15式~II17式
附錄二 殷周青銅容器上獸麵紋的斷代研究
I型 獨立獸麵紋:I1式、I2式,I3式,I4式~I6式,I7式~I10式,I11式、I12式
II型 歧尾獸麵紋:II1式、II2式,II3式~II5式,II6式
III型 連體獸麵紋:II11式~III6式,IIl7式~III11式,III12式、III13式,
III14式~III16式
IV型 分解獸麵紋:IV1式~IV4式,IV5式、IV6式

五 西周青銅器的分期與斷代
西周青銅器主要器類分期圖譜

引用青銅器圖集及有關論著簡稱錶
典型 器圖目
補記
英文提要

精彩書摘

  《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
  竊麯紋的型式既如上述,還有幾個有關的問題需要略加論述。
  第一,關於竊麯紋的起源問題。容庚認為竊麯紋中多含有目形和獸角形狀,可知是從動物形象變化而來,這個看法是很正確的。進而論之,從其儀有單目而論,大概是從側視的夔龍紋或鳥紋演變而成。
  上文例舉的函皇父鼎口沿下的Ⅰ型2式竊麯紋(圖三:2),從同器腹部的龍紋(圖六:1)即可推知兩者之間的關係。該紋為一側視的龍,單目,張口,捲尾,鼻前伸齣一嚮上翻捲的麯綫,或稱為象鼻龍紋,設若將獸鼻和麯綫連成一體,即和同器口沿下的竊麯紋幾乎完全相同,由是可知這類竊麯紋確實是由這種龍紋變化而來的。
  梁其簋等器上的Ⅰ型2式竊麯紋(圖二:7),大概也是從所謂的象鼻龍紋中演變而成的。試看鳳紋簋口沿下的紋飾(圖六:2),龍的形象較函皇父鼎簡化,原來的獸鼻已與其前的麯綫閤而為一,與梁其簋上的竊麯紋非常接近。
  衛鼎等器上的Ⅰ型1式竊麯紋(圖二:1)有可能是從夔紋演變而成的,如田告父丁方鼎口沿下的紋飾(圖六:3),或稱為目紋,實際上是一正一倒的雙夔閤一目。這種紋飾略加簡化就可以演化為Ⅰ型1式竊麯紋。
  ……

前言/序言

  本書是“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西周列王的年代學研究”課題的一項專題研究成果。本項專題研究的預定目標是:“以西周青銅器中銘文可供西周曆譜研究者為主,就其形製、紋飾作考古學的分期斷代研究,為改進西周曆譜研究提供比較可靠的依據。”所謂“銘文可供西周曆譜研究”的銅器,是指銘文中王年、月序、月相、乾支四要素俱全的銅器。專題研究的任務是要從考古學上對這些四要素俱全銅器進行比較準確的分期斷代,從而使曆譜研究能夠建立在科學的堅實基礎之上,避免過去那種不顧銅器年代妄加推算的隨意情況。
  西周銅器的分期斷代研究,肇始於本世紀30年代,在此之前則是一團混沌。宋代和清代的金石學傢,對個彆銅器的年代偶有論及,或就銘文中的人名與文獻記載比附,或依後世曆術推步曆朔,缺乏對銅器形製、紋飾和銘文的全麵考察,因而所定年代多不可靠。郭沫若在1932年編撰的《兩周金文辭大係》,以及1935年增訂齣版的《兩周金文辭大係圖錄》和《考釋》,第一次將近代考古學的類型學方法應用於銅器研究,對西周時代的有銘銅器進行係統的整理研究,初步建立比較完整的科學體係。他對250件西周重要器銘進行斷代,是以“自身錶明瞭年代的標準器”為基點,聯係相關的人名和史事,注重器物的形製和紋飾,再檢驗相互之間的曆朔關係。郭沫若創立的這種標準器斷代法,在銅器研究領域具有劃時代的開拓性意義。
  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辭大係》問世後不久,中外有關學者受其影響,著手對西周銅器進行新的研究。瑞典學者高本漢(B.Karlgren)於1936和1937年,先後發錶《中國青銅器中的殷器和周器》、《中國青銅器的新研究》二文…,根據《大係》等書判定的金文年代,探討殷代和西周不同時期銅器形製和紋飾的特點,提齣殷式、殷周式等概念,形成自己的研究體係。容庚於1941年齣版的綜閤性論著《商周彝器通考》,詳細占有傳世銅器資料,係統論述商周銅器的諸多方麵問題。該書的突齣特點是,選錄50多種銅器的上韆幅圖像,以及70多種銅器紋飾的常見樣式,分彆按其類型差彆和時代先後編列,形成內容豐富的參考圖譜。其中,西周銅器占較大比重,被區分為前後兩期,至於判定具體王世的240多件西周有銘銅器,則“與郭氏同者十七八,而異者亦十二三也”。
  後來,陳夢傢於40年代後期,大力收集流散歐美各地的商周銅器,更加深入地進行考古類型學研究‘21;繼而於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寫作《西周銅器斷代》一書’引,將西周銅器分為早、中、晚三期(分彆以昭穆之間和夷厲之間為限),還曾考慮將中期再分前、後兩段(以恭懿之間為限),全書論及有銘銅器400件,對標準器斷代法又有新的發展。他在進行西周銅器的斷代研究時,對已有銅器資料作瞭盡可能徹底的清理,密切關注新的考古發掘與研究成果,不僅深入分析器銘內部的多方麵聯係,例如同作器者,同父祖、同族名、同官名、同時、同地、同事等等,而且更加注重銘文字形和書體、器物形製和紋飾的相互比較,力主在綜閤考察的基礎上作齣決斷。這對於西周銅器研究進一步走上考古類型學的科學軌道,起瞭重要的推進作用。
  7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周原、豐鎬等地眾多西周高級貴族墓葬和青銅器窖藏的陸續發現,年代和組閤可靠的西周銅器資料有大幅度增加,這便為西周銅器研究提供瞭良好的條件。唐蘭總結自己畢生的研究心得,再次清理有關資料,著手撰寫《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一書。令人遺憾的是,他僅完成全書不到一半的篇幅,穆王部分尚未全部寫完,便與世長辭。李學勤、馬承源和其他學者,為提高西周銅器的研究水平而不懈努力,取得一係列重要成果。外國有關學者也有不少新的貢獻。許多新齣土的西周有銘銅器,經過各方麵專傢多角度的共同討論,被確認為某些王世的標準器,為西周銅器斷代增添一係列可靠的標尺。
《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圖書簡介 一、本書概述:聚焦西周禮器與時代脈絡的深入探索 本書是一部專注於西周青銅器體係的斷代研究專著。它並非一部青銅器圖錄或簡單的器物羅列,而是以嚴謹的考古學和金文釋讀為基礎,旨在構建一個清晰、係統的西周青銅器分期和年代框架。全書的核心目標在於,通過對特定時期、特定類型青銅器風格、組閤、銘文特徵的細緻梳理與對比分析,精確界定西周不同階段的青銅器麵貌,從而為理解西周禮製、政治變遷和社會結構提供堅實的物質文化證據。 本書的視角超越瞭單純的器物造型描述,而是將青銅器置於廣闊的曆史、社會和禮樂製度的背景下進行考察。我們深知,西周青銅器不僅是高超工藝的體現,更是“明器”和“重器”,是周王朝權力與閤法性宣示的載體。因此,本書的分期與斷代並非機械的年代劃分,而是對周朝禮製從形成、鼎盛到衰落這一曆史進程的物質投射的深度解碼。 二、核心內容與研究方法 本書的研究立足於對齣土實物(特彆是經過科學考古發掘的墓葬和遺址齣土資料)的係統梳理與分析,輔以傳世品的研究,主要涵蓋以下幾個關鍵領域: 1. 銘文與政治史的對接:從“冊命”到“賞賜”的演變 銘文是西周青銅器研究中最為關鍵的“時間戳”和“身份標識”。本書投入瞭大量的篇幅來係統梳理西周不同時期的典型銘文內容、書寫風格及語匯習慣。 早期(武、成、康王時期): 重點分析“廠”、“口”、“㠭”等字體特徵,結閤關鍵的冊命、覲見、賞賜等銘文,確立早期諸如“周公”、“豳”、“召公”等核心傢族的器物譜係,並將其與《尚書》、《史記》中的記載進行相互印證,初步構建起武、成、康王階段器物群的基綫。 中期(昭、穆王時期): 探討銘文的風格轉嚮,特彆是穆王時期冊命銘文的成熟與規範化。本部分對穆王南巡、西徵等重大事件相關的青銅器組進行瞭專題分析,試圖通過對賞賜層級的分析,揭示王室對諸侯控製力的變化趨勢。 晚期(共、懿、孝王時期): 關注銘文數量的激增和內容世俗化的趨勢,特彆是那些記錄瞭土地、訴訟、婚嫁等社會生活細節的銘文。通過對這些銘文的整理,結閤器形的變化,對“西周晚期”這一相對模糊的階段進行瞭更為精細的劃分,區分齣“中晚期”與“晚期偏晚”的過渡形態。 2. 器物組閤與禮製配置的動態變化 青銅器的組閤(如鼎、簋、簠、鬲、甗的比例和數量)是判斷墓葬等級與墓主身份的核心依據。本書摒棄瞭將西周早期至晚期視為一成不變的“兩鼎四簋”或“三鼎兩簋”的傳統觀點,而是著重探討禮器組閤的動態適應性。 早期組閤的“厚重”與“簡約”: 分析早期青銅器群中鼎和簋的體量變化,以及單件重器所體現的權力集中性。 中晚期組閤的“繁復”與“規範化”: 考察禮器種類(如開始大量齣現簠、壺、盤等)的增加,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反映宗法製度的細化和禮器使用頻率的提高。 區域差異的考量: 選取瞭關鍵的非王畿地區(如晉南、關中西側)的墓葬資料,對比其與王畿核心區域的禮器配置差異,探討“禮製擴散”與“地方特色”的共存現象,從而避免將地方風格誤判為中央的斷代依據。 3. 造型與裝飾母題的風格學分析 本書采用瞭係統性的風格學研究方法,對青銅器的裝飾母題、紋飾的繁簡、以及器物的鑄造工藝進行細緻的形態學分析。 紋飾的演變鏈條: 重點追蹤饕餮紋、夔龍紋、竊麯紋、波麯紋等核心母題在不同時期的麵貌變化。例如,如何從早期誇張、獰厲的、綫條粗獷的饕餮紋,過渡到中期綫條流暢、動物形象化、三層重疊的“繁縟化”紋飾,再到晚期簡單化、甚至退化為幾何紋的趨勢。 附件與範鑄技術的進步: 考察器耳、器足的造型(如方耳、直立鴟頭、束腰足等)的時代特徵。此外,對範綫、閤範痕跡、以及修整工藝的觀察,輔助判斷器物的鑄造年代和可能齣産的作坊群。 “不成熟”與“過渡期”器物的界定: 針對那些風格遊移不定、難以歸類的器物,本書提齣瞭“過渡形態”的概念,而非簡單地歸入某一期,以更真實地反映曆史的連續性與突變性。 三、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本書的研究成果旨在為西周史研究提供一個更加精細和可靠的物質文化時間標尺。 1. 彌補時間斷限的模糊性: 針對以往研究中常將昭王、穆王階段混為一談,或將晚期籠統歸為“西周晚期”的不足,本書力求將年代劃分推至“三十年一級”的精度,尤其是在中期王權強盛期的斷代上力求突破。 2. 確立典型器物參照係: 通過對大量有銘、有確切考古地層學依據的器物進行歸類,本書形成瞭一套可供後續學者參考和檢驗的西周青銅器斷代標準器物參照係。 3. 深化禮製研究: 精確的斷代直接服務於禮製史的研究。通過追蹤禮器在不同時期的具體形製、組閤和使用場景的變化,能夠更清晰地揭示周人“以德配天”、“明尊卑”、“序貴賤”的禮製思想是如何在物質層麵得到貫徹、調整乃至最終僵化的過程。 四、適閤讀者群體 本書麵嚮海內外從事中國古代史、考古學、青銅器藝術史、金文研究的學者、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生。同時,對於對西周王朝興衰、禮樂文明發展抱有濃厚興趣的文博專業人士及曆史愛好者,本書也提供瞭深入、專業且紮實的閱讀體驗。本書的論述力求清晰嚴謹,圖文並茂,是當前西周青銅器斷代研究領域的重要參考書目。

用戶評價

評分

如果說市麵上許多相關著作偏重於宏觀敘事或器物鑒賞,那麼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對“細節決定一切”的極緻追求。它在論述技術層麵時,那種對銅料配比、澆鑄工藝乃至銹蝕特徵的描述,簡直可以用“入微”來形容。作者顯然是結閤瞭材料科學的視角來審視曆史遺存,這使得他的斷代標準不僅僅停留在紋飾和銘文的層麵,還深入到瞭冶金技術的微觀層麵。比如,他如何通過分析某一時期器物內範與外範結閤部留下的細微差異,來推斷當時鑄造技術的成熟度,進而反證該器物的年代區間。這種跨學科的論證,為傳統的考古學斷代增添瞭極其堅實可靠的物證支撐。對於真正想深入瞭解西周禮器製造體係的讀者來說,這種層麵的解析是無價的。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坐在作者的實驗颱上,共同觀察著那些被時代塵封的青銅樣本,試圖從每一個氣泡和瑕疵中捕捉到曆史的蛛絲馬跡。它帶來的不是輕鬆的知識獲取,而是一種智力上的高強度訓練,讓你重新審視“器物”的定義。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這個在其他領域摸爬滾打的讀者來說,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考古探險”。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爭議性較大的器物群時所展現齣的平衡感和審慎態度。他不會武斷地將某個模棱兩可的遺址歸入某一明確的斷代序列,而是會詳細列齣支持和反對的多種證據鏈,然後給齣自己傾嚮性的結論,同時留下足夠的空間供後續研究者討論。這種開放的學術姿態,非常可貴。記得有一章專門討論瞭西周中期那些過渡性風格的器物,它們介於早期標準的穩定和晚期風格的鬆弛之間,顯得有些“不倫不類”。作者卻將此視為周王室內部權力結構微妙調整的物證,通過對這類“邊緣器物”的深入剖析,反而更加凸顯瞭主流風格的確立性。這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析手法,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曆史研究的認知。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對照著大量的圖錄和銘文拓片來輔助理解,這要求讀者有一定的專注力,但每一次“豁然開朗”的感覺,都證明瞭這種投入是值得的。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教會讀者如何科學、嚴謹地構建一個關於古代文明的認知體係。

評分

讀到中期關於器形演變的論述時,我徹底被作者那種近乎偏執的邏輯鏈條所摺服。他沒有滿足於簡單的器形分類,而是深挖瞭不同器形在特定曆史階段的功能性變化。比如,他如何論證從商代晚期那種厚重、威懾感十足的造型,過渡到西周早期那種追求“端莊”與“規整”的審美取嚮,並將其與周初“敬天法祖”的政治敘事緊密結閤起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簋”這種食器研究的深入。作者不厭其煩地梳理瞭簋的耳部形態、圈足高度乃至腹部的弧度在不同階段是如何被精確控製的,並且這些看似微小的變化,恰恰對應瞭西周禮製在不同君王時期的鬆緊程度。這簡直就是一部青銅禮儀的“密碼本”。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獲在於理解瞭“斷代”是如何從一個純粹的考古學概念,上升到社會史和政治史的分析工具的。每次讀到作者引用銘文內容來佐證其對器物風格的判斷時,我都會有一種強烈的代入感——那不僅僅是金屬鑄造的物件,而是周王室直接麵嚮後世的“宣言”。如果說學術著作常有枯燥之嫌,那麼這本書的精彩就在於,它能讓那些沉睡韆年的青銅器,通過文字的轉述,重新開口說話,講述它們誕生之初所承載的重量與規製。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結構編排,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史學功底,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青銅器的工具書,更像是一部以器物為載體的西周社會變遷史的精讀本。我尤其欣賞其敘事節奏的把控。從最初對西周建立之初,禮器製度如何被強力推行,到中期在“成康之際”的穩定與定型,再到晚期“厲王奔走”前後禮崩樂壞的跡象,作者巧妙地將青銅器譜係與重大曆史事件的發生節點一一對應起來。閱讀體驗是層層遞進的:一開始是基礎知識的積纍,中期是復雜譜係的梳理,最後進入到對整個西周王朝興衰的宏大曆史圖景的構建。這種由微觀到宏觀,再由宏觀迴到微觀細節進行驗證的寫作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它教會我,研究曆史,絕不能將“文化現象”與“政治變遷”割裂開來。每次讀完一個斷代的總結,我都感覺對那個遙遠時代有瞭更清晰、更具象的把握,這比單純閱讀記載周王事跡的史料要來得更為直觀和深刻。它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精髓的鴻篇巨著。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說實話,第一眼吸引我的並不是那些生硬的學術符號,而是一種沉穩的、帶著曆史厚重的墨綠色調。拿到手裏,那紙張的質感,不像現在很多流行的那種輕飄飄的銅版紙,它帶著一種老派的紮實感,翻頁時都能感受到那種細微的縴維摩擦聲。我最初是衝著“青銅器”這三個字來的,畢竟我對商周時期的禮器文化一直抱有強烈的好奇心。這本書的開篇部分,作者在引言中對以往研究的梳理,那種嚴謹的學風立刻就建立起來瞭。他沒有急於拋齣自己的新觀點,而是花瞭大量篇幅來剖析前人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對西周社會結構理解的。特彆是他對於早期“二裏頭”遺址齣土器物與西周早期器物的對比分析,那種細緻入微的紋飾變化追蹤,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都能清晰地感知到時代更迭帶來的工藝審美轉嚮。這遠比我預想的要更像一部文化史的入門讀物,它不僅僅是器物的羅列,更是在用冰冷的金屬講述周人如何用“禮”來重塑他們的世界觀和權力結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討論鼎足造型演變時引用的那些罕見齣土報告,那些插圖雖然是黑白的,但細節的解析力極強,仿佛能觸摸到鑄造師當年的錘痕。總的來說,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堅實的學術基石,讓你明白在談論“分期斷代”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確立的是觀察和理解這些實物的基礎框架。

評分

u雨傘也在用我們都可以瞭

評分

u雨傘也在用我們都可以瞭

評分

這個商品不錯哦!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非常好非常好,紙質不錯,印刷清晰。

評分

非常不錯的一本書,值得好好研究和閱讀!終於再版瞭!京東送貨快

評分

這本書有很多。有很多東西沒有把它列入進去。

評分

西周考古參考文獻,湊單。

評分

這個商品不錯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