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烟雨红尘里,
邂逅一个从没人懂的旷世佳人——陆小曼
她是民国*有故事的女人,才高八斗,颠倒众生,却我行我素,一生为人诋毁。她兼具丰采与文采、柔情与豪情,让徐志摩宠爱了一辈子。
她曾在这世间飞扬与落寞,
她的对手,只有岁月。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写给正在步入爱河追寻真爱和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的痴男怨女所看的书。
作者身为女性,以细腻的女性心理感受陆小曼的悲情一生,饱蘸情泪,还原出她真实的心路历程。 生命在绚烂中辉煌,也在淡泊中沉寂。一如陆小曼,一个浪漫诗人的红颜知己,为多情才子而怒放,繁华过后却是美人迟暮的无尽悲凉。她说,每个女人都是一朵花,希望透过陆小曼这朵误入人间的富贵花,读者能悟出几分关于爱和做人的道理。
作者简介
妙吉祥,八零后女。传媒学硕士,北大EMBA在读。她喜佛学,并得到十四世转世活佛噶玛洛桑达吉仁波切指点。
她文笔清新,若兰若曦,惯用一颗云水禅心,品一壶世相纷纭的茶,悟人间锦瑟、冷暖年华。
内页插图
目录
壹 我是人间富贵花
01 /玉叶金柯
02 /春日芳菲
03 /美人花开
04 /媒妁婚约
05 /桎梏婚姻
贰 恨不相逢未嫁时
01 /浪漫邂逅
02 /彼岸花开
03 /红袖香寒
04 /愁云惨淡
05 /孤军奋战
06 /柳暗花明
叁 绚烂花期为君开
01 /执子之手
02 /神仙眷侣
03 /纸醉上海
04 /芥蒂渐生
05 /多情志摩
肆 衣薄临醒玉艳寒
01 /转身天涯
02 /美人心殇
03 /铅华尽褪
04 /编书答君
伍 花开荼蘼花事了
01 /蓝颜知己
02 /画笔丹青
03 /高朋满座
陆 花开花谢终是空
01 /美人迟暮
02 /人生憾事
03 /任人评说
精彩书摘
转身天涯
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无情,当你甘心为恩爱的奴隶、想和自己执着的人长相厮守时,却发现,往昔的美好已不知从何时起改变了味道。人还是原来的人,心却不是初时的心。相爱容易,相守难,情爱无常,痴情者多伤。
红尘之中,每个人都有离别的经历,你在意的人,突然转身别离,从你的世界消逝得杳无痕迹,开始邂逅在别人的世界里;别人在意的你,突然转身的离别,也许是为了保护自己,也许是为了日后更好的相聚。
生活中处处上演着离别。这离别或许优雅,或许笨拙,或许神怡,或许伤心,或许无奈,或许决绝。万物皆无常,有生即有灭。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天意。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
虽然如此,但每一次经历的转身离别,都让红尘中迷茫的我们体会到情之所在情之所伤。而徐志摩的离开对陆小曼来说,又何尝不是太过匆匆。说好了一生一世的,怎一个转身的别离,便已成了生与死的距离?转身恍若隔世,再见已然梦中!昨日还十指相扣,今朝却已陌路天涯。曾经的美好如同昙花一现,繁华一梦,当初信誓旦旦的誓言还未来得及兑现,却已突然曲终人散。
1930年年底,徐志摩离开让他失望的上海,辞去南方几所大学的教书工作,北上发展。任性的陆小曼任徐志摩百般恳求都不肯北上,仍固执地留在上海—那个让她堕落之地。无奈的徐志摩因放心不下娇妻便往返于上海和北京之间。为了节省一份旅费补贴家用,徐志摩经常托关系坐免费飞机。
1931年11月,陆小曼因为过度的挥霍,很难维持家里高昂的开支,遂给徐志摩拍了一封速回上海的急电。徐志摩接到电报后很兴奋地以为,小曼想他了,便托关系弄到了一个免费乘机的机会。这次预定的是送顾维钧去南京的张学良的座机。因为顾维钧的原因,飞机一再延期,这也让徐志摩和北平的好友有了一次一一道别的机会,谁知竟成了和朋友的永别。
临行前,徐志摩对好友许地山说:“也许永不再回来了。”后来他去看凌叔华,看见她有一个本子上正抄写着他的文章,还戏题:“志摩先生千古。”徐志摩自己即说:“哪能就千古了呢?”
临行前,他又给林徽因留了张字条,说:“定明早六时起飞,此去存亡不卜……”林徽因看得心惊肉跳,忙给他去电话,让他不要坐飞机走。徐志摩却说:“你放心,很稳当的,我还要留着生命看更伟大的事迹呢,哪能便死?”
徐志摩匆匆乘坐张学良的免费飞机,急切赶回上海的家里看望分别已久的娇妻。
人们对久别重逢总是充满了欣喜的幻想,但徐志摩没有等来“洽谈数年心相连,把酒对月夜尽欢。醉意袭得红颜面,但愿与君共枕眠”的欢喜,迎接他的却是陆小曼的沉迷烟榻,吞云吐雾,醉生梦死。他一路风尘地赶回来,她似乎无动于衷,没有任何久别的欣喜,她急着召他回来,不过是因为家中负债累累,难以维持她辉煌的排场了。
徐志摩实在见不得昔日聪明伶俐、围着他转的充满灵性的“女神”,怎么变成这般颓废而不可收拾。他们吵了一架,谁料陆小曼盛怒之下,举起烟枪,对着徐志摩的脸扔了过去,躲闪之下,徐志摩的金丝眼镜掉在地上摔了个粉碎,一同摔碎的,还有徐志摩的心!
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无情,当你甘心为恩爱的奴隶,想和自己执着的人长相厮守时,却发现,往昔的美好已不知从何时起改变了味道。人还是原来的人,心却不是初时的心。相爱容易,相守难,情爱无常,痴情者多伤,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无常才是这个世界
永恒的真相。天地万物,有成必有败,有盛必有衰,有合必有离,有生必有死。从花开花谢、云卷云舒,到沧海桑田、日月变迁,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没有永恒。连我们认为的亘古坚固的大地,也在地震的那一刹那显示出它的脆弱。而爱情,也会老去。老去的爱情,慢慢也就成为灰色的冷漠。
徐志摩于伤心中离开了家门。这个家早已没有家的样子。陆小曼还不解气,盛怒之下,写了一封绝情的信留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等着徐志摩来看。徐志摩这一夜没有回家,他想让彼此都有足够时间和空间冷静下来,好好思考和面对今后的生活。他以为,第二天太阳升起时,她依旧是他最可爱的眉眉,亲昵地依偎在他的身旁,一切回归从前时的美好。
当他第二天下午回到家时,迎接他的却是让他痛彻肺腑的陆小曼的绝情信。人在盛怒之下什么伤人的话都说得出来。徐志摩的心被彻底刺痛了,他离开了上海这个伤心之地。
徐志摩来到南京张歆海家中,韩湘眉发现了徐志摩怪异的着装:“那时你因屋里热已将长袍脱去,这时再使我们注意的,是你穿的西裤子……这半截西装,在你身上却是绝无仅有的。这裤子你穿着又短又小,腰间尚破着一个窟窿,你还像螺旋似的转来转去,寻一根久已遗失的腰带,引得我们大笑,你说是临行仓促中不管好歹抓来穿上的!”可见,徐志摩当时的窘迫和临走时的仓促。看到大诗人落得如此境地,不免让人辛酸。
韩湘眉在后来悼念徐志摩的文章中说:
说笑之间,我似忽有所感,我说:“Suppose somethinghappens tomorrow?(假如明天出事怎么办?)”你顽皮地笑着说:“你怕我死吗?”我说:“志摩!说正经话,总是当心点的好。司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你不留意地回答:“不知道!没关系,I always want to fly(我总是想飞的)。”我以为那几天天气晴朗,宜于飞行。半晌我又说:“你这次乘飞机,小曼说什么没有?”你连笑带皮地说:“小曼说,我若坐飞机死了,她作merrywidow(风流寡妇)。”
不知道是徐志摩伤心透了,还是将生死看得那么淡然,一切似乎都无所谓了呢?也许,多是因为伤心过度。“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心若死了,活着就是行尸走肉,一切都无所谓了,也无所畏惧了。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原本准备乘坐张学良的飞机,但那架飞机因事改期,他不想再做停留,于是第二天改搭另一架邮政机飞往北平。因为19日晚上在北平协和礼堂,有林徽因的关于建筑方面的讲座。她是他此时生命中唯一的慰藉了,他一定要见到她。
林徽因的讲座如期举行,可是她却没有等到那个重要嘉宾的到来,等来的却是徐志摩丧生的噩耗。因大雾,飞机于中午12时30分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机上连同徐志摩共三人,无一生还。
林徽因闻此噩耗,当场昏厥过去。她是爱他的,他们一起在康桥携手走过的浪漫岁月,永远地铭记在她的心里。她假装轻描淡写,不肯承认,只不过是不想为一场无果的爱情有所担当,或者说,她更爱的是她自己。而她在徐志摩心里的地位,却从不曾改变,即使在他和陆小曼热恋到结婚的整个过程中。徐志摩曾说过:“我这一辈子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她是他此生唯一的红颜,永远如初见时那般美好。
倒是被徐志摩抛弃的那个女人张幼仪,冷静沉着,闻此噩耗,强忍悲痛,挺身而出,安排徐志摩唯一的儿子,当时才13岁的徐积锴和她弟弟去东山认领徐志摩的遗体。她从没得到过他的爱,他甚至嘲笑她是“乡下土包子”,并且在她最需要他的时刻抛弃了她,可她却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岁月甚至是一生都给了他,为他侍奉双亲,无悔生养。她知道他从来不爱她,但她仍旧希望可以远远地看着他快乐地生活。
一夜间的变故,让伤心过度的陆小曼无法承受这样的事实。巨大的悲痛,痛得她已经不会哭泣。她歇斯底里地将前来报信的保君建拦在门外。她用这样幼稚的行为拒绝接受徐志摩已然离世的事实。不过是吵了几句嘴,为何竟这样狠心抛下我而去,连个认错的机会都不肯给我?不是说好一生一世不分离的吗?不是应该像往常一样,很快我们就和好的吗?
那一年,徐志摩34岁,陆小曼28岁。
前言/序言
序
夏花绚烂的江南, 微风夹杂着细雨, 总在这个季节与人不期而遇。都说江南水乡,淡柔清风,却发现,微雨也会摧花落蕊。下了一整夜的雨,笼罩在这浓密雾霭中的黛瓦白墙建筑还没有醒过来,透过窗棂,却见花园里一树树繁花经过微风细雨的洗礼,落英缤纷。细雨落红, 惹人生怜。想起阿梅的一首歌《女人花》:“女人花,摇曳在红尘中,女人花,随风轻轻摆动,只盼望有一双温柔手,抚平我内心的寂寞。”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每个女人都是一朵美丽的花,有的绽放得羞涩,有的绽放
得热烈。诚如印度大哲泰戈尔《飞鸟集》里一首小诗所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
静美”,然而我更喜欢郑振铎先生对《生如夏花》的翻译: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乐此不疲。”
“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辅极端的诱饵捕获缥缈的唯美。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我相信自己,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不盛不乱,姿态如烟,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
浮世之上,我们都渴望如夏花般绚烂,于是,红尘陌上,无论谁为谁绽放,无论谁负了谁,我们都期望相爱时拿出这般势不可挡的决绝的勇气。不知你的生命的花期给了谁?
爱本没有错,经历过姹紫嫣红热情四溢的夏,莫要忘记,韶华褪尽,我们亦要承担秋的萧瑟和冬的苍凉。老天是最不公平的,明明给了我们一个可以随遇而安的身体,却又给了我们一个无处安放的灵魂;老天又是最公平的,无论是谁,过多地透支了爱情,都得用孤凉和寂寞来交换。寂寞是爱的产物。但这是要经历多少死生轮回,尝过几世人情烟火,才能领悟到的真谛啊。
生命在绚烂中辉煌,也在淡泊中沉寂。一如陆小曼,一个浪漫诗人的红颜知己,为多情才子而怒放,繁华过后却是美人迟暮的无尽悲凉。
如果说但凡与徐志摩相关联的女人,都得到了善果:张幼仪尽管和徐志摩离婚了,但徐父徐母却只承认她这个儿媳,林徽因以完美女人的形象获得了和梁思成的完美婚姻,那么独独陆小曼是例外的一位了。她果敢、叛逆,毫不伪饰的爱,如夏花般绽放,侵入世人的眼,无论别人看不看好,接不接受,她都任性而恣意地绽放。
陆小曼的果敢决绝让人钦佩,她像一个勇敢的斗士。她生命的花期为那个康桥的才子无悔地绽放。只为绽放,哪怕过后只留下瘦枝枯叶也不后悔。在那个年代,这是多少人渴望而又不敢为的行为啊!绽放了,却也义无反顾了,置自己于千夫所指、万劫不复之深渊中。
就是这样一个女子的人生,堪比夏花之绽放。也许有人把她当成是依附在徐志摩身上的蔓草,我却不认同。她的前半生是生于富贵、令人仰止的富贵花,后半生却因为爱人的离世骤然转身,华丽退却,枯萎憔悴,只剩下悼念亡夫的心。她在我心中就是这样一朵奇花。
她不是清淡的茉莉,不是优雅的兰,不是冰清的莲,她就是一朵误入人间又历经劫数,沾染着红尘烟火的富贵花。富贵花又名牡丹花。传说是王母的仙丹误入凡尘落地生成,故名“母丹”,后为“牡丹”。关于牡丹还有个这样的故事: 据说武则天曾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 醉酒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第二天,果然百花齐放,唯有牡丹不予理睬。武则天大怒之下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则天,又下令将其烧死。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第二年春,反而开得更娇艳了。
我不想为陆小曼正名。我们谁都无法抹去她过往的历史,一世半累烟云中,但我们同样不能抹去她如牡丹般华丽绽放的青春和对爱情的执着不渝。只为绽放,无悔绽放,只是代价未免太大,令人叹惋。
昔时佛祖拈花,唯迦叶微笑,从一朵花中悟出整个世界,继而步往极乐。如果陆小曼是误入人间的富贵花,希望在历经情劫后,也能获赠个来世圆满。
我只想还她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本性。如果说,每个女人都是一朵花,我希望,透过陆小曼这朵误入人间的富贵花,读者也能悟出几许爱和做人的道理,这便也是我的功德了。
谨以此书,献给世间正在步入爱河追寻真爱和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的痴男怨女。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今生为你,花开荼蘼:陆小曼传》任何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份详尽、引人入胜的独立叙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长风万里,故园梦断:一位清末民初外交官的家国书简》 (书名:长风万里,故园梦断:一位清末民初外交官的家国书简)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翰墨轩 出版日期: 2024年秋 ISBN: 978-7-5688-1234-5 导言: 洪流中的孤舟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组斑驳、私密的文献汇编——一组跨越了晚清覆灭与民国初建的血雨腥风的家书、密诏、公函与日记残页。我们试图通过一个特定人物的视角,去触摸那个剧烈变革时代最微小、也最真实的心跳。 主人公林怀瑾,字子安,生于江南望族,早年负笈东洋,是清末“海归”外交人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生轨迹,恰如那一时期无数知识精英的缩影:既对西方文明抱有热切的憧憬,又深陷于故土沉沦的无力感之中;既渴望改革图强,又不得不周旋于保守与激进的两极之间。 《长风万里,故园梦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摒弃了传统传记的梳理脉络,而是以林怀瑾散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往来信件为骨架,构建了一个“时间切片”式的叙事结构。读者将跟随这些墨迹未干的文字,亲历甲午硝烟后的屈辱谈判、庚子事变后的泥泞斡旋,以及辛亥革命前夕的步步惊心。 第一部:东瀛之梦与初识风云(1895-1905) 林怀瑾的早年篇章,定格在东京的雾气与书页的油墨香中。他彼时是清政府派遣的“留学生”,肩负着“师夷长技”的沉重期望。 这部分内容主要由他写给远在苏州老宅的父亲、以及他的未婚妻苏静宜的信札构成。这些信件初时充满了少年人的意气风发,详述了对日本明治维新政治体制的观察与赞叹,热切讨论着如何“变法维新”。然而,随着时局的恶化,信中的笔调逐渐转为忧愤。 核心看点: 1. “船政学堂的秘密”: 揭示了早期留学生群体内部关于“学习海军”与“学习宪政”的路线分歧,以及他们对朝廷内部权斗的无奈观察。 2. “静宜的手帕”: 一段在时代洪流中显得异常纯粹的恋情。苏静宜的回信(部分被发现的草稿)中,透露出传统女性对丈夫的期盼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她不愿成为“锦衣玉食的附属”,而是希望林怀瑾能真正“报效社稷”。 3. 马关条约的阴影: 1900年前后,林怀瑾作为随员参与了数次与列强的外交交涉。书信中记录了他目睹清廷官员签订不平等条约时的屈辱与愤慨,字里行间充满了“不抵抗即是灭亡”的绝望呼喊。 第二部:大清的挽歌与使馆沉浮(1906-1911) 随着林怀瑾被调任至京师外务部,他的人生进入了权力与泥潭交织的阶段。他不再是遥望故土的学生,而是身处漩涡的决策者之一。 这一部分的材料,集中于他与袁世凯幕僚的往来电报,以及他作为非核心人物,对“预备立宪”运动的亲历记录。 核心看点: 1. “保路运动的观察者”: 林怀瑾奉命前往川汉地区调研民情。他的日记详述了他如何夹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士绅之间左右为难。他深知铁路修筑的必要性,却无法接受“借外债”的方案,记录了农民与士绅联合抗争的激烈场面,以及他试图调和矛盾的失败尝试。 2. “袁项城的面目”: 几封他写给心腹友人的密函,辛辣地分析了袁世凯的政治手腕与个人野心。林怀瑾对袁的军事能力表示肯定,但对其政治道德深感忧虑,预言了未来的动荡。 3. “最后的外交官”: 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林怀瑾奉命前往欧美各国进行紧急公关,试图争取列强对“大清政府”的道义支持。信件中充满了对朝廷优柔寡断的失望,以及对革命军中潜在的失控风险的担忧。 第三部:故园梦断与长风归途(1912-1918) 民国建立后,林怀瑾选择辞去一切公职,回到阔别多年的苏州老宅。然而,等待他的不是田园牧歌,而是新旧势力的交替与家族的衰败。 这一部分,是全书情感最为沉郁的篇章,主要由他写给同乡好友的信件和晚年的诗作构成。 核心看点: 1. “静宜的诀别”: 妻子苏静宜在战乱中染病去世,林怀瑾留下了数篇悼亡诗文,字句间哀恸深沉,描绘了战乱时期知识分子家庭的悲剧。他不再谈论宏大的国家命运,只专注于如何守护故居中的一方清净。 2. “军阀时代的避世”: 记录了林怀瑾如何拒绝参与各路军阀的拉拢,他宁愿在故园中整理旧籍、教授几名私塾学生,也不愿再次踏入政治的浑水。他的信件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士人失语症”——对新时代充满了怀疑,却无力重建旧有的道德秩序。 3. “最后的使命”: 1918年,他应故友之邀,秘密参与了一次旨在抢救流失文物的行动。他以一名旧时代外交官的细腻与毅力,成功地将一批珍贵的宋版古籍从一个外国商行手中赎回,并将其秘密安放在上海的安全之地。这是他生命最后阶段,对“文化传承”的坚守。 结语: 尘封的墨迹 林怀瑾最终于1920年代初,在苏州的故园中平静辞世。他的身后事异常低调,其大量文书、信件被其后人视为家族私密档案,几十年间辗转流离。 本书的编辑团队,通过二十余年的搜集、辨认与整理,首次将这些私人信函拼凑完整。它们是研究晚清民初转型期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珍贵“活化石”。通过林怀瑾的笔触,我们得以窥见历史宏大叙事背后,个体的挣扎、爱恋、幻灭与坚守。这不是一个英雄的故事,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保持自己道德航向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心声。 翻开本书,你将听到长风吹过故园的萧瑟之音,触摸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最柔软却也最坚韧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