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史学之父司马迁的传记,他既是一名文学巨匠又是文化巨人。他的巨著《史记》记载了华夏民族近三千年的历史,真实地再现了秦汉时代中华民族刚键奋发的文化精神。本书作者李长之在翔实史料和严谨求实的基础上,运用文学笔法,描述了司马迁一生既波澜壮阔又坎坷曲折的生命历程,并且将笔触深入到司马迁的心灵世界,揭示司马迁的悲欢苦乐。
作者简介
李长之(1910—1978),诗人、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1929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两年后转入哲学系,师从著名哲学家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1936年出版《鲁迅批判》一书,产生很大影响。同年,自清华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历任京华美术学院、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的教职。1949年以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有《鲁迅批判》《苦雾集》《梦雨集》《中国文学史略稿》等。
目录
上篇 司马迁传
一 引子
二 野孩子到了京城
三 游历了半个中国
四 做了郎中
五 父亲最后的叮嘱
六 参加救水灾
七 正式写书
八 入狱和受刑
九 完成了伟大的著作
下篇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自序
第一章 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
一 伟大的时代
二 楚文化的胜利
三 齐学
四 异国情调和经济势力的膨胀
五 这个时代的象征人物:汉武帝
六 司马迁在这一个时代中的意义
附录 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
第二章 司马迁的父亲
一 世传的历史家并天文家
二 司马谈的思想之渊源
三 批评精神和道家立场
四 司马谈与封禅
五 伟大的遗命
六 天才的培养
第三章 司马迁和孔子
一 教育之效
二 司马迁对孔子之崇拜
三 司马迁在性格上与孔子之契合点及其距离
四 司马迁对六艺之了解
五 司马迁与《春秋》
六 司马迁在精神上受惠于孔子的所在
七 司马迁在心灵深处和孔子的真正共鸣
第四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上):无限之象征
一 从耕牧到京师受学
二 东南和中原的大旅行
三 仕宦生活的开始:空峒扈驾和奉使蜀滇
四 封禅与北地之游:“无限”之象征
五 负薪塞河
六 父职的继续:司马迁之活跃与积极
七 太初历的订定和著述
第五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中):必然的悲剧
一 司马迁的性格之本质
二 好奇与爱才
三 司马迁与友情:司马迁交游考
四 武帝时代之严刑峻法
五 李陵案的原委
六 两个英雄的晚年
第六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下):史记各篇著作先后之可能的推测
一 缺和补
二 《史记》中可能出自司马谈手笔者
三 《史记》中不易辨别为谈著抑迁著者
四 司马迁著述之根据与其创作时之情形
五 就著作时代上对司马迁作品之划分
六 结论和余论:兼论褚先生
第七章 司马迁的精神宝藏之内容:浪漫的自然主义
一 司马迁之识
二 司马迁之学: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三 语言学的训练:所谓古文
四 司马迁之读书
五 司马迁与儒家
六 司马迁之根本思想:道家
七 司马迁和荀学
八 浪漫的自然主义
九 司马迁的历史哲学与历史科学
十 司马迁之政治观
十一 司马迁之民间精神
十二 《史记》一书的个性
十三 史官的传统
第八章 司马迁的风格之美学上的分析
一 司马迁的散文风格之来源
二 《史记》书中的形式律则
三 建筑结构与韵律
四 句调之分析
五 司马迁之语汇及其运用
六 司马迁的风格之特征及其与古文运动之关系
第九章 文学史上之司马迁
一 《史记》是中国的史诗
二 《史记》与中国后来的小说戏剧
三 司马迁之文学批评
四 司马迁之讽刺
五 总结:抒情诗人的司马迁及其最后归宿
附录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导读
代跋:“因为他是抒情诗人,所以他的作品常新”
编后记
精彩书摘
《司马迁传》:
八入狱和受刑
这件倒霉事儿是怎么发生的呢?
原来汉武帝征服了中国西方的小国,就像伸出了一条长胳膊,这条胳膊把北方的匈奴包围了。
公元前九九年(天汉二年),汉武帝准备停当,就决心对匈奴用兵。他这回发三万兵,又叫李广利带领,从酒泉出发,准备袭击天山的匈奴。
可是这时有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站了出来,表示情愿舍命立功。这人叫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李家虽然说是将门,但辈辈受皇亲国戚的气,空有一身本领,总出不了头。李陵很能干、勇敢,射得一手好箭;他为人也正直和气,人们都喜欢他。他曾经带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地远,刺探军情。他为了防御匈奴,在酒泉、张掖一带训练了五千精兵。他想:自己本事不坏,有五千精兵,又熟悉匈奴的情况,这回打仗,该派到自己了。
可是汉武帝偏不派他打仗,只叫他去管粮草。他当然不愿意,他说如果发点兵给他,他可以单独打个胜仗。汉武帝说:“不行,我没有兵分给你了。”
李陵说:“没有骑兵,步兵也成。没有多的人马,就是那五千人,也保管能捣毁匈奴的老巢。”
汉武帝心里念头一转,觉得李陵出兵,至少可以吸引住匈奴的兵力,那么李广利就容易取胜立功了,就答应了李陵。但又怕这五千人白白丢了,也不合算,便又派了一个老将叫路德博的,带兵接应。路德博从前立过大功,现在要他当助手,心里自然不乐意,但又不敢正面反对,便上了个奏章说:“现在正是匈奴秋高马肥的时候,出兵不合适;不如等来年春天,臣带领五千人马和李陵在浚稽山…会师,准保十拿九稳。”
汉武帝看了奏章大怒。他疑心这是李陵夸下海口,反悔了,就支使路德博奏请缓期。这是欺君啊,实在可恶,就命令他们不得迟延,马上出兵。
这样,他们就匆匆出发了。路德博心里不乐,领着军队,稀稀拉拉,他哪里有心去接应李陵!
李陵从居延出发,走了三十多天,到了浚稽山。先把地形画好,打发部下陈步乐回去呈报汉武帝。汉武帝得了图形、情报,非常高兴,就当场提拔了陈步乐。大臣们也都顺口奉承,说李陵真是英雄,有才干,这是皇上的福气。
可是在前线的李陵,到底兵力太少,给三万多敌人包围起来了。敌人在山上,居高临下,攻击李陵。战争十分猛烈。敌人见李陵军奋勇,又摸不清他的兵力,就又增援了五万人马。这一来,李陵渐渐抵不住了,带去的一百五十万支箭已用光了。李陵军杀死了上千上万的敌人,可是自己的兵马也死了大半。更糟糕的是:有个小兵受了李陵的处罚,投降了敌人,他把兵少箭光的实情全说出去了。敌人心里有了底,就更凶猛地围攻李陵,李陵左冲右突,冲开一层,又围上一层,哪里冲得出去!就投降了。
汉武帝得到李陵降敌的信息,不禁大怒。那个曾经立功受赏的陈步乐,也吓得自杀了,大臣们有的不敢吭声,有的就说李陵该死。汉武帝问到司马迁对李陵事件的看法。司马迁讨厌那般只知奉承皇帝的人,他觉得自己是史官,应该有什么说什么,便说:“李陵是个人才。他孝顺父母,爱护部下,对朋友讲义气。他这回出征,原想报效国家,他作战也很勇敢,杀死上千上万的敌人。他孤军深入敌人的后方,得不到救援,最后失败了,他的功劳原是可以补偿过失的呵!人们说他投降了,依臣看来保不准是等待机会为国家立功。李陵平常少向人吹吹拍拍,所以他不能成为名将,现在人们也才说他的坏话。臣和他平素没有交情,就事论事,我看事情就是这样。”
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敌人可能是等待机会为国家立功,这只是他的希望。其实不论李陵有过多大功劳,投降敌人就是丧失民族气节。不过这番话却刺痛了汉武帝的心,司马迁说李陵“得不到救援”“少吹吹拍拍”,这不是等于指责他偏向亲戚李广利吗?汉武帝立刻叫人把司马迁抓下去,关进了监牢。司马迁也没含糊,就昂然进入了监狱。
那时入了监牢,有阔亲友讲讲情,花点钱是可以出来的,怎奈司马迁是个穷读书人,他没高攀过皇亲国戚,再说大臣们都是软骨头,谁肯出来说两句公正话,惹麻烦?司马迁就只好坐监牢了。监狱又湿又暗,管狱的如狼似虎,司马迁受到了说不尽的折磨。
更糟的是,第二年,传说李陵替匈奴练兵了。汉武帝更加愤怒,就杀了李陵全家。司马迁曾为李陵说过好话,就连带受到了最惨酷、最耻辱的刑罚:宫刑(就是割去睾丸,像太监一样)。
司马迁残废了,绝望了,他想自杀。可是他的史书还没有编写成呀,李陵事件以后,许多人许多事给他看清了,看穿了,他更觉得史书需要编写。这样,司马迁忍辱地活下去了。一切都为这个理想:编写史书。
……
《江山万里行:一个游侠的崛起与陨落》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瀚海文苑 出版时间: 壬辰年仲夏 --- 导言: 风起陇西,剑啸关山 《江山万里行》并非一部帝王将相的编年史,亦非闺阁儿女的缠绵悱恻。它以一个出身微末、却胸怀天下之志的游侠——裴无咎(字:子虚)——的跌宕人生为主线,勾勒出西汉中叶,一个由权力更迭、兼并掠夺与民间疾苦交织而成的宏大画卷。 本书并非侧重于历史事件的精确复盘,而是深入挖掘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体如何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抗争,最终选择归宿的复杂心路历程。裴无 যেত的一生,是那个“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理想主义与残酷现实不断碰撞的缩影。他以手中之剑,丈量着广袤的河山,试图以一己之力,平衡天地间的失序。 卷一: 陇西故土与少年的剑 故事的开篇,我们将读者带入一个古朴而又暗流涌动的陇西郡。裴家世代为农,却因一桩莫须有的罪名,家道中落。少年裴无咎,自幼目睹父辈的冤屈,胸中便埋下了对不公与暴政的愤懑之火。 书中细致描绘了陇西边塞的风物,苍凉的戈壁、蜿蜒的渭水,以及戍卒们长期戍边的艰辛。裴无咎的早期生活,充满了对武艺的痴迷与对游侠精神的向往。他拜访了隐居在骊山脚下的剑术宗师“鬼手”李玄。李玄的剑法,已臻化境,其哲理更超越了单纯的搏杀之术,强调“剑心通明,以气御剑”。 裴无咎在师门潜心习武十年,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超凡武艺,更锤炼了他审视世事的洞察力。他学到的不仅是“如何杀人”,更是“为何杀人”与“不杀的智慧”。当他下山之时,恰逢朝廷推行严酷的“开边屯田令”,使得秦地百姓流离失所,饥民遍野。 卷二: 荆楚行与侠义初显 裴无咎的游历,首先选择了繁华而又鱼龙混杂的荆楚之地。他初入江湖,以除暴安良的义举,迅速积累了名声。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夜宿江陵,单挑黑虎帮”一节,详尽刻画了那个时代地下势力的结构与恶行。 然而,与江湖的快意恩仇相比,更让裴无咎震撼的是他对朝堂腐败的初步认知。在荆州,他结识了荀粲——一位被贬谪的儒生,他正直清明,却因直谏而被排挤。荀粲向裴无咎剖析了当前的政治格局:外戚专权,内朝倾轧,纲纪败坏。 这段时期的裴无咎,不再仅仅是匹夫之勇的莽汉,他开始尝试将侠义与政治理想相结合。他资助流民,为他们筹集粮草,并试图通过影响地方官吏的决策,为百姓争取一线生机。 卷三: 关中风云与帝京的诱惑 随着名声渐远,裴无咎的目光最终转向了权力核心——长安。此时的西汉,正处于外戚势力与新晋权臣角力的敏感时期。裴无咎试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协助朝中正直的大臣卫青的后人卫长宁,去清查一桩涉及数百万钱的漕运贪腐案。 这一卷的笔墨集中于描绘长安城的“光怪陆离”。一边是金碧辉煌的宫阙与夜夜笙歌的贵胄,另一边则是城外流浪的失地之民。裴无咎发现,在长安,个人的武力如同萤火之光,难以撼动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 他卷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阴谋,涉及一位拥有皇室血脉却被秘密培养的“潜龙”。裴无咎必须在忠诚于现有秩序与维护天下苍生福祉之间做出艰难抉择。书中对这场阴谋的布局与反转,采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与紧张的对峙场面,展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卷四: 漠北长歌与理想的破碎 为了平息边患,朝廷组织了一次针对匈奴的远征。裴无咎出于对保卫疆土的热忱,毅然随军出征。他不再是单纯的游侠,而是成为了军中的“奇兵”。 与普通将士的浴血奋战不同,本书详细记录了裴无咎如何运用游侠的经验,在复杂地形中侦查、斩首敌方重要将领,以及如何稳定军心。然而,远征的胜利,却伴随着惨痛的代价。他目睹了上层决策者的傲慢如何导致数万将士无谓牺牲,以及胜利的果实如何被腐败的宦官集团攫取。 在漠北的冰天雪地中,裴无咎彻底看清了“王侯将相”的本质。他手中的剑,斩断了敌人,却无法斩断体制的桎梏。他开始对自己的“侠义”理念产生深刻的怀疑:如果最高层的结构是扭曲的,那么局部的正义又有什么意义? 卷五:归隐函谷与剑的终局 经历过极端的荣耀与幻灭后,裴无咎选择了退隐。他选择了函谷关外一处人迹罕至的山谷,与他的老友、那位儒生荀粲重逢。 晚年的裴无咎,将他毕生的见闻与感悟,化为对武学哲理的阐释。他不再提倡“仗剑天涯”,而是强调“心安即是归处”。他与荀粲展开了对“法家与侠义”的辩论,探讨了如何在无情的历史规律中,保留个体良知的火种。 在最后的章节,本书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平静,描述了裴无咎面对死亡的态度。他没有留下任何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的存在,如同夜空中的一颗流星,短暂却照亮了身边之人的道路。他最后的遗言,是对后世的期许:“山河依旧在,风月应长存,人心不可泯。” 结语: 游侠精神的永恒回响 《江山万里行》是一部关于“选择”与“坚守”的小说。它拒绝了将历史人物简单地脸谱化,而是深入剖析了裴无咎从一个单纯的侠客,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怀有复杂情感的“行为哲学家”的历程。本书的文字风格雄浑苍劲,兼具史诗气概与个体情感的细腻,是对西汉末年社会风貌的深度侧写,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侠义,或许不在于锋利的刀刃,而在于永不妥协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