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军事箴言》一书,从军事箴言这一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的丰富内容。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毛泽东军事箴言》这一选题,抓住了党史、军史上的重要时间节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90周年之际推出,恰逢其时,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在领导军队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出色地解决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大难题,即在力量相差悬殊条件下战胜强大敌手的问题。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高屋建瓴、出奇制胜的战略决策和指挥艺术,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为之叹服。毛泽东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军事思想、军事战略、军事论语和军事名言,他的许多军事箴言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既是军事斗争实践的高超策略,又是军事理论升华的高度概括,对当前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仍然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新时期我军的三十六计兵法。
本书由毛泽东研究机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的专家学者编辑撰稿,他们依据比较可靠的史料,并吸收了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的新成果。同时,摒弃枯燥的理论论述,用生动的事实说话,既表现领袖人物的重大决策,也讲述普通指战员的事迹和作用;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有感人的细节描述。全书章节清晰,风格简练,语言通俗生动,图文并茂,是难得的一部思想性与可读性兼具的力作。
内容简介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组织编撰、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军事箴言》一书,既是一部厚重的军事历史文化著作,也是一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通俗解读著作。《毛泽东军事箴言》一书从毛泽东大量的军事论述中精选40多句具有代表性、震撼人心、有现实意义的箴言,如“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兵民是胜利之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1宗旨”“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对待战争一是反对二是不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人是第1,武器第二”等,一一阐释其深刻内涵,介绍其来龙去脉,讲述其背后精彩的故事。从这些人们所熟知的箴言中,挖掘出新的史料、细节和故事,还原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认识它们的意义和价值。这些“箴言”涉及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的方面面,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永恒生命力。
作者简介
中央文献研究室是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是党中央的工作部门,同时又是具有研究机构性质的部门。其主要任务是:编辑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著作,研究他们的思想和生平,编辑、研究党和国家及军队的当代文献和历史文献。其下辖的第一编研部负责编辑毛泽东的著作,撰写其年谱、传记,研究其思想、生平。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作者摒弃枯燥的理论论述,用生动的事实说话,既表现领袖人物的重大决策,也讲述普通指战员的事迹和作用;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有感人的细节描述。全书章节清晰,风格简练,语言通俗生动,图文并茂,是难得的一部思想性与可读性兼具的力作。
——罗平汉: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
这些军事箴言,包括了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根本原则、根本遵循,包括了人民军队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单一兵种走向多军兵种合成部队转变,成为一个“强大的陆、海、空军”、“强大的国防军”,并不断走向正规化、现代化。
——张伊宁少将: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原副主任
目录
前言 ……001
讲军队根本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 ……002
人民军队成立之初就标明了自己的属性: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002
“党指挥枪”的曲曲折折 ……005
“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根本原则和军魂 ……010
“支部建在连上” ……014
九陂谈话:“应该扩大党在军队中的基层组织” ……015
三湾改编:确立“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 ……018
靠什么有力量:“党的领导直达基层、直达士兵” ……022
“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 ……025
“政治工作不是附带的,而是红军的生命线” ……026
如何抗战,毛泽东提议蒋介石:“改造军队的政治工作” ……030
“不懂政治的人就不会打仗” ……033
讲军队任务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042
建党之初没有枪杆子的遗憾 ……043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提出 ……045
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050
军队“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 ……053
如果只知道单纯打仗,“与旧式军阀就没有任何区别” ……054
三项任务一起抓,就会有“很好的群众”和“很好的党” ……056
既要发展军事影响,又要发展政治影响 ……058
“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 ……062
以“打仗”作为前提的三大任务在人民军队初创时提出 ……063
打仗的任务更重,三大任务却一个也不能忘 ……066
三大任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和拓展 ……070
讲军队纪律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076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由来及流传 ……077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熏陶下的人民军队 ……081
一首广为传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 ……086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090
毛泽东为什么要以建立报告制度为抓手狠抓纪律建设 ……091
以批评东北局为例:毛泽东狠抓纪律建设的决心和魄力 ……095
为让华野开好纪律会议,毛泽东下令推迟淮海战役发起时间 ……097
蒋介石最终与毛泽东有了“共识”:胜与败,要害在纪律 ……100
讲军队作风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104
“革命的军人所不可缺一”的“三样东西” ……105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108
“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111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114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120
“不到延安,不懂中国” ……121
“谁破坏了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团结统一” ……125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何能成为优良作风 ……129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136
井冈山:靠理想信念、官兵一致克服“三大苦” ……136
延安:艰苦奋斗的“东方魔力” ……138
西柏坡:从“不吃苹果”到“两个务必” ……141
新中国:讲“不吃苹果”故事的用意 ……143
讲军队素质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150
“笔杆子跟枪杆子结合起来” ……150
“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153
“使军队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学校” ……158
讲怎么打仗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166
“既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 ……167
从“敌人既弱且地势群众都好”处取“绝对胜利的把握” ……173
我们的特点、长处,“正是我们战胜敌人的工具” ……175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181
“‘各打各的’政策,亦即完全主动作战政策” ……182
“把包袱让给敌人背上” ……183
“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 ……186
“打仗的办法就这么两句话” ……191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195
对敌我状况精确的掌握,犹如一堂“算术课” ……195
有把握则“岿然不动”,无把握则“吃了亏” ……198
“有了‘眼’则满盘皆活” ……205
“部队要练夜战、近战” ……211
两战娄山关,近战显神威 ……211
夜袭阳明堡,步兵也能战飞机 ……214
把兵练得个个都像夜老虎、小老虎 ……217
讲战略战术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226
毛泽东:从朱聋子的故事中悟出十二字诀 ……227
朱德:积14年征战经验摸索出游击战法 ……230
朱毛会师后:十六字诀应运而生 ……232
毛泽东被誉为“现代游击战争之父” ……235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238
力排众议,连续两次战略后退 ……239
召开誓师大会,分析六大有利条件 ……242
“军队无非是要学会两个东西,一个是会打,一个是会走” ……246
“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 ……250
“战略防御是红军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 ……251
“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 ……255
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发展 ……256
“十大军事原则也要补充和发展” ……260
“十大军事原则是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的主要方法” ……261
“凡是打得好的仗都是依靠了这十条” ……267
“十大军事原则也要加以补充和发展” ……271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275
34岁的毛泽东得出结论: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手中 ……277
发动非正义战争的帝国主义者必将最终失败 ……278
“从战略上说,完全轻视它;从战术上说,重视它” ……281
“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287
“战略是‘以一当十’,战术是‘以十当一’” ……288
战略加战术——真老虎变纸老虎 ……292
战略和战术有机结合的辩证法 ……295
讲对待俘虏 “优待俘虏兵,是对敌军宣传的极有效办法” ……302
“飞将军自重霄入” ……304
国民党军官兵弃暗投明的奥妙 ……308
“发展的确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 ……310
讲反帝反霸反侵略 持久抗战“日本必败,中国必胜” ……316
面对“亡国论”“速胜论”等民族之虑,亟待释疑 ……317
看待战争的前景和结局,毛泽东用的是辩证法 ……322
持久战论说蜚声中外,缘于它揭示了战争规律 ……325
“抗美援朝战争是个大学校” ……330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330
轮番作战,朝鲜战场成为我军的“大学校” ……334
在谈判桌和战场上来回较量 ……340
讲战争准备 “准备好了敌人可能不来,准备不好敌人就可能来” ……348
“提高斗志,随时准备打击侵略者” ……349
“仗打不起来,但要搞个保险系数” ……351
“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准备打仗” ……353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361
“广积粮”有两个作用:备战、备荒 ……362
中国“深挖洞”,就是以我之有备待敌之不敢攻 ……364
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也不称霸” ……367
“备战、备荒、为人民” ……372
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口号被周恩来概括出来 ……373
紧张备战的原因:60年代中国周边战争疑云密布 ……374
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 ……377
讲辩证战争观 “战争与和平是互相转化的” ……386
和平时期要警惕战争危险 ……387
争取和平需要敢战善战 ……390
维护和平离不开军事斗争准备 ……393
“战争一刻也离不了政治” ……396
辩证认识战争与政治关系的精彩篇章 ……396
军事理论升华源自兼收并蓄 ……400
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一直记忆犹新 ……402
对待战争“第一条反对,第二条不怕” ……407
“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 ……408
“如果有人来侵略我们,我们就予以坚决回击” ……411
“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真打起来也不怕” ……416
讲人与武器的关系 “人是第一,武器是第二” ……422
“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422
“中国武器诚不如人,但武器是可以用人的努力增强的” ……425
“这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 ……427
“美国在军事上只有一个长处,就是铁多” ……430
“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 ……434
“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434
“我们可以自己试一试,这对我们也是个锻炼” ……436
“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439
我们不能走技术发展的老路,“必须打破常规” ……441
讲军队现代化 “要有强大的陆、海、空军” ……448
“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军而奋斗” ……449
由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部队转变 ……451
实现武器装备的“中国造” ……456
“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461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精兵简政——发展经济 ……462
“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 ……465
“国大,军就会大;国不大,军就不能大” ……468
讲军队宗旨和军民关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476
为人民服务的军队才能真正实现官兵一致、军民一致 ……477
为人民服务的军队才能真正具有优良品格和作风 ……481
为人民服务的军队才能真正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483
“官兵一致,军民一致” ……486
没有官兵一致、军民一致,“战争的胜利是无从说起的” ……486
官兵一致:军队战斗力极其重要的政治基础 ……490
军民一致:人民军队无敌于天下的奥秘 ……495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498
成长:人民军队在谋人民利益和为人民服务中发展壮大 ……499
考验:在各个时期坚持军队的人民性不动摇 ……502
坚持: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宗旨 ……506
讲取胜之道 “兵民是胜利之本” ……512
一场跨越历史长空的讲演,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 ……512
打败日本侵略者,必须实行全国军民总动员 ……514
“人民战争是我们的根本优势,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522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526
毛泽东说的有“团结力”的部队是怎么来的 ……526
从历史走来:“军民合作,大家亲亲密密团结起来” ……529
现实的召唤:军民团结是“我军的胜利法宝” ……533
后记 ……539
精彩书摘
讲军队根本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
“支部建在连上”
“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11月6日)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这句名言出自毛泽东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篇章《战争和战略问题》。这句名言所体现的人民军队建军总原则和核心意思却由来已久,是从血的教训中得出来的结论!追根溯源,还得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和掌握的第一支正规武装说起。
★人民军队成立之初就标明了自己的属性: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创立一支人民军队,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从大革命时期开始的求索。
1924年1月,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也由此拉开了国民革命的序幕。同年6月,黄埔军校创办。9月,周恩来奉中共中央之命由法国回到广州,不久,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开创军队政治工作新局面的周恩来,在总结孙中山从事军事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旧式军队最大弱点并研究苏联革命成功经验时,得出一个启发:“革命数十年尚未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支真正的革命军”。在黄埔军校期间,周恩来利用工作便利条件,推荐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共产党人到军校和各军中担任重要职务。1924年11月初,在征得孙中山的同意后,周恩来在广州负责组建了“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铁甲车队的队长徐成章、副队长周士第、军事教官赵自选都是周恩来从黄埔军校教官和毕业生中选调的共产党员。这支铁甲车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的一支革命武装。1925年11月之后,周恩来等人征得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同意,以铁甲车队的100多名队员为基础,在广东进一步组建了由共产党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团长由刚从苏联学习回国的共产党员叶挺担任,周士第任参谋长。该团的一些营长、连长和各级领导,是从黄埔军校调来的共产党员,而且从团到连都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周恩来亲自过问团干部任免、调动、人员补充和军政工作。叶挺独立团,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和掌握的第一支正规军队。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晚清到改革开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全书以时间为轴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深入剖析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艰难探索、浴血奋战、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轨迹。全书结构严谨,论述深入,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近现代史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沉沦与觉醒(1840-1911)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社会在西方列强冲击下的剧烈震荡与旧有体制的瓦解。我们首先探讨了晚清政府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僵化与无能,详细分析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甲午战争等一系列屈辱性事件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心理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重点章节深入剖析了中国人在救亡图存过程中的早期探索。从洋务运动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有限实践,到戊戌变法的短暂尝试,再到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无不体现出传统思想体系与现代世界秩序冲突的内在矛盾。 历史的聚焦点最终汇聚于辛亥革命。本书不仅描绘了孙中山等革命先行者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更深刻分析了这场革命的时代局限性——它成功地推翻了君主专制,却未能解决近代中国的根本社会矛盾,为随后的军阀混战埋下了伏笔。通过对清末十年社会思潮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内在驱动力是如何孕育和成长的。 第二部分:革命的洪流与新生的探索(1912-1949) 进入民国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风云变幻的阶段。本部分详细考察了北洋政府时期国家权力真空与地方军阀割据的乱象,解析了五四运动作为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的深远意义。 革命的火种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重新点燃。本书投入大量篇幅,细致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探索。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曲折进程,到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再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所标志着武装斗争的开始,历史的逻辑一步步将中国革命引向新的方向。 长征被置于一个极高的战略地位进行分析,它不仅是军事上的战略转移,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境中淬炼自身、确立正确领导核心的关键过程。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背景下,本书着重分析了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不同作用与战略选择,以及全民族抗战展现出的强大凝聚力。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围绕建国道路展开的最后决战,被置于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矛盾激化的双重框架下进行解读。通过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军事部署和政治影响的梳理,读者将清晰地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部分:社会主义的建设与曲折(1949-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全新的纪元。本部分首先考察了建国初期的巩固政权、土地改革以及抗美援朝等重大事件,分析了新中国如何在废墟之上迅速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初步的社会主义制度框架。 重点讨论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探索的困惑。 随后的章节深入探讨了“探索中的曲折”。本书客观分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强调了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同时,也梳理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和积累的经验教训。 第四部分:改革开放与历史性的转折(1978至今) 历史的车轮转向了1978年。本书将十一届三中全会视为当代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点,详尽分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如何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改革开放的进程被系统化地展开。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从设立经济特区,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战略决策,无不体现出中国领导人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把握。本书分析了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何极大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并使中国经济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增长奇迹。 最后,本书回顾了中国在外交、国防和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展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全书旨在呈现一个全面、立体、充满活力的近现代中国形象,强调历史的连续性与变革的艰巨性,引导读者深刻理解今日中国发展的深层逻辑。 本书特色: 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不仅关注重大政治军事事件,更注重对社会思潮、经济基础和人民生活变迁的细致刻画。 注重历史脉络的内在逻辑: 强调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非孤立地罗列事实。 辩证分析,力求客观: 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既肯定成就,也审视失误,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 详实的史料支撑: 引用了大量一手文献和权威研究成果,确保论述的扎实性与可靠性。 本书是历史专业学生、公务员考生、以及所有希望深入了解中国过去一个半世纪风云变幻的普通读者的理想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