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创刊于1979 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编辑,一年四辑,面向国内外鲁迅研究者,以“新发现、新观点、新方法”的编辑方针,侧重刊载以资料整理、梳理和考证为主的学术论文,兼顾理论研究型论文。
《上海鲁迅研究·鲁迅手稿研究专辑》主要包括“鲁迅手稿研究”“鲁迅作品和思想研究” “鲁迅与传统文化”“鲁迅同时代人研究” “史料·辩证” “鲁海漫谈”“我与鲁迅”等主题,在这些主题下,计有20多篇相关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目前国内外*新*前沿的国内外鲁迅研究状况。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个人物性纪念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个名人纪念馆,同时管理鲁迅墓。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目录
鲁迅手稿研究
鲁迅手稿影印本出版现状及其对策………………王锡荣
上海鲁迅纪念馆藏鲁迅信札的梳理解读…………乐融
关于鲁迅零星手迹的几点介绍……………………顾音海
上海鲁迅纪念馆藏鲁迅文章手稿略述……………李浩
上海鲁迅纪念馆藏16幅鲁迅诗稿手迹提要………乔丽华
《故事新编》的编定出版及手稿简述………………施晓燕
鲁迅与传统文化
拟《古小说钩沉》小序(三十六则)…………………顾农
鲁迅作品和思想研究
鲁迅“理想人”哲学范畴体系研究(下)……………冯章
《新青年》与大正生命主义思想——鲁迅《狂人日记》和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成立以及其思想性意义…………………[日]工藤贵正吉田阳子译
鲁迅同时代人研究
“元周作人”——周氏早年日记(1898—1906)细读(中)…彭小燕孙俟堂与槐堂…………………………………………张娟
史料·辩证
关于《中国思想之巨流》这篇文章和作者…………朱见
口述与笔谈(三)……………………………………裘士雄
周文与大众通俗缩写本《毁灭》和《铁流》…………周七康
关于道场的说解……………………………………王尔龄
蜜蜂·火鸟·鸟·雀………………………………李进敏
我与鲁迅
我与鲁迅的不解之缘………………………………郑心伶
剧本
鲁迅:1936年的秋天(文献剧)……………编剧郭晨子
鲁海漫谈
鲁迅、普实克与捷克的鲁迅图书馆…………………张娟
遥念…………………………………………………李方仲
深切缅怀敬爱的导师屈正平先生…………………王洪岳
一部富有开创性的著作——评乔丽华著《“美联”与左翼美术运动》…………………刘玉亭袁盛勇
综述
纪念鲁迅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略述………………………………………北海
上海鲁迅纪念馆纪事与研究
浅谈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要求…………………朱杰莉
上海鲁迅故居家具类文物初探……………………沈雪晟
浅谈名人故居的志愿者队伍建设
———以上海鲁迅故居为例……………………姜蓓蓓
编后
编后
在编完本辑之际,惊闻《上海鲁迅研究》顾问、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汕头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王富仁因病于5月2日在北京逝世的消息,全体同仁甚为悲痛。王先生以“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全新视角阐释鲁迅小说,成为鲁迅研究史上划时代的学术成果,启迪学界,促使鲁迅研究在新时期走向繁荣。王先生生前对于《上海鲁迅研究》的编辑工作多有
热心指导与支持,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给予我们以鼓舞,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地为弘扬鲁迅精神、阐释鲁迅文化遗产在当代的意义而工作。
从2017年开始,《上海鲁迅研究》进行小小的改版,即将以主题栏目为引领,统筹辑内全部文章的编辑。书名也因此有所改动。本辑的主题栏目为“鲁迅手稿研究”,因之名为《上海鲁迅研究·鲁迅手稿研究专辑》。从前几年开始,《上海鲁迅研究》比较多地刊载了鲁迅手稿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促进了鲁迅手稿研究的发展。本辑中王锡荣的《鲁迅手稿影印本出版现状及其对策》总结了鲁迅手稿影印本的得失,认为:“目前应当、也有条件编辑新的《鲁迅手稿全集》,将过往所有各版的优点集中起来,并尽量搜集后来新发现的和流散于民间以至于国外的鲁迅手稿,并更新手稿理念,打破以往仅仅局限于创作、书信、日记手稿的惯例,将翻译、古籍整理、笔记、书画、题签、校样等,均加以整理编入,以见完整,并供研究,则将更有手稿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专栏内其他5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对上海鲁迅纪念馆所藏的鲁迅手稿进行了研究。乐融的《上海鲁迅纪念馆藏鲁迅信札的梳理解读》从上海鲁迅纪念馆所藏85封书信手稿入手,梳理并分析这些手稿的背景;上海鲁迅纪念馆藏有比较多的鲁迅零散手迹,顾音海的《关于鲁迅零星手迹的几点介绍》将之分类为:“限定版书籍说明”、版税收据、书单、名片留言和书目进行介绍;李浩的《上海鲁迅纪念馆藏鲁迅文章手稿略述》对上海鲁迅纪念馆所藏的12篇文稿进行了相应的介绍;乔丽华的《馆藏16幅鲁迅诗稿手迹提要》对上海鲁迅纪念馆所藏的全部鲁迅诗稿进行了提要式的介绍和梳理;施晓燕《〈故事新编〉的编定出版及手稿简述》概括性地介绍了上海鲁迅纪念馆所藏的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手稿。这些文章是上海鲁迅纪念馆建馆以来第一次全面介绍上海鲁迅纪念馆所藏的手稿。此外,上海鲁迅纪念馆还藏有鲁迅翻译小说《毁灭》的手稿,因此前《上海鲁迅研究》已经发表过相应的文章,因此本专栏未再收相应的介绍文章。
顾农的《拟〈古小说钩沉〉小序(三十六则)》是因“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研究鲁迅文学遗产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过,鲁迅先生‘辑录中国唐以前小说佚文的《古小说钩沉》,原意似乎是在每一卷之前(共三十六卷)有一序文,来说明这一卷小说是从那里搜辑得来,别的书上有没有类似的记载,原著者的略历,和鲁迅先生自己考证所得的意见等,体裁略似《会稽郡故书杂集》。但是因为屡次想付印都没有成功,同时因别方面的写作也抽不出时间来整理,所以至今印在全集的仅只是小说佚文的部分,这是很值得惋惜的’。据知情人介绍,鲁迅先生的手稿在每卷之前都有空白纸数页,当是为写小序而预留的,可惜他终于未及执笔”而成,每篇篇幅不大,但可显见顾农在这方面的研究积累与学术素养。本辑将继续刊载冯章的《鲁迅“理想人”哲学范畴体系研究》一文。日本学者工藤贵正的《〈新青年〉与大正生命主义思想——鲁迅〈狂人日记〉和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成立以及其思想性意义》是建立在严谨史料基础上的比较文章,文章通过比较陈独秀、厨川白村、鲁迅和周作人等人的作品和思想,分析了《新青年》时期鲁迅等人文化关注点的由来和新的创造。彭小燕的《“元周作人”———周氏早年日记(1898-1906)细读》第一部分刊发后,其细致的文本解读获得了良好的反响,本辑继续刊登其第二部分。张娟的《俟堂与槐堂》介绍了陈师曾,并探讨了他与鲁迅的关系,文章认为在今天应重视陈师曾在近代美术革命中的贡献。
裘士雄在绍兴以“田野考古”的方式,收集整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对于深入认识绍兴地域文化及其与鲁迅的关系极有帮助,之前已经刊登了他的相关文章,本辑继续刊登他的系列文章《口述与笔谈》。《毁灭》和《铁流》的中文版出版花费了鲁迅极大心力,这两部作品中文版的出版,也是鲁迅所自得的事,认为不仅使国人能够读到社会主义苏联的优秀文学作品,而且促进了中国左翼文学的发展。当时,周文受左联之命,将这两部小说缩写为通俗本,这两本通俗本在出版之后曾一版再版,这是研究革命文艺的大众传播的一个经典案例,周七康的《周文与大众通俗缩写本〈毁灭〉和〈铁流〉》周详地介绍了这两部大众版的出版情况。
郑心伶数十年来为普及鲁迅文化遗产、宣传鲁迅精神尽心尽力,他的《我与鲁迅的不解之缘》篇幅虽然不长,却鲜明地向读者展示了他研究、宣传鲁迅,培养鲁迅研究后继者之路,相信读者能从中够领受到他研究、宣传鲁迅的老当益壮之志。
2016年,上海鲁迅纪念馆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请上海戏剧学院编排了文献剧《鲁迅:1936年的秋天》,该剧于2016年10月13日在上海鲁迅纪念馆首演,获得了观众的赞誉。该剧由上海戏剧学院郭晨子编写,本辑全文刊登。
本辑“上海鲁迅纪念馆纪事与研究”3篇文章皆为上海鲁迅纪念馆专业业务人员所撰写,其中《上海鲁迅故居家具类文物初探》一文是第一次从家具角度对上海鲁迅故居的展品进行考察,为进一步研究鲁迅在上海期间的生活状态提供了新的资料。
编者
2017年5月
最近有幸读到一本关于鲁迅手稿的书,简直是让我惊叹连连。一直以来,我对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深感敬佩,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纸,无法完全触及他创作时的真实状态。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视鲁迅先生那个充满智慧与挣扎的内心世界。书中对鲁迅先生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作品的手稿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梳理和分析,我尤其对那些充满修改痕迹的草稿印象深刻。看着那些被划掉的词句,被替换的段落,我仿佛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在文字海洋中不懈探索、反复锤炼的过程。这不仅仅是文字的改变,更是思想的碰撞与升华。书中还可能收录了一些罕见的手稿照片,那些泛黄的纸页,那些熟悉的笔迹,都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让我肃然起敬。通过对这些手稿的解读,我们不仅能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技法,更能深入洞察他创作背后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他的思想演变。这本书对于深入理解鲁迅的文学创作、思想发展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对我而言,这更是一次与鲁迅先生心灵对话的绝佳机会。
评分作为一名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深深着迷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这样一本深入挖掘他创作源泉的书籍。我常常想象,如果能窥见鲁迅先生创作时的一草一木,一笔一画,是否就能更贴近他那深邃的思想和澎湃的情感?每次阅读他的文章,总觉得字里行间都凝聚着无数的心血与思考,而这些宝贵的手稿,无疑是连接我们与这位巨匠最直接的桥梁。我设想,这本书定能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鲁迅世界。它或许会详细呈现鲁迅先生在构思某一篇作品时,是如何反复推敲、修改,甚至可能出现一些至今未被大众所知的删节或补充。每一处墨迹的浓淡、每一笔落款的考究,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我期待书中能有对鲁迅先生不同时期手稿的细致比对,从中解读出他思想演变的轨迹,以及他对社会、对民族的深刻关怀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和深化。而且,如果能看到一些他创作时的随笔、笔记,甚至是一些未曾发表的片段,那将是对鲁迅研究的巨大贡献,也无疑能满足我们这些“鲁迷”们最原始的好奇心。这本书,我坚信,定能成为研究鲁迅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提供全新的视角。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位伟大作家,就必须去探寻他的创作源头。鲁迅先生的手稿,正是他思想脉络最直接、最原始的载体。当我看到这本书时,便立刻被它的主题所吸引。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我们展示鲁迅先生鲜为人知的创作过程。它或许会收录大量从未公开过的鲁迅先生的手稿,并对这些手稿进行细致入微的考证与解读。比如,针对某篇经典作品,书中会呈现其不同阶段的手稿,让我们看到鲁迅先生是如何从最初的构思,一步步打磨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模样。那些被划去的字句,那些增添的段落,都承载着鲁迅先生当时的心路历程,也反映了他对文学创作的严谨态度。书中对于手稿细节的挖掘,比如纸张的年代、墨水的成分、笔迹的特点等等,都可能成为解读鲁迅先生思想的重要线索。这本书,我坚信,将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工具,更是我们普通读者走近鲁迅、理解鲁迅的一扇重要窗口,它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鲁迅先生作为一位思想家和艺术家的伟大之处。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爱好者,鲁迅先生无疑是我研究的重中之重。以往,我们更多的是从成品阅读中去理解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将目光聚焦于鲁迅先生的手稿,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深度的研究方向。我设想,书中会包含大量珍贵的手稿影印件,并辅以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解读。比如,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稿本的比较分析,或许能揭示出鲁迅先生创作过程中思想的摇摆与坚定,以及他对语言文字的极致追求。又或者,书中会对某些手稿中的批注、涂鸦进行释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蕴含着作者最真实的情绪和最直接的思考。此外,对于鲁迅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的书写习惯、用词偏好等进行梳理,也能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鲁迅形象。这本书不仅仅是文献的堆砌,更是一种智识的探索,它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阻隔,走进鲁迅先生的创作现场,感受他那不屈不挠的灵魂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于鲁迅先生的创作过程充满了好奇。我们阅读的成品,是经过他反复打磨后的精华,但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与思考,却鲜为人知。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这一长久以来的愿望。我设想,书中会对鲁迅先生的手稿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这其中,可能包含他对不同作品的草稿、修改痕迹,甚至是他的一些创作随笔和备忘录。通过对这些原始材料的解读,我们不仅能看到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更能窥探到他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比如,一些手稿中可能包含他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这些都将为我们理解他的作品提供宝贵的背景信息。而且,如果书中能够对不同时期的手稿进行比较,展示他写作风格的演变,或者是在某些重要事件发生后,他思想上的细微变化,那将是极具学术价值和阅读趣味的。这本书,无疑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