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为六部分:
引论部分主要对文章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方法等做简要的阐述。
第一章为公序良俗原则概述。第二章为公序良俗原则流变考。第三章为公序良俗原则适用的方法论。第四章为公序良俗原则的具体适用。结语部分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本书的结论,以期能提升我国立法、司法及理论驾驭公序良俗原则的能力,同时指出文章的不足,指明不足的原因,并表明就今后的努力方向。
作者简介:
杨德群,男,湖南益阳人,法学博士,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商法研究。先后主持各类课题6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1项。在《法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求索》、《深圳大学学报》、《时代法学》、《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1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曾获2013年度国家博士奖学金、2013年第5届“李双元法学奖”一等奖、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
目 录
引论…………………………………………………………………… (1)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三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5)
四 研究方法…………………………………………………… (18)
第一章 公序良俗原则概述……………………………………… (20)
第一节 “公序良俗” 概念解析……………………………… (20)
一 “ 公序良俗” 的不同称谓……………………………… (21)
二 “ 公共秩序” 内涵的比较……………………………… (25)
三 “ 善良风俗” 内涵的比较……………………………… (32)
四 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之间关系的不同观点及评析…… (37)
第二节 公序良俗原则确立的法哲学考察…………………… (43)
一 公序良俗原则确立的道德基础………………………… (43)
二 公序良俗原则确立的社会基础………………………… (49)
三 公序良俗原则确立的价值基础………………………… (55)
第三节 公序良俗原则的功能………………………………… (63)
一 立法准则与行为规范…………………………………… (64)
二 克服成文法局限………………………………………… (67)
三 追求实质正义……………………………………………… (69)
四 促进公私法价值融合…………………………………… (72)
第二章 公序良俗原则流变考…………………………………… (77)
第一节 公序良俗原则的源起………………………………… (77)
一 罗马法中的公序良俗及评析…………………………… (78)
二 日耳曼法中的公序良俗及评析………………………… (85)
第二节 公序良俗原则的确立………………………………… (90)
一 公序良俗原则在大陆法系的确立……………………… (91)
二 公序良俗原则在英美法系的确立……………………… (102)
第三节 公序良俗原则的发展………………………………… (108)
一 公序良俗原则的发展进路……………………………… (109)
二 公序良俗原则发展的主要表现………………………… (113)
第三章 公序良俗原则适用的方法论…………………………… (127)
第一节 公序良俗原则适用的前提…………………………… (127)
一 穷尽法律规则…………………………………………… (128)
二 实现个案正义…………………………………………… (131)
三 更强理由………………………………………………… (138)
第二节 公序良俗原则适用方法的比较……………………… (140)
一 类型化适用……………………………………………… (141)
二 价值补充法适用………………………………………… (154)
第三节 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判断…………………………… (162)
一 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一般判断标准…………………… (163)
二 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判断对象………………………… (170)
三 违反公序良俗原则判断中的主观因素………………… (173)
四 违反公序良俗原则判断中的客观因素………………… (179)
第四章 公序良俗原则的具体适用……………………………… (185)
第一节 公序良俗原则对习惯与习惯法的权衡……………… (185)
一 习惯、习惯法及与公序良俗原则内涵的比较………… (186)
二 习惯法法源地位的历史嬗变…………………………… (189)
三 习惯与习惯法的适用对现代法治的影响……………… (193)
四 公序良俗原则对习惯入法的权衡……………………… (196)
五 公序良俗原则对习惯法及习惯适用的权衡…………… (202)
第二节 暴利行为……………………………………………… (208)
一 比较法上的暴利行为及立法理由……………………… (209)
二 暴利行为在民法基本原则中的地位…………………… (213)
三 暴利行为构成要件的比较……………………………… (217)
四 暴利行为法律效力的比较……………………………… (220)
五 对我国暴利行为制度的启示…………………………… (224)
第三节 公序良俗原则对格式条款的规制…………………… (227)
一 格式条款的概念及性质的比较………………………… (228)
二 格式条款的利与弊……………………………………… (231)
三 公序良俗原则对格式条款规制的理论分析…………… (235)
四 公序良俗原则对格式条款规制的实证考察…………… (240)
第四节 公序良俗原则对赌博的规制………………………… (244)
一 赌博的立法例比较……………………………………… (244)
二 赌博的概念与特征……………………………………… (248)
三 赌博对公序良俗原则的违反…………………………… (251)
四 不同立法例中公序良俗原则对赌博的规制及评析…… (254)
结语………………………………………………………………… (262)
一 立法层面的建议………………………………………… (263)
二 司法层面的建议………………………………………… (264)
三 理论层面的认知………………………………………… (265)
参考文献…………………………………………………………… (267)
致谢………………………………………………………………… (285)
后记………………………………………………………………… (288)
读这本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文化的思想对话。作者在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公序良俗原则上的不同理解和实践,进行了相当细致的描绘。虽然书中并没有直接列举具体的法律条文,但通过对各国社会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以及法律体系的宏观分析,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文明在处理“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这些概念时的差异与共鸣。例如,在对比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下的公序良俗与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下的相似概念时,作者的论述非常有启发性。他并没有简单地进行优劣评判,而是着力于展现不同文化如何在尊重个体权利的同时,维护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和谐。这种国际视野的引入,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我开始意识到,公序良俗并非一个普适不变的绝对真理,而是在不同社会土壤中生长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价值导向。这本书让我对全球法律文化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促使我思考,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更好地构建和完善符合自身国情的公序良俗体系。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理论构建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探讨公序良俗原则时,并没有止步于传统的法律框架,而是大胆地引入了社会学、哲学以及伦理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书中对于“良俗”一词内涵的界定,以及其动态演变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那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逻辑。比如,在阐述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范围时,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二元对立答案,而是通过对不同法律领域(如合同法、婚姻法、知识产权法等)的抽象解读,揭示了该原则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体现及其共性。这种处理方式,虽然没有直接展示具体的法律条文或判例,但却极大地提升了理论的普适性和指导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观点,并将其与我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进行对照。这种“内化”的过程,让我对公序良俗原则的理解,从一种抽象的概念,逐渐转化为一种更为具象、更为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公序良俗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约束,更是社会共识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公序良俗原则时,着重于其理论上的前沿性和发展性。作者在对传统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敏锐地捕捉到了随着社会变迁,公序良俗原则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我尤其被其中对技术发展对公序良俗影响的讨论所吸引。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提及具体的科技案例,但作者通过对信息时代隐私权、网络行为规范等问题的抽象分析,揭示了如何在新的技术语境下,重新审视和界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边界。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感到非常振奋。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法律体系的梳理,更是对未来法律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书中关于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的讨论,为我思考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可能带来的法律和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我感觉这本书具有相当的“思想超前性”,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主动地去适应和引导社会发展,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变化。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学术魅力,语言精炼而富有力量,读起来既有学术论文的严谨,又不失思想的深度。作者在论述公序良俗原则时,非常注重概念的辨析和理论的严密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对一些争议性问题进行阐述时,所展现出的客观和审慎。他并没有急于给出定论,而是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梳理和比较,引导读者独立思考。书中对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非常抽象而深刻的探讨。虽然没有具体的案例,但作者通过对一些模糊地带的描述,展现了法官在援引该原则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稳定与变动。这种对实践困境的洞察,让理论更加接地气。我感觉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考框架”,它鼓励我去探究那些隐藏在社会规则背后的深层逻辑,去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复杂作用。它不是一本简单告诉你“是什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如何去思考”的书,这对于提升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别致,那种沉静的蓝色基调,配以抽象的线条,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与严谨。我原本对“公序良俗”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深的研究,只停留在一些日常法律条文的浅显理解上。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被其开篇的引言所吸引。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公序良俗原则放置于整个社会发展史的坐标系中进行审视,从古代的道德规范到现代法治理念的演变,勾勒出了一条清晰而脉络分明的逻辑线。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契约精神的解读,以及公序良俗在其中的作用,都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一些案例的引入,虽然书中并没有直接提及具体的案例分析,但作者旁征博引,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和思想流派的梳理,巧妙地暗示了公序良俗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个体自由发展之间所扮演的微妙而关键的角色。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法律学者的案头读物,对于每一个关心社会进步、思考个体与集体关系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启发意义。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社会规则,思考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