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行政法专论

部门行政法专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志远 著
图书标签:
  • 行政法
  • 部门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地方行政法
  • 行政执法
  • 政府法制
  • 行政管理
  • 法学
  • 公共管理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139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640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东政法大学65周年校庆文丛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5
字数:18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雏形期和九十年代的沉寂期后,部门行政法研究在二十一世纪之初迎来了勃兴期。个性化研究风格的兴起、学术共识的形成和法治实践的yin领,昭示着部门行政法崛起的巨大贡献。同时,碎片化的研究格局、简单套用总论的学术迹象和去法化的学术成果,也反映出部门行政法研究的诸多缺憾。为此,准确把握部门行政法研究的历史使命和主要进路,对部门行政法的发展尤为重要。

作者简介

章志远,1975年5月生,安徽贵池人,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行政法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行政法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信访法治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荣获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当选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江苏省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委员。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四十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九部。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司法部、教育部等二十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曾获司法部、教育部、中国法学会、上海市政府、江苏省政府等十余项省部级奖励。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法学院访学一年,并多次赴日本、韩国、新加坡、奥地利及我国台湾地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目录

第一章 部门行政法研究概论 1
第一节 部门行政法研究的历史使命 1
一、寻求社会治理良策的初级使命 3
二、推动行政法制创新的次级使命 5
三、反哺总论体系更新的终极使命 8
第二节 部门行政法研究的主要进路 12
一、精耕细作的微观部门行政法学研究 13
二、承前启后的中观部门行政法学研究 15
三、纵横捭阖的宏观部门行政法学研究 19
第二章 教育行政法专论 23
第一节 行政法学视野中的大学章程 23
一、大学章程的法律属性 24
二、大学章程的功能定位 26
三、大学章程的生成模式 29
第二节 公立高校职称评审的司法审查 30
一、司法介入高校职称评审行为的法理基础 31
二、司法介入高校职称评审行为的法律限度 33
三、司法介入高校职称评审行为的具体标准 36
第三节 义务教育民营化的法律检视 38
一、义务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责任 39
二、义务教育接受中的可选择性 43
三、义务教育供给中的私人参与 45
四、义务教育民营化的范围设定 47
第三章 警察行政法专论 50
第一节 行政法学视野中的治安承包 50
一、治安承包的实践争议 50
二、治安承包的法理证成 56
三、治安承包的法律规制 59
第二节 消防行政调查法制的现状与展望 64
一、消防行政调查法制概述 64
二、消防行政调查法制的主要问题 66
三、消防行政调查法制的完善思路 69
第三节 警察任务私人履行的法律规制 72
一、警察任务私人履行的法律角色 73
二、警察任务私人履行的法律监督 80
三、警察任务私人履行的法律救济 87
第四章 规制行政法专论 90
第一节 食品安全规制中的有奖举报制度 90
一、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的基本功能 91
二、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的法理基础 94
三、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的完善课题 100
第二节 工伤认定行政法规范解释的司法审查 103
一、工伤认定行政案件审理的核心议题 104
二、工伤认定规范解释司法审查的对象 106
三、工伤认定规范解释司法审查的原则 112
第三节 公交民营化及其政府规制 121
一、公交民营化尴尬谢幕挑战政府规制能力 121
二、公交民营化的本质是公私合作提供公共交通服务 125
三、政府规制革新是摆脱公交民营化困境的根本之道 129
第五章 城市治理行政法 141
第一节 城市地名无序变更的法律治理 141
一、城市地名无序变更现象的滋生 141
二、城市地名无序变更的社会成因 143
三、城市地名变更治理的法理基础 147
四、城市地名变更法律治理的路径 152
第二节 城市私车牌照拍卖的法律治理 160
一、特大城市交通治理面临的困境 160
二、作为过渡性治理工具的牌照拍卖 162
三、交通拥堵替代性治理方案的选择 165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中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治理 170
一、城镇化进程中群体性事件的滋生 170
二、群体性事件化解机制的实证分析 172
三、群体性事件法律治理机制的重塑 179
后  记 184

前言/序言

崛起、奋进与辉煌
——华东政法大学 65周年校庆文丛总序
2017年,是华东政法大学 65华诞。65年来,华政人秉持着“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菁莪造士,棫朴作人。学校始终坚持将学术研究与育人、育德相结合,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法治人才。一代代华政学子自强不息,青蓝相接,成为社会的中坚、事业的巨擘、国家的栋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添砖加瓦。
65年栉风沐雨,华政洗尽铅华,砥砺前行。 1952年,华政在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 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历经 65年的沧桑变革与辛勤耕耘,华政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法学为主,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人才培养硕果累累,科研事业蒸蒸日上,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步步登高,国际交流与社会合作事业欣欣向荣,国家级项目、高质量论文等科研成果数量长居全国政法院校前列,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登高望远,脚踏实地。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秉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形成“三全育人”的培养管理格局,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革故鼎新,继往开来。65周年校庆既是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迈向新征程开创新辉煌的重要机遇。当前华政正抢抓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机遇,深度聚焦学校“十三五”规划目标,紧紧围绕学校综合改革“四梁八柱”整体布局,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发展理念,深化“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模式,构建“法科一流、多科融合”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两基地(高端法律及法学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法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基地)、两中心(中外法律文献中心、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一平台(‘互联网 +法律’大数据平台) ”发展战略,进一步夯实基础、深化特色、提升实力。同时,华政正着力推进“两院两部一市”共建项目,力争能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令人向往的高雅学府”。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65周年校庆既是对辉煌历史的回望、检阅,也是对崭新篇章的伏笔、铺陈。在饱览华政园风姿绰约、恢弘大气景观的同时,我们始终不会忘却风雨兼程、踏实肯干的“帐篷精神”。近些年来,学校的国家社科基金法学类课题立项数持续名列全国第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主要核心期刊发文量多年位居前茅。据中国法学创新网发布的最新法学各学科的十强排名,学校在法理学和国际法学两个领域排名居全国第一。当然我们深知,办学治校犹如逆水行舟,机遇与挑战并存,雄关漫道,吾辈唯有勠力同心。
为迎接 65周年校庆,进一步提升华政的学术影响力、贡献力,学校研究决定启动 65周年校庆文丛工作,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优秀学术成果,集结成书出版。文丛不仅囊括了近年来华政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的优秀学术成果,也包含了华政知名学者的个人论文集。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华政 65华诞的贺礼,也是向广大教职员工长期以来为学校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致敬。
65芳华,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似惊鸿一瞥,更如流风回雪。衷心祝愿华政铸就更灿烂的辉煌,衷心希望华政人做出更杰出的贡献。
华东政法大学 65周年校庆文丛编委会   2017年7月    
深入解析现代企业治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前沿理论与实务操作指南 本书聚焦于当代企业管理领域最核心的两大支柱——组织治理结构优化与高效能人力资源体系构建。它并非传统的理论教科书,而是一部结合了最新管理学研究成果、结合全球领先企业实践案例的深度分析手册。旨在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人力资源总监、以及有志于在复杂商业环境中提升组织绩效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极具操作性的战略指引。 --- 第一部分:重塑组织效能的基石——现代企业治理的动态演进与实践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穿越传统科层制结构的局限,探索适应数字时代和全球化竞争的全新治理模式。我们拒绝空泛的口号,而是深入剖析“如何做”才能真正实现治理结构的敏捷化与透明化。 第一章:超越股东中心主义: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的治理重构 全球经济环境的变迁,要求企业治理模式必须从单一的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向更具可持续性的利益相关者平衡模型。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一个平衡董事会(Board Dynamics),确保多元化视角(如环境、社会责任、员工代表)在决策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董事会效能评估与优化: 深入探讨绩效驱动型董事会(Performance-Driven Boards)的建立标准,包括独立董事的质量筛选、薪酬委员会与审计委员会的有效运作机制,以及如何利用外部顾问进行定期的治理健康度体检。 风险治理的内嵌化: 阐释如何将企业风险管理(ERM)深度融入日常运营和战略规划中,使其不再是合规部门的负担,而是前瞻性决策的驱动力。探讨“三道防线”模型的实际落地挑战与克服策略。 ESG(环境、社会与治理)的战略整合: 分析ESG不仅仅是公关策略,而是长期价值创造的核心。重点剖析如何将气候风险、供应链劳工标准等非财务指标转化为可衡量的治理绩效指标,并向市场有效沟通。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去中心化与赋能文化塑造 在信息快速流动的今天,僵化的层级结构已成为创新的最大阻碍。本章致力于探讨如何通过组织设计实现权力下放与责任上移的良性循环。 敏捷组织(Agile Organization)的落地蓝图: 详细拆解从项目制团队(Squads)、部落(Tribes)到平台(Platforms)的实际构建流程。重点在于分析如何打破职能部门间的“筒仓效应”,促进跨职能协作的效率提升,并提供组织结构调整的量化评估工具。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治理挑战: 探讨数据治理(Data Governance)在去中心化结构中的重要性。如何确保数据在不同业务单元间安全、合规地流动,并建立统一的数据主权和责任分配机制。 授权(Empowerment)的边界与机制设计: “授权”并非放任自由。本章提供了清晰的决策权矩阵(Decision Rights Matrix,如RACI模型的高级应用),明确界定何种层级有权做出何种类型的决策,从而在赋能与失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 第二部分:打造未来工作力的引擎——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战略与工具 本部分将人力资源部门从“行政支持”的角色彻底转型为“战略业务伙伴”(Strategic Business Partner)。它关注的是如何在人才获取、发展、保留和激励的每一个环节中,嵌入明确的商业逻辑。 第三章:人才获取的狩猎场变革:从招聘到人才生态系统构建 传统招聘渠道的衰退,要求企业建立一个可持续、多维度的“人才生态系统”。 雇主品牌(Employer Branding)的价值投资: 深入分析雇主品牌如何影响招聘成本与候选人质量。案例研究将展示如何通过清晰的价值主张(EVP, Employee Value Proposition)吸引“文化契合型”人才,而非仅仅是“技能匹配型”人才。 预测性人才分析(Predictive Talent Analytics): 介绍如何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分析历史数据(如绩效、流失率、培训路径),预测未来关键岗位的空缺风险,并提前锁定潜在继承人(Succession Planning)。本章提供了一套实用的“人才市场热力图”绘制方法。 内部人才市场与“零工化”(Internal Gig Economy): 探索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市场平台的可行性,使员工能够主动申请短期项目或跨部门任务,从而提高内部流动率,激活隐性人才储备。 第四章:绩效管理系统的迭代:告别年度评审的僵化 年度绩效评估正迅速被更实时、更具教练指导意义的反馈机制所取代。 持续反馈与目标对齐(Continuous Feedback & Goal Alignment): 详细介绍了OKR(目标与关键成果)在大型企业中的实践难点与成功要素。关键在于如何确保自上而下的战略目标能够与自下而上的个人贡献形成动态、灵活的连接,而非僵硬的指标锁定。 区分“表现”与“潜力”的评估模型: 引入九宫格(9-Box Grid)的高级应用,重点分析如何针对高潜力人才(Hi-Pos)设计加速发展路径,以及如何策略性地管理低绩效员工(Managing Underperformance),确保及时、公平地进行干预或退出。 激励机制的个性化与公平性: 探讨基于贡献而非资历的薪酬设计(Pay-for-Performance)。重点分析短期激励(奖金)与长期激励(股权、期权)应如何根据不同层级和业务风险进行差异化设计,以实现激励的精准打击。 第五章:学习与发展的重构:适应技能快速折旧的时代 在技术驱动的变革中,员工的技能寿命正在缩短。本章讨论如何建立一个能够自我更新的学习型组织。 技能图谱(Skills Mapping)与差距分析: 教授企业如何绘制现有组织技能图谱,并与未来三年业务战略所需的“未来技能”进行对比,从而精准投入学习资源。 “70-20-10”模型的深度实践: 强调在职学习(70%)的重要性,并提供将日常工作任务转化为有效学习机会的具体方法论,例如“导师制”的现代化改造(Mentoring vs. Coaching)。 企业内部大学(Corporate University)的数字化转型: 如何利用微学习(Microlearning)、沉浸式技术(如VR/AR在复杂操作培训中的应用),构建一个随时随地、与业务流程高度耦合的学习生态系统,确保知识的即时获取与应用。 ---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拒绝提供一成不变的模板,而是为读者提供了思考的框架、评估的工具和决策的路线图。它要求管理者正视治理的复杂性,并以数据和战略的眼光重塑人力资本的价值链。适合所有希望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增长路径的组织领导者。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评价 《部门行政法专论》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它所秉持的是一种高度理论化、哲学化的研究路径。它似乎并非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应对日常行政管理中具体法律难题的“工具箱”,而更像是为研究者和学者提供了一片进行深入理论探索的“沃土”。书中对于诸如“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辨析、行政权力“正当性”的追问,以及对“规制性行政”与“服务性行政”的区分等论题,都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然而,对于像我这样,需要直接面对具体法律条文、理解行政程序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以及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得并不那么直接。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特定部门行政法(比如,在一个地方政府如何进行土地征收时,需要遵循哪些具体的程序、有哪些补偿标准、如何处理异议等)的详尽阐释,甚至是不同地区、不同案例下的差异化分析。书中对此类具体内容的呈现相对有限,更多的是在抽象意义上讨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如何适用于“部门”层面。

评分

第二段评价 我本以为《部门行政法专论》能够为我厘清在具体部门行政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那些棘手问题,比如在涉及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的冲突时,法律是如何界定的?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又有哪些不可逾越的红线?我对书中关于“行政合理性审查”的论述印象深刻,它确实触及了当前行政法学研究的热点。然而,让我感到些许遗憾的是,这本书在探讨这些问题时,更多地聚焦于抽象的原则和普遍性的理论,而对具体部门法中如何落实这些原则,如何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和引导行政权力的运作,则着墨不多。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案例分析,能够将这些宏大的理论原则与生动的法律实践相结合,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法律的精神和适用。例如,在关于“行政听证”的章节,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听证制度的意义和程序的概括,更希望能够看到不同部门法中关于听证范围、听证程序差异以及听证结果如何影响最终决定的具体规定和分析。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学术研究的论文集,提供的是对部门行政法发展趋势和理论前沿的探讨,而非一本面向实务、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指南。

评分

第一段评价 翻开《部门行政法专论》,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次对特定行政法领域深入而细致的探讨。然而,这本书所呈现的内容,更多的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反思,而非微观的具体规范解析。它并未像我预期的那样,逐一剖析某个部门法(如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的精细条文、典型案例及其适用的疑难问题,而是将视角拉升到了整个行政法体系的建构和运作之上。书中对于行政组织、行政权力、行政程序、行政救济等基础概念的阐释,虽然严谨,但普遍带有理论性的思辨色彩,缺少实操性的指导意义。举例而言,在谈论行政许可时,我希望能看到关于不同类型许可申请的流程、所需材料、审批期限以及不予许可情况下的法定依据等具体内容,但书中更多的是关于许可制度的理论定位、与行政处罚的区分、以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性分析。这使得对于一线行政执法人员或者需要处理具体行政争议的法律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的直接借鉴价值似乎略显不足。我更期待的是那些能够“上手”的知识,能够直接指导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的“工具书”,而《部门行政法专论》显然更侧重于“思想库”的功能,它提供的是思考的框架和理论的支撑,而非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评分

第五段评价 当我拿起《部门行政法专论》,我期待的是能够深入理解那些在不同部门行政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法律问题,例如,在环境污染案件中,行政机关的调查权如何行使?在市场监管中,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是如何确定的?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对部门行政法“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论性”的建构。它更多地关注于部门行政法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以及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宏观联系,而非对具体部门法条文的细致解读或实践操作的指导。书中对于“法律保留原则”的探讨,以及“公法自治”在部门行政法中的体现等内容,确实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但对于我这样需要直接解决实际行政法律问题的读者来说,这些抽象的理论论述,似乎与我迫切需要掌握的“实操性”知识存在一定距离。我渴望的是能够指导我如何准确适用法律、如何规避法律风险、如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效开展工作的具体知识,而这本书更多地提供的是一种“宏观视野”和“理论框架”,而非“微观指导”。

评分

第三段评价 收到《部门行政法专论》时,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希望它能为我在复杂的部门行政法律环境中提供清晰的指引。然而,细读之后,我发现本书的重点似乎并不在于对具体部门行政法律的“条文解读”或是“案例分析”,而是更倾向于从宏观的视角去审视部门行政法的“体系构建”与“发展演进”。书中大量篇幅被用于探讨行政法理论的源流、部门行政法的历史沿革,以及与其他法律部门的横向联系。例如,在涉及“行政主体”的章节,我期待的是能清晰地勾勒出不同类型行政主体(如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行政执法机构)的职权范围、法律地位以及相互关系,并辅以具体的法律规定。但书中更多的是对“行政主体”这一概念的理论化梳理,以及其在不同法律体系下的演变。尽管这些理论探讨有其学术价值,但对于需要快速掌握某一部门行政法具体规则的我来说,确实显得有些“曲高和寡”。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直接指向“如何操作”的内容,而非停留在“为何如此”的理论层面,让我能够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