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傳

陶淵明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長之 著
圖書標籤:
  • 陶淵明
  • 魏晉風度
  • 田園詩歌
  • 隱逸文化
  • 文學傳記
  • 曆史人物
  • 中國古典文學
  • 詩歌
  • 傳記
  • 東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世界齣版社
ISBN:978751046159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2942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詩人陶淵明的傳記詩人。他衊視權貴,淡於功名,他崇尚自然,熱愛生活,性格豁達。他的詩文質樸無華,清麗自然,寓絢於素,大巧若拙,韻味雋永,意境清幽,自闢蹊徑,具有濃鬱的田園和鄉土氣息,對後世詩歌創作有極大的影響。本書通過對陶淵明平凡偉大的一生及其藝術創作活動進行梳理,對他的文學成就和藝術風格進行評價,完整呈現瞭一位文學大傢的人生脈絡和心路曆程。


作者簡介

李長之(1910—1978),詩人、作傢、翻譯傢、文學評論傢、文學史傢。1929年入北京大學預科學習, 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係,兩年後轉哲學係,師從著名哲學傢張東蓀、金嶽霖和馮友蘭。1933年—1936年,任《文學季刊》的編委、《清華周刊》文藝欄主編、天津《益世報》文學副主編等。1936年齣版《魯迅批判》—書,産生很大影響。同年,自清華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後曆任京華美術學院、雲南大學、重慶中央大學的教職。建國後一直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著有《魯迅批判》《孔子的故事》《中國文學史略稿》等。

目錄

陶淵明的兩個重要先輩:陶侃和孟嘉
一 關於瞭解陶淵明的政治態度的一點綫索
二 被人輕視的善戰的溪族
三 自強不息和反對浮惰
四 陶侃是桓玄、劉裕一流人
五 魏晉風度的實際意義和桓溫係的孟嘉
六 陶淵明所受兩方麵的影響

陶淵明的一生及其作品
一 引子:陶淵明誕生的時代
二 陶淵明的一生的總括
三 早年的生活和教育
四 十二年的矛盾生活的開始
五 矛盾的繼續
六 桓玄政變時期的陶淵明
七 最後的搖擺:《歸去來兮辭》的創作動機的分析
八 步入二十二年的躬耕生活:他的思想的成熟
九 再度改朝換代時的陶淵明
十 陶淵明的死
十一 尾聲

陶淵明論
一 論陶淵明的政治態度
二 論陶淵明的思想態度
附錄
我所瞭解的陶淵明
陶淵明真能超齣於時代麼?
序:為陶淵明和莊子的文章而寫
陶淵明的孤獨之感及其否定精神
談陶淵明:陶淵明逝世一韆五百三十周年紀念
說說李長之的《陶淵明傳論》

精彩書摘

  《陶淵明傳》:
  四陶侃是桓玄、劉裕一流人
  現在談陶侃的政治態度,從而對陶淵明的政治態度也作一臆測。
  首先,我們要記得陶侃是一個跋扈的軍人,更恰當地說,是一個跋扈的軍閥。他帶兵四十年,有曹操那樣的機智和勇敢,他在東晉的地位是在王敦、蘇峻、桓溫、桓玄、劉裕這一個行列裏。從王敦起,到劉裕為止,都是想學曹操、司馬懿那種奪取政權的方式的。
  當時的晉室很微弱,所謂皇帝不過是天天受那些有名的士族和跋扈的軍閥的氣的可憐蟲。在最初,軍閥與軍閥間有些牽製,那些齣身士族的政治傢又有些手腕,就利用軍閥間的矛盾,維持瞭小朝廷的局麵。後來這些士族的勢力衰弱瞭,軍閥們就自相吞滅,所以在士族齣身的大政治傢謝安一死(公元三八五年),桓玄就幾乎成功(公元四。三年),劉裕就完全成功(公元四二。年)瞭。王敦(公元三二四年)、蘇峻(公元三二八年)、桓溫(公元三七三年)等的失敗,不過是曆史條件還沒有成熟而已。
  這些軍閥奪取政權的步驟,幾乎有一個一般的公式:一是握有軍事大權;二是占有兩個軍事要地之一,或者是長江上流武昌、江陵、荊州一帶;或者是在建業之西京口(鎮江)一帶;三是對內要有軍事上的優勝的錶現,先是平“造反”的,取得更高的軍事地位,就慢慢自己也對“造反”垂涎起來;四是對外也要立功,因為這時一般人所感覺最大的問題還是收復北方失地,在這一方麵如果沒有錶現,是不容易受人擁護的,這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政治資本;五是最後,就是取得像曹操、司馬懿那樣的“阿衡”的地位以後,就請皇帝“禪讓”。劉裕就是完成瞭這些步驟的一個典型,其他的軍閥或者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具體而微。
  陶侃也是屬於這個類型的。他是一個活瞭將近八十歲的老軍閥(他在臨死時上錶說:“臣年垂八十,位極人臣。”時為公元三三四年)。他在西晉末年已經嶄露頭角,他已是荊州刺史,打敗過王真,打敗過杜駛。平瞭王敦以後,他是都督荊、雍、益、梁州諸軍,徵西大將軍;平瞭蘇峻,他被封為長沙郡公,加都督交、廣、寜七州軍事。他鎮守的地方,正是江陵、巴陵、武昌等地。這就是,他已有瞭上麵所說的奪取政權的三個步驟:握軍事大權,居軍事要地,平內亂有大功。那麼,下一步呢,那就是他在最後所上的錶中所說的:“臣問者猶為犬馬之齒尚可小延,欲為陛下西平李雄,北吞石季龍,是以遣毋丘奧於巴東,授桓宣於襄陽,良圖未敘,於此長乖。”可惜的是,這一步已經布置瞭,卻沒有完成就死瞭。
  就他的身份和地位看,就他處的環境看,就他前前後後的同樣身份和地位的像王敦、蘇峻、桓溫、桓玄、劉裕等的榜樣看,他如果是例外,那倒不可思議瞭。
  陶淵明在《命子》詩裏說他“天子疇我”。注傢雖然對“疇”字費瞭許多事,繞瞭許多彎兒,不肯說那就是和天子相等的意思,然而就當時的情勢看,就下文“孰謂斯心,而近可得”看,並且注傢已經知道是指桓玄、劉裕瞭,那麼那句話的實質意義乃是:“彼可取而代也。”
  如果我們根據當時曆史的情況加以理解的話,陶侃是不可能完全忠於晉室的。他可以奪取政權,一旦條件成熟。曆史的記載也就是如此。《晉書》捲六十六《陶侃傳》記他平蘇峻之役時說道:
  暨蘇峻作逆,京都不守,侃子瞻為賊所害。平南將軍溫嶠要侃同赴朝廷。初明帝崩,侃不在顧命之列,深以為恨,答嶠日:“吾疆場外將,不敢越局。”嶠固請之,因推為盟主。侃乃遣督護龔登率眾赴嶠,而又追迴。嶠以峻殺其子,重遺書以激怒之。
  《晉書》捲六十七《溫嶠傳》就記得更明確:
  (嶠)遣王愆期等要陶侃同赴國難,侃恨不受顧命,不許。:時陶侃雖許自下而未登。復追其督護龔登。嶠重與侃書日:“僕謂軍有進而無退,宜增而不可減。……仁公今召軍還,疑惑遠近,成敗之由,將在於此。……恐惑者不達高旨,將謂仁公緩於討賊,此聲難追。……假令此州不守,(祖)約、(蘇)峻樹置長官於此,荊楚西逼強鬍,東接逆賊,因之以飢饉,將來之危,乃當甚於此州之今日也。以大義言之,則社稷顛覆,主辱臣死,公進當為大晉之忠臣,參桓文之義,開國承傢,銘之天府,退當以慈父雪愛子之痛。……今齣軍既緩,復召兵還,人心乖離,是為敗於幾成也。願深察所陳,以孚三軍之望!”峻時殺侃子瞻,由是侃激勵,遂率所統,與(溫)嶠、(庾)亮同赴京師。
  ……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大唐狄公案》的圖書簡介,全文約1500字,旨在詳細介紹其內容、風格及曆史背景,同時確保內容詳實、自然流暢,不包含任何關於“陶淵明傳”的信息,力求呈現齣傳統圖書介紹的質感。 --- 《大唐狄公案》:一部盛世下的懸疑與哲思史詩 作者:高羅佩 (Robert van Gulik) 引言:迷霧中的大唐側影 《大唐狄公案》(Judge Dee Mysteries)並非一部傳統的曆史敘事,而是一係列以中國唐代為背景的、融閤瞭公案小說、推理探案與社會風俗描繪的傑齣作品集。它將讀者帶迴瞭那個光芒萬丈、卻也暗流湧動的盛唐時代,通過清官狄仁傑(狄知遜)的敏銳洞察與公正審判,層層剝開王朝錶麵的繁華,直抵人性的幽微深處。 本書的作者高羅佩,一位傑齣的漢學傢、音樂傢和外交官,憑藉其深厚的中國文化功底和對古典文學的深刻理解,創造瞭這一西方世界最為著名的中國古典推理係列。他以“韋固”、“梅九齡”等中國古代筆記小說的筆法為藍本,結閤西方古典推理小說的邏輯構建,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橫跨東西方敘事傳統的藝術橋梁。 第一部分:狄公的形象與時代背景 狄仁傑,在曆史上確有其人,是唐代中晚期一位舉足輕重的政治傢。然而,在高羅佩的筆下,他被賦予瞭遠超史實的傳奇色彩——他是一位集儒傢仁愛、法傢嚴明、道傢智慧於一身的典範官員。 時代舞颱: 故事發生的背景設定在唐高宗和武則天執政時期,這是一個社會結構高度成熟、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但也充滿政治傾軋與階層矛盾的復雜時期。狄公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從繁華的長安到偏遠的邊陲小鎮,每一次任職都伴隨著一起棘手的懸案。 人物塑造: 狄公的形象核心在於其“斷案如神”。他不僅精通律法,更擅長心理分析。在探案過程中,他常常采用“以柔剋剛”的策略,通過深入民間、體察民情,而非簡單依賴刑訊逼供來鎖定真凶。他對於弱者的同情心與對腐敗分子的毫不留情的打擊,構成瞭其鮮明的道德光譜。 第二部分:敘事結構與推理精髓 《大唐狄公案》的魅力不僅在於其引人入勝的故事,更在於其精妙的敘事結構和對“古典推理”的完美詮釋。 “多案並進”的結構: 許多篇章並非簡單的單綫索推理,而是采用瞭多重懸念交織的復雜結構。一個案件的解決往往牽扯齣隱藏的傢族恩怨、官場勾結乃至宮廷秘聞。例如,在《紅帳迷案》中,錶麵的情殺案背後可能隱藏著對祖宅的非法侵占;在《湖心謎案》中,看似簡單的溺水事件,實則與走私軍火或政治流放有關。 “物證與人證的結閤”: 與現代側重指紋、DNA等物證的推理不同,狄公的斷案更強調人性的還原與環境的佐證。書中對唐代的服飾、飲食、建築、交通工具乃至地方方言都有著細緻入微的描寫,這些細節並非簡單的背景點綴,而是構成破案的關鍵綫索。例如,通過對特定香料、酒釀的品鑒,狄公可以推斷齣嫌疑人的籍貫或社會地位。 東方哲學的融入: 推理過程常常被“禪機”或“天意”所點綴。狄公的最終裁決,往往不僅是法律上的定罪,更是對道德失衡的矯正。他深諳“因果報應”的道理,有時會設計巧妙的布局,使凶手在無意中暴露罪行,這體現瞭中國傳統“慎刑”與“教化”並重的司法思想。 第三部分:文化的百科全書 閱讀《大唐狄公案》,如同翻開瞭一部生動而立體的唐代風俗畫捲。高羅佩將他數十年對中國曆史、藝術和民俗的研究,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瞭案件之中。 律法與刑製: 書中詳述瞭唐代的律令製度,包括不同等級的刑罰、訴訟流程、以及地方官府的審理權限。讀者可以清晰地瞭解到,在中央集權高度發達的唐朝,地方官員在處理重大案件時所麵臨的政治壓力。 社會百態的縮影: 案件涉及瞭社會各個階層——從身居高位的貴族到受壓迫的佃農,從神秘的江湖術士到恪守教條的僧侶。通過狄公的走訪,我們得以窺見唐代商人如何組織商業網絡,俠客如何維護私下的“公道”,以及女性在社會結構中遭受的睏境與她們展現齣的堅韌。 藝術與生活細節: 高羅佩擅長描繪古典藝術場景。在一些案件中,案件的綫索可能隱藏在一首詩詞的格律之中,或是一麯古琴演奏的變調裏,甚至是古代繪畫中的一處筆觸錯誤。這些細節不僅豐富瞭故事的層次,也展現瞭唐代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 結語:永恒的追問 《大唐狄公案》超越瞭單純的“誰是凶手”的範疇。它探討的是盛世之下,如何維係正義的重量;是權力的誘惑與個體良知的對抗。狄公的每一次探案,都是對人性弱點的深刻挖掘,對社會不公的有力批判。 這部作品不僅是推理文學史上的瑰寶,更是理解盛唐氣象、體味古典東方智慧的絕佳入口。它以其嚴謹的邏輯、豐富的人文底蘊和引人入勝的情節,保證瞭其在跨越韆年後依然能引起當代讀者的強烈共鳴。它如同一麵清澈的鏡子,映照齣人類社會中永恒存在的罪惡、救贖與希望。 ---

用戶評價

評分

《陶淵明傳》這本書,真是讓我徹底顛覆瞭對隱逸詩人的刻闆印象。我原本以為,讀這本書無非是看一些風花雪月、田園牧歌式的篇章,再瞭解一下他如何“不為五鬥米摺腰”的耿直。然而,這本書所展現的陶淵明,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也更為真實。書中細緻地描繪瞭他年輕時的抱負與掙紮,那種身處仕途卻又厭惡官場腐敗的矛盾,那種渴望建功立業卻又深陷現實泥沼的無奈,讀來令人扼腕。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陶淵明內心世界的剖析,他如何在每一次的進退之間,權衡利弊,尋找內心的安寜。書中並沒有將他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瑕的聖人,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睏惑的普通人的另一麵。這種真實感,讓我覺得他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詩仙,而是和我一樣,在生活中努力尋找自己位置的同行者。特彆是他幾次齣仕又歸隱的經曆,書中並非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背後的原因,以及他對當時社會、政治的獨特見解。讀完之後,我纔真正明白,他的“歸隱”並非逃避,而是一種積極的選擇,是對生命價值的重新定義。

評分

坦白說,在讀《陶淵明傳》之前,我對這位大名鼎鼎的詩人,印象隻停留在“田園詩人”這個標簽上,覺得他大概就是過著一種與世無爭、閑雲野鶴般的生活。然而,這本書卻徹底打破瞭我狹隘的認知。作者通過紮實的考證和生動的敘述,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為立體、更為復雜的陶淵明。他並非一開始就厭惡官場,也並非輕易選擇瞭歸隱。書中詳細描繪瞭他早年仕途的艱辛,以及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所麵臨的種種睏境與抉擇。我尤其被他幾次齣仕又歸隱的麯摺經曆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事件敘述齣來,而是深入挖掘瞭他每一次選擇背後的思想鬥爭和情感驅動。讀到他為瞭維護自己的氣節,寜願放棄唾手可得的功名利祿,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讓我肅然起敬。更讓我意外的是,書中還探討瞭陶淵明晚年生活的清貧與睏頓,以及他如何在這種境遇下,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由的嚮往。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偉大的靈魂,即使身處逆境,也能綻放齣獨特的光芒。

評分

我本來抱著一種“瞭解一下中國古代著名詩人”的心態翻開《陶淵明傳》,沒想到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不止於此。它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像是一次深入心靈的對話。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且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勾勒齣瞭陶淵明從少年到暮年的心路曆程。我被書中對詩人內心糾結的描繪所深深打動。他渴望在亂世中有所作為,貢獻自己的纔華,但現實的殘酷和官場的汙濁讓他一次次失望。那種“欲濟蒼生而力不從心”的痛苦,那種“寜願歸田樂貧”的決心,在作者的筆下鮮活起來。書中也穿插瞭許多關於他詩歌創作的背景和解讀,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耳熟能詳的詩句。原來,每一首詩背後都有著如此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陶淵明田園生活細節的描寫,不僅僅是描繪瞭“采菊東籬下”的美好畫麵,更揭示瞭他在這種生活中所尋找到的自由、平靜和生命的本真。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隱逸,並非是消極避世,而是對世俗的一種深刻反思和對內心自由的堅定追求。

評分

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說,《陶淵明傳》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超預期。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充斥著古籍考據的學術著作,但實際上,它的敘事流暢,情感真摯,讀起來絲毫沒有負擔。作者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筆觸,勾勒齣瞭陶淵明從一個有誌青年逐漸走嚮隱逸的完整過程。我特彆被打動的是書中對陶淵明性格中矛盾點的描繪。他既有年輕時的政治抱負,渴望在亂世中有所作為,又因看透官場的黑暗而心生厭倦。這種內心的拉扯,在作者的筆下被刻畫得淋灕盡緻。我反復閱讀瞭他幾次齣仕又歸隱的段落,每次都仿佛身臨其境,體會到他那種進退兩難的痛苦,以及最終選擇迴歸田園的堅定。書中對於他生活細節的描繪也相當精彩,不僅僅是那些著名的詩句,還有他對勞動、對自然的喜愛,對親情的珍視。這讓我覺得,陶淵明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詩歌符號,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情感、有煩惱、有追求的人。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隱逸”的真正含義,它不是逃避,而是對生命價值的深刻探索。

評分

《陶淵明傳》這本書,真的是讓我體會到瞭“傳”字的重量。我原本以為,這不過是一本關於古代詩人生活片段的記錄,但讀下來纔發現,它更像是一部思想史、一部心靈史。作者以極其嚴謹的態度,將陶淵明置於他所處的曆史大背景下,細緻地考察瞭他與當時社會、政治、文化的互動。我被書中對陶淵明內心世界的深度挖掘所摺服。他並非一個超然物外、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而是一個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卻又深感無力施展抱負的讀書人。書中對於他幾次與仕途的糾纏,以及最終選擇歸隱的理由,有著非常精闢的分析。這讓我明白,他的“不為五鬥米摺腰”並非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必然選擇。我也特彆喜歡書中對陶淵明晚年生活的描繪,那種“但求溫飽,無意名祿”的淡泊,以及在簡樸生活中所尋找到的詩意和精神自由,深深地打動瞭我。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真正的智者,是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安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